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4日電 據新華社「新華社發布」客戶端報導,米蘭和上海,兩個相距9000公裡的國家時尚大都會,將通過一本書而再續情緣。這本書就是由新華社編撰、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永遠的世博會——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典藏》。近日,新華社上海分社和上海紡織集團共同宣布將在2015米蘭世博會上聯合舉辦特別饋贈活動,以《永遠的世博會》一書為載體,向米蘭世博會送上「中國的祝福、上海的問候」。
(2011年1月8日《永遠的世博會》首發式 裴鑫攝)
《永遠的世博會》被譽為「上海世博會印章大全」,全書共收集了815枚「世博印章」,以及世博園內200多位館長用母語送上的對上海世博會寄語和親筆籤名。記得2011年1月8日該書在上海書城首發時,我曾和世博「奔奔交警」林祁斌共同為讀者籤名售書,從下午兩點籤到晚上八九點,籤名籤到心慌手軟,打破了當年上海書城單次籤售碼洋的最高紀錄。此後,《永遠的世博會》被國內數千家圖書館以及上海世博會博物館收藏。
(2011年1月8日 在上海書城籤名售書 裴鑫 攝)
《永遠的世博會》是新華社上海分社全體同仁的智慧結晶,凝聚了我們集體共同的美好記憶。世博會剛剛拉開帷幕的時候,許多展館紛紛推出各類印章以留下獨特的節日記憶,得到參觀者熱烈追捧。初夏的一天,時任上海分社社長慎海雄在世博園新聞中心值班時,從上海分社副社長姜微那本蓋著各館印章的《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傳播手冊》中得到啟發,提出在世博會閉幕之際推出《永遠的世博會——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典藏》的「金點子」。
(2010年7月26日 雪龍號在北冰洋進行科學考察 張建松 攝)
當年,為了落實這個千載難逢的「金點子」,上海分社的同事們克服種種困難和語言障礙,到世博園區一個個展館裡展開「公關」。每一枚印章都是他們悉心敲下來的,每一個館長的寄語和親筆籤名都是他們千方百計努力爭取到的,每一種不同語言的寄語都是他們找專家仔細翻譯成中文的。如今,翻閱這本編纂完美、製作精良的《永遠的世博會》,仿佛又把我帶回到那段「世博激情」燃燒的歲月,充滿回味與眷戀。
(2010年7月20日在北極圈問候祖國、祝福世博 張建松 攝)
當年,我之所以得到代表分社籤名售書的殊榮,是因為在世博會期間,我參加了中國第4次北極科學考察。根據慎海雄社長策劃,在國家海洋局極地辦和全體考察隊友大力支持下,我們乘坐「雪龍號」進入北極圈的時候,組織了「祝福祖國、問候世博」活動。那次考察中,我還有幸和部分隊友乘坐直升機抵達北極點。那是中國考察隊第一次抵達北極點考察,我也成為新華社歷史上第一位抵達北極點採訪的女記者。我將世博會的會旗插上了北極點。這也是歷史上世博會旗幟第一次插上了地球的最北端。為了留下永遠的紀念,分社專門製作了「北極點世博印章」,為世博文化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北極點元素」。
(2010年8月20日 在北極點展示世博會旗幟 吳海鷹攝)
北極點,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心靈震撼。並不是因為那裡「永遠找不著北」,而是因為地球最北端的海冰,正悄無聲息地大面積「未融先開」,令人觸目驚心。當年,我將空中航拍的北極點照片作為新聞發回國內的時候,一位老科學家甚至打電話到國家海洋局質疑:「新華社的照片是不是發錯了?我到過北極點,那裡應該是厚厚的冰層覆蓋著的千裡冰原景象啊,哪裡像照片裡拍攝的海冰四分五裂、冰上斑斑駁駁的樣子?」
(2010年8月20日 空中俯瞰的北極點周圍海冰 張建松 攝)
千真萬確,那的確是我2010年看到的北極點。當時坐在「海豚」直升機上俯瞰,親眼所見無數支離破粹的海冰漂浮在深黑色的海面上,一直延伸到地球的最北端,心中無比震撼、無比擔憂。全球氣候變暖、北極海冰融化,早已經遠遠超過了科學家們的預期。我非常敬重的一位海冰科學家、中國海洋大學趙進平教授曾經多次到北極考察。
(2010年8月20日 北極點風光 張建松 攝)
他告訴我,1999年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來北冰洋的時候,海冰堅如磐石,好像穿在北冰洋穿在身上的堅硬「甲冑」,破碎的海冰即使只剩下幾十米方圓也仍堅硬得可怕,雪龍號反覆撞擊也難以前進。那時,在冰上作業非常安全,可以隨心所欲地在冰上鑽孔取樣,冰芯的質量都非常高。找一塊多年冰也非常容易,可以挑挑揀揀「擇優錄用」。
(2010年8月24日 北緯81度的北冰洋景象 張建松 攝)
2003年趙進平教授跟隨中國第二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到北極的時候,海冰的狀況讓這位海洋科學家大吃一驚。「一塊塊海冰似乎失去了堅硬的本色,好像患了軟骨病似地漂浮在海面上。用冰鑽鑽取冰芯非常省力,但多數冰芯卻因為含水量太高而不能使用。冰內部已經腐爛,人踩在上面像紅軍過草地,一不小心就會陷進去。」趙教授曾形象地向我描述說。
(2010年8月24日 雪龍號航行在北緯81度北冰洋 張建松 攝)
在北冰洋找一塊大面積堅硬的海冰建立「長期冰站」,進行海洋、大氣、海冰等聯合作業考察,是我國每次北極科考的重要任務。1999年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在北緯74度完成了這一任務;2003年中國第二次北極科考隊在北緯79度找到了一塊合適的海冰;2008年中國第三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多次派直升機偵察後,在北緯84度找到了一塊大面積浮冰;2010年我們那次,雪龍號航行到北緯86度才找到了一塊差強人意的海冰。那年,雪龍號最終抵達北緯88度26分,這至今還是中國航海史上船舶抵達的最北緯度紀錄。其實,如果當時有足夠多的油,雪龍號完全可以衝到北極點。
(2010年8月20日 雪龍號在北緯88度舉行升國旗儀式 張建松 攝)
中國第五次、第六次北極科學考察中,由於考察任務的不同,雪龍號抵達的最高緯度都沒有超過我們當年記錄。但這並不表示北冰洋海冰不再融化。2013年9月27日,全球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了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報告認為,過去30年間,北極夏季海冰範圍退縮史無前例,目前的北極海表溫度至少在過去 1450年來異常偏高。1979—2012年間,北極年均海冰範圍以每10年45萬~51萬平方公裡的速率縮小,夏季最低海冰範圍(多年海冰)很可能每10年減少73萬~107萬平方公裡。
(中國第4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布放在北極點的中國結 張建松 攝)
IPCC第五次報告由來自39個國家的209位主要作者和50 位編審、以及來自32個國家的600多位貢獻作者、歷時6年之久共同完成。報告認為,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氣候變暖的一半以上是人類活動造成的。預估未來全球氣候變暖仍將持續,2l世紀末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在1986—2005年的基礎上將升高0.3~4.8℃。限制氣候變化需要大幅度持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2015年米蘭世博會以「給養地球:生命的能源」為主題,期盼集全球之智慧,應該有更多類型更多智慧的減排之策,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