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訊 中國政府官員和官方學者昨日強調,中國在北極圈內的活動完全是出於常規的環境科學考察和商業投資的目的,與資源掠奪和戰略控制等圖謀沒有任何關聯。
日本《產經新聞》在其1月28日的一篇報導中指責稱,「中國貪婪的目光絲毫沒有離開過北極這片肥肉」,借科學考察為名在北極地區進行地質勘探,企圖掠奪豐富的油氣資源,並通過投資北歐國家構建北極戰略據點,控制未來冰川融化後的亞歐北極航線主導權。
對此,中國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表示,日本媒體的這篇報導充滿主觀臆測之詞,它無非是想在北極圈國家和中國之間製造猜忌、離間關係,幹擾中國的正常活動。
科考過程完全公開透明
作為北半球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北極地區的氣候與環境變化對中國有直接而快速的影響。曲探宙表示,在全球關注如何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中國開展並加強北極科考活動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對於這些問題的關注與研究,也不僅僅關乎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上也是為人類加深對全球氣候變化,特別是北極地區快速變化的科學認知與了解作貢獻。」曲探宙說。
中國開展北極科學考察起步於20世紀90年代後期,落後於美、俄、英、法、加、日等許多國家。「在這幾次考察過程中,中國方面分別邀請了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芬蘭、法國等國科學家參與,整個科考過程完全公開透明。」曲探宙說。
曲探宙表示,中國沒有勘探北極地區的油氣等資源,而且也沒有能力、沒有條件對北極地區的油氣資源進行開發利用,但是,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任何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國家的資源都像貨幣、商品一樣在世界範圍內流通和分配,而絕非只與中國有關。
中國關注北極航線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北極冰層融化,使開通連接歐洲、東亞和北美的北極航線成為可能,該航線將比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海航線縮短航程約4000公裡,比巴拿馬運河-北太平洋的航線路程亦大幅縮短。
作為歐洲最大貿易夥伴、北美第二大貿易夥伴和世界第二大貿易國、亞洲第一大貿易國的中國,無疑是該航線的最大潛在使用者之一,而正因為中國的使用,該航線的開通也才更具商業價值。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阮宗澤表示,北極航線未來開通和運營將對亞歐北美的許多國家產生影響,但是,中國更多的是跟蹤和關注,並適當參與,北極航線是全球公共品,不是某一個國家可以主導的。
日本《產經新聞》還誣指中國投資北歐國家,是為了建立中國的後勤補給和軍事基地,不僅可以為北極科考船提供保障,也可以供軍艦和潛艇進出。
曾經計劃在冰島購地投資的中國私營企業中坤投資集團董事長黃怒波認為,日本媒體的質疑「是一種十分可笑的惡搞」。他同時無奈地指出,在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和西方經濟持續沒落的當下,發達國家對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充滿了「後冷戰思維」。
「把中國在北歐的正常商業投資活動與戰略控制北極相聯繫,簡直是一種『狂想症』的表現。」「並非北極圈國家的中國,在北極地區並無特殊利益。」阮宗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