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國家發現變異新冠病毒感染者
瑞典、西班牙、加拿大26日通報,英國最先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已經「入境」。另外,澳大利亞、丹麥、義大利、荷蘭、日本、新加坡等國已發現變異新冠病毒感染者。南非政府18日報告另一種變異新冠病毒。英國23日通報發現兩例南非報告的變異新冠病毒感染者。
英國部分新冠患者嗅覺倒錯:莫名聞到魚腥、硫磺等強烈氣味
近日,英國發現了一種新變異的新冠病毒毒株,傳染性要高出近70%。與此同時,關於新冠肺炎又出現新症狀了,英國專家表示,英國部分感染新冠病毒長達數周或數月的人嗅覺出現扭曲,稱之為「嗅覺倒錯」。出現嗅覺扭曲的患者可在無相關物體出現的情況下聞到魚腥、硫磺等強烈氣味。
土耳其宣布科興新冠疫苗有效,首批預計近兩日抵達當地
土耳其衛生部長科賈近日表示,土耳其確定中國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新冠滅活疫苗適用於土耳其人民,是有效且安全的。對土耳其自願接種科興新冠疫苗志願者數據的初步分析顯示,科興新冠疫苗的有效性達91.25%,臨床試驗期間未發現嚴重副作用。中方已經批准向土方出口有關疫苗,如果一切順利,來自中國的首批300萬劑疫苗將於近日抵達土耳其。
歐洲啟動大規模接種疫苗
12 月 27 日歐洲周日啟動大規模疫苗接種行動,退休人員和醫護人員第一批接種,以阻止疫情大流行。到今年年底歐盟將收到 1,250 萬劑疫苗,足以按照每人兩劑施打給 625 萬人接種。除了輝瑞外,歐盟還與包括 Moderna 和阿斯利康(AstraZeneca)在內的其他製藥商籤訂了總共超過 20 億劑疫苗的合同,並設定了 2021 年期間為所有成年人接種疫苗的目標。
全國首個新冠科在上海公衛中心正式成立
12月26日,全國首個新冠科在上海公衛中心正式成立。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是上海市成人新冠肺炎病例唯一定點收治醫院,是上海市公共衛生醫療救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冠科成立後,依託上海市級專家組和本市優質重症醫學團隊等醫療資源,涵蓋本市頂級的急診ICU、重症醫學、感染科、呼吸科等與新冠肺炎救治相關的多學科救治團隊,全力做好新冠患者救治工作。
科技部:明年將圍繞數學物理等領域建設一批國家級的科學研究基地
近日,央視新聞記者就 2021 年重點任務對科技部相關負責人進行專訪。科技部相關人員介紹,以國家戰略任務為依託,接下來科技部將繼續發揮國有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的作用,加大鼓勵基礎研究投入,加快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科技部將圍繞數學物理等領域建設一批國家級的科學的,前瞻性的科學研究基地,加強基礎科研建設,發揮各類創新主體的作用。
遙感三十三號衛星成功發射,2020年中國航天迎收官之戰
北京時間12月27日23時44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三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這次任務也是2020年中國航天的收官之戰。
我國將於2021年春季發射空間站核心艙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三步走戰略,目前工程的「第三步」——空間站建造任務已全面開啟,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介紹,工程全線各項工作進展順利,空間站核心艙將於明年春季發射。目前,執行空間站建造階段四次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已經選定,正在開展任務訓練。
我國建成年產6千萬噸級油氣田
昨日,我國第一大油氣田——中國石油長慶油田生產指揮中心宣布其油氣年產量達到6000.08萬噸,約佔國內產量的1/6。至此,中國石油工業新的裡程碑誕生,標誌著我國建成了年產油氣當量6000萬噸級特大型油氣田。位於鄂爾多斯盆地的長慶油田,是新世紀以來我國增儲上產最快的油田。
國家先進計算產業創新中心山西產業基地開工
國家先進計算產業創新中心山西產業基地項目25日舉行開工儀式。這裡將以研發、製造、應用「三位一體」的理念構建先進計算生態創新中心、高端整機智能製造產線、山西先進計算中心。據悉,這裡將形成核心部件設計研發、硬體研製生產、軟體研發、大規模計算應用、數據與計算服務以及產業生態培育等完整的先進計算產業鏈條。
高頻、高速、低噪音,京雄城際鐵路今日全線開通
連接北京和雄安新區的京雄城際鐵路27日全線開通運營,雄安站同步投入使用。 北京西站至雄安新區間最快旅行時間50分鐘,大興機場至雄安新區間最快19分鐘可達。京雄城際鐵路自北京西站引出,經過既有京九鐵路至李營站,接入新建高速鐵路線路,向南途經北京大興區、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至雄安新區,線路全長91公裡,最高設計時速350公裡。
日本公布隼鳥2號收集的小行星樣品照片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JAXA)近日公布了隼鳥2號收集的小行星「龍宮」樣品的照片。包含氣體在內,樣品總重5.4克,其中固體顆粒最大可達1釐米,顆粒在拿起和倒入其他容器時不會碎裂。
冰山A-68A以每天2.5釐米的速度融化
有史以來最大的冰山A-68A於近日在南喬治亞島附近分裂成3塊,其中2大塊已從主冰山分離,漂浮在公海上。自分裂以來,A-68以平均每天2.5釐米的速度在融化,每秒能向周圍海洋排放767立方米淡水,相當於泰晤士河入海流量的12倍。由於冰山會擾亂海洋環境和生態系統,科學家目前利用衛星高度計等設備追蹤冰山融化情況,以對冰山帶來的狀況作出提前預警。
2020年或為有記錄以來最熱年份
世界氣象組織今年 12 月初發布的《2020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報告顯示,今年前 10 個月的數據都將 2020 年定為迄今為止的氣溫第二高年份,僅次於 2016 年。同時,多個氣象研究所均將 11 月歸類為有記錄以來同期最熱或第二高的類別。據新聞稿信息,最溫暖的三年之間的差異很小,一旦獲得了全年的數據,今年將有望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三個年份之一。
世界最強流深地核天體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
近日,由中核集團原子能院和中科院近物所自主研製的世界上束流強度最高深地實驗設施——錦屏深地核天體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束流強度達到 2mA,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同類裝置先進水平。這是我國核天體物理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標誌著我國完全掌握強流高壓加速器製造技術,並將進一步推動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成為面向世界開放的國家級基礎研究平臺。
教育部:五年高校新增教材4.3萬種 新形態教材創新發展
近日,在教育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級巡視員宋毅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正式出版的、版權頁標註「教材」字樣的高校新增教材數量達4.3萬餘種。此外,還推出了一大批紙質+數位化資源教材,以及融合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的虛擬實境、增強現實、配套移動軟體等表現豐富的多介質教材。
北京高校學生分批離校返校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陳蓓介紹,當前境外疫情形勢依然嚴峻複雜,隨著元旦春節臨近,要分批有序組織高校學生放假離校和開學返校。
重慶大學入選國家第三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建設第三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的通知》(國辦發〔2020〕51號),公布第三批雙創示範基地92個,重慶大學是重慶唯一一所入選的高校。
2021年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招生13個項目全國統考
根據教育部相關文件要求,高水平運動隊招生專業測試採取全國統考、高校聯考和高校校考等多種組織方式。2021年足球、遊泳、武術、跆拳道、擊劍、棒球、射擊、手球、壘球、橄欖球、冰雪、賽艇、攀巖13個項目實施全國統考,各高校不再組織相關項目的校考。
我國科學家在自由空間遠距量子通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家實現了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實驗。這項成果不僅實現了將 MDI-QKD 從光纖信道拓展到自由空間信道的突破,也開啟了在自由空間信道中實現基於遠距離量子幹涉的更複雜的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可能。該研究成果於 12 月 23 日以編輯推薦形式在線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永久凍土發現古老狼幼崽木乃伊
在加拿大育空地區,當水流衝毀一堵冰凍的泥牆時,一名淘金者有了驚人的發現:一隻保存完好的小狼崽被鎖在永凍層中57000年了。這隻幼崽被當地土著居民命名為 Zhùr,它非同尋常的身體狀況讓研究人員對其年齡、生活方式以及與現代狼的關係有了很多了解。近日,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
理解細胞內電生理的新技術
發表於《自然·納米技術》的一項研究解決了胞內系統電壓不可測的難題。研究者開發了一種稱為Voltair的微傳感器,該傳感器由DNA構成,可隨意在細胞內運動,測量不同位置的電壓差。據研究,反高爾基網狀結構(trans-Golgi networks)和回收內體(recycling endosome)等細胞器存在內外電壓差。這項新技術為胞內系統研究揭開了全新的一幕。
衝繩島周圍存在大量海洋微塑料
據一項發表於《整體環境科學》的研究,科學家對日本衝繩島海岸線上6個位點的海水進行採樣和過濾,並用光鑷和微拉曼光譜技術分析了其中的微顆粒。研究發現,海水中存在大量小於5毫米的微塑料,75%為聚乙烯。此外,他們在重度城市化地區周圍發現的微塑料較工業區更多,推測這些微塑料可能來源於漁業用具、塑膠袋、塑料容器以及城市道路上的灰塵。
星形膠質細胞對大腦可塑性至關重要
在刊發於《自然》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發現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會在成年大腦內修剪多餘突觸,維持成年大腦的可塑性。進一步的遺傳學分析表明,星形膠質細胞修剪突觸,依賴於Megf10;缺少Megf10的成年小鼠海馬體(hippocampus)內出現了過量的興奮性突觸,並表現出了記憶缺陷。
中國科學家「改造」T細胞增強抗腫瘤能力
從中國藥科大學獲悉,該校張燦教授團隊研發出一種細胞表面錨定技術,用於增強過繼性T細胞對實體腫瘤的治療效果。相關成果近日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轉化醫學》在線發表。
中國藥科大學一科研團隊發現治療抑鬱症的新靶標
從中國藥科大學獲悉,該校洪浩團隊經多年研究發現,一種名為TGR5的受體與抑鬱行為相關,這為研發新型抗抑鬱藥物提供了新思路。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神經精神領域學術期刊《生物精神病學》上。
可穿戴追蹤器能區分新冠和流感
通過分析大數據和自我報告的症狀,研究人員分析了流感患者和新冠肺炎患者的心率、步數和症狀持續時間的趨勢。結果顯示,儘管兩者在靜息心率和平均步數減少上都出現了類似的峰值,但新冠肺炎症狀持續時間更長,峰值出現的時間更晚。近日,研究結果發表在《模式》上。
大地震也是北極變暖的推手
一名研究人員對北極快速變暖提出了一種新解釋。在近日發表於《地球科學》的論文中,他認為一系列大地震可能也是全球變暖的背後推手。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提出假設,這種無法解釋的突然溫度變化可能是由地球動力學因素引發的。他特別指出,阿留申弧是離北極最近的地震活躍區域,該區域發生了一系列大地震。
未來7-22年,全球可能升高1.5度
氣候模型是研究者預測全球變暖的重要工具,但它們能在多大程度上準確反映未來的情況?最近,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新的預測方法,能夠大大降低模型的不確定性。相關研究載於《氣候動力學》。
科學家研發新型高亮度相干光源
在近日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的一項研究中,西班牙光子科學研究所、德國馬普學會光科學研究所、庫班州立大學、馬克斯波恩非線性光學和超快光譜研究所等機構組成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報告了一種結構緊湊、亮度高的中紅外驅動源,它將充氣反諧振環光子晶體光纖與新型非線性晶體相結合。該設備能提供從340 nm到40000 nm的7倍頻相干光譜,光譜亮度比最亮的同步加速器設備之一高2~5個數量級。
我國科學家在南海發現神秘喙鯨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李松海團隊在Integrative Zoology期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團隊於2019年4~5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開展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任務中,目擊到三頭神秘喙鯨,初步判斷認為可能是銀杏齒中喙鯨(ginkgo-toothed beaked whale,Mesoplodon gingkodens, Nishiwaki & Kamiya,1958)或德氏中喙鯨(Deraniyagalas beaked whale,Mesoplodon hotaula Deraniyagala,1963)。
全球最新高精度農作物空間分布數據產品發布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智慧農業創新團隊與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等國際研究機構合作,研製並發布了全球最新一期高精度農作物空間分布數據產品。研究成果發表於《地球系統科學數據》。
水牛白毛色性狀形成分子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國際家畜研究所「畜禽牧草遺傳資源聯合實驗室」聯合中國農業大學等單位,利用多種組學方法,研究揭示了水牛白毛色性狀的致因突變和分子調控機制,為我國白水牛特色遺傳資源保護利用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分子生物學與進化》上。
人類胎盤中首次發現微塑料汙染,遍布全球生態的人造細微汙染物亟需引起重視
近日,來自義大利的研究人員首次在人類胎盤中發現微塑料。這一發現再次印證了這些細微的塑料顆粒具有極強的滲透性,不僅存在於我們可見的世界中,甚至已經進入我們的體內。相關研究以「Plasticenta: First evidence of microplastics in human placenta」為題,發表在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期刊上。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