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肉」5到10年有望佔肉類市場一席之地,成本及口感待解決

2020-12-05 騰訊網

新京報訊(記者 歐陽曉娟)2020中國國際肉類產業周期間,中國第一塊「培養肉」研發團隊領軍人物、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周光宏向新京報記者表示,成本過高仍是「培養肉」的技術壁壘,而放眼5到10年,「培養肉」有望在肉類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2019年11月18日,南京農業大學發布消息,中國第一塊「肌肉乾細胞培養肉」在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品質量安全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誕生,周光宏教授帶團隊使用第六代的豬肌肉乾細胞培養20天,得到5克培養肉。

「培養肉」是使用營養液來「餵養」細胞,將細胞慢慢培養成一塊肉,當前主要集中在牛肉、豬肉和海鮮領域。在我國,除了南京農業大學團隊以外,中國香港AvantMeats公司也研發出了「培養魚肚肉」。

9月11日,周光宏向新京報記者介紹,目前培養肉成本是一克3000元,比黃金還貴,待一克肉的成本降至3毛錢進行規模化生產時,才有可能登上餐桌。「在影響成本的因素中,技術壁壘仍是最大障礙。」

此外,目前的「培養肉」還處於肉糜狀態,「吃起來軟軟的,真正食用還需要調色和調味等環節,還可以進行個性化定製,例如無脂肪、口感等。」談及「培養肉」的前景,周光宏很有信心,「放眼5到10年,『培養肉』有望在肉類市場佔有一席之地,部分替代肉類產品。」

此外,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秘書長薛巖向新京報記者透露,目前已有5家「培養肉」公司為進入中國市場做準備,包含4家國外企業和一家國內本土公司。

業內認為,「培養肉」造成的碳排放量遠低於畜牧業,在生產周期上也有優勢,養一頭牛可能要花3年,但細胞培養肉達到規模化生產只需要3周。據英國巴克萊銀行預測,未來10年,包括「培養肉」在內的人造肉或佔到肉類市場10%的份額,全球人造肉市場規模將升至1400億美元。

新京報記者 歐陽曉娟

編輯 祝鳳嵐 校對 楊許麗

相關焦點

  • 不用養豬、「細胞培養肉」上餐桌還要多久?專家:5到10年
    外界不免好奇:「細胞培養肉」,距離端上市民的日常餐桌,還要多久呢?對此,周廣宏教授給出了大膽的推測:預計還需要5到10年的時間。澎湃新聞採訪發現,橫亙在「實驗室」與「市民餐桌」之間的「障礙」,不僅有完善培養技術、大幅降低成本這一核心問題,還有安全管理、如何讓普通民眾真正接受它等一系列問題。
  • 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還要5到10年
    我科學家用幹細胞技術20天培養出50克人造肉,但——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還要5到10年「目前,我國細胞培養肉的研究,還面臨三大挑戰,包括高純度幹細胞的提取及乾性維持、無血清培養基研發和幹細胞的大規模高密度培養
  • "細胞培養肉"上餐桌還要多久?專家:5到10年
    自2009年起,他和團隊歷時10年獲取了高純度的畜禽幹細胞並維持其乾性,一年前,他帶領團隊研發出中國第一塊細胞培養肉。用畜禽幹細胞體外培養生產「我們不應為了吃雞胸肉或雞翅而養一整隻雞,而應該在合適的培養基中分別培養這些組織。」1931年,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這番暢想,被視為世界範圍內首次提出培養肉的概念。
  • 植物蛋白肉、3D列印肉……「未來肉類」走向餐桌
    這種列印方法有點類似於蛋糕製作的過程,人們可以自行設計圖案和紋理,最終的成品和真肉十分類似。據稱,3D列印肉將在3-10年內推向市場,「這是最有科技前景的未來食品方向,目前新業態正在形成,未來幾年列印肉將出現在超市的貨架上。」魯科維什尼科夫說。
  • 植物蛋白肉、試管培育肉、3D列印肉……「未來肉類」悄然走向人們的餐桌
    據稱,3D列印肉將在3-10年內推向市場,「這是最有科技前景的未來食品方向,目前新業態正在形成,未來幾年列印肉將出現在超市的貨架上。」魯科維什尼科夫說。《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將人造素肉漢堡評定為「2019年度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之一。而在資本市場上,去年更是一度掀起「人造肉概念」的狂歡。2019年5月2日,被稱為「人造肉第一股」的「超越肉類」在納斯達克上市,首日即大漲163%,創下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新股最大首日上漲幅度。
  • 人類食物革命:人造肉第一股上市,為什麼比爾·蓋茨也看好
    Markets and Markets的研究報告,2018年全球肉類替代品市場約為46.2億美元,預計將每年以6.8%的複合增長率增長,到2023年將達到64.3億美元。根據聯合國的統計,2016年全球約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預計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增加到68%,與此同時,預計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接近98億。如何可持續地養活後代成為一個擺在全球面前的巨大問題,而人造肉是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
  • 一文讀懂人造肉的分類、行業衝擊、市場價值鏈重構和2030年食品...
    科爾尼基於對全球農業、食品和肉類工業的洞察,在本報告中闡明了肉類替代品的幾大顛覆趨勢,可以為相關企業調整產品戰略提供一個出發點。一、全球肉類市場規模8.8萬億美元,佔世界GDP的10%2018年世界人口數量約為76億,到2050年預計達到100億。養活這麼龐大的人口,需要大量的食物。
  • 以豬肌肉乾細胞培養20天製成,中國首個人造培養肉誕生
    中國第一個人造培養肉周一(18日)上午,在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品質量安全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正式誕生,是首個由動物幹細胞擴增培養而成的人造肉。人造培養肉重達5克,是由該校的周光宏教授帶領研究團隊,使用第六代的豬肌肉乾細胞,在培養20天後製造出來。
  • 我國「細胞培養肉」技術獲重大突破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周光宏教授團隊用動物幹細胞生產研發出我國第一塊肌肉乾細胞培養肉,該團隊使用第六代豬肌肉乾細胞,經過前後20天的培養,得到重達5克的培養肉。 南京農業大學周光宏教授團隊從2009年起開展了用於培養肉的幹細胞研究,在2015-2017年期間分離純化出高純度的豬肌肉乾細胞和牛肌肉乾細胞,研究出幹細胞體外培養乾性維持方法。2019年11月團隊研發出我國第一塊肌肉乾細胞培養肉,該成果使我國進入國際同類研究的前沿,整體技術處於國際先進水平,其中豬和牛肌肉乾細胞的分離純化和乾性維持技術處於國際領先。
  • 人造肉月餅是風口還是泡沫?
    與之對應的是,2017年Memphis Meat生產一磅培養肉的成本是9000美元,因而培養肉在短期內依然無法實現大規模商業化生產。資本的流向也可以證明這一點,培養肉頭部企業的融資規模顯著低於植物肉頭部企業,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培養肉走出實驗室仍有很長的一段路。
  • 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來了!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品中心」微信公號發文稱,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誕生。該人造培養肉重達5克,是使用第六代的豬肌肉乾細胞培養20天而成,由周光宏教授帶領團隊完成。2018年11月,美國《科學》雜誌曾發布消息稱,實驗室培育的人造培養肉將很快出現在美國人的餐桌上。
  • 人造肉,有望助力新的食材革命?(細胞培育肉篇)
    人造肉能否代替動物肉,成為更安全的未來食材?從去年開始,越來越多的品牌通過研發、應用人造肉,改寫著人們對傳統肉食的認知,有業內專家稱:「預計到 2040 年全球『人造肉』市場份額將達 60%。」圖片來源:new-harvest至於對畜牧業造成的威脅和競爭,在不遠的將來也很有可能翻轉為補益效果——正如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秘書長薛巖指出的,到 2050 年,肉製品市場需求缺口將達到 3800 萬噸,這個缺口就是植物肉、細胞培育肉需要貢獻力量的部分。而隨著技術的成熟和應用的推廣,細胞培育肉的成本也會變得越來越低。
  • 又一個巨頭加碼中國 2021年人造肉市場還香嗎?
    雀巢以中式餐品切入市場人造肉概念的火熱源於Beyond Meat,2019年5月,美國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上市後,首日暴漲163%,創下了美國公司本世紀以來IPO首日最好的表現紀錄。延續到2020年,人造肉概念一直熱度不減。
  • 形似豬肉,味像火腿 南農大團隊「細胞培養肉」全國首次試吃
    ,這是我國首次細胞培養肉試吃。試吃志願者、南京農業大學研三學生林玲走上試吃臺,小心翼翼夾起一塊肉放進嘴裡慢慢品嘗,「有火腿風味,比較有韌性。」林玲說。   記者獲悉,試吃培養肉由豬肌肉乾細胞經過20天培養而來,經過食品化處理並上鍋蒸熟,其主要成分和動物肉一樣,為肌肉蛋白、膠原蛋白等。當天,一共有8名志願者參與試吃,他們表示,品嘗細胞培養肉和普通肉的體驗一致,對其口感、質地和風味等方面均感覺良好。
  • 人造肉科學拯救地球:實驗室培育肉類你敢吃嗎?
    拯救地球:用肉類替代品減少人類對肉的需求除此之外,肉食未來還可以通過植物性製品來取代,但也可能有更多的選擇,比如清潔肉。2013年,馬斯垂克大學的馬克•波斯特博士創造了一種實驗室培育的牛肉漢堡。世界各地也有許多科技創業公司,希望用他們的肉類替代品來解決這一問題,比如說下面這些。
  • 人造肉上餐桌 在安全質感風味間尋求平衡
    近一年來,隨著肯德基、喜茶、奈雪和周黑鴨等陸續進入「人造肉」市場,人造肉對於消費者而言已不再陌生。《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通過調查了解到,目前市場上銷售的人造肉產品超過300個,包括牛排、肉餅等品種,每500克零售價大多高於同類肉製品,有些人造肉的顏色、形狀與肉製品相比幾乎可以以假亂真。
  • 宜家推出人造肉產品 能否俘獲中國胃?
    而這只是植物蛋白商品計劃的開始,宜家計劃在2022財年結束前,將植物蛋白商品在宜家餐廳的餐飲銷售額佔比拉升至20%。  從2019年起,人造肉概念就在資本市場及海外零售市場持續火熱,2020年,人造肉全面試水中國市場。不過,對於國內市場來說,人造肉仍是個新概念。  1  人造肉 大勢所趨?
  • 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被這所大學給做出來了…
    這裡不是指靠大豆蛋白製作而成的素肉,指的是任何並非從動物身上取得的肉類,而是透過生物工程培養動物的肌肉細胞而成的肉。科學期刊《PLOS ONE》2017年2月份刊登了一份關於美國人對人造肉類接受程度的調查,越670名受訪者中,約1/5堅決拒絕人造肉,認為可以試一試的佔2/3。不過動物細胞人造肉也不是那麼輕易能夠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的。因為動物細胞人造肉目前還在實驗室研究階段,且造價極高。
  • 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問世!吃貨三連問:能吃嗎?怎麼吃?好吃嗎?
    周光宏教授帶領團隊使用第六代的豬肌肉乾細胞培養20天,生產得到重達5克的培養肉。這是國內首例由動物幹細胞擴增培養而成的人造肉,是該領域內一個裡程碑式的突破。記者了解到,早在1953年,美國的科學家就已經申請過「人造肉」的專利。據了解,「人造肉」按照製造工藝和生產技術可分為植物肉和培養肉兩大類:植物肉是基於植物蛋白等原料,通過人工方式合成肉類相似物;培養肉是用動物幹細胞培育出的「人造肉」。兩者在主要原料、生產成本、技術路線上都存在差別。
  • 日本東京大學培養3D肌肉組織,預期每年可生產幾十噸「人造肉」
    人造肉索然無味的時代可能要一去不復返了!據《讀賣新聞》5月12日報導,日本東京大學工業科學研究所正在培養3D肌肉組織人造肉,有望再現肉的質地和風味,預期年產幾十噸。該研究所與日清食品控股公司、日本科技廳共同開展了這項研究,他們通過培養從牛身上獲得的細胞來製作牛排。研究人員在含有膠原蛋白的液體中培養肌肉細胞,繁殖具有彈性口感的肌肉組織。去年春天,該課題的的主要負責人Shoji Takeuchi教授和其他研究人員成功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個三維肌肉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