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大陸未來的開發利用,已經為世界各國關注。各種瓜分南極的主張和藉口應運而生。
南極科學考察人員其目的主要在於奪取南極大陸豐富的資源--尤其是能源。各國政府耗資巨大地支持南極探險和考察,其重要目的之一就在於躋身南極,為未來著眼。
目前已有26個國家在南極設立了科學考察站,在南極建立了150多個科學考察基地,這些眾多的考察站,根據其功能大體可分為:常年科學考察站、夏季科學考察站、無人自動觀測站三類。其中,常年科學考察站有50多個,中國的崑崙站、南極長城站和中山站都是常年科學考察站;夏季科學考察站在南極洲大約有100多個,經常使用的有70~80個左右,中國在南極洲沒有夏季科學考察站。
從各國南極科學考察站的分布來看,大多數國家的南極站都建在南極大陸沿岸和海島的夏季露巖區。只有美國、俄羅斯(前蘇聯)和日本、法國、義大利、德國、以及我國在南極內陸冰原上建立了常年科學考察站。其中,美國建在南極點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前蘇聯的東方站最為著名。2009年1月27日,農曆大年初二,我國在南極內陸「冰蓋之巔」成功建立了第三個南極科學考察站——崑崙站,這標誌著我國已成功躋身國際極地考察的「第一方陣」,成為繼美、俄、日、法、意、德之後,在南極內陸建站的第7個國家。
目前,世界上共有28個國家在南極建立了53個科學考察站,絕大多數考察站都建在南極邊緣地區,只有美國、俄羅斯、日本、法國、義大利和德國這6個國家,在南極內陸地區建立了5個內陸科考站。巍然矗立在海拔4093米南極「冰蓋之巔」的中國崑崙站,是目前南極所有科學考察站中海拔最高的一個。
由於我國南極長城站、中山站都在南極大陸邊緣地區,25年來,我國南極考察也大都在這些區域展開。內陸崑崙站的建成,將實現我國南極考察從南極大陸邊緣地區向南極大陸腹地的歷史性跨越。
為了在南極內陸建站,從1996年至2008年,我國南極考察工作者鍥而不捨地進行了6次南極內陸考察。2005年1月18日,我國第21次南極考察冰蓋隊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成功到達了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冰穹A地區,為我國在南極內陸建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8年1月12日,我國第24次南極考察冰蓋隊再次成功登頂,為內陸站建設開展選址工作。
據悉,崑崙站建成後,我國將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南極內陸地區開展科學考察。其中包括開展冰川深冰芯科學鑽探計劃、冰下山脈鑽探、天文和地磁觀測、衛星遙感數據接收、人體醫學研究和醫療保障等諸多內容。
位於東南極中心的 Dome A被命名為地球上的「不可接近之極」,也是南極冰蓋尚未開展科學探測的制高點。東南極冰蓋以Dome C—Dome B—Dome A—Dome F為分冰嶺,其中Dome A是這一分冰嶺的最高點,佔據最重要的位置。科學家介紹,與國外已開展工作的Dome共投入有那我 F等地點相比,Dome A地區直接接受來自地球平流層大氣的沉積,這裡的冰蓋是原始堆積形成的,儲存著全球的氣候和大氣環境信息。Dome A地區也是南極冷源的中心區,可望獲得近期地球表面的最低溫度,是地球氣候環境動力系統中的最重要驅動源,是現代地球氣候環境動力學本底觀測的最理想區域,在這裡能夠觀測到在地球其他地區無法觀測到的代表全球特徵的氣候環境變化信息與特殊的自然現象,這種特殊性是地球其他任何地區和其他任何科學觀測點所不具備的。因此,Dome A作為南極冰蓋冰芯鑽探僅存的最後一個理想地點和世界上雪冰現代氣候環境觀測、大氣與氣象觀測等獨一無二的「科學觀測站」,在科學上的意義是地球上其他任何科學觀測站所無法代替的。(百度百科)
責任編輯:胡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