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瑞RNA新冠疫苗早期試驗顯示出強烈免疫反應
根據8月12日發表試驗數據的《自然》雜誌的一篇報導,目前被稱為BNT162b1的候選疫苗「在參與者中引起了強烈的免疫反應,並隨著劑量水平和第二次劑量的增加而增加」。早期1/2試驗是由製藥巨頭輝瑞公司的朱迪斯·阿卜薩隆博士領導的。根據她的團隊,BNT162b1是基於一種被稱為信使RNA的遺傳密碼,當它遇到新冠病毒時,幫助啟動身體的免疫反應。
實驗性新冠疫苗有效預防感染新冠的小鼠患上肺炎,由一種溫和病毒製成
近日,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表明,一種實驗性疫苗可以有效預防感染COVID-19病毒的小鼠患上肺炎。這一論文發表在《細胞宿主和微生物》上,該疫苗由一種溫和的病毒製成,這種病毒經過基因改造,攜帶COVID-19病毒的一個關鍵基因。
新研究:布洛芬等止痛藥不會增加新冠死亡風險
在英國因COVID-19入院人數最多的時期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經常使用包括布洛芬、萘普生和雙氯芬酸在內的止痛藥不會增加因該疾病死亡的風險。該研究發表在《臨床醫學雜誌》上,首次報導了英國8家醫院的常規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及其對COVID-19住院患者的影響。
如普遍採取防護措施,撒哈拉以南非洲到年底可防止超 6 萬例死亡
當地時間 8 月 10 日,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HME)發布預測指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受疫情嚴重影響的國家,如果能普遍遵守戴口罩和社交距離的規定,12 月 1 日前或可防止多達 60,125人 死亡。然而,即使在最優的情況下,衣索比亞、肯亞、塞內加爾等地區仍會遭受疫情的嚴重打擊,預估死亡人數在 12 月初達到 66,100 人。如果政府放鬆對於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的規定,後果將更為嚴重,總死亡人數將在 12 月 1 日躍至 131,101 人。
研究揭示COVID-19症狀差異較大的原因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麥克馬斯特大學和滑鐵盧大學的研究人員通力合作,揭示了SARS-CoV-2病毒如何感染肺部的真相。此前,科學家已經確定SARS-CoV-2進入細胞的過程是通過細胞表面上稱為ACE2的受體進行的。但是McMaster-Waterloo小組發現,人肺組織中的ACE2受體水平非常低。正在進行的研究將更好地識別和治療有發生嚴重併發症風險的患者,並為醫院提供預測能力。
NEJM:研究揭示COVID-19臨床試驗缺乏多樣性
根據喬治亞大學和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人員的新發現,儘管有色人種中COVID-19感染,住院和死亡的比例異常高,但在COVID-19臨床試驗中少數民族群體的代表性明顯不足。該文章發表在最近的《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雜誌上,文章中作者呼籲政府機構,醫學雜誌,研究資助者等提高目標人群的多樣化特徵,以便將結果推廣到更大的人群。
Plos One:新模型可以預測COVID-19的住院風險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克利夫蘭診所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並驗證了一種風險預測模型該模型可以幫助醫生預測最近檢驗出SARS-CoV-2感染陽性患者中哪些群體住院風險最大。該新模型發表在《PLOS One》雜誌上,由克利夫蘭診所首席研究信息官Lara Jehi博士等人領導完成。他們的早期模型預測了個別患者檢測出該病毒呈陽性的可能性。
兩種治療貓傳腹的實驗性藥物有望治療新冠
貓會感染一種幾乎是致命的疾病,這種疾病是由一種只感染貓科動物的冠狀病毒引起的。現在,初步研究表明,兩種可以治癒貓傳染性腹膜炎的實驗性藥物,可能有助於治療感染SARS-CoV-2的人,SARS-CoV-2是導致大流行的新冠病毒。
Diabetes: COVDI-19對於高血糖症的影響
在對200名患有嚴重高血糖症的COVID-19患者進行初步觀察後,來自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篇新論文中闡明了為什麼高血糖可能會導致感染該病毒的人預後更差。研究人員對此開發出一種血糖管理工具,可以降低患有COVID-19的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或肥胖症患者繼發感染,腎臟疾病和重症監護的風險。高級作者,糖尿病學教授Rodica Pop-Busui博士懷疑,糖尿病和高血糖的低發炎性會促進病毒的炎症激增,從而導致胰島素抵抗和嚴重的高血糖症。
電針緩解全身炎症,有了科學證據!
8月12日,《神經元》刊發了一項由中美兩國神經科學家的新發現:微弱的電流刺激神經可能有助於治療系統炎症反應,並揭示了針灸這種傳統的中醫療法背後的神經解剖學原理。研究人員使用了一個小鼠炎症實驗模型,通過給動物注射脂多糖,來模擬在嚴重的細菌或病毒感染後易引發的一種致死率極高的全身炎症:敗血症。
增強癌症免疫療法 阿爾茨海默病風險基因提供了新靶點
頂尖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一項重要的研究,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增強腫瘤免疫療法的新工具。他們在多種類型的癌症中發現,免疫細胞具備一個新的潛在治療靶點。小鼠實驗中用抗體阻斷這一蛋白,可以釋放免疫療法的力量,將腫瘤完全清除。
Open Chemistry:尿液分子可用於檢測皮膚癌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來自斯洛伐克的Pavol Jozef afárik等人發現尿液中的螢光分子有助於檢測惡性黑色素瘤患者的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的《Open Chemistry》雜誌上。它描述了一組易於在尿液中檢測到的螢光分子,這些分子與黑色素瘤的進展相關,為監測該疾病創造了新的可能性。
研究發現弱畸精子症新致病基因
近年來,安徽醫科大學校長、教授曹雲霞團隊致力於研究弱畸精子症,曾鑑定了多個導致精子鞭毛多發形態異常(MMAF)的致病基因。最近,他們在國際上首次鑑定出了致病基因CFAP58,相關成果於8月12日在《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上線發表。
視網膜擁有控制血液運輸的納米管
在最新發表於《自然》的文章中,研究人員通過小鼠試驗發現,包圍著毛細血管的周細胞能產生周細胞間通道納米管(inter-pericyte tunnelling nanotube)。而周細胞之間能通過通道納米管交換信息,並將血液運輸到需要的地方。當通道納米管受損後,毛細血管就會失去調控血液輸送的能力。青光眼、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中出現的微血管缺損,可能正是由於通道納米管缺失及血液運輸能力受損導致的。
菱形石墨「透視」超導體
近日,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開發一種新納米材料,它能反射最初在複雜人造結構——扭曲雙層石墨烯中發現的「魔幻角度」效應。扭曲雙層石墨烯是近年來物理學研究的一個關鍵領域。相關論文8月12日刊登於《自然》。新的研究表明,菱形石墨的特殊拓撲結構有效地提供了一種內在的「扭曲」,因此提供了一種替代介質來研究超導性的改變等效應。「這是一種有趣的替代方法,可以替代目前非常流行的關於『魔角』石墨烯的研究。」該研究作者之一Andre Geim說。
與銀河系相似的遙遠星系
據一項《自然》上的研究,科學家利用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和引力透鏡效應觀察到了一個距離銀河系120億光年的星系SPT0418-47。根據觀察到的數據,他們利用算法構建了SPT0418-47星系模型,發現它和銀河系具有一些共同點,如擁有一個旋轉的盤面,並且有大量恆星聚集在中心形成了隆起,但它不具有旋臂。由於它距離銀河系很遠,此次觀察到的是它在宇宙形成14億年後的樣子。而SPT0418-47在早期宇宙中就具備有序的結構,也挑戰了科學家此前認為早期宇宙十分混亂和無序的認識。
瑜伽可以改善焦慮症
近日,在一項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的最新研究發現,瑜伽對治療焦慮症有促進作用。研究人員將226名焦慮症患者隨機分成三組,分別使用認知行為療法(CBT)、昆達裡尼瑜伽及標準的壓力教育進行治療。結果發現,3個月後,相對於接受壓力教育,CBT和瑜伽在緩解焦慮方面更加有效,分別有71%和54%的患者症狀得到了改善,雖然在6個月後,瑜伽的效果不再明顯,但目前訓練有素的CBT治療師十分匱乏,藥物治療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研究人員表示,瑜伽或可替代、輔助上述療法,成為短期內緩解焦慮的治療手段。
補充R-硫辛酸能幫助肥胖患者減肥
R-硫辛酸(右旋硫辛酸)是B族維生素中的一種化合物,在人體內能作為一種線粒體輔酶參與線粒體的產能和胺基酸代謝過程。一項發表於《營養學雜誌》的研究顯示,R-硫辛酸能作為一種膳食補充劑能幫助超重患者降低體重。通過一項小型臨床試驗中,研究人員在21周內每天給31名患者提供600毫克的R-硫辛酸補充劑,並設立了對照組。研究發現,女性和肥胖患者在服用R-硫辛酸後,體重降低更明顯。由於人體能產生足夠的R-硫辛酸,這些額外補充的R-硫辛酸在人體內還能發揮其他作用,比如輕度降低脂肪酸的氧化壓力,對脂肪代謝和晝夜節律調節善產生有益影響。
量子信道容量的不可加性首獲實驗驗證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唐建順等與合作者合作,首次設計並實驗實現了一種特殊的「退相併擦除」量子信道,並在該量子信道中驗證了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蝗蟲可分泌信息素召集大部隊
《自然》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群居飛蝗能釋放一種名為4-甲氧基苯乙烯(4VA)的小分子有機化合物。該分子對所有年齡段和性別的飛蝗都有強大的吸引力,如果四五隻散居蝗蟲被安置在一起,它們也會開始產生和釋放這種信息素,而且它還能吸引野外的蝗蟲。研究指出,如果在野外部署合成版4VA,它有可能被用來引誘蝗蟲進入陷阱,然後將它們殺死。或者,如果釋放一種可以阻斷該分子活性的化學物質,或許能阻止蝗蟲聚集和遷移。
全球變暖使熱帶土壤釋放更多二氧化碳
8 月 12 日發表在《自然》上的一項研究發現,按照目前預測的升溫趨勢,到本世紀末熱帶森林土壤二氧化碳的釋放量將比目前多 55%。該研究估計,如果全世界的熱帶土壤在本世紀末升溫 4°C,那麼碳淨釋放量將至少達到 650 億噸,即目前人類每年排放量的六倍以上。研究作者指出,這是一個此前被低估的溫室氣體排放源,相關氣候模型需要進行修改。
人類還有一個未知的祖先
PLoS 遺傳學的一項新研究,利用一種全新算法比對和分析了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以及現代非洲人的基因組成,結果發現,丹尼索瓦人有1%的DNA目前找不到祖先來源,研究推測,這些DNA有可能來源於十萬多年前就滅絕了的直立人,但由於目前我們還未獲得直立人的DNA,這一點暫時還無從驗證。此外,這項研究同時也發現,智人與尼安德特人的雜交時間比之前的預測更早,大約發生在20萬~30萬年前。
中國研究生學歷科技人才數量女性超過男性,出國學者回流趨勢增強
近日,中國科協調研宣傳部和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聯合發布《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2018)——科技人力資源的總量、結構與科研人員流動》。《報告》顯示,不考慮專升本、死亡及出國因素,截至 2018 年底,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 10154.5 萬人,規模繼續保持世界第一。普通高等教育依然是科技人力資源培養的最主要渠道。我國科研人員流動主要表現為淨流出,但近年來回流態勢不斷增強,主要來自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
姚期智受聘為同濟大學名譽教授
8 月 11 日,圖靈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教授受聘為同濟大學名譽教授。姚期智 2000 年獲得計算機科學界最高榮譽圖靈獎,是著名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科學家。根據同濟大學官網消息,姚期智曾於 2019 年 10 月率團前來同濟大學訪問,與同濟大學牽頭建設的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的專家一起展開學術互動交流。同濟大學 2019 年獲批建設首批人工智慧本科專業,同年增設的智能建造、智能製造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微電子科學與工程等多個專業均與人工智慧相關。
中國首個HIV暴露前預防藥物獲批
日前,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舒發泰(恩曲他濱替諾福韋片,恩曲他濱200mg/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300mg,FTC/TDF),適用於同時結合安全的性行為措施,進行暴露前預防(PrEP),降低成人和青少年(體重至少在35kg以上)通過高風險性行為獲得HIV-1的風險。據悉,舒發泰是中國首個獲批用於未感染人群HIV暴露前預防的藥物。
行雲二號」完成雙向通信 中國衛星物聯網實現星間雷射通信零的突破
近日,「行雲二號」01星、02星之間實現了建鏈流程完整、遙測狀態穩定的雙向通信,這意味著「行雲二號」衛星搭載的雷射通信載荷技術得到成功驗證,中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零的突破。至此,兩顆衛星自今年5月12日發射入軌開展在軌技術測試以來,所有核心技術均得到充分驗證。
哈勃或借穿越大氣層的光探索系外生命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哈勃太空望遠鏡能夠將月球作為一種「鏡子」——利用穿過地球大氣層和從月球上反射的太陽光,分析我們星球的大氣層。該實驗是一種概念驗證,表明人類已能夠通過分析穿過大氣層的光,來探測該星球生命。這一突破性成果,未來可用於探測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
科學家首次提出宇宙在「大爆炸」裡死去
已知的物理定律表明,從現在起到大約10100年後,恆星將停止誕生、星系將變暗,甚至黑洞也將通過霍金輻射的過程蒸發,只留下簡單的亞原子粒子和能量。空間的膨脹將使能量冷卻到接近0開爾文(絕對零度),這意味著宇宙的「熱死亡」和達到總熵。一項新研究顯示,在難以想像的遙遠未來,被稱為黑矮星的冰冷恆星殘餘物質將開始爆發,形成一系列壯觀的超新星,釋放宇宙有史以來最後的「煙火」。這或許是宇宙在萬物永遠變暗前最後的「歡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