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主義者有很多理由建議大家不去吃肉,比如出於對保護動物的考量。荷蘭生物學家馬克(Mark Post)在實驗室培養的人造肉類,似乎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培養皿中究竟要怎樣長出一塊小牛排?一起來看看馬克的研究吧。
人造的肉類並不真正產自動物的身體,但不同於模仿肉類的豆製品,它確實是貨真價實的肉。馬克利用幹細胞離體培養的技術來「製造」肌肉組織。他將取自動物體內的幹細胞放入適宜的培養基內,得到健康生長的薄片狀組織。馬克說,將約3,000張「肉片」疊在一起,再加上一些實驗室製造的脂肪,就能做出一塊人造肉排。
造出這樣小小的一塊牛排,要花費將近250,000歐元(約合人民幣2,100,000元)。細胞自然生長看似是十分簡單的過程,其實體內適宜的環境是很多系統共同發揮功效產生的結果,想要在體外重建這樣的環境是極其困難的。培養基中需要加入天然動物血清,經其他途徑純化的糖類、脂質、胺基酸、礦物質及其各種生長因子,這些都是細胞生長所必須的營養物質。一部分的生長因子由基因工程改造過的大腸桿菌提供,也要經過複雜的分離和純化步驟。肌細胞的生長過程需要一定鍛鍊,專家們特意為這些人工製造的肌細胞們提供了在培養皿中鍛鍊的裝置,幫助它們舒張又收縮,像在活體中一樣健康成長。以上這些因素都給人造肉類的成本末尾添上了好幾個零。
既然目前來看人造肉類的成本如此高昂,人們為何還執著於研究它?
人造肉類能解決食物資源的短缺、保護自然環境和動物的生命。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到2030年,世界養殖業的肉類年產量將會從1997-1999年的2.18億噸增加到3.76億噸。但與世界人口的增長量相比,這樣的增幅顯然是不夠的。此外,養殖業也是眾所周知的低效率產業。人們目前在使用50%耕地面積飼養牲畜,但投入與產出的比例卻令人失望,每消耗100g植物蛋白,只能製造出15g可食用的肉類。而人造肉類的普及很可能解決上述問題,幫助人類節約數量龐大的資源。
儘管前景廣闊,將人造肉類從實驗室裡端上到餐桌仍然有很長的路需要走。不僅因為其高昂的成本,更因為目前的成品根本就令人毫無食慾。人造肌肉組織中不含血液,呈白色。據一位大膽嘗試的俄國記者說,味道也不怎麼樣。這些肉的宿命大部分指向餐桌,味道不好可是致命的大問題。適量的人造脂肪,再加上適量人造的血提供鐵離子和鮮豔的色澤,或許可以讓人造的肉類看上去更加真實和可口。
有人想拿自己的幹細胞去培養,嘗嘗自己的味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