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從培養皿中長出的牛排

2020-11-26 果殼網

素食主義者有很多理由建議大家不去吃肉,比如出於對保護動物的考量。荷蘭生物學家馬克(Mark Post)在實驗室培養的人造肉類,似乎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培養皿中究竟要怎樣長出一塊小牛排?一起來看看馬克的研究吧。

人造的肉類並不真正產自動物的身體,但不同於模仿肉類的豆製品,它確實是貨真價實的肉。馬克利用幹細胞離體培養的技術來「製造」肌肉組織。他將取自動物體內的幹細胞放入適宜的培養基內,得到健康生長的薄片狀組織。馬克說,將約3,000張「肉片」疊在一起,再加上一些實驗室製造的脂肪,就能做出一塊人造肉排。

造出這樣小小的一塊牛排,要花費將近250,000歐元(約合人民幣2,100,000元)。細胞自然生長看似是十分簡單的過程,其實體內適宜的環境是很多系統共同發揮功效產生的結果,想要在體外重建這樣的環境是極其困難的。培養基中需要加入天然動物血清,經其他途徑純化的糖類、脂質、胺基酸、礦物質及其各種生長因子,這些都是細胞生長所必須的營養物質。一部分的生長因子由基因工程改造過的大腸桿菌提供,也要經過複雜的分離和純化步驟。肌細胞的生長過程需要一定鍛鍊,專家們特意為這些人工製造的肌細胞們提供了在培養皿中鍛鍊的裝置,幫助它們舒張又收縮,像在活體中一樣健康成長。以上這些因素都給人造肉類的成本末尾添上了好幾個零。

既然目前來看人造肉類的成本如此高昂,人們為何還執著於研究它?

人造肉類能解決食物資源的短缺、保護自然環境和動物的生命。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到2030年,世界養殖業的肉類年產量將會從1997-1999年的2.18億噸增加到3.76億噸。但與世界人口的增長量相比,這樣的增幅顯然是不夠的。此外,養殖業也是眾所周知的低效率產業。人們目前在使用50%耕地面積飼養牲畜,但投入與產出的比例卻令人失望,每消耗100g植物蛋白,只能製造出15g可食用的肉類。而人造肉類的普及很可能解決上述問題,幫助人類節約數量龐大的資源。

儘管前景廣闊,將人造肉類從實驗室裡端上到餐桌仍然有很長的路需要走。不僅因為其高昂的成本,更因為目前的成品根本就令人毫無食慾。人造肌肉組織中不含血液,呈白色。據一位大膽嘗試的俄國記者說,味道也不怎麼樣。這些肉的宿命大部分指向餐桌,味道不好可是致命的大問題。適量的人造脂肪,再加上適量人造的血提供鐵離子和鮮豔的色澤,或許可以讓人造的肉類看上去更加真實和可口。

有人想拿自己的幹細胞去培養,嘗嘗自己的味道嗎?

相關焦點

  • 人造培根和牛排將面世,人造肉能代替天然肉嗎?
    BeyongMeat近日宣布,繼人造牛肉和豬肉之後,該公司正在開發新產品:人造培根和牛排。人造肉能代替天然肉嗎?人造肉和天然肉有什麼區別?人造肉上市,你敢吃嗎?   人造培根和牛排將面世  美國人造肉製造商Beyong Meat近日宣布,繼人造牛肉和豬肉之後,該公司正在開發新產品:人造培根和牛排。
  • 未來你吃的肉可能都是假的,以色列成功研製出人造牛排
    迦南美地    你身邊的以色列商旅方案解決中心 我們不斷創新   永不止步五年前,首個實驗室培養的人造肉漢堡問世日前,以色列創新公司Aleph Farms 成功利用牛隻細胞,在實驗室培養出結構完整的人造牛排。這是首次在動物體外培養出的肉類,而且還有如同傳統肉品的肌肉紋理。
  • 澳大利亞公司用袋鼠、獅子研發人造肉!獵奇背後,誰會願意買單
    人造肉的一種。業內人員將人造肉分為兩種,另一種就是純植物成分製成的植物肉,今年算是C位出道,也受到許多人的歡迎。而細胞肉的境況很尷尬。19年12月,以色列Aleph Farms公司研造的一款實驗室牛排>並非源於植物,而是採用自動物的造血幹細胞,在實驗室培養皿中培養出肌肉組織,從而形成一塊肉;雖來自動物,但它又沒有發生屠宰行為,也不需要大量養殖,對環境健康友好。
  • 用植物「生產」的「人造肉」:神奇,但非神話
    「人造肉」炸雞半天被搶空  當地時間8月27日,快餐巨頭肯德基和美國「超肉」(Beyond Meat)公司在美國亞特蘭大一家肯德基餐廳進行了一次測試,向消費者提供人造肉炸雞,不到5個小時,人造肉炸雞就被搶購一空。  今年5月上市的「超肉」,交易首日股價收漲163%,創金融危機以來美股上市首日最佳表現,被稱為「人造肉第一股」。
  • 植物蛋白人造肉品牌庖丁造肉亮相央視,助力中國人造肉產業
    隨著國外「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的上市,人造肉也成為了市場風口產業。11月12日,針對近些年國內人造肉市場發展崛起勁頭,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正點財經》欄目對國內人造肉市場進行了專題報導。
  • 人造肉,有望助力新的食材革命?(細胞培育肉篇)
    人造肉能否代替動物肉,成為更安全的未來食材?從去年開始,越來越多的品牌通過研發、應用人造肉,改寫著人們對傳統肉食的認知,有業內專家稱:「預計到 2040 年全球『人造肉』市場份額將達 60%。」2020 年之初,國內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病毒宿源再度指向野味——也許這場風波,將助長新一輪的食材革命,人造肉或許離大面積應用於餐飲圈並不遠。
  • 哈佛版更逼真人造肉來了!讓動物細胞「長成」肉,接近真肉質地
    更逼真的人造肉來了。來自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在可食用的明膠支架上培養了兔和牛的肌肉細胞,這些細胞細長而粘連,接近真實肉的質地和堅實度。此前,在人造肉資本市場上大紅大紫的不可能食品公司( Impossible Foods)和超越肉食公司(Beyond Meat ),其主打的漢堡均源於植物蛋白,且為糊糊狀的肉餡餅,其外觀和質地不及天然的牛排。
  • 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被這所大學給做出來了…
    ……那麼現實生活中的人造肉,人們是怎麼想的?科學期刊《PLOS ONE》2017年2月份刊登了一份關於美國人對人造肉類接受程度的調查,越670名受訪者中,約1/5堅決拒絕人造肉,認為可以試一試的佔2/3。不過動物細胞人造肉也不是那麼輕易能夠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的。因為動物細胞人造肉目前還在實驗室研究階段,且造價極高。
  • 人造肉上美國餐桌 從動物身上提幹細胞長出"肉「」
    以後人們吃肉,都是從實驗室培養出來的人造肉,能避免各種病毒和細菌,也不會有虐待動物和家禽的罪惡了。  據美國《科學》雜誌近日報導,實驗室培育的肉類產品,俗稱「人造肉」,很快就會出現在美國人的餐桌上。美國農業部和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近日宣布,他們將聯合對這種肉類的生產進行監督,以便其可以被安全地出售給全國各地的消費者。
  • 人造肉科學拯救地球:實驗室培育肉類你敢吃嗎?
    不可能食品公司的人造肉。該公司稱:「亞鐵血紅素讓肉吃起來像肉一樣。」該公司通過基因工程酵母發酵,創造了一種基於植物的亞鐵血紅素。孟菲斯肉製品生產的人造肉。與其它肉製品公司相似,他們也用一系列的營養物質來培育實驗室的細胞,包括胺基酸、糖、微量礦物質和維生素。
  • 探秘人造肉|價格貴過真肉,口感評價不一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靜嫻 陳姝 實習生 馬菲對於人造肉,消費者評價如何?深圳商報記者連日走訪了多家在售的餐廳商超,發現消費者評價不一。除了口感,消費者的敏感點在於價格:一斤人造肉的價格,竟然可以買三斤真肉。
  • 純素肉好吃嗎是怎麼做的 和人造肉有什麼區別
    人造肉怎麼樣?   人造肉不是真肉做的,而是用其他材料做的帶肉味的假肉。人造肉是由什麼製成的?   人造肉是怎麼做到的?   1.人造肉,有兩種,一種在其中也叫大豆蛋白肉。人造肉主要由大豆蛋白製成。因為它富含蛋白質和少量脂肪,人造肉是一種健康的食物。
  • 星巴克人造肉菜單上線 蓋茨李嘉誠都無法拒絕的變革
    是被肉啊!小龍蝦!火鍋刷羊肉!牛排!如此種種都在引誘我們,唯一能讓我們拒絕的理由恐怕就是兩個,第一是錢包,第二是恐怕是對健康的考慮。  但現在好消息來了,植物蛋白人造肉的出現,或許將改編這一切!  4月21日,星巴克宣布,將於本周三在中國推出一份新的基於植物蛋白的「人造肉」午餐菜單。而在前一天,肯德基剛宣布推出新品「植培黃金雞塊」。值得注意的是,兩家公司推出的新品食材,均是自去年開始就火遍全球的「人造肉」。
  • 「合成牛排」跟「原切牛排」有什麼區別?買的時候要注意這幾點
    隨著西餐在中國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吃牛排。甚至一些減肥、健身人士也在推薦牛排。當然最主要的原因不是牛排好吃,而是牛排利潤很高。而正因為如此,所以市場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合成牛排,利潤進一步放大。很多人都是買回家才發現,那麼合成牛排和生切牛排有什麼區別呢?接下來,林大大為大家解答疑惑。
  • 你吃的澳洲牛排也許是「拼接肉」
    近日,在一些視頻網站上流傳著網絡博主介紹市場上銷售「合成牛排」的內容,視頻中展示碎肉通過卡拉膠的黏合可以變成拼接牛排,當作原切牛排來出售。我市是否有「拼接牛排」呢?記者走訪市場發現,超市中出售的牛排大都為速凍包裝牛排,部分牛排的確有卡拉膠出現在配料表上。
  • 日本東京大學培養3D肌肉組織,預期每年可生產幾十噸「人造肉」
    人造肉索然無味的時代可能要一去不復返了!據《讀賣新聞》5月12日報導,日本東京大學工業科學研究所正在培養3D肌肉組織人造肉,有望再現肉的質地和風味,預期年產幾十噸。該研究所與日清食品控股公司、日本科技廳共同開展了這項研究,他們通過培養從牛身上獲得的細胞來製作牛排。研究人員在含有膠原蛋白的液體中培養肌肉細胞,繁殖具有彈性口感的肌肉組織。去年春天,該課題的的主要負責人Shoji Takeuchi教授和其他研究人員成功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個三維肌肉組織。
  • 如何用癌細胞做一份你吃不起的牛排?
    「身體被掏空」的培養皿(作者供圖) 聯想起之前看到的吃播,那些極盡炫富之能事的吃播博主 如何製作一塊「癌細胞肉」? 要用癌細胞做一份美味的牛排,只靠眼前的這坨細胞肯定是不行的。
  • 用人造肉拯救全球暖化?結論是:救完地球,人類就病死了
    為了響應環保,人類發明出了「人造肉」,希望通過「替代性蛋白質」來降低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但是,人造肉為高度加工食品,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與防腐劑,對人體健康來說其實更是一大問題。在你大啖牛排、狂嗑漢堡、品嘗各種肉類美食的時候,也許你從未想過,滿足口腹之慾的同時,其實對地球造成的傷害,並不亞於石化產業。根據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報告,畜牧業生產1磅(0.45公斤)的肉,要消耗超過1800加侖(6813公升)的水,整體產業所需要用水,更是超越全體人類用水的8%。
  • 全球首款人造肉粽子,國民人造肉時代來了
    「人造肉作為一款健康環保的植物基食品,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作為一種以植物基為主要原料的新概念食品,人造肉從出現便受到了食品行業的廣泛關注並引發熱議。作為肉類需求大國,真正做到人造肉本土化,研發出符合國人飲食習慣、滿足國人對於食物口味需求的人造肉食品,仍是現在中國人造肉市場急需解決的問題。近期,專注於國風美食創新的國風零食創新品牌味BACK,聯手人造肉先鋒品牌「星期零」和中華老字號「諸老大」推出首款「植物基人造肉粽」 以節氣食品為開端推出國人自己的植物基人造肉食品。
  • 為什麼人類要在太空」種「牛排?
    一家初創公司在國際空間站上推出了一款袖珍牛排。其目的是證明人類可以用極少的資源生產肉,從而減少對環境的影響。這是希望還是妄想?這塊牛排到底是什麼?這是以色列公司Aleph Farms於2019年9月在國際空間站(ISS)上生產的一種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