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雪龍號」女舵手談北極科考經歷

2020-12-05 觀察者網

昨天,圓滿完成各項考察任務的我國北極科考船「雪龍號」回到了上海港。歷時90餘天,航程超過17000海裡,我國的第五次北極科考任務創造出歷次考察時間和航程的新紀錄,並成功開闢出北極的「黃金航道」。

而在船上40名船員中,擔任二副的80後女孩白響恩特別引人注目——外表青春靚麗,還是中國第一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舵手」、全國唯一本碩博連讀的遠洋輪女駕駛員。

據悉,「雪龍號」此次航程超過18500海裡,其中在北極冰區航行達到5370海裡。在搭乘「雪龍號」總共119名隊員中,有包括美國、法國、冰島的4名外國科學家以及1名中國臺灣科學家。而這其中,就有中國極地科考船女駕駛員白響恩的美麗倩影。

 白響恩在工作中。

能見度不足一海裡

站在「雪龍號」的甲板上,年輕的白響恩還沒來得及換下她在船上的工作服,略顯疲憊。但當聊起這段特殊的航海旅程,她依然一臉興奮。

「在極地航行,特別到了深夜,海面霧氣很重,隨時可能有浮冰甚至長年擱淺的冰山,對往來船隻威脅很大」,回憶起那段經歷,白響恩直呼「太驚險」,「夜晚濃霧瀰漫,『雪龍號』穿行在冰山中,不時撞到大塊浮冰,還能清晰地聽到『嘎吱嘎吱』的聲音」。

白響恩作為船員代表受到冰島總統的接見。

白響恩說,這片海域屬於東西伯利亞海,是北冰洋5個邊緣海之一,也是俄羅斯北極地區最冷的海。「冰海一片沉寂,能見度不足1海裡。」

「那天是我值班,幾乎整夜睜大眼睛盯著電子海圖和雷達顯示屏,不時對海面瞭望,保持警惕」,白響恩說,這一帶海冰屬於「陸緣冰」,正在消融的海冰形成了許多融池,看著不厚,下面卻是連通的,十分堅硬。

10小時驚險破冰

作為船上的二副,白響恩每天要完成的工作,包括修改航線、下達舵令、控制船速、避讓船舶、處理突發情況等。在冰區航行,需要及時了解實時冰情、作出預判,選擇正確航路,並隨時控制航速以及切入浮冰的角度,以免航行受阻或繞航。在冰情較重區域,需要「前進、倒車」幾次才能完成破冰,細心和耐心必須時時到位。

「雪龍號」凱旋歸來。

「我記得大概是8月30日,『雪龍號』沒有任何徵兆地被冰脊卡住了,就憑空被擱在那兒。當時好緊張,生怕船出不來了」。白響恩對記者解釋道,北極冰不同於南極冰,船體四周還受到氣旋的影響,「如果船不能及時出來,船尾又不斷被由氣旋吹來的冰堵住,那就徹底被困在中間,情況就非常危急了」。

所幸,在全體船員的通力協作下,經過10個小時的努力,「雪龍號」最終安然通過被卡住的冰脊。

首次穿越北極航道

記者了解到,白響恩此次參與的中國第五次北極科考中,最為值得紀念的,是「雪龍號」首次穿越北極航道,往返大西洋和太平洋,開創了我國船舶從高緯度穿越北冰洋航行的先河。該船最北到達北緯87度40分。

白響恩向記者介紹了「雪龍號」的「航海日誌」,「7月2日,考察隊乘『雪龍號』從青島啟程,7月18日穿越白令海峽進入北冰洋後,成功穿越北極東北航道,首次進入大西洋扇區開展考察工作。 8月16日—20日,科考隊應邀訪問冰島,我作為船員代表還受到冰島總統的接見。 8月24日—9月8日,『雪龍號』穿越北極高緯航線,從大西洋扇區回到太平洋扇區,9月9日通過白令海峽離開北冰洋,直到9月27日回國。」

據悉,此次考察超額完成了各項任務,並獲得許多重要的科學成果。考察隊首次實現北極和亞北極五大區域準同步考察,為深入了解北極快速變化積累了較全面的現場觀測數據;首次在極地海域布放大型海—氣耦合觀測浮標,在北極高緯地區布放極地長期現場自動氣象觀測站;新增了海洋湍流、甲烷含量等調查內容,為深入了解北冰洋地球物理特徵和環境變化積累了重要資料。

「雪龍號」船長王建忠介紹,北極東北航道被譽為 「黃金航道」。而「雪龍號」首次穿越東北航道,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海運承擔了我國90%以上的國際貿易運輸,東北航道的開通及商業運營,能為我國增加一條更為便捷的到達歐洲的航線,大幅節省時間和能源消耗。此外,北極地區目前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10%,待探明石油和天然氣儲量估計佔世界總量的25%,因此東北航道的開通,有利於我國開闢新的海外能源採購地。

「未來船長」,出自航海世家

如今是上海海事大學教師和在讀博士的白響恩出生於航海世家,父親是上海港一名資深的領航員。家庭的薰陶,讓白響恩從小就對航海充滿著熱情。「高三那年,上海海事大學航海技術專業招收第三屆女學員,我毫不猶豫地報考了,這在當時還屬於比較『冷門』的專業」,白響恩笑著對記者說道。

「航海技術專業偏工科,有許多實踐性課程,如高臺跳水、小艇訓練、海上救生、消防演習、急救培訓等,還要學習看海圖、定船位,以及熟練操作各種航海儀器,對於我這種喜歡冒險、性格外向的人來說,再合適不過了」,白響恩說,與她同一屆的畢業生中,現在只有她一個人依舊奮戰在航海的第一線,並擁有了寶貴的遠洋航海經驗。

航程太長,會有壓抑感嗎?「船上的生活配套設置很齊全,並且船上還有健身房、撞球室、KTV和酒吧,基本可以消除精神和心理上的各種不適。」白響恩說道。

說到參與此次科考行動,白響恩連連感嘆自己「幸運」,「組織部門在臨行前給了上海海事大學一個駕駛員的名額。經過層層選拔,我最終被選中。對我來說,這種經歷彌足珍貴」。

愛人是自己的大學同學,對白響恩的事業也非常支持,「本打算今年上半年要小孩的,得知我報名『雪龍號』科考隊,老公主動提出了延期要孩子的計劃」。從北極歸來後,白響恩回到學校繼續當教師,國慶節後恢復正常教學工作,並完成航海方向的博士學業。

站在「雪龍號」的甲板上,白響恩眺望著遠方,臉龐洋溢著自信的笑容,「現在,世界各國優秀極地船隻女駕駛員的數量都在不斷增多,而且我的年齡正處於航海人生的黃金期,我一定能實現自己的船長夢想!」

相關焦點

  • 中國首位穿越北冰洋「女舵手」是80後
    長江商報消息 前天,圓滿完成各項考察任務的我國北極科考船「雪龍號」回到了上海港。歷時90餘天,航程超過17000海裡。在船上40名船員中,擔任二副的80後女孩白響恩特別引人注目——她是中國第一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舵手」、全國唯一本碩博連讀的遠洋輪女駕駛員……「雪龍號」被卡冰脊「在極地航行,特別到了深夜,海面霧氣很重,隨時可能有浮冰甚至長年擱淺的冰山,對往來船隻威脅很大」,回憶起那段經歷,白響恩直呼「太驚險」,「夜晚濃霧瀰漫,『雪龍號』穿行在冰山中,不時撞到大塊浮冰,還能清晰地聽到
  • 雪龍號前任船長談南極科考:科考船要跨「四關」
    昨日上午,中國唯一從事極地破冰航行的科考船「雪龍號」,從上海出發開赴南極,執行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記者了解到,此次南極考察,是自1984年中國首次南極考察以來,考察隊員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昨日下午,就讀者關心的幾個問題,本報(註:揚子晚報)記者電話連線採訪了江蘇老鄉——「雪龍號」前任船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袁紹宏先生。
  • 雪龍號完成第8次北極科考 創造多項歷史紀錄
    原標題:我國第八次北極科考圓滿完成 海洋二所科考隊員講極地故事 10月9日晚上,我國第八次北極科考隊抵達位於上海的國內極地碼頭   近日,我國第八次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船抵達上海的國內極地碼頭,這標誌著我國第八次北極科學考察順利完成。
  • 「雪龍號」老船長魏文良分享參與極地科考經歷
    本報訊(記者江瑜)38歲開啟極地科考之旅,今年68歲還將第13次踏上南極。昨天,極地科考全國巡講活動來到南京站,我國極地事業和航海事業領軍人物、「雪龍號」老船長魏文良和極地探險愛好者分享了他參與極地科考的經歷。
  • 「雪龍號」船長現場分享極地科考故事
    河北新聞網訊(趙宏梅)「魏爺爺,北極為什麼沒有企鵝?」「魏爺爺您說南極冷還是北極冷?」……8月23日晚,我國極地事業和航海事業領軍人物、「雪龍號」老船長魏文良來到石家莊安利體驗館,與石家莊近百位小朋友和家長們分享了他眼中的南北極以及參與極地科考的難忘經歷。
  • 海墾母山咖啡登上「雪龍號」中國南極科考船和國家海洋科考船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9月18日消息(記者 杜倬荷)近日,海南農墾大豐咖啡產業集團旗下的母山咖啡部分產品登上了「雪龍號」中國南極科考船,成為中國遠徵南極的科考隊員的能量保障,受到了在場人員的熱烈歡迎。同時,母山咖啡還將供應給「向陽紅21號」等中國海洋科考船隊。
  • 76天的極地之旅:記參與北極科考的氣象人
    據逯昌貴介紹,每當北極科考隊員在冰上進行科學試驗時,「雪龍號」破冰船的隨船隊員都會瞭望周圍是否有北極熊存在,同時,在「雪龍號」破冰船的駕駛臺上也有專人瞭望,如有危險情況,會發出警報,提醒大家迅速躲避。如果情況緊急,科考隊還會出動直升機驅熊。逯昌貴介紹說:「在北極科考的過程中,我曾3次遇到北極熊。有一次我離北極熊只有30米,考察隊出動了直升機,我才轉危為安。
  • 「雪龍號」船長揭秘「南極」
    雪龍號船長沈權發言11月16日,「雪龍號」船長沈權和多次踏上極地的新華社女記者張建松,親自為來自全市150多名青少年,揭開了「極地」的神秘面紗。近年來,極地科考事業越來越吸引國人關注,上半年剛結束的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所經歷的「極地大營救」、馬航失聯客機搜尋等活動,讓我國的極地科考再度成為熱門話題。沈權,共參與了13次南極考察和3次北極考察。
  • 中國「雪龍號」受困南極 美「北極星號」加入破冰
    雪龍號被困 美國"北極星"號破冰船  一場被許多外媒稱為「救援大戲」的極地營救活動在南極海域持續上演。  作為靠近北極的大國,俄羅斯是世界上擁有破冰船最多的國家之一。《環球時報》記者曾去過號稱「極地首都」的摩爾曼斯克,那裡幾乎是所有俄羅斯破冰船的母港,其中包括世界最大的「北極」級核動力破冰船。在那裡,記者還見到世界第一艘核動力破冰船「列寧」號,雖然已服役50多年,但它那擁有奇怪外形的巨大身軀停泊在蒼涼的巴倫支海上,讓人印象深刻。
  • 「雪龍號」歸國 第33次南極科考刷新抵達全球最南紀錄
    「雪龍號」歸國 第33次南極科考刷新抵達全球最南紀錄 2017-04芊燁 攝   中新網上海4月10日電 (陳靜顧榮華)中國國家海洋局極地研究所所屬科考船「雪龍號」完成第33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10日抵達上海長江口水域。此番科考,雪龍號科考船行駛到南緯78°41′羅斯海水域,刷新了全球科學考察船在南極海域到達的最南紀錄,同時開闢了中國極地科學的海陸空立體化協同考察新紀元。
  • 中國唯一極地破冰船「雪龍號」 船長是紹興人
    核心提示:南極和北極是兩塊神秘的大陸。那裡終年覆蓋著冰雪,而獨特的自然條件,也讓那裡具有了極高的科考價值。每年,我國科學家都要乘坐破冰船「雪龍號」到那裡進行連續的科學考察。這艘船的船長,是一名叫趙炎平的紹興人。他沉穩地駕駛著「雪龍船」,確保了每一次極地考察任務的圓滿完成。被稱為世界盡頭的神秘大陸是怎樣一個地方?科考人員又會經歷怎樣的險象環生?昨天上午,記者電話聯繫了這位「80後」的船長,聽他講述那些充滿驚險的極地破冰之旅。
  • 「雪龍號」船長王建忠來蘭講述中國人的「極地夢」
    (記者 董文龍攝)  每日甘肅網訊(記者 董文龍)9月12晚,「極地科考,安利相隨」專家巡講蘭州站活動在省政府禮堂舉行,雪龍號極地科考船現任船長王建忠、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辦公室高極工程師湯妙昌兩位「南極達人」根據自身的旅歷,以幽默的語言、翔實的資料介紹了「雪龍號」在我國極地科考中的重要性,南極的氣候環境及科考工作生活狀況。
  • 第四次"北極科考"考什麼?鎖定兩大科學目標(圖)
    新聞緣起7月1日,我國極地考察船「雪龍號」從廈門國際遊輪碼頭起航遠赴北極,開始我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按照計劃,考察隊將於9月23日返回上海,整個考察活動歷時北極通常指北極地區,即北極圈以北的廣大地區,包括北冰洋及其中的島嶼,中心點是北極點,陸地面積800萬km2,北冰洋面面積1400萬 km2,周邊有8個國家:俄羅斯、挪威、丹麥、冰島、加拿大、美國、瑞典和芬蘭。 將新聞進行到底7月1日,我國極地考察船「雪龍號」從廈門國際遊輪碼頭起航遠赴北極,開始我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
  • 浦東送來了什麼神秘包裹,讓雪龍號的科考隊員歡欣雀躍?
    浦東送來了什麼神秘包裹,讓雪龍號的科考隊員歡欣雀躍?>不久前,停靠在上海的雪龍號、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不約而同地收到浦東方面送來的神秘包裹,讓科考隊員們歡欣雀躍……這是什麼好東西捏?
  • 雪龍號淪為鐵達尼號同樣是撞冰山,中國科考船小意思
    近日,我國科考船雪龍號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區也撞上了冰山,相信很多人都認為中國雪龍號也要同鐵達尼號結局一般,沉沒在深海之中,然而雪龍號是幸運的,不僅沒有成為「泰坦尼克第二」,而且也沒有發生人員傷亡,船體也無大礙,與鐵達尼號悲慘結局相比,雪龍號像是有了免疫冰山傷害的神秘護盾一般,目前已經恢復了走航,繼續執行考察任務。
  • 雪龍號啟航 奧克斯空調又一次極地探險
    最近,雪龍號上的科考隊員們終於過上了「太平」的日子。自雪龍號從上海出發後,在開往赤道的航行中始終風浪不斷,所有的船員們都經歷了一次「眩暈測試」,連本該人聲鼎沸的食堂也顯得寂寥許多,多數人情願躲在船艙裡吃點速食品也不願下個幾層樓遭受顛簸苦。
  • 中國科考船撞冰山!雪龍號受濃霧影響發生碰撞 雷達發現不了?
    很多人以為,撞上冰山這種大型目標只能發生在上個世紀初那種缺乏有效雷達的年代,然而實際上,就在北京時間的1月19日10點47分,我國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在執行它的第35次南極考察時,因為濃霧等因素的影響,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區與冰山發生碰撞事故。所幸由於航速較低,並未造成人員傷亡。
  • 南極科考「雪龍號」直升機墜毀 機骸已找到 1人失蹤
    據中國海上搜救中心辦公室值班人員介紹,4月12日11時20分,南極考察船「雪龍號」在上海外高橋5號溝碼頭附近停靠,「雪龍號」租用的一家通用航空公司的直升機在完成考察船上的工作任務後,從「雪龍號」上返航回駐地。飛機在起飛1分鐘後墜海,機上4人隨機落水。
  • 馬航飛機失蹤最新消息:雪龍號科考船將赴印度洋中心搜尋失聯航班
    今天(21日)上午,正在澳大利亞珀斯靠港的中國科考船「雪龍號」在補給完畢後將立即出發參與搜尋,預計4天左右抵達衛星發現疑似殘骸的相關海域。「雪龍號」已安排部分不參加搜尋任務的科考隊員提前下船回國。美國《赫芬頓郵報》網站稱,雪龍號將赴「離陸地最遠的地方」進行搜救工作。
  • 穿越西風帶時屢遭氣旋襲擊 「雪龍號」船長講述驚險經歷
    東方網記者解敏7月6日報導:5日晚,「極地科考安利相隨」科普巡講上海站舉行。「雪龍號」科考船船長趙炎平,和中國最年輕的南極考察站站長魏福海在活動現場向觀眾們詮釋了極地科考對於人類的意義、極地環保的重要性,以及中國人的極地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