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30日,「雪鷹」號直升機吊掛3.6噸後勤物資飛向中山站,打響了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海冰卸貨攻堅戰!44公裡,冰脊叢生、冰縫密布,迎接考察隊的將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硬仗。
「雪鷹"直升機吊運貨物。王自堃攝44公裡,這個距離,對於我們生活在城市裡的人來說,也許只是幾十分鐘的車程。但對於大風、酷寒、險象環生的南極來說,這個距離十分漫長,為歷年卸貨距離最遠。
要想將「雪龍」號上攜帶的大量物資安全順利運抵中山站,不僅需要直升機空中吊運和雪地車冰面運輸「協同作戰」,還要看「老天爺」的臉色。南極地區天氣瞬息萬變,再加上海冰冰情複雜,漂浮在海面上的巨大海冰能否載重雪地車行進?隱藏在冰面上的冰裂隙是否影響通行?
這些問題都將直接影響到卸貨的進程。
「雪龍」號破冰前行 魏福海攝船長沈權(右)和見習船長朱利在「雪龍」號駕駛臺。「卸貨」,在很多人眼裡,大概和「把大象裝進冰箱」一樣,只需要3步——打開「貨倉」(冰箱門),搬下來(裝進冰箱),運走(關上冰箱門)。
「卸貨」這個平日裡很稀鬆平常的一個詞,卻是南極考察常用語中的「高頻詞」。要知道,考察站所有機械裝備、人員物資都是「雪龍」號一次次長途跋涉運到的。
☆ 「貨」包括各種大大小小的科考設備甚至車輛,可謂是考察隊員的十八般兵器,不可或缺;
☆ 「貨」包括木材鋼材等各種建材,如果沒有建材,那麼不管是新建站還是維修舊站就都是紙上談兵,不可或缺;
☆ 「貨」包括油鹽米麵衣服被子等生活物資,包括生產生活所需要的大量燃油,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不可或缺。
因此,在每年的南極科考任務中,面臨的第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卸貨。今年的中山站卸貨任務是在半個月內卸下1621噸物資!只有按時將貨物運抵,才可能保證崑崙站和泰山站兩支內陸隊出發,才能保證中山站各項考察任務的順利實施。
這些工作一環緊扣一環,如果不能順利卸貨,「雪龍」號後續考察任務也將全部受到影響。
當被問到這次「雪龍」號裝了多少貨時,「雪龍」號見習船長朱利笑了,「能裝貨的地方全用上了,約2500噸、近8000立方米貨物,1500噸燃油。」「雪龍」號出發前,在上海基地碼頭備航裝貨時,他反覆算計艙容量,儘量多地裝下所有貨物。
越冬隊員提前探路想卸貨,先探路。
當「雪龍」號還行駛在茫茫大海上,中山站已經開始探路。中國南極第34次隊中山站站長崔鵬惠早在半個月前,就開始帶領中山站越冬隊員開展冰上探路。
冰上探路既是技術活又是體力活——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國家海洋衛星應用中心和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提供的中山站附近冰情衛星影像圖及分析報告,像千裡眼一樣提供技術支撐。但要找到合適的路,還需要人員在現場的實測數據,僅僅有圖像還遠遠不夠。
找路 崔鵬惠攝下鑽 崔鵬惠攝測量海冰厚度 崔鵬惠攝插上標識性旗子 崔鵬惠攝野外就餐 崔鵬惠攝隊員圍坐「取暖」休息 崔鵬惠攝崔鵬惠他們每次開雪地車、騎摩託車出去十多個小時,有時甚至是一夜。用崔鵬惠的話說:「背著晚霞去『雪龍』,迎著朝陽回中山。」
他們沿路查看冰雪厚度及冰裂隙情況,詳細記錄海水溫度和冰層厚度,獲取探冰路線的GPS導航數據,並沿線布設提醒導航標識杆,為的就是在「雪龍」號到達中山站之前,尋找一條由中山站站區安全穿越冰山群到達固定冰區的可行路線,被他們稱為打造一條「冰上運輸之路」。
「誰也看不到白雪下面有沒有冰裂隙,萬一有人或者車掉入冰裂隙,後果不堪設想!」為此,參與了12次南極科考的崔鵬惠憑著經驗和膽識,帶著隊員像排雷一樣仔細甄別冰裂隙。
繼續探路途中 崔鵬惠攝「雪龍」號抵達中山站附近後,崔鵬惠探路的終點便更加明確。他繼續帶著隊員從中山站往「雪龍」號方向開展海冰探路。同時,「雪龍」號繼續破冰前行,希望離站區近一點,再近一點。
打通最後一公裡當「雪龍」號無法繼續破冰前行只能停住時,考察隊也馬上派出探冰小組展開海冰探路,以期儘快打通從「雪龍」號到中山站的冰上運輸線,儘早啟動冰上運貨。
在此之前,崔鵬惠和提前到達中山站的第35次南極科考隊泰山站站長姚旭等人已經初步打通了中山站向「雪龍」號方向行進的43公裡冰上之路。
經過探查發現,「雪龍」號前方1公裡左右的亂冰區成為最大的難題:雪地車過不到「雪龍」號邊上來,「雪龍」號也無法破冰走過亂冰區。
亂冰區裡的「雪龍」號。 沈權攝這一公裡左右的亂冰區,使得「雪龍」號與此前冰上探路確定的安全點無法匯合。一方面「雪龍」號必須選擇新的航道,朝此前探路的安全點破冰而行;另一方面冰面探路也要繼續進行,繞開亂冰區,儘快打通冰上運輸線的最後一公裡。
12月1日,「雪龍」號調整破冰航道後找到了一條可行路線,比之前的亂冰區情況要好得多,但距離此前探路所確定的平整冰面匯合點仍有約一公裡。
探冰小組再次行動。在開展地毯式探查後,探冰小組終於找到了一條從「雪龍」號至此前探明匯合點的冰上之路。他們隨即開始密集探冰,用冰鑽鑽取上百個冰孔取樣,確保路線可行。
亂冰 沈權攝然而,新探出的這條路線路面凹凸不平,依然不適合載重物的雪地車和雪橇通過。12月1日傍晚,一場「修路大戰」就此展開。與此同時,3輛雪地車從中山站出發,趕往「雪龍」號。
由本次考察隊副領隊魏福海率領的修路小組,在距離「雪龍」號500米左右的一片亂冰區揮釺鑿冰、鏟雪填路,硬是在半小時左右把一個個凸起達半米的亂冰鑿平,從中鑿出了一段路。
南極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有限的機械設備,讓冰上修路的難度和強度都大為增加。鑿冰、挖雪、平整,大部分工作靠科考隊員用雙手完成。穿著笨重的「企鵝連體服」,在刺骨的寒風和強烈的極地太陽照射下,他們爭分奪秒冰上「築路」,目標只有一個:儘快開展冰上卸貨。
12月1日22時,冰上之路的最後一公裡終於修通。至此,這條長達44公裡的卸貨「生命線」全部打通。一個貨櫃正從「雪龍」號上被緩緩吊放至冰面,等待運往中山站。
一場冰面全天候卸運貨物的戰役隨即打響。內容來自觀滄海
(本文原標題:《一場大硬仗!他們在險象環生的冰面上打通44公裡「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