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頭條: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新冠病毒通過鼻子進入...

2021-01-13 前瞻網

新冠病毒或能通過鼻子進入大腦 感染者神經症狀獲解

據英國《自然·神經科學》雜誌3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新冠病毒或能通過鼻子進入人類大腦。這一發現或有助於解釋在新冠病毒感染者身上觀察到的一些神經症狀,並為感染的診斷和預防措施提供借鑑。德國柏林夏裡特大學醫學院科學家弗蘭克·海珀納及其同事研究了33名(22名男性和11名女性)死於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的大腦和鼻咽,在大腦和鼻咽中發現了新冠病毒的RNA和蛋白,還在鼻咽中檢測到了完整的病毒顆粒。

首張新冠病毒感染人肺細胞分子反應圖繪出 顯示病毒如何劫持損害肺泡

新冠病毒究竟是如何劫持並迅速對人肺細胞造成損害的?通過將生物工程人類肺泡細胞與高精度質譜技術相結合,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繪製出首張人肺細胞感染新冠病毒的分子反應圖,從而為阻斷新冠病毒提供了病理學基礎和新的治療靶標。

輝瑞高管對新冠疫苗安全性信心十足:我願意今天就接種

當地時間12月6日,輝瑞英國公司執行長本·奧斯本在接受英國《每日郵報》採訪時表現出了對疫苗安全性的高度信心,稱不僅自己「願意今天就接種」,甚至希望自己的母親也可以儘快接種。奧斯本透露稱,科學家們已經開始研究下一個版本的疫苗,或不再需要專門的冷櫃進行冷藏。

印尼收到了首批來自中國的新冠疫苗 後續還將接收180萬劑

從中國科興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訂購的第一批新冠肺炎疫苗已經運抵印尼。周日晚些時候,多達120萬劑疫苗已經抵達,政府預計將在1月初再收到180萬劑疫苗。Widodo在一份聲明中稱,科興生物還將向印尼國有製藥公司PT Bio Farma運送4500萬劑原料,這些原料將在當地進行加工。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1.5億度

12月4日14時02分,在四川成都的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內,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HL-2M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其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度,這相當於太陽芯部溫度(約為1500萬到2000萬攝氏)度的近10倍。

我國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嫦娥五號探測器完成在軌樣品轉移

北京時間12月6日5時42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於6時12分將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這是我國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從上升器進入環月飛行軌道開始,通過遠程導引和近程自主控制,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逐步靠近上升器,以抱爪的方式捕獲上升器,完成交會對接。後續,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將與上升器分離,擇機返回地球。

中科院臨近空間數據上線共享 服務全球用戶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7日發布消息,由該院牽頭承擔的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臨近空間科學實驗系統」(又稱「鴻鵠專項」),其科學數據共享服務門戶網站——臨近空間數據共享服務系統近日已正式上線,為全球用戶提供多學科領域臨近空間科學數據的多模式檢索、信息在線瀏覽與下載服務。

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計劃後年發射

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建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日前落地廣東。據悉,雙方聯合研製的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目前已完成了平臺和載荷設計,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這是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由中山大學負責設計,衛星發射升空後可實時監測全球氣候變化和北極海冰融化情況,並實現全球數據共享。

中國到2045年計劃全面建成全球快速抵達航天運輸系統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張旭輝在主題報告《全球快速抵達航天運輸系統探索與實踐》中提出,到2045年計劃全面建成全球快速抵達航天運輸系統,滿足每年總飛行千次級、總貨運萬噸級、總客運萬人次的總目標。

崔屹團隊發明鋰電池集流體「三明治」結構 比能量密度最高提升26%   

最近,鋰電池研究領域的明星團隊——史丹福大學的崔屹課題組,通過革新電池中的非活性結構「集流體」,實現了電池能量密度再增加 8%- 26%。成果作為封面,發表在 Nature Energy 上。此次成果的一作是課題組的博士後葉玉勝和訪問學者卓聯洋。這種新型集流體比傳統集流體輕80%;並且由於設計中添加了阻燃劑,還能有效防止電池燃燒。新穎之處在於,從集流體這個非活性的部分入手,在能量密度、電池重量、安全性能同時實現了明顯的優化。

送首位女性上月球!貝索斯發布登月引擎測試視頻

近日,美國亞馬遜公司執行長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發布了旗下「藍色起源」(Blue Origin)公司研製的月球著陸器引擎BE-7測試情況的視頻,並配文稱,這臺引擎將送首位女性登上月球。此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曾表示,計劃在2024年將一名女性送上月球。4月,NASA宣布與「藍色起源」公司、Dynetics公司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這3家太空公司籤訂了價值數億美元的合同,設計載人著陸系統。

「隼鳥2號」向地球送回小行星樣本

上周六(12月5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於2014年發射的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成功向地球發射了一枚小型回收艙,裝載了來自小行星Ryugu的樣本。送回地球的樣本未受到空間輻射及其他環境因素影響,科學家將通過分析樣本中的有機物質來更好地了解太陽系起源及地球生命起源。回收艙已於昨日(12 月 6 日)在澳大利亞南部沙漠地帶著陸。

世界最大太陽望遠鏡公布其首張太陽黑子照片

近日,世界最大的太陽望遠鏡——井上建太陽望遠鏡(Daniel Ken Inouye Solar Telescope,DKIST),在《太陽物理學》期刊上公開了其拍攝的首張太陽黑子照片。望遠鏡於今年1月開始測試,7月正式開始科學觀測,而這一照片拍攝於2020年1月28日。太陽黑子是太陽活躍程度的代表,其數量按照11年周期變化,2019 年11月左右其數量達到最小值。此次拍攝到的太陽黑子是該輪周期的第一批太陽黑子之一,其大小足以容納地球。

又一艘SpaceX龍飛船將對接國際空間站 開展新冠藥物等實驗

太平洋時間周日上午8點17分,獵鷹9號助推器將「龍飛船2號」(Dragon 2)從佛羅裡達州的發射臺發射升空。升級後的新一代「龍飛船2號」運載的科學載荷,比上一代增加了50%。這是「龍飛船2號」的第一次貨運任務。它將是第二個附著在國際空間站的「Dragon」號太空艙。除了為太空人和空間站提供補給外,CRS-21任務還向國際空間站運送了幾項實驗,包括首次在太空進行COVID-19藥物研究實驗等。

療效顯著!CRISPR療法可用於治療特殊血液疾病

最近,CRISPR Therapeutics和Vertex Pharmaceuticals日前在美國血液學會(ASH)年會上公布了其CRISPR/Cas9基因編輯療法CTX001的最新臨床數據。所有7例輸血依賴性β地中海貧血(TDT)患者在接受CTX001治療後,在最近一次隨訪時均不再依賴輸血。所有3例嚴重鐮刀型細胞貧血病(SCD)患者在接受CTX001治療後,均無血管閉塞危象(VOCs)。這些數據顯示, CTX001有望成為治療TDT和嚴重SCD患者的潛在一次性治癒性療法。這種通過在體外對患者的造血幹細胞進行改造,使紅細胞中產生高水平的胎兒血紅蛋白(HbF)。CTX001治療可以提高患者的HbF水平,有可能緩解TDT患者的輸血需求,並減少SCD患者的疼痛和使人衰弱的血管閉塞性危象。

谷歌炒掉知名AI學者 引發科技界「寒蟬效應」擔憂

近日,當今知名的AI學者之一、人工智慧倫理研究員Timnit Gebru被谷歌突然開除,在科技學術圈裡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彈」。Timnit Gebru說她被趕出了公司;現在,一些人擔心這將對科技界的學術產生「寒蟬效應」(Chilling Effect)。在一片不滿與抗議聲中,谷歌的職場與企業文化再一次陷入了爭議漩渦。

「辨音高手」!斑胸草雀可快速記住50個同類的聲音

據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項新研究,斑胸草雀竟然能快速記住至少50個不同鳥類個體的標誌性聲音!這些喧鬧的紅喙鳴禽,能夠根據特定同伴的獨特叫聲或聯繫方式,在鳥群中認出自己的同伴。此外,它們可以記住彼此獨特的聲音長達數月甚至更長時間。

《科學》:植物間距離越小,植物根分布越廣

植物之間的養料競爭會改變植物根的形態和分布。在《科學》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通過操縱植物間距離,並用染料染色不同植物個體的根,研究了在胡椒植物中,同類競爭對單個植物根分布的影響。他們發現,隨著植物間距離減小,胡椒植物根的局部分布也減小了,這意味著植物根能感測到競爭造成的局部養料減少;然而,植物根的橫向分布卻變廣了,減少了胡椒植物個體之間的根分布重疊。

科研新發現:小龍蝦殼助力製備高性能電極材料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研團隊採用新方法,將廚餘垃圾中的小龍蝦殼等合成製備成一種高性能電極材料。這一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碳》(Carbon)上。研究顯示,與現有電極材料性能相比,朱錫鋒教授研究團隊所製備的分層多孔碳在超級電容器性能測試中,表現出寬工作電壓、高能量密度的明顯優勢,可用於包括電動汽車在內的諸多應用領域。

《分子代謝》:「冬天不宜減肥」是錯的

奧地利維也納醫科大學內分泌學和新陳代謝學系研究團隊組織開展的新研究顯示,寒冷的環境溫度會增加體內維生素A的水平,這有助於將「不良的」白色脂肪組織轉化為「有益的」棕色脂肪組織,從而刺激脂肪燃燒和熱量產生。這一脂肪轉化過程伴隨著能量消耗的增加,被認為將來可據此研發設計新減肥方法,報告發表於《分子代謝》雜誌上。

NEJM:疫情調查揭示安第斯病毒具有人際超強傳播的潛力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一個國際科學小組發現「超級傳播者(super-spreader)」事件和廣泛的人際接觸推動了2018-2019年阿根廷一個小村莊爆發的漢坦病毒肺症候群( HPS)。根據這項研究,大型社會活動和受感染的個人中的高病毒載量助長了安第斯病毒在爆發期間的人際傳播。這些作者與當地衛生當局合作,繪製出一張近乎完整的流行病學「圖片」,以重建34例確診病例的具體傳播事件。

教育部再提擴招科研助理 招聘人數將作為「雙一流」建設監測指標

教育部下發《做好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以穩定和擴大就業,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其中特別提到,各地各高校應通過增強崗位吸引力、落實相關政策等方式擴大科研助理招錄規模。科研助理崗位及實聘人數將作為「雙一流」建設監測指標,成為高校推薦免試攻讀研究生名額的重要參考因素。這已經是今年年內,相關部門第三次提及擴大科研助理規模。

南科大新設生命科學學院,計劃建設不少於5個系所

12月4日上午,南方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成立儀式在該校會議中心舉行。中科院院士張明傑任南科大生命科學學院首任院長。生命科學學院將在原生物系基礎上,擬建設不少於5個系所,包括生物系、免疫與微生物研究所、系統生物學系、化學生物學系、神經生物學系。

肺結核體檢結果將納入學生健康檔案

為減少結核病在校園內傳播流行,國家衛健委日前發布《中國學校結核病防控指南》。其中明確,各級各類學校應在新生入學體檢和教職員工常規體檢中開展結核病相關檢查,並將結果納入學生和教職員工的健康檔案。

揚州900多名考生完成省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美術類專業統考

6日下午5:00,江蘇省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美術類專業統考落下帷幕。全省28000餘名考生分別在13個地市考區參加考試。揚州地區900多名美術考生在揚州大學揚子津校區完成考試。按照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只能由考生進入考場,家長與送考教師止步於考點外。今天,音樂類專業省統考面試將於12月7日起進行,面試地點設在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

湖南師大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入選總數居全國省屬高校首位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湖南師範大學2019年共有26門課入選,入選總數居全國省屬高校首位,全國高校第23位。

17所大學寒假時間表出爐 在京高校「錯峰」分批放寒假

教育部近日發文,要求高校錯峰分批放寒假。依據此前公開的校歷,記者對比發現,17所在京高校2021年寒假安排已形成「錯峰」,其中中國傳媒大學寒假時間最長,多達58天,從明年1月1日開始就放寒假;而北京理工大學寒假僅27天。教育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近日發布《關於加強今冬明春校園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美國議會或將通過條例:規定申請聯邦科研基金時必須公開所有其他基金來源

當地時間12月3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就2021財年《國防授權法案》(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NDAA)達成一致。法案的第223條針對美國主要科研機構作出規定,要求所有科研基金申請中的所有關鍵成員都需要「公開(目前持有申請基金的)金額、類型和來源」。

中國AI最高獎今年頒給自動駕駛泰鬥李德毅院士

中國唯一國家級的人工智慧科技獎——吳文俊人工智慧科技獎,近日公布了今年新一屆獲獎名單。其中,被稱為中國人工智慧領域最高榮譽的最高成就獎,第三次頒出,給了主攻自動駕駛的李德毅院士。此外,現任職京東集團的周伯文博士、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蔣田仔教授、西安電子科大焦李成教授,一同獲得獲傑出貢獻獎。

12位專家成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首批會士

12月5日公布,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首批12位會士分別為(按姓氏首字母順序):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中山大學教授賴劍煌,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盧漢清,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中國科學院院士譚鐵牛、吳一戎、徐冠華,福州大學教授餘輪,中國科技大學教授俞能海,清華大學教授章毓晉,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南寧,浙江大學教授莊越挺。

2020年「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獎」評選結果出爐

通知提到,根據《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獎管理辦法》,經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獎評審委員會評審,公示和徵詢擬獲獎項目意見,中國通信學會秘書處批准,授予《衛星動態按需覆蓋通信技術》等9項成果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授予《面向通信行業的九天人工智慧平臺及應用》等12項成果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授予《基於三維仿真的4G/5G無線網絡智能規劃調度系統研發與應用》等14項成果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2020 ACL Fellow名單出爐!又有兩位華人學者當選

近日,2020年度ACL Fellow 名單出爐!香港科技大學馮雁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黃錦輝教授兩位華人學者當選,成為繼百度CTO王海峰、字節跳動AI lab總監李航之後ACL史上第六/七位當選的華人Fellow。今年新入選的 ACL Fellow 還包括Openstream, Inc. Philip Cohen、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Iryna Gurevych教授、史丹福大學Dan Jurafsky教授、亞琛工業大學Hermann Ney教授、馬裡蘭大學Philip Resnik教授、薩塞克斯大學Donia Scott教授、華盛頓大學Noah Smith教授。

時隔3年,華為又有人入選IEEE Fellow

新一年IEEE Fellow名單公布,華為首席終端天線專家王漢陽上榜。這是繼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前主任李航、華為(加拿大)高級副總裁、5G專家朱佩英之後,又一位科學家以「華為員工」的身份入選新晉IEEE Fellow。此次入選理由是,因對移動終端天線的貢獻而入選。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強國一代有我在 【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太陽能帶來光與熱,是因為它內部時刻都在進行熱核聚變反應,如果人類可以掌控這種反應,就意味著世世代代將擁有無限的、清潔的能源。
  •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1號電機、2號電機轉速1480轉每分鐘,系統準備就緒;4號電機轉速400轉每分鐘,系統準備就緒……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首次等離子體放電實驗開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將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放電溫度可達太陽芯部溫度近10倍核聚變並不神秘,只要將氫的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無限接近,使其發生聚變反應,就能釋放出巨大能量。
  •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袁嵐峰為你解讀原理
    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導讀 高手的一個起手式,對低手來說就是遙不可及的任務…… 最近,在中國量子計算機取得重大進展的同時,可控核聚變也傳來好消息:我國新一代
  •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國家原子能機構供圖)人民網北京12月4日電(趙竹青)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 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四川成都12月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均斌)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記者昨天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昨天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四川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成功放電,概念...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成功放電,概念股一覽 2020-12-04 20: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IT之家12月4日消息 據人民日報,今日 14 時 02 分,新一代 「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 M 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中國環流器二號 M 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
  • 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
    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時間:2020-12-05 23:0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僑報網綜合訊】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4日對外透露,北京時間當天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中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新一代「人造太陽」開始放電
    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劉永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當天的放電儀式上,人們沸騰了。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張克儉說,今天,我國自主研製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運行,這是我國核聚變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 李迪 科技日報記者 盛利「1號電機、2號電機轉速1480轉每分鐘,系統準備就緒;4號電機轉速400轉每分鐘,系統準備就緒……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首次等離子體放電實驗開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建成並首次放電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7日訊 據國資委網站消息,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社成都12月4日電 12月4日14時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中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外媒:是中國核電研究的重大突破
    國際在線專稿: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實現首次放電,多家外媒表示,這是中國核電研究的重大突破。法國BFMTV電視臺網站報導截圖5日,法國BFMTV電視臺網站報導稱,中國最先進的核聚變實驗裝置HL-2M實現首次放電,是中國研究生產清潔能源的重要一步。
  • 人造太陽 新一代「四川造」核聚變裝置在川放電
    12月4日14時02分,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12月4日14時02分,成都雙流,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下稱「核西物院」)的中國環流器指揮控制中心大屏上,一道電光閃過,稍作間歇又是一道……一道道藍色電光,標誌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裝置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太陽之所以能發光發熱,靠的是其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反應。因此,核聚變裝置被人們形象地稱作「人造太陽」。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開始放電
    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劉永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當天的放電儀式上,人們沸騰了。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張克儉說,今天,我國自主研製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運行,這是我國核聚變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 新一代「人造太陽」是什麼?
    2020年12月4日14時,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聚變能研發再邁出一步。▲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 ▲ 「人造太陽」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