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點世博印章,北極點的心靈震撼

2020-12-06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北京3月4日電  據新華社「新華社發布」客戶端報導,米蘭和上海,兩個相距9000公裡的國家時尚大都會,將通過一本書而再續情緣。這本書就是由新華社編撰、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永遠的世博會——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典藏》。近日,新華社上海分社和上海紡織集團共同宣布將在2015米蘭世博會上聯合舉辦特別饋贈活動,以《永遠的世博會》一書為載體,向米蘭世博會送上「中國的祝福、上海的問候」。

(2011年1月8日《永遠的世博會》首發式 裴鑫攝)

  《永遠的世博會》被譽為「上海世博會印章大全」,全書共收集了815枚「世博印章」,以及世博園內200多位館長用母語送上的對上海世博會寄語和親筆籤名。記得2011年1月8日該書在上海書城首發時,我曾和世博「奔奔交警」林祁斌共同為讀者籤名售書,從下午兩點籤到晚上八九點,籤名籤到心慌手軟,打破了當年上海書城單次籤售碼洋的最高紀錄。此後,《永遠的世博會》被國內數千家圖書館以及上海世博會博物館收藏。

(2011年1月8日 在上海書城籤名售書 裴鑫 攝)

  《永遠的世博會》是新華社上海分社全體同仁的智慧結晶,凝聚了我們集體共同的美好記憶。世博會剛剛拉開帷幕的時候,許多展館紛紛推出各類印章以留下獨特的節日記憶,得到參觀者熱烈追捧。初夏的一天,時任上海分社社長慎海雄在世博園新聞中心值班時,從上海分社副社長姜微那本蓋著各館印章的《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傳播手冊》中得到啟發,提出在世博會閉幕之際推出《永遠的世博會——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典藏》的「金點子」。

(2010年7月26日 雪龍號在北冰洋進行科學考察 張建松 攝)

  當年,為了落實這個千載難逢的「金點子」,上海分社的同事們克服種種困難和語言障礙,到世博園區一個個展館裡展開「公關」。每一枚印章都是他們悉心敲下來的,每一個館長的寄語和親筆籤名都是他們千方百計努力爭取到的,每一種不同語言的寄語都是他們找專家仔細翻譯成中文的。如今,翻閱這本編纂完美、製作精良的《永遠的世博會》,仿佛又把我帶回到那段「世博激情」燃燒的歲月,充滿回味與眷戀。

(2010年7月20日在北極圈問候祖國、祝福世博 張建松 攝)

  當年,我之所以得到代表分社籤名售書的殊榮,是因為在世博會期間,我參加了中國第4次北極科學考察。根據慎海雄社長策劃,在國家海洋局極地辦和全體考察隊友大力支持下,我們乘坐「雪龍號」進入北極圈的時候,組織了「祝福祖國、問候世博」活動。那次考察中,我還有幸和部分隊友乘坐直升機抵達北極點。那是中國考察隊第一次抵達北極點考察,我也成為新華社歷史上第一位抵達北極點採訪的女記者。我將世博會的會旗插上了北極點。這也是歷史上世博會旗幟第一次插上了地球的最北端。為了留下永遠的紀念,分社專門製作了「北極點世博印章」,為世博文化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北極點元素」。

(2010年8月20日 在北極點展示世博會旗幟 吳海鷹攝)

  北極點,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心靈震撼。並不是因為那裡「永遠找不著北」,而是因為地球最北端的海冰,正悄無聲息地大面積「未融先開」,令人觸目驚心。當年,我將空中航拍的北極點照片作為新聞發回國內的時候,一位老科學家甚至打電話到國家海洋局質疑:「新華社的照片是不是發錯了?我到過北極點,那裡應該是厚厚的冰層覆蓋著的千裡冰原景象啊,哪裡像照片裡拍攝的海冰四分五裂、冰上斑斑駁駁的樣子?」

(2010年8月20日 空中俯瞰的北極點周圍海冰 張建松 攝)

  千真萬確,那的確是我2010年看到的北極點。當時坐在「海豚」直升機上俯瞰,親眼所見無數支離破粹的海冰漂浮在深黑色的海面上,一直延伸到地球的最北端,心中無比震撼、無比擔憂。全球氣候變暖、北極海冰融化,早已經遠遠超過了科學家們的預期。我非常敬重的一位海冰科學家、中國海洋大學趙進平教授曾經多次到北極考察。

(2010年8月20日 北極點風光 張建松 攝)

  他告訴我,1999年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來北冰洋的時候,海冰堅如磐石,好像穿在北冰洋穿在身上的堅硬「甲冑」,破碎的海冰即使只剩下幾十米方圓也仍堅硬得可怕,雪龍號反覆撞擊也難以前進。那時,在冰上作業非常安全,可以隨心所欲地在冰上鑽孔取樣,冰芯的質量都非常高。找一塊多年冰也非常容易,可以挑挑揀揀「擇優錄用」。

(2010年8月24日 北緯81度的北冰洋景象 張建松 攝)

  2003年趙進平教授跟隨中國第二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到北極的時候,海冰的狀況讓這位海洋科學家大吃一驚。「一塊塊海冰似乎失去了堅硬的本色,好像患了軟骨病似地漂浮在海面上。用冰鑽鑽取冰芯非常省力,但多數冰芯卻因為含水量太高而不能使用。冰內部已經腐爛,人踩在上面像紅軍過草地,一不小心就會陷進去。」趙教授曾形象地向我描述說。

(2010年8月24日 雪龍號航行在北緯81度北冰洋 張建松 攝)

  在北冰洋找一塊大面積堅硬的海冰建立「長期冰站」,進行海洋、大氣、海冰等聯合作業考察,是我國每次北極科考的重要任務。1999年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在北緯74度完成了這一任務;2003年中國第二次北極科考隊在北緯79度找到了一塊合適的海冰;2008年中國第三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多次派直升機偵察後,在北緯84度找到了一塊大面積浮冰;2010年我們那次,雪龍號航行到北緯86度才找到了一塊差強人意的海冰。那年,雪龍號最終抵達北緯88度26分,這至今還是中國航海史上船舶抵達的最北緯度紀錄。其實,如果當時有足夠多的油,雪龍號完全可以衝到北極點。

(2010年8月20日 雪龍號在北緯88度舉行升國旗儀式 張建松 攝)

  中國第五次、第六次北極科學考察中,由於考察任務的不同,雪龍號抵達的最高緯度都沒有超過我們當年記錄。但這並不表示北冰洋海冰不再融化。2013年9月27日,全球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了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報告認為,過去30年間,北極夏季海冰範圍退縮史無前例,目前的北極海表溫度至少在過去 1450年來異常偏高。1979—2012年間,北極年均海冰範圍以每10年45萬~51萬平方公裡的速率縮小,夏季最低海冰範圍(多年海冰)很可能每10年減少73萬~107萬平方公裡。

(中國第4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布放在北極點的中國結 張建松 攝)

  IPCC第五次報告由來自39個國家的209位主要作者和50 位編審、以及來自32個國家的600多位貢獻作者、歷時6年之久共同完成。報告認為,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氣候變暖的一半以上是人類活動造成的。預估未來全球氣候變暖仍將持續,2l世紀末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在1986—2005年的基礎上將升高0.3~4.8℃。限制氣候變化需要大幅度持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2015年米蘭世博會以「給養地球:生命的能源」為主題,期盼集全球之智慧,應該有更多類型更多智慧的減排之策,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震撼!北極點奇航之旅破冰瞬間
    有一個蒼茫冰原裡的希冀,叫北極點之旅;有一種地動山搖的震撼,叫北極點破冰;有一種世界之巔的體驗,叫遠徵北極點。2020,必須親臨現場,感受人生兩極勇士之徵北極點!「五十年勝利號」破冰場景,這樣的旅行,才是真正的巔峰體驗!
  • 北極點,出發!搶位預訂2018年北極點!
    船長和船員歡迎大家一起探索北極點,大家簡單遊覽熟悉這艘傳奇之船。於傍晚時分正式啟航,航向地球的頂端——北極極點(North Pole)。北極點Circle儀式2016年,德邁34名超級旅行者抵達北極點座駕:超級核動力破冰船——50年勝利號《震撼!
  • 北極點,1秒「環遊世界」!
    船長和船員歡迎大家一起探索北極點,大家簡單遊覽熟悉這艘傳奇之船。於傍晚時分正式啟航,航向地球的頂端——北極極點(North Pole) 。北極點Circle儀式2016年,德邁34名超級旅行者抵達北極點座駕:超級核動力破冰船——50年勝利號《震撼!
  • 徒步北極點 | 穹頂1緯度
    營地貼心地準備了各式北極風格印章,我將它們印在了護照本上,這使得我在出入境時,常常引來海關官員們的竊竊私語,碰上個別好奇的,還會拉著我聊上一會兒,也是有趣。自巴尼奧營地,乘坐直升飛機抵達北緯89度的徒步起點,正式開始極地徒步。我們踏上滑雪板,以肩拉雪橇形式行進在零下三十多度的極地上。每天行進七小時以上,平均十公裡左右。
  • 北極點歸來
    萬萬沒想到,有一天,我居然跟團一路向北,到達北極點。籤訂「生死狀」出發前領隊說,極地旅行並不像普通旅遊那般舒適,也不是像真正探險隊那樣危險,故將我們本次的北極點旅行定義為「北極點輕探險旅行」。輕輕的我來了,輕輕的我走了不知航行了多久,50年勝利號終於在北緯90度停了下來,放眼望去,北極點和我們之前走過的千萬裡冰海,沒有絲毫不同。天海蒼茫,和之前了解到的一樣,北極點上是一些相互疊加的巨大冰塊,毫無特色可言,冰蓋上散布著藍瑩瑩的「融池」,漂亮的外衣下危機四伏。
  • 人類第一次到達北極點
    也正是由於這樣,它吸引了世界上的很多探險家,直到19世紀末,有許多航海家和探險家都曾試圖到達北極點,雖然歷盡艱辛,但都未能如願。直到1909年,一位名叫皮裡的美國探險家經歷了十年的艱苦努力,終於成為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人。  羅伯特·皮裡曾是一名美國海軍測量隊員。他從小就有一個夢想:成為第一個徒步登上北緯90度北極點的人。
  • 我在北極點,一個小小的點
    北緯90度的北極點是個很小的點,小到破冰船駕駛艙已經到達北極點,船尾甲板上還沒到。在高精度的GPS儀器幫助下,巨大的核動力破冰船尋找北極點是一個緩慢謹慎精巧的操作,感覺像塔吊準確地吊起一個籃子那種難度。
  • 北極點 - 世界在我們腳下
    這個點就是北極點!北極點如此特殊,自古以來就是無數探險家的夢想。十九世紀以來,很多航海家和探險家都嘗試到達北極點,然而都未能如願。直到1909年4月6日,美國探險家Robert Edwin Peary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站在這個世界之巔的人。
  • 北極點,一個與神耳語的地方
    我們終於到了北極點,有小雪。雪花且歌且舞,裝點艦船四周,如煙似夢。無數次暢想過帶上冰鞋、球桿、護具等全套裝備,在世界的最北端玩一次冰球。這是船上一位小朋友告訴我的他對北極點的設想。我們對所知甚少的事物,有著最豐富的想像。「50年勝利號」到達北緯90度停下了。放眼望去,北極點和我們之前走過的千萬裡冰海,沒有絲毫不同。
  • 北極點正北90°N,探索人生極地,踏足地球之巔!
    1909年3月,美國探險家羅伯特·皮爾裡第四次向北極點進發。他從哥倫比亞岬出發,歷時1個多月,在1909年4月6日抵達北緯90度,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抵達北極點的人。每年,全球到達北極點旅行的遊客不超過600人……乘坐世界上最先進的核子動力破冰船抵達地球之巔!50周年勝利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艘能抵達北極點旅遊的破冰船。
  • 北極探險終點站——徵服北極點
    就在此刻,我們極之美探險隊經過重重冒險,終於順利抵達北極點,圓了我們徵服世界之巔的夢!為了和廣大網友分享這一刻,今天下午剛返回朗伊爾的酒店,我就趕緊迫不及待的來更新了。  有點遺憾的是,我們這次並不是徒步到北極點。
  • 在北極點冰海體驗「冰泳」
    沒想到我竟然真的得到了一個去北極而且是北極點的機會——從摩爾曼斯克出發乘坐世界上最大的核動力破冰船一路向北抵達北極點。北極點是北極的中心,也是地球的最北端。北極點標誌處那是7月的一天,早上6點12分,我從睡夢中醒來。
  • 畢淑敏:北極點冰泳
    不過無論它看起來多不可一世,終比水輕,巨鴨般浮在洋面上,被冰下各種潛在洋流所控攝,按照一定規律不動聲色緩緩遊走,如身穿襤褸銀袍的浪俠。  抵達目的地後有個活動 「北極點之泳」,有人順口將它叫冬泳。但此刻絕非冬天,而是盛夏。還有人將它叫「凍泳」,其實不確。到處都是凝凍冰層,如何遊泳?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詞,勉為其難稱為「冰泳」吧。
  • 我國科考隊員抵達北極點
    科學家們在北極點。  本報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與環境實驗室科研人員隨德國「極星」號破冰船抵達北極點,開啟了「國際北極漂流冰站計劃(MOSAiC)」第5航段的科考任務。抵達北極點後,「極星」號將繼續尋找可靠的浮冰,科考隊員在北極點CTD站開展海洋物理、海洋生態與海洋化學綜合調查。  我國17名科考隊員參加MOSAiC航次,其中海洋二所派出5名科考隊員。
  • 歷史上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人
    地面上總是覆蓋著厚厚的積雪,它嚴酷的奇寒,使得人類不敢輕易靠近,在這塊人類未涉足之地,就有那麼一個探險家,他不懼嚴寒,自1902-1909年,在北極先後進行了三次探險活動,歷經艱苦,在第三次探險時,終於成為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人,他的名字就叫羅伯特·皮爾瑞。
  • 冰上冰下同時競爭北極點,誰家的船先到?
    北極點上的時間實際採用國際標準時間即格林尼治時間。因為北極點上的地物是一些相互碰撞、相互碾壓的大堆塊冰,這些塊冰又朝順時針方向,時停時進地在北冰洋上打圈圈。因此,用以辨別北極點的冰層,可在一星期內漂離很遠。
  • 溫州36歲辣媽34天花費30萬 從南極玩到北極點
    今年1月1日,黃雪苗出發到南極,到7月2日抵達北極點,短短半年時間,她環繞了地球一圈。最讓黃雪苗自豪的是,1909年至今,全世界僅1萬多人抵達北極點,而她也成為全球極少數到達北極點的旅行者中的一位。南極和北極點,合計34天,花費近30萬元,這對於黃雪苗來說,是生命中兩次最偉大的旅行。而這麼大的跨度,連她自己都感到吃驚。她遊玩南極和北極點的想法是什麼?
  • 徒步到北極點才知道,到底什麼是戰略
    那我再給你講個,曲向東徒步去北極點的事,來說明到底什麼是戰略。我自己,本人也是個特別愛旅行的人,有一顆閒不住、想到處去浪的心。2012年,我到了南極。2013年,我乘坐50年勝利號核動力破冰船到達了北極點。
  • 奇怪的知識: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人類是黑人
    他們的目的地,是距離格陵蘭島413海裡的一塊浮冰,北極點。當時許多人爭論這隻探險隊究竟有沒有成功到達北極點--這支團隊中只有領隊Robert Peary能力分辨自己所在的地點。在隨後的許多年很多探險家聲稱自己是最先到達北極點的人,包括最先到達南極點的挪威探險家Roald AMundsen。
  • 北極點行前攻略,請笑納!
    阿蒙將之前大家提出的疑問以及注意事項做了個羅列,《北極點出發行前準備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