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遠徵北極點科學考察隊與讀者重溫激動人心時刻 傳遞民族...

2020-12-05 中國日報網

1月12日,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全新力作《1995,中國北極記憶——中國首次遠徵北極點科學考察紀實》讀者分享會在北京舉行。本書主編位夢華攜本書部分編者劉小漢、張軍、張衛、曹樂嘉等5位作者,也是中國首次北極科考的重要參與者,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學生、全國圖書出版界、發行界代表濟濟一堂,分享書中及背後的故事。

《1995,中國北極記憶——中國首次遠徵北極點科學考察紀實》由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出版,真實記錄了中國北極科學考察先行者之路

本書詳細記錄了1995年我國首次遠徵北極點科學考察的發起、組織、實施的過程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和產生的重大影響,由當事人撰寫的回憶文章以及附錄組成,附錄部分由遠徵北極點日記、相關文檔及中國首次遠徵北極點考察掠影三部分。

該書責任編輯、海大出版社副總編輯李夕聰介紹說,本書真實記錄了中國北極科學考察先行者之路,承載著中國人的精氣神,具有重要的科學、歷史、政治、軍事、經濟、人文價值和現實意義。

主編位夢華是中國首次遠徵北極點科學考察的總領隊。他與考察隊員們就中國首次遠徵北極點科學考察的籌備、組織、過程、取得的成就和意義,以及20年後出版該書的緣由與讀者們進行了熱烈而詳細的分享和交流。

當憶起1995年中國首次遠徵北極點科學考察隊把五星紅旗插到了北極點上的情景時,年過七旬的位夢華和隊友們依然難掩激動的心情。

當年那令億萬國人激動難忘的歷史瞬間,是我國科學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基於這次實質性的科學考察,我國於1996年成功加入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成為該委員會第一個發展中國家,從此開啟了中國北極科學考察之旅。

位夢華說:「好奇心是科學探究的出發點,百折不撓的探索精神則是科學發展的原動力。縱觀人類歷史,中華民族的探索精神和創造力,不遜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優秀民族!萬事開頭難,我們能夠做中國北極科學考察事業的先遣兵和馬前卒感到萬分榮幸!神秘的地球兩極,不僅對地球環境影響巨大,蘊藏著豐富的資源,而且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當年位夢華帶領的考察隊大部分都是年輕人,上冰隊員中有兩名還是博士生。他們都有著極為鮮明和獨特的個性,那種永不服輸的拼勁讓他們為了一個為國爭光的共同理想聚在了一起。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他們圓滿完成使命。如今他們有的成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有的成了聯合國官員,有的成了科研機構的領導,有的成了科研領域的學術帶頭人,有的成了國內著名期刊的負責人,有的成了新聞戰線的骨幹。

22年前在加拿大雷索魯特基地準備上冰前,位老師應邀為《中國青年報》的讀者欣然題詞:路在腳下,志在天涯。今天他勉勵在座的青年學子爭做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使命感的有志青年,勇於探索,敢於擔當,要把自己的理想和志趣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實現人生價值。

與會讀者們聽後,都被當年考察隊員們的那種胸懷祖國、不畏艱險、堅忍頑強、勇於探索的大無畏精神和豪邁壯舉所感染,紛紛表示:要以實際行動踐行愛國主義和科學探索精神,既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拼搏。(中國日報青島記者站)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次遠徵北極點科學考察
    1993年3月10日,由中國地理學會等七個全國性學會發起,經中國科協批准成立了「中國北極科學考察籌備組」,6月24日,孫樞、周秀驥、馬宗晉、陳運泰等科學院院士和有關極地專家,全面論證了籌備組提出的《北極科學考察與全球變化斷面研究的計劃與設想》,並一致同意將其作為中國北極科考的長遠規劃,其宗旨是開展北極與全球變化研究,為我國二十一世紀生存環境的調整提供科學依據,1994年2月24日-26日,籌備組召開了首屆中國北極科學考察研討會
  • 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出徵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7月15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船從上海出發,執行科學考察任務。這是「雪龍2」船繼順利完成南極首航後,首次承擔北極科學考察任務。據了解,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北極綜合環境調查和北極業務化觀監測體系構建等內容,在楚科奇海臺、加拿大海盆和北冰洋中心區等北極公海海域,以走航觀測、斷面綜合調查及冰站考察等方式,重點開展北冰洋中心區綜合調查、北冰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調查、北冰洋海洋酸化監測與化學環境調查、新型汙染物監測和北冰洋海—冰—氣相互作用觀測等調查任務。
  • 「冰雪北極科學探險」書系 科學家寫給孩子的探險書
    該書的作者位夢華是中國首次遠徵北極點科學考察隊總領隊、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和冰心兒童文學獎等大獎獲得者,他15年間10進北極,在北極生活時間超過1100天,「冰雪北極科學探險」典藏書系講述的斑斕多姿的極地探險故事,即是他15年研究北極的沉澱。
  • 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踏上返航之旅
    中新社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 阮煜琳)「雪龍2」號最新消息,正在執行中國第11次北極科考任務的「雪龍2」號於北京時間9月11日5時開始返航。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今年7月15日從上海出發,開啟北極科考之旅。這也是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首次承擔北極科學考察任務。
  • 中國第四次北極考察隊到達北極點進行科學考察
    新華社「雪龍」號8月21日電(記者 張建松)北京時間8月20日15時38分,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成功到達北極點,並隨後進行了科學考察作業,創造了我國曆次北極考察隊到達北冰洋最北的考察紀錄。    8月20日,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抵達北緯
  • 中國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全部科考任務
    新華社「雪龍」號9月16日電 綜述:中國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全部科考任務  新華社記者伍嶽  中國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日前完成全部科考任務,搭乘「雪龍」船啟程返航。  從7月18日抵達第一個作業站位起,考察隊在54天內共完成84個海洋綜合站位作業,其中在北冰洋區域完成59個站位作業,最北到達北緯82度53分。
  • 北極探險回顧--中國人的北極探險之路
    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 國家海洋局極地辦公室以及從事極地探險的多位專家日前向記者追述了中國人探險北極的非凡歷程。  1951年,武漢測繪學院高時瀏到達地球北磁極,從事地磁測量工作,成為第一個進入北極地區的中國科技工作者。
  • 中國第一個北極科考站成立 北極北京同升五星紅旗
    當地時間7月29日23時11分,即北京時間7月30日5時11分,一個令無數中國人激動振奮的時刻,出現在這個北緯78度13分、夏季太陽不落的世界最北端邊陲小鎮上:與祖國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同步,一面五星紅旗在莊嚴、雄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樂曲聲中,在北極冉冉升起!中國第一個北極科學探險考察站也正式建立!
  • 中國今年7月將在北極建立首個科學考察站
    中新網北京6月5日消息:首個由中國科學家自己建立的北極科學考察站將於今年7月在挪威屬斯瓦爾巴德群島首府郎伊爾賓建立。  這是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學家、中國伊力特·沫林北極科學考察隊隊長高登義高登義說,這個科考站具有臨時性質,將在今明兩年為中國科學家在北極的科考活動提供方便。
  • 極地徵途:中國首次南極科學考察
    1984年11月,我參加了中國首次南極科學考察,乘「向陽紅10號」科學考察船,在海軍「J121」艦的護航下,從上海出發,經過一個月左右的海上顛簸,抵達了位於西南極的喬治王島菲爾德斯半島地區。昨晚,儘管幾天來上貨裝船勞動的超負荷量已讓人筋疲力盡了,但是,我就像要嫁出遠門的閨女一樣,被激動、興奮的心情折騰得一夜翻來覆去仍然無法入睡。一早起來,我匆匆地喝了幾口稀飯,就在船艙裡「梳妝打扮」起來。早晨8時 35分,「嗚!嗚!嗚!」
  • 大科學家寫給孩子的北極探險書培養全球觀
    >  他是中國首次遠徵北極點科學考察隊總領隊,他15年間10進北極、在北極生活時間超過1100天,他就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今年78歲的位夢華。  同時作為冰心兒童文學獎獲得者,剛剛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的「冰雪北極科學探險」典藏書系就是位夢華研究北極多年後寫給孩子們的書。  談到寫作初衷,位夢華直言,科學的發展是有兩個層次,一個是科學專業的隊伍——科學家,他們實做科學研究;第二個就是普通民眾,普通的民眾起什麼作用呢?起一個水漲船高的作用。
  • 中國北極科學探險隊今天奔赴北極
    (央視國際記者王卉陳琦北京報導)今天上午,中國科學探險協會組織的北極科學探險考察隊,離開北京飛赴北極圈內的挪威屬斯瓦爾巴德群島,他們將在那裡建設中國第一個北極科學探險考察站,並開始對北極地區進行為期3年的綜合科學考察。
  • 國產海霧觀測儀器首次亮相北極科考:觀測輻射特性
    在白令海公海區域上,中國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隊28日成功釋放了裝載著海霧觀測儀器的探空氣球。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海霧觀測儀器首次亮相北極科考。據介紹,此次北極科考應用的這一海霧觀測儀器名為「海霧能見度剖面儀」,由中國海洋大學自主研發,可對海霧的物理和輻射特性進行觀測。此次北極科考共計劃釋放40個海霧能見度剖面儀。
  • 張國立和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隊員們與南極中山站現場連線
    02隊友相逢格外親進一步交代背景:我們八位曾同在一個英雄集體——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1988/1989年度,116名全體隊員經過奮爭,使中國在南極大陸擁有了第一座考察站——中山站。貢獻巨大,考察隊與「極地」號船,分別被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各榮記一等功。在場隊友,其中一人獲得一等功,四人各獲二等功,三人各獲三等功,每位都有可圈可點的優秀表現。
  • 曾7次到南極4次到北極科考……
    鄂棟臣曾參與1984年中國首次南極考察,一生參與7次南極考察和4次北極考察,兩次在國家南極科學考察中榮立二等功。他是武漢大學教授,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極地測繪事業的開創者和學術帶頭人。1984.—1985.參加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任考察隊副書記兼測繪組組長創建中國南極長城科學考察站。1985.—1986.參加中國第二次南極考察隊赴長城站科考任副隊長副書記等職。2007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 國產水下滑翔機首次用於北極科考:測量海洋溫度、深度和鹽度
    國產水下滑翔機首次用於北極科考:測量海洋溫度、深度和鹽度 申鋮/「新華視點 」微信公號 2018-07-28 21:01
  • 籤訂生死協議、把五星紅旗帶到北極點,他是中國北極科考第一人
    齊魯網10月8日訊「中國極地科考第一人」「最早進入南極圈的中國人之一」 「中國首次北極科考隊的總領隊」 「在北極工作和生活時間最長的科學家」……這些標籤全部集成在一個人身上,他就是位夢華,老家在青島平度,今年已經79歲。
  • 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 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凱旋
    (記者王立彬、張建松)23日,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和「雪龍2」號兩艘極地科學考察船,返回位於上海浦東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這標誌著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歷時198天,兩艘極地科學考察船行程共7萬餘海裡。
  • 誰是中國去南極第一人
    20多天前,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隊通過雪鷹12直升飛機,只用了2天時間就完成了新站臨時建築的主要物資卸運。莫道遠徵太遙遠,自古英豪在疆場。它的作者就是第一個登上南極的中國人——位夢華是什麼讓他不畏艱險?是什麼讓他勇往直前?他都經歷了什麼?
  • 3位氣象科考隊員隨第37次南極考察隊出徵
    出徵南極11月10日,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船在上海出發。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選派的山西省氣象局五臺山氣象站董劍、陝西省氣象局華山氣象站武維剛以及安徽省壽縣氣象局凌新鋒將隨「雪龍」號分別前往南極中山站、長城站,開展為期18個月的常規氣象觀測和大氣成分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