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林廣記》有個故事,縣學教官的兒子打架輸了回家哭鼻子,教官夫人嘆氣道縣丞家的孩子每天都有肉吃,自己家孩子只能吃青菜豆腐,怎麼打得過,那教官一聽氣不打一處來,讓兒子等祭完孔子把祭品中的豬肉吃了,吃飽就能報復他了。看到這裡我們不由深思,就連縣學教官都吃不上肉,那普通老百姓不就更加不可能?古人難道就這麼難吃上肉嗎?
在古代真的很難能吃上肉嗎?
範進中秀才的時候胡屠戶就拿了一副豬大腸來道喜,一邊吃飯一邊罵罵咧咧的,這樣範進母子都萬分感謝他,範進中舉後胡屠戶就拿了七八斤豬肉過來去賀喜,這已經算得上十分厚重的禮物了,胡屠戶曾說範進的母親每天只能吃糙糧啃青菜,想也難過,後來讓自己的女兒嫁給範進更是心疼道,十幾年裡,不知道豬肉都有沒有吃過兩三回。
根據不同的朝代,吃肉的難度都不一樣,在戰國時期,吃肉都有嚴格的規矩,不同階級的人能吃的肉都不同,但肉只有皇室權貴才有資格被分到,《禮記》有說平民百姓沒有原由是不能吃到肉食的,所以他們平時只吃粗糧菜湯,而孟子所憧憬的完美社會,就是能讓七十歲的普通老百姓吃上肉的社會。牛作為古代最重要的生產力,在很多朝代都是不準殺牛,只能讓牛自然死亡,才能拿肉去賣,所以電視劇裡俠客上來就點的兩斤牛肉是不大可能的,而中土很少養羊,羊肉大部分都是境外進口而來的,價格當然是十分高昂,南宋時期900錢才只能買一斤牛肉,就連外交家洪邁都說自己工資不夠買不了肉吃,貧苦的老百姓就更不要說了,一輩子都沒吃過幾次肉的大有人在。
時代進步生產力上來了,老百姓更容易可以吃肉,由於養豬事業在宋朝的開展,老百姓吃肉不再是望而止步的事,每天早晨都可以在汴京門外看到,養殖戶趕著幾萬頭豬準備進城壯觀景象,各大小的豬肉鋪遍布臨安城,每天要宰幾百頭豬,豬肉成了百姓最受歡迎的肉類。但這也僅限於汴京臨安這樣的大城市,宋代很多農民都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哪怕是在正常年間,農民連糠籺都不夠吃,吃肉更是遙不可及的事情,到明清時期百姓生活有所改善,雖然不是人人都能吃上肉,但《宛署雜記》記載明代時上等豬肉一斤一錢六分,縣衙的馬夫年收入一年工資有四十兩白銀,給別人打工的長工每年都能賺二兩二錢,所以明清時期普通百姓雖然日子不富裕,但是咬咬牙吃頓肉還是可以的。
《沈氏農書》有說到,明清時期有些較為富裕的地區,長工能好好工作,三五天也能吃上一次肉,但這當然只是個別地方,康熙乾隆時期有的農村就算風調雨順也是極少有肉吃的,自己有地的富農,魚肉也只是宴會之時才會用上。
古代的肉食其實並不好吃在古代吃肉難,除了因為肉原本價格高昂,還因為煮肉的佐料也是天價,像是胡椒在古代屬於奢侈品,甚至在西方中世紀時期,發生過土匪打劫綁票不要金銀要用胡椒作為贖金,說明那時候胡椒比金子還值錢,在唐宋時期形容人有錢都會說"胡椒八百石",因為胡椒值錢,所以在明朝還被當做交易物資,朝廷用胡椒給官員發俸祿,雖然後來因為開通海上絲綢之路,胡椒等調味料在明朝中後期大量進入中國,胡椒的價格年年下跌,但是《金瓶梅》中有寫李瓶兒的私房錢,她藏著各種值錢的東西,其中就有胡椒,後來把東西都賣了380兩銀子,夠在那時買兩套房子。
今天常見廉價的調味品放在古代價格都極為珍貴,在明代正常年間,食鹽都是一錢五兩白銀一百斤,在戰亂的年代就會長到五分紋銀一斤,所以許多人一年到頭都吃不上鹽,更不要像金子般昂貴的醬料,都只有富貴人家才能享用,而明清時期就有種類繁多食用油,但價格普遍昂貴,普通人家甚至會拿點燈的臭油來當做食用油,而很多連臭油都吃不起,所以就算有肉也只能用清水煮,只有權貴大戶人家才能做各種煎炒悶燉,就不要奢望煮的肉會好吃了。
結語:
在很多人眼裡,古代人沒有現代的生活壓力,就像小說電視劇那樣,每天一口酒一口吃肉的不理世事,但只要仔細看過古文的人都知道,古代老百姓一直都有吃肉難的問題,由於各種穿越劇,隨意的古裝劇,很多人生出了憧憬古代生活的想法,甚至想穿越回古代去體會快意恩仇的日子,其實現代才是最瀟灑的年代,起碼不用像古代老百姓那樣為吃肉而發愁,珍惜眼前的日子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