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國家點讚中國對北極的貢獻

2020-11-24 光明網新聞中心

  光明日報記者 張智勇    

  5月6至7日,美國、俄羅斯、加拿大、芬蘭、挪威、瑞典、丹麥、冰島等8個北極國家、6個原住民族和13個觀察員國代表聚首芬蘭的「第二首都」——羅瓦涅米舉行第11屆北極理事會部長會議,商討北極的未來。但令人遺憾的是,由於美國固執反對提及應對氣候變化,本屆會議沒能發表共同宣言,這是北極理事會23年歷史上首次出現這種情況。

第11屆北極理事會部長級會議會場。張智勇攝/光明圖片

  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1991年,在芬蘭的推動下,北極八國在羅瓦涅米籤署了《北極環境保護宣言》,北極治理重要國際機構——北極理事會走上歷史舞臺。28年後,北極的影響力及其面臨的問題已遠超北極國家和區域的範疇,尤其在北極跨區域和全球性問題上,在環保和氣候變化議題迫切度不斷上升的今天,北極治理需要各國的共同參與,共同面對挑戰。

  當前,北極自然環境正經歷快速變化。過去30多年間,北極地區溫度上升,使北極夏季海冰持續減少。近10年間,北極氣候變暖速度更是上升至其他地區的兩倍。據科學家預測,北極海域可能在本世紀中葉甚至更早出現季節性無冰現象。北極冰雪融化不僅導致北極自然環境變化,而且可能引發氣候變暖加速、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現象增多、生物多樣性受損等全球性問題。

  然而,擔任本屆北極理事會主席國的芬蘭在推動成員國共同應對氣變問題時遇到了困難。芬蘭政府代表團成員、北極理事會社會、經濟和文化專家組聯合主席、拉普蘭大學北極中心主任蒂莫·科伊武羅瓦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碳排放是北極地區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約20%的全球氣候變暖和冰雪覆蓋的減少都源自碳排放。在2017年5月芬蘭開始就任輪值主席國時,北極八國的外長們承諾,在2013年的基礎上,到2025年各國將碳排放總量減少25%~33%,這對減緩北極氣候變化至關重要。在芬蘭任主席國的第一年,這項工作進展尚算順利,但後來由於美國總統川普不重視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宣布退出「巴黎協定」,甚至推動在阿拉斯加北極野生動物保護區開採石油,導致近來美國在兌現減少碳排放方面不但沒有推進,反而有所退步。

  在芬蘭卸任輪值主席國的今天,由於美國強烈反對在宣言中提及氣候變化,甚至連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字眼都不接受,最後導致聯合宣言流產。這讓其他北極國家以及當地社區代表非常失望。科伊武羅瓦對記者表示,擔心美國將來會逐步把氣候變化內容從北極理事會中剝離,這將使北極地區應對氣候變化變得異常艱難。

  由於引起北極氣候變化的因素超越了本地區,芬蘭還聚焦與非北極國家的合作,尋找共同解決方案。用芬蘭北極事務大使阿利克斯·哈肯寧的話說,就是要「把北極事務納入全球框架」。在美國表現消極的情況下,芬蘭、挪威和冰島等其他北歐北極國家對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作為表示讚賞與期待。

  科伊武羅瓦和挪威特羅姆瑟大學教授蘭馬克等人在今年2月發布的芬蘭政府課題《中國在北極》研究報告中指出,2018年1月發布的《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明確了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若干政策立場,包括保護北極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中方堅定支持《巴黎氣候變化協定》,多年來一直以實際行動致力於研究氣候變化對北極的影響,推動「應對北極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重要的是,白皮書的發布表明,中國充分認識到北極氣候變化對中國環境和人民的影響,並且認識到低碳經濟對目前進行的結構性經濟改革的重要意義,這將為中國未來在氣候變化的行動注入強勁動力。

  科伊武羅瓦稱,早在2013年正式成為北極理事會觀察員之前,中國實質上已經開展觀察員的工作很多年了。通過中國的參與,我們能夠更好地應對北極氣候變化。冰島駐華大使古士賢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北極合作涉及氣候變化,我們看到了中國在這方面的卓越領導力,北京日益好轉的空氣就是中國注重氣候變化的最好佐證。

  科研推動環境保護

  《中國北極政策》白皮書指出了中國參與北極事務堅持科研先導,強調保護環境、主張合理利用、倡導依法治理和國際合作,並致力於維護和平、安全、穩定的北極秩序。北極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探索和認知北極是中國北極活動的優先方向和重點領域。中國支持和鼓勵北極科研活動,不斷加大北極科研投入的力度,支持構建現代化的北極科研平臺,努力提高北極科研能力和水平。

  2017年5月芬蘭接替美國擔任北極理事會輪值主席國時,芬蘭議長瑪麗亞·洛赫拉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表示,北極地區的生態環境非常脆弱,需要可持續發展,歡迎中國參與對北極地區環境和生物生存條件等領域的研究。

  1996年,中國成為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成員國,中國的北極科研活動日趨活躍。從1999年起,中國以「雪龍」號科考船為平臺,成功進行了多次北極科學考察。2004年,中國在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新奧爾松地區建成「中國北極黃河站」。2018年3月28日,中國建造的第一艘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在船廠入塢,進行船體組裝。相比「雪龍」船,新建破冰船的破冰能力和科考能力顯著增強,特別是極大提升了在水體和海底的探測能力,成為我國認識極地、利用極地和保護極地的重要支撐。2018年,由中國和冰島共同籌建的北極科學考察站正式運行,這是我國在北極地區除黃河站之外又一個綜合研究基地。中國在北極地區已逐步建立起海洋、冰雪、大氣、生物和地質等多學科觀測體系。紮實的科研活動,為保護併合理利用北極資源打下堅實基礎。芬蘭,挪威、冰島、俄羅斯等北極國家期待著與中國開展進一步的北極科研合作。

  以科研為先導,中國在北極環境保護的其他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北極是全球多種瀕危野生動植物的重要分布區域,中國重視北極生物多樣性保護。科伊武羅瓦等人在《中國在北極》報告中指出,中國參與北極理事會工作,很突出的是對北極動植物保護工作組「北極遷徙鳥類」倡議的長期投入。由於許多北極鳥類每年要在北極繁殖地和低緯度越冬地或停歇地之間往返,途經國家之間的合作對遷徙鳥類的保護至關重要。中國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上的關鍵國家,尤其中國的黃海地區是鳥類遷徙的瓶頸區域,當地人口密集,過去50年該地區對鳥類覓食而言非常重要的潮間帶已消失一半,且目前萎縮速度仍在加快。為解決這一問題,2018年初中國政府宣布對其土地復墾政策進行重大調整,宣布在沿海地區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並與北極理事會北極動植物保護工作組在遷徙鳥類保護方面加強合作。2018年年底,「北極遷徙鳥類」倡議第三次研討會在中國海南召開,19個國家的專家和官員共同探討了北極候鳥保護工作的未來發展方向。蘭馬克還特別指出,中國對北極理事會《北冰洋中部禁漁協議》的支持堪稱典範。

  可持續的「一帶一路」倡議

  在過去兩年間,芬蘭在北極理事會工作的另一優先目標以及極具開創性的努力就是引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來指導北極理事會的工作。芬蘭現已將可持續發展目標納入北極理事會的工作,並將由下一任主席國冰島繼續領導這項工作。中國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支持,無疑契合了芬蘭及其他北極國家的目標和期待。《中國在北極》報告指出,芬蘭等北歐國家讚賞中國建設綠色「一帶一路」的決心,以及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的努力。該聯盟的目標是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進一步凝聚國際共識,促進「一帶一路」參與國家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隨著2017年中俄兩國共同提出「冰上絲綢之路」,北極地區被納入「一帶一路」共同發展的倡議藍圖,北歐國家對此極為關注並表示歡迎,期待「冰上絲綢之路」為北極地區經濟注入發展活力,提升該地區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從而推動可持續發展。芬蘭總統尼尼斯託在今年1月訪華時明確提出,中芬兩國將共建「冰上絲綢之路」,促進亞歐大陸互聯互通。蘭馬克對本報記者稱,挪威也對「冰上絲綢之路」對北歐北極地區的航運和能源貿易的影響很感興趣,正在討論中國參建希爾科內斯等關鍵港口的鐵路線路。冰島與中國在北極事務上的合作一直很密切,「冰上絲綢之路」的提出無疑為冰中合作注入了新的內涵和動力。冰島前總統格裡姆松曾表示,「在中國和北極圈國家的合作方面,我一直是一個堅定的支持者」。

  眾所周知,「冰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北極航道的開通和使用將大大縮短目前依賴蘇伊士運河的亞洲與歐洲間貨運航線的距離和時間,並顯著降低成本。據估算,北極航道中的東北航線暨北海航線將北歐與東亞地區連接起來,航行距離比前者縮短40%,燃料消耗減少20%,這對減緩氣候變化是利好消息。

  然而,隨著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在北極地區科研、航運及資源開發方面合作的逐漸增多,「冰上絲綢之路」項目的有序推進,一些習慣戴有色眼鏡看中國的美國人士又開始了新的疑慮和擔憂。5月6日下午,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羅瓦涅米召開新聞發布會,在部長會議召開的前一天提前「搶鏡」,不但對與會各方高度關注的北極氣候變化隻字未提,反而對中國和俄羅斯進行無端指責,稱中國不應該算作「近北極國家」,鼓動北極國家和其他國家抵制中國在北極的基礎設施投資。對此,中國外交部北極事務特別代表高風駁斥道,美方對中方北極開發合作進行無端指責,這些言論是毫無根據的。

  美方官員製造的「突發事件」給此次會議及未來的北極合作蒙上了濃重陰影。科伊武羅瓦對本報記者表示,絕大多數北極相關方目前最關心的是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危機以及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蓬佩奧在此種場合「插播」的發言堪稱荒謬,帶有濃重的地緣政治利益爭奪意味。他說,儘管美國此次發出了明確信號,芬蘭等北歐國家與中國在北極氣候變化及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合作會受到一定壓力,但合作仍然會繼續,因為北歐國家對中國參與北極事務有自己的判斷,認可中國在上述兩個領域的立場和作用。

  (光明日報赫爾辛基5月8日電)

  《光明日報》( 2019年05月09日 12版)

[ 責編:張悅鑫 ]

相關焦點

  • 中國否認對北極有戰略意圖 一切指向科考及商業
    日本《產經新聞》在其1月28日的一篇報導中指責稱,「中國貪婪的目光絲毫沒有離開過北極這片肥肉」,借科學考察為名在北極地區進行地質勘探,企圖掠奪豐富的油氣資源,並通過投資北歐國家構建北極戰略據點,控制未來冰川融化後的亞歐北極航線主導權。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點讚中國抗疫:經驗值得其他國家學習借鑑
    長江網11月13日訊 11月12日,在第二屆世界大健康博覽會院士論壇上,參會院士們不約而同為武漢點讚,「現在的武漢每個細胞都充滿著創新和活力」。
  • 北歐最大的國家:總面積45萬平方公裡,世界上擁有跨國公司最多
    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北歐,北歐分別是這五個國家::丹麥、瑞典、挪威、芬蘭、冰島。我們今天帶大家來到瑞典。瑞典是位於一個位於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國家,它是北歐五國之一。它西鄰挪威,東北與芬蘭接壤,西南瀕臨斯卡格拉克海峽和卡特加特海峽,東邊為波羅的海與波的尼亞灣。
  • 這所高校成立極地研究中心 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
    這是該校依託已有資源,紮實開展極地考察、國際合作與科學研究,積極參與極區事務的重要成果,也是學校努力為極區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做出的有效舉措。作為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科學委員會副主席,朱國平教授團隊前不久完成全球首次南極磷蝦資源單季環極並行調查;青年教師張瑜對2017年海冰融化情況預測在國際研究中位列第二,取得中國對北極海冰預測研究的新突破……同時,上海海洋大學不斷拓展與世界各國的極地合作研究,開展以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為核心的南極合作研究與交流,並與其它十餘個國家的極地研究機構、大學與國際管理組織開展了極地合作研究與人才交流,形成了較為固定的合作模式
  • 專訪|北極政策白皮書撰寫者:中國不覬覦成為「北極國家」
    白皮書回答了中國在北極的目標澎湃新聞:《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為什麼在這個時間點發布,有什麼考究?趙隆:一方面從國際大環境來說,隨著北極融冰加速,近年來各國在北極開發、環保等方面的活動不斷增加。中國發布這個政策文件,更多的可能也是回應北極國家和國際社會的期待,即中國怎麼看北極,中國希望在北極達到什麼目標。澎湃新聞:此份白皮書的新點和亮點在哪?
  • 未來中國在北極準備開展哪些新活動?外交部回應
    有記者指出,中國近年來在北極開展了很多相關活動,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中國在北極開展相關活動的重點是什麼?未來中國還準備開展哪些新的活動?採取哪些新舉措?  孔鉉佑回應,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25年我們加入《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中國對北極事務的參與也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
  • ...到二十天,蓬佩奧狂吹美國北極行動,揚言中國成為近北極國家是幻想
    【環球網軍事報導 記者 陳振宇】據社交媒體消息,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當地時間1月3日接連發布了10則推文吹噓美國在北極地區的行動,並著重渲染所謂的「中俄威脅」,還叫囂稱「中國成為『北極附近的國家』只是『共產主義的幻想』」。
  • 東北亞北極航運研究聯盟成立專家學者齊聚海大共同研討北極可持續...
    10月29日,由大連市人民政府、中國航海學會、大連海事大學等單位共同主辦的「2020年北極可持續發展與航行安全國際研討會」在大連海事大學凌水國際會議廳召開。會議期間,「東北亞北極航運研究聯盟」揭牌成立。
  • 北歐時尚經典代表 白令(BERING)手錶簡介
    白令手錶來自北歐國家丹麥,是一家以時尚手錶及首飾為主的品牌。由於產品設計時尚獨特,帶有明顯的北歐民族的時尚特點,被譽為「北歐設計的經典代表」。下面腕錶之家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白令(BERING)品牌吧。時隔270年,丹麥冒險家Rene Kaerskov來到北扱,被北極純粹永恆之美所觸動,同他的合作夥伴Michael Witt Johansen和Lars Skjonnemann—起,創造了知名腕錶品牌——白令(BERING)。
  • 《北極藍皮書:北極地區發展報告》(2019卷)發布
    會議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和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聯合主辦,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承辦。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來自國內多個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北極藍皮書:北極地區發展報告》(2019卷)是由中國海洋大學極地研究中心承擔、法學院黨委書記劉惠榮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培育項目「北極地區發展報告」的研究成果。
  • ...連發10推吹噓美國北極行動,稱中國要成「北極附近的國家」是幻想
    「伸手」北極地區,蓬佩奧又拿中俄當說辭。「擔心可能的氣候變化很好,但如果北極地區要繁榮,我們必須首先關注俄羅斯和中國的威脅。」「中國要成為一個『北極附近的國家』是共產主義的幻想。」當地時間3日,在談及北極話題時,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再次提到所謂的「俄羅斯和中國的威脅」。
  • ...蓬佩奧連發10推吹噓美國北極行動,稱中國要成「北極附近的國家...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曉雅】「伸手」北極地區,蓬佩奧又拿中俄當說辭。「擔心可能的氣候變化很好,但如果北極地區要繁榮,我們必須首先關注俄羅斯和中國的威脅。」「中國要成為一個『北極附近的國家』是共產主義的幻想。」
  • 萬鋼「點讚」屠呦呦:感受到中國科學家的高風亮節
    萬鋼「點讚」屠呦呦:感受到中國科學家的高風亮節 2016-03-10 13:30:52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視頻:萬鋼: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科技界振奮  來源:中央電視臺   中新社北京3月10日電 (記者 張素)全國政協副主席、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10日在北京表示,正如屠呦呦先生在發表諾貝爾獎獲獎感言時所說,她的獲獎是中國科學家的集體榮耀,「從這點上更感覺到我國科學家的高風亮節
  • 蓬佩奧說「中國想成近北極國家是幻想」,華春瑩回應
    「不知道他有沒有量過美國本土距離南海有多遠」美國國務卿蓬佩奧3日發推特稱,如果北極地區要發展,我們必須首先關注俄中兩國的威脅。中國想成為一個「近北極國家」是共產主義幻想,中國遠在北極900英裡之外。蓬佩奧 資料圖就蓬佩奧的上述表態,《環球時報》記者在5日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向發言人華春瑩提問,華春瑩對此回應稱,蓬佩奧先生對這個距離算得很準,他精確地測量了中國在北極900英裡之外。
  • 冰島小心拉近中國北極距離
    本報赴冰島特派記者 劉仲華 李玫憶從4月底到5月初,中國領導人對歐洲展開被外電形容為「不尋常」的密集出訪。冰島雖然是被訪歐洲國家中離中國最遠的一個,但它卻把中國與北極緊緊地拉到一起。支持中國成為北極理事會觀察員的冰島很希望與中國能夠「雙贏」。
  • 只有北歐才能看到極光?不!就在中國同樣能看到!
    在加拿大和北歐都有欣賞極光的著名景點,但是路途遙遠,交通成本很高,想要去一趟著實不太容易。那麼在國內有沒有能夠欣賞到極光的地方呢?極光,又叫歐若拉,是當來自太陽的耀斑與地球極地附近的磁場相互作用時,產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它只有在高緯度的有限區域內能夠看到。
  • 多國加入北極航道油氣博弈 俄專家明確抵制中國
    由於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對北極的爭奪主要在加拿大、美國、丹麥、挪威和俄羅斯北極5國之間展開,爭奪的焦點主要圍繞海上邊界和沿岸大陸架的劃分以及北極航道控制權展開。  目前各國對北極地區在合作和競爭的博弈中進行,俄美企業層面開始合作,北歐國家甚至向中國企業開啟合作意向;不過該地區開發也顯示出相對封閉性,俄羅斯方面專家就明確表示要抵制中國參與。
  • 北極國家挪威為何對南極領土情有獨鍾?
    萬島之國-挪威北歐,斯堪地那維亞西北部,山巒林立、景色宜人,這裡便是「北極國家」挪威的所在地了。為什麼要稱挪威為「北極國家」呢?因為挪威距離北極點真的是只有咫尺之遙,並且其還有部分島嶼就位於北極圈內。身處北極的挪威,最近被頻頻被談論的卻是其「南極領土主權聲索國」的身份,為什麼遙遠的距離仍隔不斷挪威對南極領土的「情有獨鍾」呢?
  • 俄媒稱中國對北極滿懷熱情:從觀察員變為「點歌人」
    參考消息網5月11日報導 俄羅斯《專家》周刊5月10日發表了謝爾蓋·馬努科夫題為《這個該死的東西正在融化》的文章,文章稱,北極國家和世界主要經濟體對北極冰川融化的興趣不難理解——冰川不但開啟能夠大幅縮短商品和貨物往返美洲和亞洲時間的貿易線路,而且令開採隱藏在北極圈的不計其數的礦產成為可能。
  • 蓬佩奧稱中國想成為近北極國家是幻想,華春瑩:本土距南海8300多...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3日發推特稱,如果北極地區要發展,我們必須首先關注俄中兩國的威脅。中國想成為一個「近北極國家」是共產主義幻想,中國遠在北極900英裡之外。  蓬佩奧資料圖  就蓬佩奧的上述表態,《環球時報》記者在5日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向發言人華春瑩提問,華春瑩對此回應稱,蓬佩奧先生對這個距離算得很準,他精確地測量了中國在北極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