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考察站

2021-01-13 華夏經緯網

  南極大陸未來的開發利用,已經為世界各國關注。各種瓜分南極的主張和藉口應運而生。

  南極科學考察人員其目的主要在於奪取南極大陸豐富的資源--尤其是能源。各國政府耗資巨大地支持南極探險和考察,其重要目的之一就在於躋身南極,為未來著眼。

  目前已有26個國家在南極設立了科學考察站,在南極建立了150多個科學考察基地,這些眾多的考察站,根據其功能大體可分為:常年科學考察站、夏季科學考察站、無人自動觀測站三類。其中,常年科學考察站有50多個,中國的崑崙站、南極長城站和中山站都是常年科學考察站;夏季科學考察站在南極洲大約有100多個,經常使用的有70~80個左右,中國在南極洲沒有夏季科學考察站。

  從各國南極科學考察站的分布來看,大多數國家的南極站都建在南極大陸沿岸和海島的夏季露巖區。只有美國、俄羅斯(前蘇聯)和日本、法國、義大利、德國、以及我國在南極內陸冰原上建立了常年科學考察站。其中,美國建在南極點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前蘇聯的東方站最為著名。2009年1月27日,農曆大年初二,我國在南極內陸「冰蓋之巔」成功建立了第三個南極科學考察站——崑崙站,這標誌著我國已成功躋身國際極地考察的「第一方陣」,成為繼美、俄、日、法、意、德之後,在南極內陸建站的第7個國家。

  目前,世界上共有28個國家在南極建立了53個科學考察站,絕大多數考察站都建在南極邊緣地區,只有美國、俄羅斯、日本、法國、義大利和德國這6個國家,在南極內陸地區建立了5個內陸科考站。巍然矗立在海拔4093米南極「冰蓋之巔」的中國崑崙站,是目前南極所有科學考察站中海拔最高的一個。

  由於我國南極長城站、中山站都在南極大陸邊緣地區,25年來,我國南極考察也大都在這些區域展開。內陸崑崙站的建成,將實現我國南極考察從南極大陸邊緣地區向南極大陸腹地的歷史性跨越。

  為了在南極內陸建站,從1996年至2008年,我國南極考察工作者鍥而不捨地進行了6次南極內陸考察。2005年1月18日,我國第21次南極考察冰蓋隊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成功到達了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冰穹A地區,為我國在南極內陸建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8年1月12日,我國第24次南極考察冰蓋隊再次成功登頂,為內陸站建設開展選址工作。

  據悉,崑崙站建成後,我國將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南極內陸地區開展科學考察。其中包括開展冰川深冰芯科學鑽探計劃、冰下山脈鑽探、天文和地磁觀測、衛星遙感數據接收、人體醫學研究和醫療保障等諸多內容。

  位於東南極中心的 Dome A被命名為地球上的「不可接近之極」,也是南極冰蓋尚未開展科學探測的制高點。東南極冰蓋以Dome C—Dome B—Dome A—Dome F為分冰嶺,其中Dome A是這一分冰嶺的最高點,佔據最重要的位置。科學家介紹,與國外已開展工作的Dome共投入有那我 F等地點相比,Dome A地區直接接受來自地球平流層大氣的沉積,這裡的冰蓋是原始堆積形成的,儲存著全球的氣候和大氣環境信息。Dome A地區也是南極冷源的中心區,可望獲得近期地球表面的最低溫度,是地球氣候環境動力系統中的最重要驅動源,是現代地球氣候環境動力學本底觀測的最理想區域,在這裡能夠觀測到在地球其他地區無法觀測到的代表全球特徵的氣候環境變化信息與特殊的自然現象,這種特殊性是地球其他任何地區和其他任何科學觀測點所不具備的。因此,Dome A作為南極冰蓋冰芯鑽探僅存的最後一個理想地點和世界上雪冰現代氣候環境觀測、大氣與氣象觀測等獨一無二的「科學觀測站」,在科學上的意義是地球上其他任何科學觀測站所無法代替的。(百度百科)

 

責任編輯:胡光曲

相關焦點

  • 中國冰島北極科學考察站開站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由中國和冰島共同籌建的中—冰北極科學考察站已經建設完成,並於10月18日正式運行。該考察站位於冰島北部凱爾赫村,是由中冰聯合極光觀測臺升級而成,建成後將是我國在北極地區除黃河站之外的又一個北極綜合研究基地,首任站長為胡澤駿。2013年,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與冰島研究中心決定共同籌建中冰極光觀測臺。
  • 我國建立了哪些南極科學考察站?
    中山站地處南極圈之內,是進行南極海洋和大陸科學考察的理想區域。現有各種建築15座,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在中山站全年進行的常規觀測項目有氣象、電離層、高層大氣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崑崙站位於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西南方向約7.3公裡。由於選址在冰天雪地中,雪層會不斷積累,設計壽命為10年。
  • 中國今年7月將在北極建立首個科學考察站
    中新網北京6月5日消息:首個由中國科學家自己建立的北極科學考察站將於今年7月在挪威屬斯瓦爾巴德群島首府郎伊爾賓建立。  這是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學家、中國伊力特·沫林北極科學考察隊隊長高登義高登義說,這個科考站具有臨時性質,將在今明兩年為中國科學家在北極的科考活動提供方便。
  • 地球上最酷的建築在南極,第一個科學考察站至今還在維護
    第1個建立在南極的考察站1903年,當時蘇格蘭有一個探險隊來到了南極地區,這個探險隊的成員一共33人,他們原本想在南極勘探更多,但是由於厚重的冰層阻擋了他們的去路,以至於他們後來不得不先找一個地方紮營。
  • 我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將建,回顧中國南極考察站輝煌歷程
    8日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離開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前往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據介紹,本次考察將實施羅斯海西岸我國第5個南極考察站建設的前期工作。那麼,對於我國在南極已建立的4個科學考察站你了解多少?一、長城站1984年12月31日,中國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站——南極長城站奠基典禮舉行,1985年2月20日長城站建成。
  • 科普視頻丨你了解中國的南極考察站嗎?
    科普視頻丨你了解中國的南極考察站嗎?來源:科普中國原標題:《科普視頻丨你了解中國的南極考察站嗎?》
  • 中國向極地考察強國邁進 第5個南極考察站即將開建
    此後,我國相繼建成了中山站、崑崙站和泰山站,如今,第五個中國考察站也已經在羅斯海地區完成規劃選址,即將開建。   2017年1月8日,我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成功降落南極冰蓋之巔,我國南極科考的「航空時代」由此來臨。
  • 各國考察站拼全力護淨土
    據法新社5月14日報導,自世界衛生組織3月11日宣布新冠病毒大流行以來,去往南極洲的旅遊全部被取消,各國撤回駐南極考察站非必要人員,各考察站之間停止人員接觸。送往考察站的補給運送前要消毒,考察站人員盡力減少與補給船接觸。同一考察站內同時用餐的人數受到限制,食堂允許每桌吃飯的最多人數為4人,健身房等室內體育活動也暫停。
  • 中國在南極羅斯海區域新建考察站優化選址作業完成(組圖)
    當地時間2月13日21時許,隨著海豚直升機載著多名科學家從難言島安全飛回「雪龍」船,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隊在羅斯海區域為中國新建第5個南極考察站優化選址作業全部完成。羅斯海是南大洋深入南極洲形成的一個邊緣海,是人類通過船舶抵達南極大陸、前往南極點的優選路線,也是研究氣候變化對南極乃至全球影響的重要區域。
  • 到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一探究竟吧→
    那就到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一探究竟吧! △南極長城站南極常年科學考察站就像一座建在南極冰雪王國的微型城鎮我國在南極有2個常年科學考察站,分別是南極長城站、南極中山站。下面,我們跟隨「雪龍探極」一起揭秘我國南極考察站安全運行背後的「密碼」。
  • 從南極到北極 北極點探險資訊(一)——Barneo浮冰考察站
    可能是由於羅蒙諾索夫海嶺穿過北極點,因此北緯90度附近的洋流較為複雜,浮冰也相對不穩定,所以Barneo考察站一般首先建在北緯89度30分附近的浮冰上,而非北緯90度,到4月底撤站時Barneo一般漂到北緯89度附近。即便如此,2010年4月11日,位於北緯89度14分的Barneo站的浮冰開裂,飛機跑道和營地不得不重建。
  • 《中國極地科學考察三十周年》郵票今日泰山首發
    《中國極地科學考察三十周年(網絡圖片)大眾網泰安11月20日訊(記者張冉)11月20日,《中國極地科學考察三十周年》郵票首發儀式在素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美譽的泰山岱頂大觀峰隆重舉行。本次發行的《中國極地科學考察三十周年》紀念郵票一套兩枚,全套郵票面值為2.70元,分別表現南極科學考察和北極科學考察。第一枚主題是2014年2月8日我國最新建造的第四個科學考察站——「南極泰山科考站」,第二枚主題是中國第三代極地破冰船及科學考察船「雪龍號」。郵票畫面突出藍橙色調,科學考察站及科考船如同一道亮麗的風景,橫亙在南北極冰天雪地的自然環境之中。
  • 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 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凱旋
    (記者王立彬、張建松)23日,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和「雪龍2」號兩艘極地科學考察船,返回位於上海浦東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這標誌著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歷時198天,兩艘極地科學考察船行程共7萬餘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