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四次北極考察隊到達北極點進行科學考察

2020-11-24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雪龍」號8月21日電(記者 張建松)北京時間8月20日15時38分,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成功到達北極點,並隨後進行了科學考察作業,創造了我國曆次北極考察隊到達北冰洋最北的考察紀錄。

    8月20日,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抵達北緯88度22分,這是中國船舶目前所到達的最高緯度。新華社發(姚凡 攝)

    當天上午,科考隊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到達北緯88度22分、西經177度20分地點。在進行第6個「短期冰站」和海洋考察站作業的同時,考察隊領隊吳軍和首席科學家餘興光率12名考察隊員分兩批乘「海豚」直升機成功抵達北極點。五星紅旗和考察隊隊旗在北極點冰面上飄揚。

    考察隊員在北極點冰面上進行了冰浮標布放、溫鹽深剖面探測儀觀測、海冰和海水樣品採集與生態學觀測,獲取了0至1000米水深的溫鹽資料、3根冰芯樣品和一批海水樣品,沿途同步進行了海冰分布觀測,為本次考察海冰快速變化和海洋生態系統響應綜合研究採集了重要的科學數據。

    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到達北極點進行科學考察作業,使中國對北冰洋的考察範圍延伸到地球的最北端,說明中國的北極科學考察能力在不斷提升。

中國第四次北極科考隊打響"長期冰站"考察攻堅戰

    新華社「雪龍」號8月8日電(記者 張建松)在北緯86度55分、西經178度53分的北冰洋一塊相對固定的大面積海冰上,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建立了「長期冰站」,並於8日正式打響了冰站綜合考察的攻堅戰。

    在15天考察期間,科考隊員將全面觀測北極海冰融化過程中的大氣、海冰和海洋參數,為研究北極海冰快速變化及其機理獲取科學數據。同時,他們將開展與冰下生態過程動態變化有關的化學、生物等考察,了解北極浮冰中冰棲生物的分布及其對海冰融化的響應,探討融冰期間北極冰站與鄰近水域冰藻葉綠素生物量和生產力的分布特點等。>>>詳細內容

特寫:風雪中,親歷北極浮冰上的科學考察

    新華社「雪龍」號8月2日電(記者張建松)目前已進入盛夏的北冰洋,正處於海冰消融期,密集而疏鬆的浮冰如「脆餅」一般,被「雪龍」號科考船的堅硬船頭一「咬」就碎。連日來,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一直北上,以期找到足夠堅硬的浮冰進行「冰站」科學考察。

    北京時間8月2日,在北緯80度29分、西經161度09分的北冰洋海域,「雪龍」號終於找到一個比較堅硬的大塊浮冰,考察隊決定將其作為「短期冰站」進行幾個小時的科學考察。冒著漫天飛舞的大雪,20多名考察隊員帶著一箱箱的儀器設備,乘坐「黃河」艇前往浮冰,隨隊記者也被批准一同前往。 >>>詳細內容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次遠徵北極點科學考察
    國際北極科學研究已有上百年歷史,幾乎涉及到全部的學科領域,在此過程中,我國已有少數科學家通過各種形式參予了部分考察研究項目,然而我國正式組隊的考察則始於1995年。1993年3月10日,由中國地理學會等七個全國性學會發起,經中國科協批准成立了「中國北極科學考察籌備組」,6月24日,孫樞、周秀驥、馬宗晉、陳運泰等科學院院士和有關極地專家,全面論證了籌備組提出的《北極科學考察與全球變化斷面研究的計劃與設想》,並一致同意將其作為中國北極科考的長遠規劃,其宗旨是開展北極與全球變化研究,為我國二十一世紀生存環境的調整提供科學依據,1994年2月24日-26日,籌備組召開了首屆中國北極科學考察研討會
  • 第四次"北極科考"考什麼?鎖定兩大科學目標(圖)
    新聞緣起7月1日,我國極地考察船「雪龍號」從廈門國際遊輪碼頭起航遠赴北極,開始我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按照計劃,考察隊將於9月23日返回上海,整個考察活動歷時北極通常指北極地區,即北極圈以北的廣大地區,包括北冰洋及其中的島嶼,中心點是北極點,陸地面積800萬km2,北冰洋面面積1400萬 km2,周邊有8個國家:俄羅斯、挪威、丹麥、冰島、加拿大、美國、瑞典和芬蘭。 將新聞進行到底7月1日,我國極地考察船「雪龍號」從廈門國際遊輪碼頭起航遠赴北極,開始我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
  • 北極點世博印章,北極點的心靈震撼
    4次北極科學考察。根據慎海雄社長策劃,在國家海洋局極地辦和全體考察隊友大力支持下,我們乘坐「雪龍號」進入北極圈的時候,組織了「祝福祖國、問候世博」活動。那次考察中,我還有幸和部分隊友乘坐直升機抵達北極點。那是中國考察隊第一次抵達北極點考察,我也成為新華社歷史上第一位抵達北極點採訪的女記者。我將世博會的會旗插上了北極點。這也是歷史上世博會旗幟第一次插上了地球的最北端。
  • 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出徵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7月15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船從上海出發,執行科學考察任務。這是「雪龍2」船繼順利完成南極首航後,首次承擔北極科學考察任務。據了解,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北極綜合環境調查和北極業務化觀監測體系構建等內容,在楚科奇海臺、加拿大海盆和北冰洋中心區等北極公海海域,以走航觀測、斷面綜合調查及冰站考察等方式,重點開展北冰洋中心區綜合調查、北冰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調查、北冰洋海洋酸化監測與化學環境調查、新型汙染物監測和北冰洋海—冰—氣相互作用觀測等調查任務。
  • 北極探險回顧--中國人的北極探險之路
    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 國家海洋局極地辦公室以及從事極地探險的多位專家日前向記者追述了中國人探險北極的非凡歷程。  1951年,武漢測繪學院高時瀏到達地球北磁極,從事地磁測量工作,成為第一個進入北極地區的中國科技工作者。
  • 中國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全部科考任務
    新華社「雪龍」號9月16日電 綜述:中國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全部科考任務  新華社記者伍嶽  中國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日前完成全部科考任務,搭乘「雪龍」船啟程返航。  從7月18日抵達第一個作業站位起,考察隊在54天內共完成84個海洋綜合站位作業,其中在北冰洋區域完成59個站位作業,最北到達北緯82度53分。
  • 中國首次遠徵北極點科學考察隊與讀者重溫激動人心時刻 傳遞民族...
    1月12日,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全新力作《1995,中國北極記憶——中國首次遠徵北極點科學考察紀實》讀者分享會在北京舉行。《1995,中國北極記憶——中國首次遠徵北極點科學考察紀實》由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出版,真實記錄了中國北極科學考察先行者之路本書詳細記錄了1995年我國首次遠徵北極點科學考察的發起、組織、實施的過程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和產生的重大影響,由當事人撰寫的回憶文章以及附錄組成,附錄部分由遠徵北極點日記、相關文檔及中國首次遠徵北極點考察掠影三部分
  • 曾7次到南極4次到北極科考……
    鄂棟臣曾參與1984年中國首次南極考察,一生參與7次南極考察和4次北極考察,兩次在國家南極科學考察中榮立二等功。他是武漢大學教授,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極地測繪事業的開創者和學術帶頭人。從1984年參加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開始,先後六次遠徵南極科考,四次赴北極並曾到達北極點考察。全國唯一一名同時參加過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建立長城站、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建立中山站、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赴北冰洋考察、首次中國北極黃河站科學考察的科考人員。
  • 我國開展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
    7月15日,「雪龍2」號停泊在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當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從上海出發,執行科學考察任務。這是「雪龍2」號順利完成南極首航後,首次承擔北極科學考察任務。 新華社發(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供圖)
  • 人類第一次到達北極點
    也正是由於這樣,它吸引了世界上的很多探險家,直到19世紀末,有許多航海家和探險家都曾試圖到達北極點,雖然歷盡艱辛,但都未能如願。直到1909年,一位名叫皮裡的美國探險家經歷了十年的艱苦努力,終於成為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人。  羅伯特·皮裡曾是一名美國海軍測量隊員。他從小就有一個夢想:成為第一個徒步登上北緯90度北極點的人。
  • 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踏上返航之旅
    中新社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 阮煜琳)「雪龍2」號最新消息,正在執行中國第11次北極科考任務的「雪龍2」號於北京時間9月11日5時開始返航。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今年7月15日從上海出發,開啟北極科考之旅。這也是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首次承擔北極科學考察任務。
  • 歷史上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人
    地面上總是覆蓋著厚厚的積雪,它嚴酷的奇寒,使得人類不敢輕易靠近,在這塊人類未涉足之地,就有那麼一個探險家,他不懼嚴寒,自1902-1909年,在北極先後進行了三次探險活動,歷經艱苦,在第三次探險時,終於成為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人,他的名字就叫羅伯特·皮爾瑞。
  • 中國離北極有多遠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開始了北極科學考察的前期準備工作,1996年,我國加入了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1998年,一個由專家和船長組成的中國代表團搭乘俄羅斯的破冰船赴北極考察,揭開了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新紀元。  1999年7月1日,中國派出首支北極科學考察隊,至今已總共發起了4次北極考察活動,並建立了黃河站。
  • 歷史迷案:究竟是誰第一個到達北極點
    好友反目成仇 1909年9月1日,皮爾裡正在返回途中,對北極探險一直非常關注的《紐約先驅論壇報》忽然收到了一個叫庫克的美國醫生的電報,聲稱他於1908年4月21日已經到達了北極點。9月8日,皮爾裡發表聲明說:「庫克從來也沒有到過北極點,他只不過是在欺騙群眾而已。」於是,這兩個曾經一起穿越格陵蘭冰原的夥伴反目成仇,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真假猴王」爭奪戰。
  • 破冰北極:北極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2010年8月24日,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在北緯81度北冰洋乘坐「黃河」艇到浮冰上進行科學考察。本報記者張建松/攝作為地球上僅存的尚未開發的處女地之一,北極歷來是周邊國家的博弈之地。而隨著氣候變化加劇和遠期的航運利益,使得北極對中國的影響亦越來越大。
  • 中國北極科學探險隊今天奔赴北極
    (央視國際記者王卉陳琦北京報導)今天上午,中國科學探險協會組織的北極科學探險考察隊,離開北京飛赴北極圈內的挪威屬斯瓦爾巴德群島,他們將在那裡建設中國第一個北極科學探險考察站,並開始對北極地區進行為期3年的綜合科學考察。
  • 斯瓦爾巴德群島已成為世界北極研究中心
    豪格蘭德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因地理上的關係,挪威很早就開始對北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1906年就實施了對斯瓦爾巴德群島的測繪,1928年建立了北極研究所,1993年挪威議會通過決議,將該研究所從首都奧斯陸遷到挪威北部城市特羅姆瑟。
  • 76天的極地之旅:記參與北極科考的氣象人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  中國第六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於7月11日從上海啟程,於9月23日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載譽而歸,歷時76天。來自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逯昌貴和丁明虎,作為氣象部門的隊員參與了此次北極科學考察任務。  工作篇  勇擔氣象科研重擔  逯昌貴算是我國極地科考的「老前輩」了。自1986年以來,他已經參與南北極科考13次、青藏高原觀測試驗5次。而丁明虎則是新生力量,今年第一次去北極進行科考。
  • 中國人探索北極的歷程
    1951年   武漢測繪學院高時瀏到達地球北磁極,從事地磁測量工作,成為第一個進入北極地區的中國科技工作者。     1958年  新華社記者李楠乘坐「依爾14」飛機,從莫斯科出發,先後在蘇聯北極第7號浮冰站和北極點著陸,完成北極考察,成為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