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正在冰島進行正式訪問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冰島總理西於爾扎多蒂(右一)陪同下考察北美大陸和歐亞大陸板塊斷裂帶。本報社記者饒愛民/攝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馮堅 謝來 發自北京
4月20日,中國總理溫家寶抵達歐洲四國訪問中的第一站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此行作為中冰建交41年來中國總理對冰島的首次訪問,吸引了國際媒體普遍關注:中國和冰島宣布達成北極合作的框架協議,冰島政府則表示支持中國成為北極理事會永久觀察員。
為什麼是冰島?事實上,當很多人對北極理事會成員國中這個「最小的國家」牽線中國參與北極合作感到意外的時候,兩國早已默契良久。
相隔萬裡相知已久
溫家寶總理對冰島為期兩天訪問期間,兩國籤署的一系列相關政府間合作協議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冰島共和國政府關於北極合作的框架協議》備受矚目。解讀這份以北極科研和環保合作協議的意義時,外媒評論中免不了似成慣性的渲染與質疑。
「北極地區及其碳氫儲備是中國總理溫家寶4月20日至27日對歐洲進行正式訪問的重點。事實上,冰島、瑞典、波蘭和德國,每一站對北京都具有特殊意義。」法國《費加羅報》評價說。
路透社稱,「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的總理將歐洲之行的第一站選在這座人口僅有32萬的偏遠島國,此次訪問讓遭遇了2008年金融泡沫破裂重挫的冰島看到中國資金注入的希望,」報導還引用冰島總理辦公室官方網站的聲明:「北極合作協議將為中國和冰島的科學家在北極領域增進合作提供更多機會。」但報導仍質疑稱:「令人擔心的是北京對(北極)自然資源的窺視。」法新社則指出:北極地區的石油儲備一直是能源匱乏的中國在對冰島訪問議程上排在前位的考慮。冰島靠近北極圈的戰略位置一直沒有被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國中國所忽視。北極冰帽不斷縮小使得對該地區的天然資源獲取更為容易。
不過,對於和中國「靠攏」,冰島國內媒體卻認為這本就是「水到渠成」。冰島唯一的英文周報《葡萄藤》在題為《互惠互利的夥伴》的封面文章中稱:此次雖然是中國總理對冰島的首次訪問,但並非兩國關係「突然」升溫。中冰兩國建立外交關係已有40餘年,冰島在1953年就成立了中國研究協會。
的確,中冰雖然相隔千山萬水,國情和發展階段也不相同,但建交41年來兩國關係一直發展得不錯,特別是近年來兩國高層交往密切,政治互信不斷加深,為兩國在各領域的務實互利合作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冰島在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雙方在包括地熱、極地等領域的合作結出了豐碩果實。
《葡萄藤》稱,在愈發密切的中國和冰島經濟交往中,此前也有磨合與爭議。2011年8月,中國地產商,中坤集團董事長黃怒波計劃投資2億美元在冰島開發旅遊項目,但被冰島政府拒絕。不過2012年5月4日,一則峰迴路轉的消息打破了沉默。據冰島媒體報導,黃怒波已籤署租借冰島東北部一塊土地的協議。租借面積為300平方公裡農場的70%,租期為40年。
極寒之地的熱絡需求
在兩國領導人看來,中國和冰島通過合作獲得雙贏依靠的是務實互信的合作基礎。
與溫家寶總理會談時,西於爾扎多蒂總理表示,冰島視中國為可靠的朋友,感謝中方為冰方應對金融危機提供的寶貴支持。冰方願加快兩國自貿協定談判,進一步擴大兩國在貿易、投資、地熱、人文等領域的友好交流與合作。
她同時表示,冰島支持中國成為北極理事會觀察員,參與北極地區的和平開發利用,共同促進北極地區的和平、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兩國總理還出席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冰島共和國政府關於北極合作的框架協議》等合作文件的籤字儀式。
冰島《葡萄藤》周報引用冰島大學中國研究學者馬格諾斯·比約恩松的話說:冰島需要貿易夥伴,而中國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它能向冰島提供各種商品,而且價格合理。未來,中國也能成為冰島的漁業和旅遊產品最大的消費國之一。反過來,中國也需要冰島,從能源技術角度而言,冰島能向中國提供地熱技術,這對於正在尋求綠色能源道路的中國而言十分重要。
同樣,兩國籤訂的北極合作協議將給兩國帶來雙贏。
「冰島和中國的北極合作中,雙方都將受益。」比約恩松指出。冰島地理位置特殊,是研究和開發北極資源的重要基地。任何國家要在北極從事任何活動,無論是資源開發還是建設,都需要得到北極理事會成員國全票通過。
而在北極理事會內部,當下圍繞北極領土和資源的鬥爭持續升溫,各國都在厲兵秣馬,志在必得。2007年俄羅斯科考隊員在北冰洋海底插上俄羅斯國旗的行動震驚全球。之後環北極諸國也紛紛做出主權動作,出動北極科學考察隊挺進北極。甚至派兵前往北極跑馬圈地。在這場日趨白熱化的博弈中,地處北極圈邊緣的冰島,和他國相比儘管國力和軍事實力差別懸殊,但同樣不甘落後,積極參與北極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