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否認對北極有戰略意圖 一切指向科考及商業

2020-11-24 搜狐網

  早報訊 中國政府官員和官方學者昨日強調,中國在北極圈內的活動完全是出於常規的環境科學考察和商業投資的目的,與資源掠奪和戰略控制等圖謀沒有任何關聯。

  日本《產經新聞》在其1月28日的一篇報導中指責稱,「中國貪婪的目光絲毫沒有離開過北極這片肥肉」,借科學考察為名在北極地區進行地質勘探,企圖掠奪豐富的油氣資源,並通過投資北歐國家構建北極戰略據點,控制未來冰川融化後的亞歐北極航線主導權。

  對此,中國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表示,日本媒體的這篇報導充滿主觀臆測之詞,它無非是想在北極圈國家和中國之間製造猜忌、離間關係,幹擾中國的正常活動。

  科考過程完全公開透明

  作為北半球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北極地區的氣候與環境變化對中國有直接而快速的影響。曲探宙表示,在全球關注如何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中國開展並加強北極科考活動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對於這些問題的關注與研究,也不僅僅關乎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上也是為人類加深對全球氣候變化,特別是北極地區快速變化的科學認知與了解作貢獻。」曲探宙說。

  中國開展北極科學考察起步於20世紀90年代後期,落後於美、俄、英、法、加、日等許多國家。「在這幾次考察過程中,中國方面分別邀請了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芬蘭、法國等國科學家參與,整個科考過程完全公開透明。」曲探宙說。

  曲探宙表示,中國沒有勘探北極地區的油氣等資源,而且也沒有能力、沒有條件對北極地區的油氣資源進行開發利用,但是,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任何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國家的資源都像貨幣、商品一樣在世界範圍內流通和分配,而絕非只與中國有關。

  中國關注北極航線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北極冰層融化,使開通連接歐洲、東亞和北美的北極航線成為可能,該航線將比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海航線縮短航程約4000公裡,比巴拿馬運河-北太平洋的航線路程亦大幅縮短。

  作為歐洲最大貿易夥伴、北美第二大貿易夥伴和世界第二大貿易國、亞洲第一大貿易國的中國,無疑是該航線的最大潛在使用者之一,而正因為中國的使用,該航線的開通也才更具商業價值。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阮宗澤表示,北極航線未來開通和運營將對亞歐北美的許多國家產生影響,但是,中國更多的是跟蹤和關注,並適當參與,北極航線是全球公共品,不是某一個國家可以主導的。

  日本《產經新聞》還誣指中國投資北歐國家,是為了建立中國的後勤補給和軍事基地,不僅可以為北極科考船提供保障,也可以供軍艦和潛艇進出。

  曾經計劃在冰島購地投資的中國私營企業中坤投資集團董事長黃怒波認為,日本媒體的質疑「是一種十分可笑的惡搞」。他同時無奈地指出,在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和西方經濟持續沒落的當下,發達國家對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充滿了「後冷戰思維」。

  「把中國在北歐的正常商業投資活動與戰略控制北極相聯繫,簡直是一種『狂想症』的表現。」「並非北極圈國家的中國,在北極地區並無特殊利益。」阮宗澤說。

相關焦點

  • 中國離北極有多遠
    100多年過去了,康有為筆下「萬載寒冰冷我軀」的北極,因為全球變暖和冰川逐漸消融,其經濟和戰略地位逐漸顯現,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國爭奪的「熱土」。  不過迄今,中國尚沒有針對北極的政策和戰略。「中國對北極的研究剛剛起步,還有待加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戰略研究室主任張俠告訴《望東方周刊》。
  • 中國第一個北極科考站成立 北極北京同升五星紅旗
    科考隊之所以與天安門同步升國旗,是因為大家一致認為,北極的科考事業與祖國的興盛緊密相連,選擇這一時間升旗最具意義。「祖國強大了,我們才有機會到北極開展考察活動;我們到北極科考的目的,是想為祖國的極地研究工作做點事。」在儀式開始前,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朱彤說出了所有人的心聲。
  • 走近第一座北極科考站:北極科考與南極有何不同—新聞—科學網
    ,位於挪威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新奧爾松,是中國建立的首個北極科考站,落成於2004年7月28日。中國也成為第八個在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新奧爾松建立科考站的國家。 黃河站的建立,為我國在北極地區開創了一個永久性的觀測研究平臺,為解開日地相互作用、北極氣候環境變化及其與全球變化的關係等眾多課題提供了一個窗口。 親歷者說 講述人:楊惠根,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首任黃河站站長 北極科考與南極有何不同?
  • ​宇宙與生命 兩極與未來 清華大學出版社攜手中國南極北極科考...
    原標題:​宇宙與生命 兩極與未來 清華大學出版社攜手中國南極北極科考專家位夢華成立科普文學工作室10月15日,清華大學出版社舉辦「宇宙與生命 兩極與未來——位夢華科普文學工作室揭牌儀式暨新書研討會」。
  • 破冰北極:北極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除化石燃料外,北極地區還有富饒的漁業資源、林業資源以及鎳、鉛、鋅、銅、鈷、金、銀、金剛石等礦產資源。據估計,北極地區煤炭儲量高達1萬億噸,佔全球煤炭儲量四分之一。北極漁業資源也相當豐富,這裡是地球上尚未大規模商業捕撈的少數海域之一。北極被厚厚的冰川覆蓋,這裡豐富的淡水資源對水資源日益匱乏的人類來說,價值更是不言而喻。
  • 雪龍2號創造中國北極科考新紀錄
    「雪龍2」號最新消息,北京時間2020年9月8日13時,執行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的「雪龍2」號,經過近4小時的奮戰,利用重力活塞取樣器,在北冰洋北風海盆(Northwind Basin)內1870米水深處,成功取得柱狀沉積物巖心樣品
  • 2004年,中國為啥把首個北極科考站建在了歐洲的挪威?
    南極洲是目前所知道的隕石最多的地方,同時南極洲這種獨特的氣候和地理,無論是在地質學、氣候學、以及對太陽系的研究等等很多領域使得南極洲極具科考價值,截止到2016年,在南極約有世界很多國家建立的135個科考站(分為夏季型和全年型兩種)。從1985年開始,中國在南極陸續建立了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在2018年中國南極羅斯海新站也正式奠基。
  • 2004年,中國為啥把首個北極科考站建在了歐洲的挪威?
    南喬治亞和南桑威奇群島(現為英國海外屬地,位於南極洲附近)從1786年起開始到1966年,有來自英國、美國、挪威等地的捕獵海豹和鯨魚的人長期居住於這個群島,夏季時大約有1000多人,他們算是最早在生活於南極洲附近的半永久居住的人。根據有的資料的說法,直到1820年才有三個人看到了南極洲或者它的冰架。目前南極洲也沒有永久居民,也沒有政府和國籍,目前臨時居住於南極洲的主要是各國的捕鯨船隊和科考站的人。
  • 北極科考:我們為什麼要在北極呆上一年?
    (中國北極科考站——黃河站)  要知道我們在南極大陸就有五個科考站,而我們在北極地區則只有一個科考站——黃河站,建在在北極圈內的斯瓦巴爾群島當中最大的西斯劈刺卑爾根島上。  根據1925年中國當時的北洋政府和其他28國籤署的《斯瓦爾巴條約》,中國在斯瓦巴爾群島上也擁有同其他籤約國一樣的科研、通行、經濟開發等權利,也就是這裡相當於中國的一塊北極「飛地」。
  • 中國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全部科考任務
    新華社「雪龍」號9月16日電 綜述:中國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全部科考任務  新華社記者伍嶽  中國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日前完成全部科考任務,搭乘「雪龍」船啟程返航。  從7月18日抵達第一個作業站位起,考察隊在54天內共完成84個海洋綜合站位作業,其中在北冰洋區域完成59個站位作業,最北到達北緯82度53分。
  • 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全國公映,「北極之光」暖冬呈現
    本網12月21日訊 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今日起正式在全國院線暖心上映。這部電影從北京「立春」開始拍攝,至斯瓦爾巴群島「第一縷陽光出現」結束,拍攝與後期製作共歷時兩年多。影片以中國科考隊員劉楊和生活在「極北之城」朗伊爾城的人們為題材,以樸實的鏡頭語言帶領觀眾感受人與自然、未知與探索的神奇故事。
  • 中國第11次北極科考隊搭乘「雪龍2」號返航
    中新社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 阮煜琳)「雪龍2」號最新消息,正在執行中國第11次北極科考任務的「雪龍2」號於北京時間9月11日5時開始返航。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今年7月15日從上海出發,開啟北極科考之旅。這也是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首次承擔北極科學考察任務。
  • 中國要在北極幹什麼,弄得國際社會緊張不已?
    白皮書闡明了中國在北極問題上的基本立場,全面介紹了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政策目標、基本原則和主要政策主張,全文約9千字,由前言、正文和結束語三個部分組成。 對於國際社會對中國「極地強國」、「軍事意圖」等評價,孔鉉佑也做了「完全沒有必要擔心」的回應。
  • 80後「雪龍號」女舵手談北極科考經歷
    昨天,圓滿完成各項考察任務的我國北極科考船「雪龍號」回到了上海港。歷時90餘天,航程超過17000海裡,我國的第五次北極科考任務創造出歷次考察時間和航程的新紀錄,並成功開闢出北極的「黃金航道」。而在船上40名船員中,擔任二副的80後女孩白響恩特別引人注目——外表青春靚麗,還是中國第一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舵手」、全國唯一本碩博連讀的遠洋輪女駕駛員。
  • 專訪|北極政策白皮書撰寫者:中國不覬覦成為「北極國家」
    在他看來,這份白皮書實際上是中國參與北極合作的前提,即中國有了一份指導性的文件,在未來在國際上的交流有了更明確的大方向。趙隆認為,白皮書可以向外界傳遞出一個信息:中國不會去超越自己的身份,去替代北極國家來治理、管控北極。
  • 我國建北極科考站 武大版地圖為科考導航
    荊楚網消息 (楚天金報)記者趙飛通訊員張文燕報導:記者昨從武漢大學獲悉,我國科學家已於近日啟程前往北極建立我國首個科學考察站,武大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共有兩位專家參與,而由武大製作的兩種北極地圖,將為整個科考行動導航。據介紹,我國首個北極考察站將建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上的西斯匹卑爾根島新奧爾松地區。
  • 第四次"北極科考"考什麼?鎖定兩大科學目標(圖)
    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將要完成哪些科考任務?與歷次考察相比又有什麼新特點?本文將進行解讀。 考察什麼? 鎖定兩大科學目標作為北半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受北極地區氣候與環境變化的影響最為直接、快速而深遠。
  • 中國第11次北極科考:「雪龍2」號已進入北冰洋
    中國第11次北極科考:「雪龍2」號已進入北冰洋 據「雪龍探極」公眾號的「航行動態」顯示,2020年8月12日14時39分,「雪龍2」號位於北冰洋168°45′58″ W、78°59′28″ N,航速
  • 「奇駿SUV技術之王」徵服北極科考隊員
    8月14日,北極黃河科考站,東風日產副總經理任勇向南都記者介紹起這款踏足過地球兩極的智酷全能城市SUV車型奇駿。  距離由東風日產、中央電視臺和國家海洋局共同主辦的「一路向北登峰造極」———東風日產奇駿北極之旅活動啟動15天之後,奇駿作為中國第五次北極科考活動的後勤保障用車,在科考期間到達了北極核心地帶,為科考隊員提供後勤保障,甚至有科考隊員表示「回國之後考慮買一輛奇駿」。
  • 籤訂生死協議、把五星紅旗帶到北極點,他是中國北極科考第一人
    齊魯網10月8日訊「中國極地科考第一人」「最早進入南極圈的中國人之一」 「中國首次北極科考隊的總領隊」 「在北極工作和生活時間最長的科學家」……這些標籤全部集成在一個人身上,他就是位夢華,老家在青島平度,今年已經7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