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開展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
▲7月15日,「雪龍2」號停泊在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新華社發(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供圖)
7月15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從上海出發,執行科學考察任務。這是「雪龍2」號順利完成南極首航後,首次承擔北極科學考察任務。
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北極綜合環境調查和北極業務化觀監測體系構建等內容,在楚科奇海臺、加拿大海盆和北冰洋中心區等北極公海海域,以走航觀測、斷面綜合調查及冰站考察等方式,重點開展北冰洋中心區綜合調查、北冰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調查、北冰洋海洋酸化監測與化學環境調查、新型汙染物監測和北冰洋海-冰-氣相互作用觀測等調查任務。
——新華網
2
荒漠植物白刺 降雨增加後會「加班」工作
▲白刺沙包上的增雨設施鮑芳供圖
近日,從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荒漠化所團隊研究發現,荒漠植物白刺在人工增雨後會延長其物候期,這意味著在未來降雨量可能增加的趨勢下,白刺會延長「工作時間」。該研究進展日前在線發表在《植物學前沿》上。
植物物候主要指植物的生長、發育、活動規律對節候的反應,如各種植物發芽、展葉、開花、落葉等現象。物候是陸地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最敏感的響應指標之一,其變化也是植物適應氣候變化的主要表現形式。該研究團隊發現,降雨增加後,白刺「加班加點」工作,有利於白刺積累更多的光合產物。如設置年增109毫米和145毫米降雨處理後,白刺的光合作用對高溫的耐受性較自然條件下分別提高了2攝氏度和6攝氏度。
——《科技日報》
3
阻擊膽管癌 載藥囊泡將腫瘤細胞「吹爆」
惡性程度高、預後差的膽管癌,尤其是肝門部膽管癌,是目前全球消化系統腫瘤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近期,天津醫科大學南開臨床學院(以下簡稱南開醫院)王西墨團隊,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黃波團隊首創的「載藥囊泡治療膽管癌技術」,為缺乏有效治療手段的膽管癌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案。該項目成果刊載在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生物醫學工程》上。
——《科技日報》
4
聯手維生素 紫外線讓血液更安全
▲視覺中國供圖
利用紫外線消毒殺菌是一種古老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早在1877年就有對太陽光輻射可以殺滅培養基中細菌特性的報導,日常生活中,在太陽下曬被子就是利用紫外線除蟎殺菌的典型應用。
作為一種廣譜類殺菌消毒方式,紫外線在血液製品消毒過程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近期,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生物醫學科學系研究人員等利用紫外線與核黃素,對9種血漿和3種全血製品進行處理,結果表明處理後的血液樣本中檢測不到原有病毒,紫外線對血液製品的消毒效果值得肯定。日前,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雜誌上。
——《科技日報》
5
美「毅力號」火星車將於月底升空 探尋微生物遺蹟
▲圖為「毅力」號火星探測器效果圖。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於7月30日發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前往火星上35億年前曾是河流三角洲的區域,探尋古微生物的遺蹟。據稱,這次星際航行將持續6個月。
報導稱,這個火星探測器長3米,重1噸,有19個攝像頭、2個麥克風和1個2米長的機械臂。
——中國新聞網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