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簡樸,束縛著每一個,忙碌的手腳與勤奮,吃飽肚子的固執,是永遠等不及片刻的歇息,樸素簡潔卻是少有人的特立獨行,因為農村,即使貧窮但是俗規矩多。
城市的繁華,迷幻著每一個,內心的貪戀與執著,財富自由的痴迷,是遠超過平庸生活的追逐,找不到歸屬也擺脫不了欲望,那只能是彷徨與迷惘。
在農村,充實忙碌的日子,總是總結出了許許多多的農俗規矩;比如老人常說:「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這到底是啥意思呢?
一『驢肉香』
「上天吃龍肉,下地吃驢肉」這是對驢最大的謬讚;也有說:想長壽,吃點驢肉;要健康,喝點驢湯;吃得上驢肝肺,得活一百歲;
驢肉,亞油酸、亞麻酸、色氨酸都是遠超羊牛肉的,肉鮮不鮮,就是看色氨酸含量高不高。所以驢肉肉色也更加的鮮紅,口感細膩有質感,香嫩軟滑。
你要從南走到北,你就會明白,吃驢肉的地方那可是越來越多。
小毛驢渾身都是寶,傳統的阿膠就是驢皮熬製,尤其是山東的阿膠和驢肉火燒,那可是名滿天下。
每100克驢肉含蛋白質18.6克,還含有碳水化合物、鈣、磷、鐵及人體所需的多種胺基酸。
而中醫對驢肉的評價則是補氣養血,用於氣血不足的補益;二是養心安神,用於心虛所致心神不寧的調養。尤其是驢鞭在古藥典也有很好的評價,那可是男人們的最愛。
科學測定:驢肉「兩高兩低」;高蛋白,低脂肪;多胺基酸,低膽固醇。
二『馬肉臭』
古人說馬肉不好吃,其實是為了保護馬匹,馬可是戰場上的好幫手,也是趕路的交通工具,堪稱是比毛驢還要昂貴的動物。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食馬肉中毒者,飲蘆菔汁,食杏仁可解」。這裡藥王都說馬肉有毒,平民百姓怎敢不聽呢。根據現在已經知道如何應對吃馬肉的問題。
然後在看農村,有多少人見過真馬?所以馬那可是很少見,且生長周期也比較長,就算有,人們也不捨得吃馬肉,能高價賣給城裡人,它不好嗎?吃吃豬肉又何妨。
有人又問「馬肉真的難吃嗎?」
馬肉的肉質雖說沒有驢肉那麼細膩,肉質纖維也是非常粗糙,古人不知道如何處理馬肉,所以覺得馬肉又硬又羶,不吃為妙。
實際上馬肉味道還是很好吃的,在中國的哈薩克族、新疆等地均有就有吃馬肉的習慣,日本也有馬肉火鍋,還把馬肉叫成「櫻花肉」。
三『打死不吃騾子肉』
騾子是驢和馬的雜交品種,有著驢和馬的良好基因,個頭比馬大,好幾年才能出現一頭,比較稀缺,畢竟馬和驢的見面機會少。
唯一不足的基因遺留問題,那就是騾子是不能繁殖後代的,雜交品種也有低下寓意,民眾是比較封建迷信的,自然是不能夠吃騾子肉,害怕自己也不能生育。
騾子身高馬大,幹活能力那可是個頂個的拼命,好飼養,壽命長達30年,負重強,耐力好,任勞任怨,打不還蹄罵不還口,所以古人是非常喜歡騾子的。
但是從味道來看,騾子一般快要幹不動活的時候呈現老年化,且騾子肉的腥羶味和酸臭味非常嚴重,肉質很乾硬,難吃,所以很難被我們身體吸收營養和消化,做起來一點也不好吃。
又聽話,幹活能力又強,養久了自然有一種感情,所以打死也不捨得殺來吃。一般騾子死後都是進行下葬。
現在都已經是科技時代,機械化替代動物耕種,自然養殖的人少之又少,更是稀缺物種了。
《美食美佳客》總結
這裡還有一句更厲害的俗語!
「寧可被狗咬,不願被鵝擰」;
請問各位網友,難道鵝比土狗還厲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