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癌細胞做一份你吃不起的牛排?

2020-11-23 騰訊網

本文作者:菲利普醫生(知乎 ID)

那天晚上,最後一批拿來做研究工具的 HeLa 細胞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被我收集起來準備凍存。當我望著離心管裡那一團離心沉澱得到的細胞,我出神了......

作者供圖

滿滿十盤培養皿的細胞被收集起來,雖然數以千萬計,但其實也只不過黃豆粒大小。

然而,為了養活並擴增出這一小團癌細胞,我耗費了差不多半瓶培養液和十幾毫升胎牛血清,當然還有十幾個培養皿、移液管。

實驗操作環境也是正壓層流細胞房,操作臺是經過紫外消毒的超淨實驗臺。不僅耗材和設備不便宜,伺候這些細胞還需要專人打理。如此高的資金和人力成本,我手裡這一小團細胞怎麼說也要大幾百塊錢了。

「身體被掏空」的培養皿(作者供圖)

聯想起之前看到的吃播,那些極盡炫富之能事的吃播博主,他們所能想到的最昂貴食材也無非是刺參、黑金鮑、澳龍、伊比利亞火腿、帝王蟹、頂級雪花牛肉,幾百塊錢 10 克的頂級歐洲鱘鰉魚子醬已經是頂格。

但與我手中這一團癌細胞相比,這些珍饈美饌真的也只能算是臭弟弟而已。實不相瞞,癌細胞可能是世界上最昂貴的「食物」。

如何製作一塊「癌細胞肉」?

要用癌細胞做一份美味的牛排,只靠眼前的這坨細胞肯定是不行的。

試管裡的這坨細胞其貌不揚,松鬆散散如同爛泥,或許在味道上因為富含高濃度胺基酸的細胞質而鮮味十足,口感上目前確實乏善可陳,肯定無法提供海參的軟糯、鮑魚、澳龍的爽脆,更難以在烹飪時產生雪花牛肉那樣的美拉德反應。

燒烤過程中肉類出現焦褐色,就是發生了美拉德反應(圖源:soogif)

我們都知道,生物體的構成基本單位是細胞,但我們吃的肉絕不僅僅是細胞而已。

其實,一塊肉的絕大多數部分是細胞外的基質,細胞僅僅是其中的小部分。

因此,培養的細胞要想做出豐富的口感、立體的風味,還必須有細胞外基質的加持!

比如下面這張組織切片,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很多細胞,更能看到細胞外面顏色比較淺的細胞外基質。

細胞外顏色較淺的部分就是細胞外基質

(作者供圖)

這些細胞外基質最常見的成分就是膠原蛋白,膠原蛋白又分為多種類型,最常見的是 I 型膠原。I 型膠原的口感,類似於豬蹄子和紅燒肉的肉皮。熱的時候軟軟糯糯,涼的時候 Q 彈有嚼勁。

紅燒肉的肉皮裡有豐富的膠原蛋白

(圖源:soogif)

不過,如果指望培養皿裡單層培養的細胞靠自己分泌細胞外基質,不僅效率太低,而且根本無法有效地把細胞和細胞外基質按照一定組織架構形成類似肉類的結構。

所以,高濃度膠原凝膠是一種可以嘗試的路線。而在眾多膠原蛋白中,提取方法最簡單,綜合成本最低的肯定是 I 型膠原。

我們可以用動物肌腱或者真皮層作為原料。通過酸性液體溶解或者高溫熬煮的方法獲得。但是高溫熬煮獲得的 I 型膠原就失去了生物活性,很難和活的癌細胞共同構成「癌細胞肉」,所以還是得用酸溶法。

我讀碩士期間做的課題曾經做過提取動物肌腱膠原蛋白用於製造人造皮膚水凝膠的研究。當時就是用大鼠的尾巴切成段,然後抽出來裡面的肌腱,然後用低濃度醋酸溶解其中的膠原蛋白。

白色的絲狀物就是大鼠的肌腱(作者供圖)

溶解產物經過提純,然後用 BCA 法測定其中的蛋白質含量,最後平均下來一條體重 200g 的大鼠尾巴能提取出約 800mg 的 I 型膠原。

這時的膠原蛋白是溶於水的液態,通過混合細胞、中和有機酸,膠原凝固,就可以在體外構建出含有細胞和細胞外基質的「人造肉」。

作者供圖

雖然剛造出來的人造肉像果凍一樣一碰就碎,但不用著急。

隨著時間推移,凝膠內的細胞會通過拉扯膠原纖維,「擰乾」這塊肉中的水分,並逐漸接近於正常組織的柔韌度。用這種辦法,把成纖維細胞換成癌細胞就能產生類似於動物肉一樣的「癌細胞肉」。

造一塊「癌細胞肉」需要多少錢?

那麼,通過批量擴增癌細胞,提取鼠尾膠原,體外製備「癌細胞肉」的成本有多高呢?我們來算一下。

首先是培養細胞所需要的成本。

血清:一般現在市面上賣的胎牛血清質量高的(如 Gibico 澳洲進口高級胎牛血清)可以達到 8000 元每 500ml,我現在用的一款比較便宜(畢竟癌細胞不挑剔),也要 2800 元每 500ml。

培養基:DMEM 培養基無論高糖低糖,都是 60~80 塊錢每500ml,我們取個平均數 70 元好了。

抗生素:為了防止細胞汙染,還要準備青鏈黴素,最便宜的國產貨也要 100元 每 100ml。

胰酶:給細胞傳代必然需要這個,用於把細胞從培養皿上消化下來,從而轉移到新的培養皿中。最便宜的國產貨要 200 元每 100ml。

所以,培養細胞的混合培養基構成:DMEM 培養基 445ml +胎牛血清 50ml + 青鏈黴素 5ml=62.3+280+5=347.3 元。

500ml 的培養基大概能培養出多少細胞呢?我個人的經驗是,養 Hela 細胞的話滿打滿算 50 盤細胞,每一盤最多 300 萬個細胞。

每 500ml 的完全培養基能生產 1.5 億個細胞就是「直呼內行」級別的了不起了。此外,這 10 億個細胞的生產過程還至少要消耗胰酶 60ml,價值 120 元。

購買細胞株要花錢、細胞培養需要無菌環境、特定的溫度溼度培養箱、有經驗的人工(比如我)、培養皿、移液管、離心管、水電費等等,最少最少也得算他個 300 塊錢。

綜合算下來,1.5 億個細胞光生產成本,最低就要 347.3+120+300=767.3 元。每培養一億個細胞,就需要差不多 500 塊。

人體約有 40~60 萬億個細胞,取個平均數 50 萬億,按一個人 120 斤算,一斤肉有 4200 億個細胞。

要想造 1 斤的「癌細胞肉」,咱光是造細胞就得花 4200*500=210 萬元。

圖源:soogif

算完了細胞,咱們再算算細胞外基質。

一隻大鼠才能獲得 0.8g 膠原蛋白。一斤人造「癌細胞肉」怎麼說也要有 150g (以瘦豬肉中膠原蛋白含量計算),那麼就得殺 188 只大鼠,大鼠的花銷就又要接近 1 萬塊錢。當然了,這相比養細胞所需要的花銷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綜上所述,如果我們用 HeLa 細胞和鼠尾膠原製造人造肉,一斤的成本差不多要兩百多萬。絕對不是任誰都能消費得起。

當然了,考慮到海拉細胞可能具有傳播人乳頭瘤病毒的可能,這塊「癌肉」的烹飪請務必選擇全熟。

為了讓這塊肉口感不要太柴,我們還可以在製造過程中用脂肪幹細胞誘導一些脂肪組織,填充在肉肉的間隙裡,形成類似於雪花和牛的口感。

想到這裡,深夜做實驗的疲憊一掃而空,飢餓卻突然襲來。

把細胞妥善凍好,我走出實驗樓。街角路燈下,炒飯炒粉的老哥叼著煙問我:「老樣子,一個雞蛋?」

「不,今天放倆。」(策劃:gyouza)

看餓了嗎?(圖源:soogif)

致謝:本文經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 紹宜 專業審核

相關焦點

  • 杜拜開24K金牛排店,網友:又是吃不起的價格
    推薦語:去吃的人不在乎價格,俺是來看熱鬧的,反正俺是吃不起,親們怎麼看呢?下文轉載自作者:夜空中最靚麗的星「撒鹽哥」復出了!杜拜開24K金牛排店,網友:又是吃不起的價格如今的網紅大行其道,通過各種網絡平臺活躍的人們的視野中,受到眾多網友的關注追捧,每個網紅都有自己的特點和絕技,能讓人們耳目一新,記憶深刻。「撒鹽哥」想必大家都有耳聞,曾經也是紅極一時的網紅,招牌撒鹽動作被人們津津樂道。好景不長,英雄都有遲暮的時候,更何況是網紅了。
  • 教你如何從容的完成一份完美牛排
    完美牛排=「柔嫩多汁」+「焦香四溢」 然而一頓價格昂貴的西餐,卻很有可能品嘗不到真正的牛肉,這樣一來與昂貴的價格十分不成正比。與其這樣,不如自己在家烹飪一份精緻的美食。 如何從容的煎出完美牛排①牛排需要一定的厚度薄的牛排從「柔嫩」跨越到「幹硬」的窗口時間實在太短了,可能不超過1分鐘。因此,原切牛排最好能有適當的厚度。
  • 賈乃亮雷佳音開餐廳,一個鮑魚上千元,一斤牛排兩千元,吃不起
    用賈乃亮的話來說:「雖然我們倆組建不了家庭,但是我們可以合夥開一個餐廳」。03不過賈乃亮和雷佳音合夥開的餐廳,並不是通常明星開餐廳的首選--火鍋店,而是一家高檔的創意餐廳。說起火鍋店,《天天向上》的錢楓、《奔跑吧兄弟》的陳赫和鄭愷開的都是火鍋店。
  • 膠水牛排怎麼做實驗三步做出拼接牛排
    膠水牛排怎麼做?在近日,澳洲電視臺曝光了牛排是拼接而成,用次品牛肉加上肉膠重新合成牛排。下面就一起來看下實驗,是如何做出「拼接牛排」。(資料圖)近日,澳洲電視臺曝光,說當地肉類市場裡面流入大量用肉膠做的「合成牛排」,都是用「次品牛肉+肉膠」拼接的,並揭秘了製作拼接牛排的全過程。不單單是澳洲,還披露說「拼接肉」早已是全球行業內的潛規則。碎肉竟然可以用膠一黏拼接起來做成牛排?這到底是什麼樣的神奇工藝呢?都市快報旗下的求證、調查類視頻欄目《好奇實驗室》帶你一探究竟。
  • 世界最貴牛排一份 2 萬元,肉牛需有人每天陪聊
    近日,外媒報導世界最貴牛排引起人們好奇。這種牛肉一份可高達3200美元(約合人民幣20500元)。據悉,這些牛被飼養在法國東北部的洛林默茲河地區,享受著五星級酒店待遇。種種特殊待遇之下,這種牛肉非常少見,全球範圍內也只有屈指可數的幾位主廚能得到這些牛肉。
  • 牛排拍了拍你,哪怕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
    牛排拍了拍你,哪怕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在食材界,牛排可謂是高嶺之花,一談及牛排,我們總覺得牛排是高難度的烹飪,只有頂級大廚才能料理好它。然而其實對於任何食材而言,吃它的人,才是歸宿。以前你可能覺得在家煎制一份牛排是件麻煩且困難的事情,那是因為你沒遇到正確的指導!從現在開始,改變你的認知吧!關於煎牛排的一切疑問,儘管問我!容輝供應鏈要讓每一位Food lovers在家輕輕鬆鬆煎出一份完美的牛排大餐!
  • 僅需10分鐘,20元就可以做出的愛心牛排,香氣馥鬱,讓Ta更愛你
    我們用美食反映生活變遷,回憶過往。而在平日生活中,我們想追求那一番儀式感,點杯咖啡,享用西餐,一杯紅酒,一份牛排,總是需要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才可以用食物充飢,卻沒有了生活的美感。所以,我們在家中是否可以自己為家人、為Ta烹飪一份美味牛排呢?
  • 當你去餐館吃牛排時,服務員問「幾分熟」
    尤其是在社交場合,要時刻注意就餐禮儀,本文將解決以下兩個問題:如何點牛排來滿足你的口味,如何優雅地吃如何點自己的牛排既然這頓飯的錢都花光了,你應該儘量滿足自己的口味,否則會很失望的。只要你學會以下兩點,以後你可以在西餐廳點牛排,你馬上就來。
  • 如何快速分辨你吃的是哪種牛排?三大經典部位牛排一眼看穿!
    牛排分布示意圖先來說說西冷,西冷是牛排中最經典的部位,也是最為人所知的一個部位,西冷是sirloin的音譯,這裡說明一下,西冷的冷跟牛排溫度的冷和熱一點關係都沒有!!!有的地方也可能也會翻譯成「沙朗」,所以如果菜單上同時出現「西冷」和「沙朗」,那麼這家餐廳的廚師肯定不專業。
  • 「合成牛排」跟「原切牛排」有什麼區別?買的時候要注意這幾點
    隨著西餐在中國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吃牛排。甚至一些減肥、健身人士也在推薦牛排。當然最主要的原因不是牛排好吃,而是牛排利潤很高。而正因為如此,所以市場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合成牛排,利潤進一步放大。很多人都是買回家才發現,那麼合成牛排和生切牛排有什麼區別呢?接下來,林大大為大家解答疑惑。
  • 牛排熟度怎麼分?有了這個標準,你就知道自己應該點幾分熟了
    西餐牛排在逐漸佔據人們餐桌的時候,對於牛排的熟度,國人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從最開始怎麼樣都要做全熟的牛排,逐漸開始接受7分、5分等更低熟度的牛排了。而你知道為什麼牛排通常只用「奇數」來分熟度嗎?而你又適合吃幾分熟的牛排呢?今天就給你們一個標準,看完你就了解了。
  • 膠水牛排引爭議 市民該如何分辨「膠水牛排」方法揭秘
    膠水牛排引爭議 食藥監釋疑:重組牛排並不違法  【膠水牛排引爭議】近日,不斷市民被「膠水牛排」刷屏。消息稱,澳洲肉類市場流入大量的「重組牛排」、「膠水牛排」,都是用「次品肉塊+肉膠」拼接的。成都商報記者從成都市食藥監局了解到,「重組牛排」屬於調理肉製品,肉的重組技術目前在國內外被廣泛應用。在標準規定限量內使用卡拉膠,不存在食品安全風險。  但是,相對「五至八分熟」就可以食用的原切牛排,重組牛排由於經預先醃製,或由碎肉及小塊肉重組而成,內部易滋生細菌,可能導致產品細菌總數偏高,在食用前應烹飪至全熟。
  • 西餐廳點牛排,五分熟七分熟用英語怎麼說?
    小夥伴們,上一期中我們談到了如何選擇牛排,挑到適合自己口感的部位;本期我們將來學習,如何表達你要幾分熟的牛排,以及和服務員之間的點餐溝通。牛排熟度Doneness牛肉可以用不同的處理方式,比如說燉牛肉。但是今天重點關注在牛排上哈。
  • 熟成牛排分為乾式和溼式,如何區分是關鍵
    熟成牛排分為乾式和溼式,如何區分是關鍵 有許多老饕在選擇牛排時都會特意留神下熟成牛排,熟成牛排相較於普通牛排風味更佳,口感也更多汁,但是熟成牛排也分乾式熟成和溼式熟成,哪一種更好呢?
  • 牛排裡的蘑菇黑胡椒醬,在家也可以自己做
    有一塊好牛肉,一個好「帥鍋」就可以煎出牛排,而靈魂深處呢?必須再來個「醬醬」才有儀式感。在家也可以像在餐廳一樣享用牛排大餐,尤其是家有較小的小朋友,不方便外食,或許三五朋友,想擁有溫馨「家」的感受等等,不論是哪種理由,就是要吃牛排。醬料是牛排的靈魂,無醬料的牛排就是黑白世界。再怎麼簡約,鹽與胡椒粉是最基礎。
  • 在吃過100次牛排後,我才發現這個熟度的牛排最好吃,人間美味
    在初次帶女朋友到西餐廳吃飯點主菜時,服務員在點完牛排後會問,「請問先生,您的牛排要幾分熟?」而我在第一次吃牛排的時候,很自然的回答了「八分熟」…因為數字比較吉利……結果服務員石化了…後來才清楚描述牛排的熟度沒有偶數的熟度而只有奇數的熟度…所以為什麼形容牛排熟度只有奇數呢?
  • 牛排怎麼做又嫩又香呢?掌握這6個秘訣,比西餐廳做的還好吃
    牛排不僅是美食的代名詞,更是一種生活情調的象徵。伴隨普羅大眾生活水準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自己在家做牛排。情侶二人在家燭光晚餐,吃著牛排,喝著紅酒,無比愜意!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牛排怎麼做又嫩又好吃,往往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很是掃興。
  • 合成牛排是用膠水粘的嗎?注意4點快速學會選牛排
    > 難免會有一些不一樣的聲音 現在市面上的牛排大體上分為兩類:原切牛排和合成牛排。 原切牛排就不用多說了,就是正經的純牛肉的牛排。而對於合成牛排,則出現了很多不同的評價。 1.
  • 合成牛排實驗大曝光,碎肉加上卡拉膠,居然可以變成整塊牛排!
    前不久在網上看到南洋理工大學的教授做了一個合成牛排的實驗,用一種叫「穀氨胺轉胺」化學物質俗稱肉膠。他把碎牛肉撒上肉膠粉,揉搓碎肉,再用保鮮膜包裹放幾個小時,神奇的一幕出現了,變成整塊牛排,肉質緊緻,抖都抖不散。
  • 你吃的澳洲牛排也許是「拼接肉」
    近日,在一些視頻網站上流傳著網絡博主介紹市場上銷售「合成牛排」的內容,視頻中展示碎肉通過卡拉膠的黏合可以變成拼接牛排,當作原切牛排來出售。我市是否有「拼接牛排」呢?記者走訪市場發現,超市中出售的牛排大都為速凍包裝牛排,部分牛排的確有卡拉膠出現在配料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