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首次遠徵北極點科學考察隊與讀者重溫激動人心時刻 傳遞民族...
1月12日,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全新力作《1995,中國北極記憶——中國首次遠徵北極點科學考察紀實》讀者分享會在北京舉行。《1995,中國北極記憶——中國首次遠徵北極點科學考察紀實》由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出版,真實記錄了中國北極科學考察先行者之路本書詳細記錄了1995年我國首次遠徵北極點科學考察的發起、組織、實施的過程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和產生的重大影響,由當事人撰寫的回憶文章以及附錄組成,附錄部分由遠徵北極點日記、相關文檔及中國首次遠徵北極點考察掠影三部分
-
「冰雪北極科學探險」書系 科學家寫給孩子的探險書
該書的作者位夢華是中國首次遠徵北極點科學考察隊總領隊、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和冰心兒童文學獎等大獎獲得者,他15年間10進北極,在北極生活時間超過1100天,「冰雪北極科學探險」典藏書系講述的斑斕多姿的極地探險故事,即是他15年研究北極的沉澱。
-
北極探險回顧--中國人的北極探險之路
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 國家海洋局極地辦公室以及從事極地探險的多位專家日前向記者追述了中國人探險北極的非凡歷程。 1951年,武漢測繪學院高時瀏到達地球北磁極,從事地磁測量工作,成為第一個進入北極地區的中國科技工作者。
-
我國開展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
7月15日,「雪龍2」號停泊在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當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從上海出發,執行科學考察任務。這是「雪龍2」號順利完成南極首航後,首次承擔北極科學考察任務。 新華社發(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供圖)
-
極地徵途:中國首次南極科學考察
我國的南極考察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鄂棟臣教授在考察初期即四度出徵,參與並見證了中國極地考察事業從無到高、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是公認的「中國極地測繪之父」。30多年後的今天,在社會各界的強烈期待中,鄂教授終於同意將自己塵封多年的科考日記整理出版。
-
中國第四次北極考察隊到達北極點進行科學考察
新華社「雪龍」號8月21日電(記者 張建松)北京時間8月20日15時38分,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成功到達北極點,並隨後進行了科學考察作業,創造了我國曆次北極考察隊到達北冰洋最北的考察紀錄。 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到達北極點進行科學考察作業,使中國對北冰洋的考察範圍延伸到地球的最北端,說明中國的北極科學考察能力在不斷提升。
-
中國人探索北極的歷程
1951年 武漢測繪學院高時瀏到達地球北磁極,從事地磁測量工作,成為第一個進入北極地區的中國科技工作者。 1958年 新華社記者李楠乘坐「依爾14」飛機,從莫斯科出發,先後在蘇聯北極第7號浮冰站和北極點著陸,完成北極考察,成為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中國人。
-
籤訂生死協議、把五星紅旗帶到北極點,他是中國北極科考第一人
齊魯網10月8日訊「中國極地科考第一人」「最早進入南極圈的中國人之一」 「中國首次北極科考隊的總領隊」 「在北極工作和生活時間最長的科學家」……這些標籤全部集成在一個人身上,他就是位夢華,老家在青島平度,今年已經79歲。
-
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在北極科考時發現了什麼?
大名鼎鼎的「雪龍2」號極地考察船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吧,它是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也是全球第一艘採用船艏7月15日,「雪龍2」號從上海出發,前往執行我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任務。這是「雪龍2」號順利完成南極首航後,首次承擔北極科學考察任務。「雪龍2」號此次北極科考究竟發現了什麼呢?讓我們先一睹為快!
-
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出徵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7月15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船從上海出發,執行科學考察任務。這是「雪龍2」船繼順利完成南極首航後,首次承擔北極科學考察任務。據了解,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北極綜合環境調查和北極業務化觀監測體系構建等內容,在楚科奇海臺、加拿大海盆和北冰洋中心區等北極公海海域,以走航觀測、斷面綜合調查及冰站考察等方式,重點開展北冰洋中心區綜合調查、北冰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調查、北冰洋海洋酸化監測與化學環境調查、新型汙染物監測和北冰洋海—冰—氣相互作用觀測等調查任務。
-
中國北極科學探險隊今天奔赴北極
(央視國際記者王卉陳琦北京報導)今天上午,中國科學探險協會組織的北極科學探險考察隊,離開北京飛赴北極圈內的挪威屬斯瓦爾巴德群島,他們將在那裡建設中國第一個北極科學探險考察站,並開始對北極地區進行為期3年的綜合科學考察。
-
中國今年7月將在北極建立首個科學考察站
中新網北京6月5日消息:首個由中國科學家自己建立的北極科學考察站將於今年7月在挪威屬斯瓦爾巴德群島首府郎伊爾賓建立。 這是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學家、中國伊力特·沫林北極科學考察隊隊長高登義高登義說,這個科考站具有臨時性質,將在今明兩年為中國科學家在北極的科考活動提供方便。
-
今日科技話題:北極科學考察、荒漠植物白刺、膽管癌、紫外線、美「毅力號」火星車
1我國開展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7月15日,「雪龍2」號停泊在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新華社發(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供圖)7月15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從上海出發,執行科學考察任務。這是「雪龍2」號順利完成南極首航後,首次承擔北極科學考察任務。
-
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踏上返航之旅
中新社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 阮煜琳)「雪龍2」號最新消息,正在執行中國第11次北極科考任務的「雪龍2」號於北京時間9月11日5時開始返航。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今年7月15日從上海出發,開啟北極科考之旅。這也是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首次承擔北極科學考察任務。
-
中國冰島北極科學考察站開站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由中國和冰島共同籌建的中—冰北極科學考察站已經建設完成,並於10月18日正式運行。該考察站位於冰島北部凱爾赫村,是由中冰聯合極光觀測臺升級而成,建成後將是我國在北極地區除黃河站之外的又一個北極綜合研究基地,首任站長為胡澤駿。2013年,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與冰島研究中心決定共同籌建中冰極光觀測臺。
-
中國離北極有多遠
也是在這次考察中,高登義把《斯瓦爾巴德條約》的原文版帶回了國內,並開始向有關部門遊說,宣傳我國是《斯瓦爾巴德條約》的成員國。 當時中國對北極仍很陌生。中國從上世紀80年代已經開始進行南極考察,但「對北極的關注卻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張俠告訴《望東方周刊》,科學考察敲開了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大門。
-
「雪龍2」號完成中國第11次北極科考任務返回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
圖:「雪龍2」號準備靠泊國內基地碼頭,攝:魏福海北京時間2020年9月27日12:08分,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所屬科考船「雪龍2」號結束了75天的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任務,順利返回上海外高橋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
-
雪龍2號獲取柱狀沉積物巖心樣品,創造中國北極科考新紀錄
「雪龍2」號最新消息,北京時間2020年9月8日13時,執行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的「雪龍2」號,經過近4小時的奮戰,利用重力活塞取樣器,在北冰洋北風海盆(Northwind Basin)內1870米水深處,成功取得柱狀沉積物巖心樣品18.65米,創造了中國北極科考的新紀錄。
-
雪龍2號創造中國北極科考新紀錄
「雪龍2」號最新消息,北京時間2020年9月8日13時,執行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的「雪龍2」號,經過近4小時的奮戰,利用重力活塞取樣器,在北冰洋北風海盆(Northwind Basin)內1870米水深處,成功取得柱狀沉積物巖心樣品
-
誰是中國去南極第一人
20多天前,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隊通過雪鷹12直升飛機,只用了2天時間就完成了新站臨時建築的主要物資卸運。莫道遠徵太遙遠,自古英豪在疆場。它的作者就是第一個登上南極的中國人——位夢華是什麼讓他不畏艱險?是什麼讓他勇往直前?他都經歷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