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冰島北極科學考察站開站

2020-11-24 中國網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由中國和冰島共同籌建的中—冰北極科學考察站已經建設完成,並於10月18日正式運行。該考察站位於冰島北部凱爾赫村,是由中冰聯合極光觀測臺升級而成,建成後將是我國在北極地區除黃河站之外的又一個北極綜合研究基地,首任站長為胡澤駿。

2013年,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與冰島研究中心決定共同籌建中冰極光觀測臺。2017年9月,極地中心提出了將中冰聯合極光觀測臺升級為中—冰北極科學考察站,在已有的極光觀測研究的基礎上,增加開展大氣、海洋、冰川、地球物理、遙感和生物等學科的觀(監)測任務的設想,冰方表示全力支持。

建成後的考察站站區分為生活區、實驗區、空間與大氣觀測區、衛星接收區、無線電主動探測區等功能區。考察站能夠提供15人住宿、生活、工作必需的各種後勤保障條件,具備多種科學考察能力,能夠開展極光觀測、大氣監測、冰川、遙感等研究,部分建築經改造後還可擴展到海洋、地球物理、生物等學科的觀測研究。

中—冰北極科學考察站極大拓展了中國極地考察的範圍和能力,目前中國已經在南極建設了4個考察站(長城、中山、崑崙、泰山),在北極建立了黃河站,新建的中—冰北極科學考察站標誌著中國極地考察能力又上一個新臺階。


相關焦點

  • 中國今年7月將在北極建立首個科學考察站
    中新網北京6月5日消息:首個由中國科學家自己建立的北極科學考察站將於今年7月在挪威屬斯瓦爾巴德群島首府郎伊爾賓建立。  這是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學家、中國伊力特·沫林北極科學考察隊隊長高登義高登義說,這個科考站具有臨時性質,將在今明兩年為中國科學家在北極的科考活動提供方便。
  • 冰島為中國和北極「牽線」
    本報社記者饒愛民/攝《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馮堅 謝來 發自北京4月20日,中國總理溫家寶抵達歐洲四國訪問中的第一站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此行作為中冰建交41年來中國總理對冰島的首次訪問,吸引了國際媒體普遍關注:中國和冰島宣布達成北極合作的框架協議,冰島政府則表示支持中國成為北極理事會永久觀察員。為什麼是冰島?
  • 科學考察站
    南極科學考察人員其目的主要在於奪取南極大陸豐富的資源--尤其是能源。各國政府耗資巨大地支持南極探險和考察,其重要目的之一就在於躋身南極,為未來著眼。  目前已有26個國家在南極設立了科學考察站,在南極建立了150多個科學考察基地,這些眾多的考察站,根據其功能大體可分為:常年科學考察站、夏季科學考察站、無人自動觀測站三類。
  • 中國藝術家開啟北極探險之旅
    人民網上海7月16日電 7月14日下午,「午夜的陽光——中國藝術家北極探險之旅」在文新報業大廈舉行隆重的起航儀式。來自中國近現代藝術陶瓷界的藝術家們於當晚從上海出發,開啟為期12天的北極藝術探險之旅。 這是中國藝術家們首次踏上北極土地。此次探險之旅定名為「午夜的陽光」。
  • 「兩船、六站、三飛機、一基地」,它們為我國極地考察護航
    在即將開展的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中,將與「雪龍」號一起組成破冰船編隊,開啟「雙龍探極」時代。六站在考察站保障能力方面,實施了南極長城站、中山站改擴建。冰穹A是國際南極科學研究的熱點區域,在冰穹A建立科考站,對這一地區進行持續深入的考察研究,有望幫助中國敲開南極科學巔峰之門。在距中山站520公裡的冰蓋上建立了內陸中繼站——中國南極泰山站。
  • 我國形成兩船、六站等極地考察保障格局
    從10月8日在滬召開的「2019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上獲悉,目前我國已躋身極地考察大國行列,形成「兩船、六站、一飛機、一基地」的支撐保障格局。據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介紹,今年是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自2003年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負責建設、運行和管理我國極地考察支撐保障體系。
  • 走近第一座北極科考站:北極科考與南極有何不同—新聞—科學網
    ,位於挪威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新奧爾松,是中國建立的首個北極科考站,落成於2004年7月28日。但是,為完整認識北極氣候和環境變化,只做北冰洋考察是不夠的,還需開展北極地質、冰川、凍土、陸地生態調查,以及以陸基支撐的大氣科學、空間科學等學科的觀測研究。 黃河站為什麼選址挪威新奧爾松? 首先,中國是《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的締約國,擁有在斯匹次卑爾根群島開展包括科學考察等活動的條約權利,這是我國在該地區建立科學考察站的法律依據。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胡澤駿
    (2014)從事極區空間物理學研究位於南極中山站、北極黃河站/KHO觀測站、冰島站的極光光學觀測設備的儀器負責人中國-冰島北極科學考察站站長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項目(子午工程二期)」工程指揮部副總工藝師
  • 我國建北極科考站 武大版地圖為科考導航
    荊楚網消息 (楚天金報)記者趙飛通訊員張文燕報導:記者昨從武漢大學獲悉,我國科學家已於近日啟程前往北極建立我國首個科學考察站,武大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共有兩位專家參與,而由武大製作的兩種北極地圖,將為整個科考行動導航。據介紹,我國首個北極考察站將建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上的西斯匹卑爾根島新奧爾松地區。
  • 冰島小心拉近中國北極距離
    本報赴冰島特派記者 劉仲華 李玫憶從4月底到5月初,中國領導人對歐洲展開被外電形容為「不尋常」的密集出訪。冰島雖然是被訪歐洲國家中離中國最遠的一個,但它卻把中國與北極緊緊地拉到一起。支持中國成為北極理事會觀察員的冰島很希望與中國能夠「雙贏」。
  • 從南極到北極 北極點探險資訊(一)——Barneo浮冰考察站
    從古代歐洲人尋找到達契丹的航海路線,到今天各國對北冰洋巨大油氣礦藏資源的爭奪,北極有著十分現實的經濟和戰略意義。但由於陸地在4000多米的海洋深處,在北極探險、考察只能在不穩定的浮冰上建立大本營,技術難度要求比南極更高。通常有兩種交通工具前往地理北極點:輪船或飛機。
  • 我國建立了哪些南極科學考察站?
    中國已在南極建立四個科考站,分別是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和新建的泰山站。圖1 中國南極科考站(網絡圖片)        南極泰山站位於中山站與崑崙站之間,在海拔高度上與崑崙站遙相呼應,同時能覆蓋格羅夫山等南極關鍵科考區域,使用壽命15年。泰山站不僅將成為中國崑崙站科學考察的前沿支撐,還將成為南極格羅夫山考察的重要支撐平臺,進一步拓展中國南極考察的領域和範圍。
  • 我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將建,回顧中國南極考察站輝煌歷程
    8日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離開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前往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據介紹,本次考察將實施羅斯海西岸我國第5個南極考察站建設的前期工作。那麼,對於我國在南極已建立的4個科學考察站你了解多少?一、長城站1984年12月31日,中國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站——南極長城站奠基典禮舉行,1985年2月20日長城站建成。
  • 中國第四次北極考察隊到達北極點進行科學考察
    新華社「雪龍」號8月21日電(記者 張建松)北京時間8月20日15時38分,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成功到達北極點,並隨後進行了科學考察作業,創造了我國曆次北極考察隊到達北冰洋最北的考察紀錄。新華社發(姚凡 攝)    當天上午,科考隊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到達北緯88度22分、西經177度20分地點。在進行第6個「短期冰站」和海洋考察站作業的同時,考察隊領隊吳軍和首席科學家餘興光率12名考察隊員分兩批乘「海豚」直升機成功抵達北極點。五星紅旗和考察隊隊旗在北極點冰面上飄揚。
  • 中國離北極有多遠
    到上世紀90年代後期,人們才意識到它可以成為中國開展北極活動的法理依據之一。  1991年,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高登義應挪威卑爾根大學的邀請,乘挪威極地研究所的「南森」號科學考察船,參加了由挪威、蘇聯、中國和冰島四國科學家組成的斯瓦爾巴德群島鄰近海域的北極綜合科學考察。
  • 2004年,中國為啥把首個北極科考站建在了歐洲的挪威?
    南極洲是目前所知道的隕石最多的地方,同時南極洲這種獨特的氣候和地理,無論是在地質學、氣候學、以及對太陽系的研究等等很多領域使得南極洲極具科考價值,截止到2016年,在南極約有世界很多國家建立的135個科考站(分為夏季型和全年型兩種)。從1985年開始,中國在南極陸續建立了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在2018年中國南極羅斯海新站也正式奠基。
  • 2004年,中國為啥把首個北極科考站建在了歐洲的挪威?
    南極洲是目前所知道的隕石最多的地方,同時南極洲這種獨特的氣候和地理,無論是在地質學、氣候學、以及對太陽系的研究等等很多領域使得南極洲極具科考價值,截止到2016年,在南極約有世界很多國家建立的135個科考站(分為夏季型和全年型兩種)。從1985年開始,中國在南極陸續建立了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在2018年中國南極羅斯海新站也正式奠基。
  • 北歐國家點讚中國對北極的貢獻
    在美國表現消極的情況下,芬蘭、挪威和冰島等其他北歐北極國家對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作為表示讚賞與期待。  科伊武羅瓦和挪威特羅姆瑟大學教授蘭馬克等人在今年2月發布的芬蘭政府課題《中國在北極》研究報告中指出,2018年1月發布的《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明確了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若干政策立場,包括保護北極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
  • 有這麼一個群島永久對中國免籤,中國人還可隨便挖礦
    世界上有這麼一個地方,它遠在中國千裡之外,卻在法理上和中國有個千絲萬縷的聯繫。中國人可以在這個島上建立科考站,可以挖礦,可以捕魚,可以建設學校,自由出入等。高登義知道九十年代初,我國科學工作者高登義教授應應挪威卑爾根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Y.葉新教授邀請參加由挪威、中國、
  • 籤訂生死協議、把五星紅旗帶到北極點,他是中國北極科考第一人
    齊魯網10月8日訊「中國極地科考第一人」「最早進入南極圈的中國人之一」 「中國首次北極科考隊的總領隊」 「在北極工作和生活時間最長的科學家」……這些標籤全部集成在一個人身上,他就是位夢華,老家在青島平度,今年已經7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