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張智勇
5月6至7日,美國、俄羅斯、加拿大、芬蘭、挪威、瑞典、丹麥、冰島等8個北極國家、6個原住民族和13個觀察員國代表聚首芬蘭的「第二首都」——羅瓦涅米舉行第11屆北極理事會部長會議,商討北極的未來。但令人遺憾的是,由於美國固執反對提及應對氣候變化,本屆會議沒能發表共同宣言,這是北極理事會23年歷史上首次出現這種情況。
第11屆北極理事會部長級會議會場。張智勇攝/光明圖片
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1991年,在芬蘭的推動下,北極八國在羅瓦涅米籤署了《北極環境保護宣言》,北極治理重要國際機構——北極理事會走上歷史舞臺。28年後,北極的影響力及其面臨的問題已遠超北極國家和區域的範疇,尤其在北極跨區域和全球性問題上,在環保和氣候變化議題迫切度不斷上升的今天,北極治理需要各國的共同參與,共同面對挑戰。
當前,北極自然環境正經歷快速變化。過去30多年間,北極地區溫度上升,使北極夏季海冰持續減少。近10年間,北極氣候變暖速度更是上升至其他地區的兩倍。據科學家預測,北極海域可能在本世紀中葉甚至更早出現季節性無冰現象。北極冰雪融化不僅導致北極自然環境變化,而且可能引發氣候變暖加速、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現象增多、生物多樣性受損等全球性問題。
然而,擔任本屆北極理事會主席國的芬蘭在推動成員國共同應對氣變問題時遇到了困難。芬蘭政府代表團成員、北極理事會社會、經濟和文化專家組聯合主席、拉普蘭大學北極中心主任蒂莫·科伊武羅瓦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碳排放是北極地區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約20%的全球氣候變暖和冰雪覆蓋的減少都源自碳排放。在2017年5月芬蘭開始就任輪值主席國時,北極八國的外長們承諾,在2013年的基礎上,到2025年各國將碳排放總量減少25%~33%,這對減緩北極氣候變化至關重要。在芬蘭任主席國的第一年,這項工作進展尚算順利,但後來由於美國總統川普不重視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宣布退出「巴黎協定」,甚至推動在阿拉斯加北極野生動物保護區開採石油,導致近來美國在兌現減少碳排放方面不但沒有推進,反而有所退步。
在芬蘭卸任輪值主席國的今天,由於美國強烈反對在宣言中提及氣候變化,甚至連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字眼都不接受,最後導致聯合宣言流產。這讓其他北極國家以及當地社區代表非常失望。科伊武羅瓦對記者表示,擔心美國將來會逐步把氣候變化內容從北極理事會中剝離,這將使北極地區應對氣候變化變得異常艱難。
由於引起北極氣候變化的因素超越了本地區,芬蘭還聚焦與非北極國家的合作,尋找共同解決方案。用芬蘭北極事務大使阿利克斯·哈肯寧的話說,就是要「把北極事務納入全球框架」。在美國表現消極的情況下,芬蘭、挪威和冰島等其他北歐北極國家對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作為表示讚賞與期待。
科伊武羅瓦和挪威特羅姆瑟大學教授蘭馬克等人在今年2月發布的芬蘭政府課題《中國在北極》研究報告中指出,2018年1月發布的《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明確了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若干政策立場,包括保護北極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中方堅定支持《巴黎氣候變化協定》,多年來一直以實際行動致力於研究氣候變化對北極的影響,推動「應對北極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重要的是,白皮書的發布表明,中國充分認識到北極氣候變化對中國環境和人民的影響,並且認識到低碳經濟對目前進行的結構性經濟改革的重要意義,這將為中國未來在氣候變化的行動注入強勁動力。
科伊武羅瓦稱,早在2013年正式成為北極理事會觀察員之前,中國實質上已經開展觀察員的工作很多年了。通過中國的參與,我們能夠更好地應對北極氣候變化。冰島駐華大使古士賢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北極合作涉及氣候變化,我們看到了中國在這方面的卓越領導力,北京日益好轉的空氣就是中國注重氣候變化的最好佐證。
科研推動環境保護
《中國北極政策》白皮書指出了中國參與北極事務堅持科研先導,強調保護環境、主張合理利用、倡導依法治理和國際合作,並致力於維護和平、安全、穩定的北極秩序。北極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探索和認知北極是中國北極活動的優先方向和重點領域。中國支持和鼓勵北極科研活動,不斷加大北極科研投入的力度,支持構建現代化的北極科研平臺,努力提高北極科研能力和水平。
2017年5月芬蘭接替美國擔任北極理事會輪值主席國時,芬蘭議長瑪麗亞·洛赫拉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表示,北極地區的生態環境非常脆弱,需要可持續發展,歡迎中國參與對北極地區環境和生物生存條件等領域的研究。
1996年,中國成為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成員國,中國的北極科研活動日趨活躍。從1999年起,中國以「雪龍」號科考船為平臺,成功進行了多次北極科學考察。2004年,中國在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新奧爾松地區建成「中國北極黃河站」。2018年3月28日,中國建造的第一艘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在船廠入塢,進行船體組裝。相比「雪龍」船,新建破冰船的破冰能力和科考能力顯著增強,特別是極大提升了在水體和海底的探測能力,成為我國認識極地、利用極地和保護極地的重要支撐。2018年,由中國和冰島共同籌建的北極科學考察站正式運行,這是我國在北極地區除黃河站之外又一個綜合研究基地。中國在北極地區已逐步建立起海洋、冰雪、大氣、生物和地質等多學科觀測體系。紮實的科研活動,為保護併合理利用北極資源打下堅實基礎。芬蘭,挪威、冰島、俄羅斯等北極國家期待著與中國開展進一步的北極科研合作。
以科研為先導,中國在北極環境保護的其他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北極是全球多種瀕危野生動植物的重要分布區域,中國重視北極生物多樣性保護。科伊武羅瓦等人在《中國在北極》報告中指出,中國參與北極理事會工作,很突出的是對北極動植物保護工作組「北極遷徙鳥類」倡議的長期投入。由於許多北極鳥類每年要在北極繁殖地和低緯度越冬地或停歇地之間往返,途經國家之間的合作對遷徙鳥類的保護至關重要。中國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上的關鍵國家,尤其中國的黃海地區是鳥類遷徙的瓶頸區域,當地人口密集,過去50年該地區對鳥類覓食而言非常重要的潮間帶已消失一半,且目前萎縮速度仍在加快。為解決這一問題,2018年初中國政府宣布對其土地復墾政策進行重大調整,宣布在沿海地區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並與北極理事會北極動植物保護工作組在遷徙鳥類保護方面加強合作。2018年年底,「北極遷徙鳥類」倡議第三次研討會在中國海南召開,19個國家的專家和官員共同探討了北極候鳥保護工作的未來發展方向。蘭馬克還特別指出,中國對北極理事會《北冰洋中部禁漁協議》的支持堪稱典範。
可持續的「一帶一路」倡議
在過去兩年間,芬蘭在北極理事會工作的另一優先目標以及極具開創性的努力就是引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來指導北極理事會的工作。芬蘭現已將可持續發展目標納入北極理事會的工作,並將由下一任主席國冰島繼續領導這項工作。中國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支持,無疑契合了芬蘭及其他北極國家的目標和期待。《中國在北極》報告指出,芬蘭等北歐國家讚賞中國建設綠色「一帶一路」的決心,以及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的努力。該聯盟的目標是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進一步凝聚國際共識,促進「一帶一路」參與國家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隨著2017年中俄兩國共同提出「冰上絲綢之路」,北極地區被納入「一帶一路」共同發展的倡議藍圖,北歐國家對此極為關注並表示歡迎,期待「冰上絲綢之路」為北極地區經濟注入發展活力,提升該地區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從而推動可持續發展。芬蘭總統尼尼斯託在今年1月訪華時明確提出,中芬兩國將共建「冰上絲綢之路」,促進亞歐大陸互聯互通。蘭馬克對本報記者稱,挪威也對「冰上絲綢之路」對北歐北極地區的航運和能源貿易的影響很感興趣,正在討論中國參建希爾科內斯等關鍵港口的鐵路線路。冰島與中國在北極事務上的合作一直很密切,「冰上絲綢之路」的提出無疑為冰中合作注入了新的內涵和動力。冰島前總統格裡姆松曾表示,「在中國和北極圈國家的合作方面,我一直是一個堅定的支持者」。
眾所周知,「冰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北極航道的開通和使用將大大縮短目前依賴蘇伊士運河的亞洲與歐洲間貨運航線的距離和時間,並顯著降低成本。據估算,北極航道中的東北航線暨北海航線將北歐與東亞地區連接起來,航行距離比前者縮短40%,燃料消耗減少20%,這對減緩氣候變化是利好消息。
然而,隨著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在北極地區科研、航運及資源開發方面合作的逐漸增多,「冰上絲綢之路」項目的有序推進,一些習慣戴有色眼鏡看中國的美國人士又開始了新的疑慮和擔憂。5月6日下午,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羅瓦涅米召開新聞發布會,在部長會議召開的前一天提前「搶鏡」,不但對與會各方高度關注的北極氣候變化隻字未提,反而對中國和俄羅斯進行無端指責,稱中國不應該算作「近北極國家」,鼓動北極國家和其他國家抵制中國在北極的基礎設施投資。對此,中國外交部北極事務特別代表高風駁斥道,美方對中方北極開發合作進行無端指責,這些言論是毫無根據的。
美方官員製造的「突發事件」給此次會議及未來的北極合作蒙上了濃重陰影。科伊武羅瓦對本報記者表示,絕大多數北極相關方目前最關心的是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危機以及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蓬佩奧在此種場合「插播」的發言堪稱荒謬,帶有濃重的地緣政治利益爭奪意味。他說,儘管美國此次發出了明確信號,芬蘭等北歐國家與中國在北極氣候變化及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合作會受到一定壓力,但合作仍然會繼續,因為北歐國家對中國參與北極事務有自己的判斷,認可中國在上述兩個領域的立場和作用。
(光明日報赫爾辛基5月8日電)
《光明日報》( 2019年05月09日 12版)
[ 責編:張悅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