驢香馬臭,打死不吃騾子肉,三種同類型的肉,為何被農村區別對待

2020-12-04 美食美佳客

農村的簡樸,束縛著每一個,忙碌的手腳與勤奮,吃飽肚子的固執,是永遠等不及片刻的歇息,樸素簡潔卻是少有人的特立獨行,因為農村,即使貧窮但是俗規矩多。

城市的繁華,迷幻著每一個,內心的貪戀與執著,財富自由的痴迷,是遠超過平庸生活的追逐,找不到歸屬也擺脫不了欲望,那只能是彷徨與迷惘。

在農村,充實忙碌的日子,總是總結出了許許多多的農俗規矩;比如老人常說:「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這到底是啥意思呢?

一『驢肉香

上天吃龍肉,下地吃驢肉」這是對驢最大的謬讚;也有說:想長壽,吃點驢肉;要健康,喝點驢湯;吃得上驢肝肺,得活一百歲;

驢肉,亞油酸、亞麻酸、色氨酸都是遠超羊牛肉的,肉鮮不鮮,就是看色氨酸含量高不高。所以驢肉肉色也更加的鮮紅,口感細膩有質感,香嫩軟滑。

你要從南走到北,你就會明白,吃驢肉的地方那可是越來越多。

小毛驢渾身都是寶,傳統的阿膠就是驢皮熬製,尤其是山東的阿膠和驢肉火燒,那可是名滿天下。

每100克驢肉含蛋白質18.6克,還含有碳水化合物、鈣、磷、鐵及人體所需的多種胺基酸。

而中醫對驢肉的評價則是補氣養血,用於氣血不足的補益;二是養心安神,用於心虛所致心神不寧的調養。尤其是驢鞭在古藥典也有很好的評價,那可是男人們的最愛。

科學測定:驢肉「兩高兩低」;高蛋白,低脂肪;多胺基酸,低膽固醇。

二『馬肉臭

古人說馬肉不好吃,其實是為了保護馬匹,馬可是戰場上的好幫手,也是趕路的交通工具,堪稱是比毛驢還要昂貴的動物。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食馬肉中毒者,飲蘆菔汁,食杏仁可解」。這裡藥王都說馬肉有毒,平民百姓怎敢不聽呢。根據現在已經知道如何應對吃馬肉的問題。

然後在看農村,有多少人見過真馬?所以馬那可是很少見,且生長周期也比較長,就算有,人們也不捨得吃馬肉,能高價賣給城裡人,它不好嗎?吃吃豬肉又何妨。

有人又問「馬肉真的難吃嗎?

馬肉的肉質雖說沒有驢肉那麼細膩,肉質纖維也是非常粗糙,古人不知道如何處理馬肉,所以覺得馬肉又硬又羶,不吃為妙。

實際上馬肉味道還是很好吃的,在中國的哈薩克族、新疆等地均有就有吃馬肉的習慣,日本也有馬肉火鍋,還把馬肉叫成「櫻花肉」。

三『打死不吃騾子肉

騾子是驢和馬的雜交品種,有著驢和馬的良好基因,個頭比馬大,好幾年才能出現一頭,比較稀缺,畢竟馬和驢的見面機會少。

唯一不足的基因遺留問題,那就是騾子是不能繁殖後代的,雜交品種也有低下寓意,民眾是比較封建迷信的,自然是不能夠吃騾子肉,害怕自己也不能生育。

騾子身高馬大,幹活能力那可是個頂個的拼命,好飼養,壽命長達30年,負重強,耐力好,任勞任怨,打不還蹄罵不還口,所以古人是非常喜歡騾子的。

但是從味道來看,騾子一般快要幹不動活的時候呈現老年化,且騾子肉的腥羶味和酸臭味非常嚴重,肉質很乾硬,難吃,所以很難被我們身體吸收營養和消化,做起來一點也不好吃。

又聽話,幹活能力又強,養久了自然有一種感情,所以打死也不捨得殺來吃。一般騾子死後都是進行下葬。

現在都已經是科技時代,機械化替代動物耕種,自然養殖的人少之又少,更是稀缺物種了。

《美食美佳客》總結

這裡還有一句更厲害的俗語!

「寧可被狗咬,不願被鵝擰」;

請問各位網友,難道鵝比土狗還厲害嗎?

相關焦點

  • 農村裡流傳「驢肉香馬肉臭,餓死不吃騾子肉」,騾肉真不能吃嗎?
    驢、馬、騾都是大型家畜,都是主要用於馱東西,幹苦力的。這三者不僅體型差不多,用處差不多,而且還有一層親戚關係,那就是騾子是馬和驢雜交所生。在以往,農村家家戶戶主要靠體力吃飯的時候,那這驢、馬、騾可是個寶貝,不管是公社時期,還是之後各家各戶單幹,就算人餓著肚子,都不能讓這些牲畜餓肚子,因為都還指著它幹活出力。所以普通人家所養的驢、馬、騾,通常是不會殺來吃的,但這並不代表這三者不能吃。不但能吃,而且都很美味哦!
  • 現在農村餵養騾子的越來越少了,騾子不能生育是為啥呢?
    歡迎關注棒奔霸,帶你領略不一樣的農村風情,每天都有新的農村事物分享給你,感謝有你的陪伴。騾子作為一種大型牲畜,在農業生產以及運輸和其他行業之中,起到過很大的作用,騾子具有很好的耐力和爆發力,是過去農業生產和運輸之中最為常見的牲畜,也被分為馬騾和驢騾,養殖馬騾的居多,馬騾子個體高大,擁有很強的力量,是結合馬和驢的優點,是公驢和母馬所配之後產下的騾子,被稱之為馬騾,也是最為多見和使用量最多的騾子,很多時候都被用於運輸、背馱以及農業勞作,
  • 「驢肉香,馬肉臭,餓死不吃騾子肉」是啥意思?好多人都誤會了
    導語:南方人幾乎不吃驢肉,直至到了北京旅遊之後,我才有機會嘗試了驢肉火燒,肉質果然鮮嫩細膩,味道和口感遠超牛肉,難怪民間一直流傳著「天上龍肉,地下驢肉」,這讚美一點都不為過。如果問大家是否吃過馬肉,相信99.9%的朋友都沒有吃過。
  • 農村俗語「驢耳朵長馬耳朵短,騾子耳朵聽滿疃」啥意思?有道理嗎
    導語:農村俗語「驢耳朵長馬耳朵短,騾子耳朵聽滿疃」啥意思?有道理嗎「驢耳朵長馬耳朵短,騾子耳朵聽滿疃」這句農村老話,就是說驢、馬、騾這三種家畜,雖然外形上有所區別,聽力都非常不錯,所以用以寓意人的聽力好。
  • 馬、驢、騾子的區別
    馬、驢和騾子都是常見的家畜,馬為奇蹄目馬科馬屬草食性動物,驢是奇蹄目馬科馬屬驢亞屬3種獸類的通稱,形象似馬,多為灰褐色,騾子是馬和驢的雜交種,大部分為公驢和母馬的雜交後代,很多人分不清馬、驢、騾子的區別,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吧!
  • 馬和驢的基因組不一樣, 為什麼會生成騾子?
    其實無論是馬和驢,老虎和獅子,由於它們的親緣關係相似,而且雙方符合一定繁衍基因條件,它們就能生育出雜交動物。馬和驢交配生出騾子,而騾子就不能生育下一代。騾子溫順,能吃苦耐勞,不怕累,。有人平時開玩笑,形容能出力的人,就屬騾子的沒有閒時候。
  • 如何區分馬、騾子和驢?它們之間存在哪些差異?
    經過幾千年的演化,如今野生的驢一共有三種,分別是非洲野驢(分布在索馬利亞、衣索比亞等地)、藏野驢(分布在我國的青藏高原一帶),以及中亞野驢(分布在伊朗、敘利亞、阿富汗等地)。騾子是馬和驢雜交後所生的種間雜種,它幾乎繼承了馬和驢兩個物種的所有優點,騾的力量很強,耐力高,是非常優質的役畜,是「雜種優勢」的典型例子。
  • 騾子真的不分公母嗎?為什麼?
    騾子是馬和驢雜交產生的後代,在以前的農村地區,騾子是非常常見的一種家畜,它集驢和馬的優點於一身,不挑食、力氣大、耐性強。不過,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即使在農村地區,騾子也變得鳳毛麟角了。作為雜交的產物,有人說騾子是不分公母的。這個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騾子。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騾子是如何產生的?
  • 為什麼騾子不能生育?看完馬和驢做了什麼事,你就明白了
    驢和馬這兩種動物我們並不陌生,尤其是生活在農村的小夥伴。生活當中經常看到他們的身影。那麼你們知道這兩種動物相互結合之後生下的後代叫什麼嗎?他們的後代叫做騾子。在農村深受人們的喜愛,這種動物不光個頭比較的大,而且還具備了驢的優點。
  • 馬和驢都能生騾子,憑什麼騾子不能生育
    大家對於騾子與馬想必是非常熟悉的吧!在農村大家更常見的還是騾子吧,因為其耐力久,負重大的優點能夠運輸更多的貨物。大家如果要去看馬,一般只能去草原上才能見到啦!其實原本在自然界中是沒有騾子這種生物的,是後來由馬和驢交配才產生的一個新物種。
  • 為什麼驢和馬能生出騾子,豬和牛就不行,生殖隔離是什麼意思?
    導語:為什麼驢和馬能生出騾子,豬和牛就不行,生殖隔離是什麼意思?大家好,歡迎大家關注「三農常識絮語」,絮語是一個專注於三農知識與三農政策的達人,一直關心著關於農村的那些事,天天為大家呈現與農村農民生活有關的話題!
  • 馬肉也是一種肉,為什麼幾乎沒人吃呢?說出來你可別不信
    然而,令人好奇的是馬肉也是一種肉。為什麼很少吃呢?不過,不吃馬肉也不是絕對的。,羊或牛吃,就可以得到一斤的肉,而馬吃了,卻只能得到半斤肉。 而且有句話叫做「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可能馬肉的味道並不好,所以大家才不會首選馬肉作為食材
  • 農村「最好吃」的4種魚,刺少肉多,鮮嫩好吃,你吃過幾種?
    農村「最好吃」的4種魚,刺少肉多,鮮嫩好吃,你吃過幾種?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每個地方都有著不同特色的飲食和文化,而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大家在飲食方面也都是非常講究的,除了一些常見的豬肉牛肉之外魚,累也是受到了大家的喜歡,而且魚的種類也都是很多的,不管是淡水魚還是大海裡面的魚都受到了大家的歡迎,雖然魚肉類,但是吃起來卻沒有肉的油膩味,而且肉質吃起來特別的細膩可口,即便吃多了也不用害怕長肉,而魚身上本身有很多的營養價值,所以大家都非常喜歡,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農村河裡面最好吃的三種魚不僅次少
  • 連昆蟲都端上餐桌的中國人,為何沒勇氣吃這種肉?網友:真不是慫
    對於肉類來說,我們貴人還是都比較喜歡吃的,因為,肉食也是分為很多種的,他們每一種不同的肉類,製作方式都是不一樣的,而在眾多肉類當中,也是有一些大家比較常吃的肉類。就比如說豬肉還有雞肉之類的肉類,這些都是經常被大家所食用的,而其他的肉類,也是會被廚師製作成美味佳餚的,就比如說比較罕見的驢肉,而驢肉的製作方式,其實相對來說也是比較多的,但是,很多人還是在吃驢肉火燒的時候,是可以吃到驢肉的。曾經有一個外國朋友提出了一個疑問:中國人敢吃任何肉,為什麼不吃馬肉呢?
  • 西遊記:沒人吃過唐僧肉,為何有吃了唐僧肉會長生不老的消息?
    其中最讓人疑惑的地方,莫過於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的消息,究竟從何而來。唐僧這一路西去為何艱難,難的不是這十萬八千路路,而是這沿途的妖魔鬼怪。按理來說各個山頭有一個山大王也很正常,唐僧門下可是有三大高徒,如果沒有必要肯定不要去惹,但是不少妖魔鬼怪都是豁出性命都要抓了唐僧,目的只有一個,吃唐僧肉然後長生不老。
  • 俗語「割肉不割槽頭肉,買魚不買鯽殼魚」什麼意思?啥是槽頭肉?
    不過豬肉價格雖然上漲了,豬肺的價格一直沒怎麼漲,村裡有些老人們在嘴饞了就會去集市上買點豬肺吃。但多數的年輕人是不吃豬肺的,認為這塊肉不好吃。在農村裡還有著「割肉不割槽頭肉,買魚不買鯽殼魚」的說法,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到底啥是槽頭肉,不能吃嗎?前半句的意思是說去集市上賣豬肉的時候,儘量不要購買槽頭肉,哪怕價格便宜也不要買。這是為何呢?
  • 西遊最講道理的妖怪,自己花錢買肉吃,卻被打死剝皮剁成肉塊
    說起妖怪這個詞,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殺人不眨眼、吃人不吐骨頭的惡魔形象。但就像這個世界上有好人也有壞人一樣,妖怪也有好妖怪和壞妖怪之分。西遊記裡就有這麼一個妖怪,從來不作惡,最終卻落得個被人扒皮吃肉的下場。這個妖怪究竟是誰呢?
  • 人類為什麼一般只吃草食動物的肉,不吃肉食動物的肉?
    兩者的區別是一次能源不需要加工,二次能源需要加工,甚至還有」三次能源「,比如你家的電動車上電瓶蓄的電能(這個其實算不得能源了哈,打個比方),或者蓄能水電站的發的電也是三次能源!我們吃什麼肉比較適合熵增原理?種花家比較喜歡吃羊肉和牛肉,不過根據傳統我們吃最多的還是豬肉,當然這些都是吃草的動物肉,也許豬是雜食動物,無論是葷素豬都不介意,但給豬吃的葷能是好的肉嗎?不過是邊角料而已,因此豬將這些即將耗散排放到大自然即將形成氮化物導致熵增的有機物利用起來了,在這個局部形成熵減效應!
  • 馬和驢到底做了什麼事,為什麼騾子不能生育?原來還留了一手絕活
    原來還留了一手絕活「是騾子是馬,牽出來溜溜就知道了。」這句話道出了騾子的心酸,騾子:怪我咯?我們都知道騾子是馬和驢愛情的結晶,但是騾子卻沒有自己愛情的結晶,這使得網友們紛紛吐槽怪不得騾子只能幹活,連基本的生育都做不到!騾子廣泛生於農村地區,是雜交產生的品種。騾子繼承了父母非常多的優點,他們能吃苦,能做活,並且還不挑食,更厲害的是不容易生病!
  • 馬和驢能生騾子,獅子和老虎能生獅虎獸,黃牛和水牛為什麼不行?
    印象中黃牛和水牛都是農村常見的畜力,而且它們幹的活都是重疊的,一般水牛的力氣要比黃牛大一些,因為水牛的體型要比黃牛大很多!而我們常吃的牛肉則主要來自黃牛,因為黃牛肉比水牛肉更細嫩!兩者都有一個不可替代的優點,那麼為什麼千百年來人們就沒想過讓它們雜交出一個優勢品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