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4日,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在北緯81度北冰洋乘坐「黃河」艇到浮冰上進行科學考察。本報記者張建松/攝
作為地球上僅存的尚未開發的處女地之一,北極歷來是周邊國家的博弈之地。而隨著氣候變化加劇和遠期的航運利益,使得北極對中國的影響亦越來越大。2012年4月,中國與冰島籤署北極合作的框架協議,冰島支持中國成為北極理事會的永久觀察員。兩個多月後,中國第五次北極考察活動即將啟航。
看似遙遠的北極,與中國的距離正越來越近。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周良 發自莫斯科
一說起北極,多數人會聯想到一望無際的茫茫冰原和極度寒冷的惡劣天氣。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以及北極冰川逐漸消融,北極正向世人展現其另一面,那就是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重要的地緣戰略價值。對於正融入全球經濟的中國而言,這片正在變遷的極寒之地意味著什麼?
資源、生態環境和航道
北極和南極被稱為地球上最後兩塊尚未開發的處女地。北極地區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潛藏著巨大的經濟價值。美國地質勘探局2008年發表報告稱,在全世界尚未發現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中,20%和30%埋藏在北極圈。俄羅斯自然資源和生態部估計,僅俄羅斯所屬北冰洋大陸架就蘊藏著約1000億噸油氣資源。
除化石燃料外,北極地區還有富饒的漁業資源、林業資源以及鎳、鉛、鋅、銅、鈷、金、銀、金剛石等礦產資源。據估計,北極地區煤炭儲量高達1萬億噸,佔全球煤炭儲量四分之一。北極漁業資源也相當豐富,這裡是地球上尚未大規模商業捕撈的少數海域之一。北極被厚厚的冰川覆蓋,這裡豐富的淡水資源對水資源日益匱乏的人類來說,價值更是不言而喻。
北極海冰是全球氣候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變化對該地區乃至更大範圍(包括中國)的氣候產生重要影響。北極對全球氣候的影響正成為各國科學家研究的重要課題。來自北極的寒流,經過西北部、北部和東部三條路徑進入中國,對我國工農業生產以及人民生活帶來重大影響。加強北極生態、環境以及氣候研究對我國來說意義重大。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以及北極冰川範圍逐漸縮減,北極潛藏的地緣戰略價值也日益凸現。有專家預測,到2040年北極冰川將融化殆盡,到時在北極將出現三條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線,即北海經俄羅斯北極沿岸和白令海峽到達日本的東北航道,從加拿大東北部戴維斯海峽開始沿該國北部海岸到美國阿拉斯加州的西北航道,以及穿越北極點的中央航道。而東北、西北航道因冰川融化後通航時間長備受關注。
一旦西北航道和東北航道開通,將成為聯繫東北亞和西歐,聯繫北美洲東西海岸的最短航線,不僅可以節約大約40%的運輸成本,還可能成為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馬六甲海峽的替代選擇。一旦北極航道開通,將形成一個囊括俄羅斯、北美、歐洲、東亞的環北極經濟圈,這將深刻影響世界經濟、貿易和地緣政治格局。北極航道的開通,不僅影響中國海洋運輸業和國際貿易,還將帶動中國北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有中國學者認為,北極的環境變化深刻影響我國未來海上運輸,尤其對我國與北美洲、歐洲國家的海上運輸影響巨大。
中國遭遇北極八國「門羅主義」
雖然北極的海域劃分、科研價值、環境生態變化、自然資源開發、未來航道的使用、潛藏的地緣戰略價值都關係到中國的未來,但中國最關注的還是北極氣候變化及其科考價值,在北極的活動也主要集中於科研。2007年俄羅斯在北極海底插旗宣示主權後,北極國家加大了對北極的爭奪並紛紛通過各種方式在北極宣示主權。這使中國改變態度,更加積極地介入北極事務,加大了在北極的科考力度。儘管中國在北極的活動集中於科考,且向來低調行事,仍引發一些北極國家的抵制和無端猜疑。
中國商人黃怒波去年計劃在冰島購地建設旅遊設施,結果遭到拒絕。有分析認為,黃怒波購地遭拒反映了北極國家對區域外國家染指北極的高度戒備,這種戒備以及北極國家奉行的門羅主義,正是中國進軍北極面臨的最大障礙。
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專門關於北極法律地位的國際條約。相關國際法的缺失,使北極國家採取各種手段跑馬圈地,試圖控制更多的北極領土和海域,以便將來開發那裡的資源。加拿大、俄羅斯、挪威、丹麥、冰島、美國、瑞典和芬蘭北極圈八國試圖利用它們所處的地理優勢,既不願制定新的國際條約來約束自己在北極的行動,也不希望區域外國家染指北極。儘管這些國家圍繞領土、外大陸架存在爭端,面對試圖染指北極的區域外國家它們卻聯手一致對外,企圖將北極變成它們獨享的「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