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卸貨攻堅戰:冰面打通44公裡生命線

2020-12-06 澎湃新聞

當地時間11月30日,「雪鷹」號直升機吊掛3.6噸後勤物資飛向中山站,打響了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海冰卸貨攻堅戰!44公裡,冰脊叢生、冰縫密布,迎接考察隊的將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硬仗。

「雪鷹"直升機吊運貨物。王自堃攝

44公裡,這個距離,對於我們生活在城市裡的人來說,也許只是幾十分鐘的車程。但對於大風、酷寒、險象環生的南極來說,這個距離十分漫長,為歷年卸貨距離最遠。

要想將「雪龍」號上攜帶的大量物資安全順利運抵中山站,不僅需要直升機空中吊運和雪地車冰面運輸「協同作戰」,還要看「老天爺」的臉色。南極地區天氣瞬息萬變,再加上海冰冰情複雜,漂浮在海面上的巨大海冰能否載重雪地車行進?隱藏在冰面上的冰裂隙是否影響通行?

這些問題都將直接影響到卸貨的進程。

「雪龍」號破冰前行 魏福海攝船長沈權(右)和見習船長朱利在「雪龍」號駕駛臺。

正面迎接「卸貨」硬仗

「卸貨」,在很多人眼裡,大概和「把大象裝進冰箱」一樣,只需要3步——打開「貨倉」(冰箱門),搬下來(裝進冰箱),運走(關上冰箱門)。

「卸貨」這個平日裡很稀鬆平常的一個詞,卻是南極考察常用語中的「高頻詞」。要知道,考察站所有機械裝備、人員物資都是「雪龍」號一次次長途跋涉運到的。

☆ 「貨」包括各種大大小小的科考設備甚至車輛,可謂是考察隊員的十八般兵器,不可或缺;

☆ 「貨」包括木材鋼材等各種建材,如果沒有建材,那麼不管是新建站還是維修舊站就都是紙上談兵,不可或缺;

☆ 「貨」包括油鹽米麵衣服被子等生活物資,包括生產生活所需要的大量燃油,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不可或缺。

因此,在每年的南極科考任務中,面臨的第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卸貨。今年的中山站卸貨任務是在半個月內卸下1621噸物資!只有按時將貨物運抵,才可能保證崑崙站和泰山站兩支內陸隊出發,才能保證中山站各項考察任務的順利實施。

這些工作一環緊扣一環,如果不能順利卸貨,「雪龍」號後續考察任務也將全部受到影響。

當被問到這次「雪龍」號裝了多少貨時,「雪龍」號見習船長朱利笑了,「能裝貨的地方全用上了,約2500噸、近8000立方米貨物,1500噸燃油。」「雪龍」號出發前,在上海基地碼頭備航裝貨時,他反覆算計艙容量,儘量多地裝下所有貨物。

越冬隊員提前探路

想卸貨,先探路。

當「雪龍」號還行駛在茫茫大海上,中山站已經開始探路。中國南極第34次隊中山站站長崔鵬惠早在半個月前,就開始帶領中山站越冬隊員開展冰上探路。

冰上探路既是技術活又是體力活——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國家海洋衛星應用中心和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提供的中山站附近冰情衛星影像圖及分析報告,像千裡眼一樣提供技術支撐。但要找到合適的路,還需要人員在現場的實測數據,僅僅有圖像還遠遠不夠。

找路 崔鵬惠攝下鑽 崔鵬惠攝測量海冰厚度 崔鵬惠攝插上標識性旗子 崔鵬惠攝野外就餐 崔鵬惠攝隊員圍坐「取暖」休息 崔鵬惠攝

崔鵬惠他們每次開雪地車、騎摩託車出去十多個小時,有時甚至是一夜。用崔鵬惠的話說:「背著晚霞去『雪龍』,迎著朝陽回中山。」

他們沿路查看冰雪厚度及冰裂隙情況,詳細記錄海水溫度和冰層厚度,獲取探冰路線的GPS導航數據,並沿線布設提醒導航標識杆,為的就是在「雪龍」號到達中山站之前,尋找一條由中山站站區安全穿越冰山群到達固定冰區的可行路線,被他們稱為打造一條「冰上運輸之路」。

「誰也看不到白雪下面有沒有冰裂隙,萬一有人或者車掉入冰裂隙,後果不堪設想!」為此,參與了12次南極科考的崔鵬惠憑著經驗和膽識,帶著隊員像排雷一樣仔細甄別冰裂隙。

繼續探路途中 崔鵬惠攝

「雪龍」號抵達中山站附近後,崔鵬惠探路的終點便更加明確。他繼續帶著隊員從中山站往「雪龍」號方向開展海冰探路。同時,「雪龍」號繼續破冰前行,希望離站區近一點,再近一點。

打通最後一公裡

當「雪龍」號無法繼續破冰前行只能停住時,考察隊也馬上派出探冰小組展開海冰探路,以期儘快打通從「雪龍」號到中山站的冰上運輸線,儘早啟動冰上運貨。

在此之前,崔鵬惠和提前到達中山站的第35次南極科考隊泰山站站長姚旭等人已經初步打通了中山站向「雪龍」號方向行進的43公裡冰上之路。

經過探查發現,「雪龍」號前方1公裡左右的亂冰區成為最大的難題:雪地車過不到「雪龍」號邊上來,「雪龍」號也無法破冰走過亂冰區。

亂冰區裡的「雪龍」號。 沈權攝

這一公裡左右的亂冰區,使得「雪龍」號與此前冰上探路確定的安全點無法匯合。一方面「雪龍」號必須選擇新的航道,朝此前探路的安全點破冰而行;另一方面冰面探路也要繼續進行,繞開亂冰區,儘快打通冰上運輸線的最後一公裡。

12月1日,「雪龍」號調整破冰航道後找到了一條可行路線,比之前的亂冰區情況要好得多,但距離此前探路所確定的平整冰面匯合點仍有約一公裡。

探冰小組再次行動。在開展地毯式探查後,探冰小組終於找到了一條從「雪龍」號至此前探明匯合點的冰上之路。他們隨即開始密集探冰,用冰鑽鑽取上百個冰孔取樣,確保路線可行。

亂冰 沈權攝

然而,新探出的這條路線路面凹凸不平,依然不適合載重物的雪地車和雪橇通過。12月1日傍晚,一場「修路大戰」就此展開。與此同時,3輛雪地車從中山站出發,趕往「雪龍」號。

由本次考察隊副領隊魏福海率領的修路小組,在距離「雪龍」號500米左右的一片亂冰區揮釺鑿冰、鏟雪填路,硬是在半小時左右把一個個凸起達半米的亂冰鑿平,從中鑿出了一段路。

南極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有限的機械設備,讓冰上修路的難度和強度都大為增加。鑿冰、挖雪、平整,大部分工作靠科考隊員用雙手完成。穿著笨重的「企鵝連體服」,在刺骨的寒風和強烈的極地太陽照射下,他們爭分奪秒冰上「築路」,目標只有一個:儘快開展冰上卸貨。

12月1日22時,冰上之路的最後一公裡終於修通。至此,這條長達44公裡的卸貨「生命線」全部打通。一個貨櫃正從「雪龍」號上被緩緩吊放至冰面,等待運往中山站。

一場冰面全天候卸運貨物的戰役隨即打響。

內容來自觀滄海

(本文原標題:《一場大硬仗!他們在險象環生的冰面上打通44公裡「生命線」》)

相關焦點

  • 通訊:44公裡探冰「築路」記
    搭載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的「雪龍」號極地考察船日前到達距離中山站44公裡處的陸緣冰區,準備迎來本次南極科考首場攻堅戰——物資卸運。一支探冰小組隨即展開海冰探路,以期儘快打通從「雪龍」號到中山站的冰上運輸線,儘早啟動冰上運貨。44公裡的卸貨距離為歷年最遠,眾多物資在冰天雪地中卸運困難重重。
  • 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
    央廣網上海4月23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執行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的「雪龍」和「雪龍2」號船已經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4月23日,我國第36次南極考察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
  • 歷時198天「雙龍探極」 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凱旋
    4月23日,「雪龍」號、「雪龍2」號回到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以視頻會議形式舉行了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總結匯報活動,傳達了自然資源部領導重要指示,標誌著中國笫36次南極考察隊圓滿完成任務,主要圍繞「雙龍探極」、南大洋業務化觀監測、考察站基本建設、「綠色考察」四項重點任務
  • 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乘坐「雪龍」號返回東半球
    新華社「雪龍」號11月28日電(記者 崔靜)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於當地時間28日16時45分(北京時間29日凌晨1時45分),乘坐「雪龍」號極地考察船穿越0度經線,從西半球返回東半球。    「雪龍」號曾於11月1日從東半球駛入西半球。
  • 「雪龍兄弟」有過8次相距不到一海裡(1海裡約合1.85公裡)的「相聚」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3日離開中山站,載著部分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隊員按逆時針方向航行,前往南大洋太空人海科考;「雪龍」號完成卸貨,繼續執行在中山站的其他作業任務,計劃9日離開,按順時針方向前往阿蒙森海作業。至本次考察結束,兩船將不再相遇。第36次南極考察是「雪龍2」號參與的首次南極考察,也是我國首次實行「雙龍探極」。
  • 高考熱點|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有哪些新亮點?以往高考怎麼考?
    據媒體報導,4月23日,「雪龍」號和「雪龍2」號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標誌著我國第36次南極考察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南極科考的高考題往往都跟我國南極科考的新項目和新進展有關。那麼,本次我國第36次南極考察與以往有什麼不同呢?
  • 中國執行第37次南極考察任務
    央廣網北京11月10日消息(記者張佳琪)2020年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考察任務。第37次南極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同時,還將開展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工作。
  • 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今天啟程
    2020年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科學考察任務。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同時,還將開展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工作。本次考察計劃航程3萬餘海裡,預計2021年5月上旬返回上海。
  • 邊科考邊授課 第36次南極考察「南極大學雪龍分校」開課了
    在船上開設「南極大學」是我國南極考察的一項傳統活動,10月26日,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南極大學雪龍分校」在「雪龍」號多功能廳正式開課。第一課是由「雪龍」號船長朱兵為大家帶來的《中國極地考察船簡介》。他從我國極地考察船的歷史講起,介紹了「雪龍」號的執行任務情況和取得的榮譽,以及本次南極考察「雙龍探極」的路線情況。「『雪龍』號自入列以來,已經承擔了22次南極考察和9次北極考察航行保障任務,安全航行4000多天,航程達750000餘海裡,相當於繞赤道35圈。」
  • 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1日從東半球駛入西半球
    新華社「雪龍」號11月1日電(記者崔靜)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11月1日乘坐「雪龍」號極地考察船跨越180度經線,從東半球駛入西半球。    當地時間11月1日8時10分(北京時間11月1日4時10分),「雪龍」號越過180度經線,進入西半球。儘管已駛入通常意義上的西風帶,但由於當日海況較好,「雪龍」號在海上航行較為平穩。
  • 我國開展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
    新華社上海11月10日電(記者王立彬 張建松)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據悉,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
  • 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今日啟程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考察任務。本次考察計劃航程3萬餘海裡,預計2021年5月上旬返回上海。第37次南極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
  • 中國第四次北極考察隊到達北極點進行科學考察
    新華社「雪龍」號8月21日電(記者 張建松)北京時間8月20日15時38分,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成功到達北極點,並隨後進行了科學考察作業,創造了我國曆次北極考察隊到達北冰洋最北的考察紀錄。新華社發(姚凡 攝)    當天上午,科考隊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到達北緯88度22分、西經177度20分地點。在進行第6個「短期冰站」和海洋考察站作業的同時,考察隊領隊吳軍和首席科學家餘興光率12名考察隊員分兩批乘「海豚」直升機成功抵達北極點。五星紅旗和考察隊隊旗在北極點冰面上飄揚。
  • 「雪龍2」號再出發,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今日啟程
    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嬌穎)今日(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考察任務。本次考察計劃航程3萬餘海裡,預計2021年5月上旬返回上海。據悉,第37次南極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
  • 「雪龍」號以全新姿態備戰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
    據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官方公眾號消息,9月10日18:30,「雪龍」號在完成維護保養工程和試航後,以全新姿態停靠在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在此次試航過程中,「雪龍」號完成了32項試驗項目,為執行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作好了充足準備。
  • 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船「雪龍2」號穿越赤道進入南半球
    中新社北京11月17日電 (記者 阮煜琳)經過一周左右的航行,北京時間11月17日,正在執行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穿越赤道,從北半球進入南半球。11月10日,由中國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從上海出發,開始執行南極科學考察任務。
  • 中國執行第37次南極考察任務 計劃航程3萬餘海裡
    央廣網北京11月10日消息(記者張佳琪)2020年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考察任務。第37次南極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
  • 我國開展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圖」
    11月10日,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在「雪龍2」號上同送行人員告別。 當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新華社發(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供圖)11月10日,「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起航。
  • 「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抵達上海
    原標題:「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抵達上海   「雪龍」號在南極中山站附近陸緣冰區探路卸貨(2018年12月2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攝   據新華社「雪龍」號3月10日電(記者 劉詩平)經過3萬海裡航行,3月10日,「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載著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隊員安全抵達上海吳淞檢疫錨地,辦理進港入關手續。   這是「雪龍」號第22次遠徵南極並安全返回。
  • 張青松:我的四次南極考察
    作為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的副隊長,我十分努力,為選站址、協助指揮建站和科學考察工做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在工作中還折斷了兩根肋骨。1988 年,我再去長城站進行冰緣地貌與環境變化研究,在李果隊長和第5 次南極考察隊同志的幫助下,獲得了全年測量數據,之後撰寫出有意義的論文——《東南極大陸維斯福爾德丘陵與西南極喬治王島冰緣地貌的比較研究》,1992 年,該論文在日本東京召開的第6 次南極地學討論會上被宣讀,獲得好評,文中給出的石環發育過程和擴張數據是對定量研究極地冰緣地貌的一項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