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點,一個與神耳語的地方

2021-01-15 畢淑敏

19世紀的英國詩人威廉·柯珀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但讓我深有同感的是一段家常話。

他6歲時喪母。在母親去世47年之後,53歲的柯珀寫信給朋友:「我真可以說,我沒有一個星期(或許可以準確地說,沒有一天)不想到她。

那時我父母尚在,提前被這哀傷的長度驚嚇住了,第一次知道時間並非永遠行之有效的妙藥。喪親之痛綿延近半個世紀,依然如它剛剛發生時那樣新鮮。

我們終於到了北極點,有小雪。雪花且歌且舞,裝點艦船四周,如煙似夢。

無數次暢想過帶上冰鞋、球桿、護具等全套裝備,在世界的最北端玩一次冰球。

這是船上一位小朋友告訴我的他對北極點的設想。我們對所知甚少的事物,有著最豐富的想像。

「50年勝利號」到達北緯90度停下了。放眼望去,北極點和我們之前走過的千萬裡冰海,沒有絲毫不同。天海蒼茫,天雖是亮的,但濃霧籠罩,視野受限。

簡言之,北極點上是一些相互疊加的巨大冰塊,不平整不光滑地聚在一起,毫無特色。冰蓋上覆著厚厚的積雪,如同銀甲。零星散布藍瑩瑩的水窪,學名叫「融池」,像冰泊眼眸。若隱若現的冰縫,四通八達,類乎阡陌……

想起當年我在西藏守衛中印邊境未定國界,實際控制線兩側並沒有絲毫不同。以為一個標誌、一個點、一條線就會帶來顯著改變,非白即黑、景色迥異的思維,不符合大多數情況。

甲板上的漫長等待,讓大家在這一刻真正到來的時候欣喜若狂。船方已經準備了香檳酒和葡萄酒,人們紛紛舉杯慶賀這個時刻,大聲地說著話。重複最多的語句是——

「這就是北極點了!」

「哎呀,真的是!北極點北極點……」

「哈哈!來到了北極點!哈哈!」

「北極點北極點,我來啦!」

……

心中竊笑,這堆話沒有任何新意,可人們需要說個不停。告知和重複,需要從別人嘴裡聽到肯定才確信,一而再再而三地印證不休。

船方的紅色葡萄酒和黃色香檳,我各取了一杯。素日滴酒不沾,這次在北極點要有一點新動作,以茲紀念。酒是提前斟好的,工作人員放在託盤裡端在手中,親切地尾隨著大家,以備隨時取用。我估計酒的數量並不能支撐所有的人各拿雙份,那麼算我和老蘆兩人的,相互交換。

我一般對形式主義的東西不太感興趣,但這個地方很可能再也不能來了,留個特別紀念吧。

「50年勝利號」連續拉響3次汽笛,正式宣告我們的抵達,將氣氛推向頂點。

再然後,大家合影,留下北極點的全家福紀念照。

北緯90度的這個正宗的北極點,只能船上體驗。冰情不允許拋錨,人們不能真正站到這塊冰上。大約30分鐘後,破冰船又啟動了。船方儘可能在北極點周圍找一塊足夠大而堅固的浮冰,讓「50年勝利號」在上面停泊,遊客得以下船,親身輕探險。

現在,破冰船隨便朝哪個方向開,都是向南。你可以覺察到它在緩慢地兜圈子,好像小心翼翼的巨獸,仔細尋找獵物的洞穴。

尋找「停船場」的過程並不順利,持續了兩個多小時,人們心急如焚,我卻安然。到都到了,早一點遲一點又有何妨?大約10點鐘,找到了一塊適宜停船的地方。

大家以為馬上就能下船,腳踏實地……不,是腳踏實冰,親自感受北極點的韻味,卻不想廣播中一再告知大家少安毋躁。探險隊隊員們要先一步下船,勘測周遭冰體是否牢靠。凡存疑處,都要插上小紅旗,警示大家絕不可靠近。

遠處還要部署持槍探險隊隊員,做好驅趕北極熊的保衛工作。

陽隊長曾說過:「我從未在北極點附近發現過北極熊。它們到這裡來幹什麼?此地遠離大陸,沒有海豹海象海獅等活動,等於沒有北極熊的食糧。它們很聰明,才不會到一張空桌子上來呢。不過,我們還是要防備它們,這就是探險隊隊員會持槍械的原因。北極熊喜歡色彩鮮豔的東西……」

我不由自主瞟了眼船上配發給我們的防寒服,正紅色,豔麗如火。看來很可能正對北極熊的脾氣,它天天看黑、白、藍永恆三色,估計也審美疲勞。

記得陽隊長接著補充道:「北極熊還是很有好奇心的……

想必那北極熊多少年來始終是自己抓那幾道食譜,早覺單調寡味。

總之,你們絕對不能走出探險隊隊員守衛的這個範圍,絕對要聽從探險隊隊員的指揮。」陽隊長收起笑容,連用了兩個「絕對」。

備降過程相當漫長,大約持續了3小時。我趴在舷窗口眼巴巴瞧著窗外,看探險隊隊員們四處勘測,劃定安全活動範圍,將有冰洞的地方用小紅旗標記出來。在冰面戳下代表北極點的紅色標杆,圍建冰泳場地,準備食物飲料和桌椅……遊客們摩拳擦掌,恨不能翻一個跟頭蹦到冰面上。中午12點,終於得到通知,可以下船。

人們迫不及待地站在冰面上,深深呼吸一口北極點的空氣,冰冷清冽,凜然本真。從高高的「50年勝利號」甲板看冰面,似乎很平坦,真走上去,凹凸不平,冰冷溼滑,積雪絆人,深一腳、淺一腳蹣跚前行。

按規定,大家要先做完集體儀式,才能散開來自由活動。

陽隊長指示大家,先是繞北緯90度標杆圍成一個大圈子。然後每個人側轉身,把自己的手臂搭在前一個人肩上,整個隊伍就像一列行進中的火車,在冰面上開始緩緩蠕動,反覆繞行兩圈。活動有雙重意義,一是在短時間內,大家都環遊了地球兩圈;二是讓站在甲板上的攝影師,留下冰原上最美好的集體照片。

此程序完成後,總指揮讓大家放下雙手,面朝北極點標杆,安靜地站好,然後……靜默一分鐘。

古往今來,人們創造了多少儀式啊!生命如同一根竹,需要儀式感劃分階段。

這一分鐘,像一顆鑽,在我記憶的星空熠熠閃光。每當人家問起,你的北極點之行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我都會想起這面對蒼白虛空的一分鐘。


濃霧滾滾,漫天皆白。我的記憶也如這周天寒徹的冰海,單純而分不清任何方向。我好像什麼也沒想,所有的記憶都化作白茫茫的霧氣,不料我清晰地看到了父母的面容,在北極點的空中出現,粲然微笑……

他們逝去的季節都是在冬天。所以,我對寒冷,有痛徹心扉的感知。平日我出外旅行的時候,會帶著父母的照片,一是我想時刻和他們在一起,二是我覺得他們也願意看看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但這一次,我沒有帶他們的照片。

我想他們大約不喜歡極地的寒冷,不喜歡冬天。卻沒想到,他們溫暖慈祥的面容,出現在這萬裡冰封的雲靄中,笑容盈盈。

我在那一刻恍然明白,他們其實是時刻與我在一起的,不在乎我帶或是不帶他們的照片。我不曾想起他們,是因為我從未離開過他們。我的基因來自他們,他們與我本是一體。害怕冬季,是我的創傷,而他們早已永恆,不懼任何冰雪嚴寒了。我望著他們,悲傷像酒一樣,已經儲存很多年,越發深入骨髓。父親已經離去24年,母親也已經走了11年。我未有一天不思念他們,這綿密的情感突然在這裡迸放。地球的極點,一定是離天國最近的地方,所以我才將他們的面容看得如此清晰如此真切……我很想同他們說幾句話,可他們只是微笑,並不說話。我想,他們一定覺得這個時刻是集體的靜默,所以就不說了。他們一定覺得所有要說的話,我都知道,所以不必說。

我多麼希望靜默的時間更長啊,我就可以和我的父母在地球極點相會,我就可以更仔細地端詳他們,和他們共度更長的時光……但是,時間到了。

這一分鐘的感受非常奇特,從此,我不再害怕冬天,不再害怕寒冷。因為大自然以它的力量,醫治了我的悲傷。我的父母能在如此寒冷的地方安然出現,說明他們對此無所畏懼,證明他們也希望我能走出冰冷刺骨的哀傷。


人類是唯一一種能夠覺察到自己死之將至的動物,知道自己有朝一日會化為煙塵,碎為土壤,完成從動物到植物或是無生命體的轉化。我們不畏懼死亡的方式,就是逐一放棄對身外之物的依戀,包括悲傷。對單個生命的過分悲痛,就是對神聖生命的輕慢。

旅行的神秘就在於你會猝不及防地遭遇深沉的觸動,你會在不知不覺中修改自己的心境,對炎涼世界多一分微明的期許。

靜默之後,眾人解散,自由活動。大家在冰面上各創不同形式的紀念。各種組合的拍照,外加跳舞、打坐、放風箏、就地臥倒、放肆旋轉……唱歌的、奏音樂的、拉橫幅的……勇士們成群結夥去冰泳,更有一窈窕女子,身著遊泳衣,以「50年勝利號」龐大的鋼鐵船體為背景,側臥在雪地上,多個角度留影,仿佛美人魚從北極點海底鑽了出來,一展綽約風姿。

我對極點的冰和雪感興趣。先撥開表面的積雪,從底下捏了一小撮淨雪渣,伸出舌頭嘗了嘗。北極雪顆粒很大,不粘,粒粒分明且有嚼勁,好似半透明的冰小米。嘴巴裡咔嚓嚓響,有一種屬於動物的兇悍湧動舌尖。我又找了一塊被破冰船犁開,如藍寶石一樣的海冰。它足有一個大衣櫃的體積,若真是藍寶石,富可敵國。我先用手指輕輕試探了一下,怕貿然用舌頭去舔,把舌皮粘掉一塊。發現並沒有冷到可怕,便小心翼翼戰戰兢兢舔了一口。咦,完全沒有海水的鹹澀,如清泉一般甘甜。據說靠近底部的海冰是微鹹的,我因為沒有實地品嘗,不敢印證。

我在北極點標杆下留了個照。一看,北極點與北京,距離為5550千米,好像也不是太遠。

我想起據說是倉央嘉措的一句詩:這佛光閃閃的高原,三步兩步也是天堂,卻總有些人,因心事過重而走不動。

將高原改成冰原,此詩句也可成立。想想也不很恰切,眼見得所有的人,都走得動。也許它們的相似之處在於——北極點,也是與神耳語的地方。







相關焦點

  • 我在北極點,一個小小的點
    北緯90度的北極點是個很小的點,小到破冰船駕駛艙已經到達北極點,船尾甲板上還沒到。在高精度的GPS儀器幫助下,巨大的核動力破冰船尋找北極點是一個緩慢謹慎精巧的操作,感覺像塔吊準確地吊起一個籃子那種難度。
  • 北極點歸來
    這是一個找不到北的地方;據說全世界到過此處的不過兩萬餘人;我清楚的知道,與它的初見即是永訣。古人有云,險以遠而至者少。對於我這種又懶又膽小的人,那些獵奇、探險、自助、自駕顯然沒有任何吸引力。旅行社有一天組織大家到破冰船內部參觀,這是一個水線9米以下的地方,所到之處異常乾淨,我提前和翻譯說過,如果到了離核反應堆最近的地方,請你告訴我。
  • 北極點世博印章,北極點的心靈震撼
    每一枚印章都是他們悉心敲下來的,每一個館長的寄語和親筆籤名都是他們千方百計努力爭取到的,每一種不同語言的寄語都是他們找專家仔細翻譯成中文的。如今,翻閱這本編纂完美、製作精良的《永遠的世博會》,仿佛又把我帶回到那段「世博激情」燃燒的歲月,充滿回味與眷戀。
  • 歷史上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人
    地面上總是覆蓋著厚厚的積雪,它嚴酷的奇寒,使得人類不敢輕易靠近,在這塊人類未涉足之地,就有那麼一個探險家,他不懼嚴寒,自1902-1909年,在北極先後進行了三次探險活動,歷經艱苦,在第三次探險時,終於成為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人,他的名字就叫羅伯特·皮爾瑞。
  • 在北極點冰海體驗「冰泳」
    沒想到我竟然真的得到了一個去北極而且是北極點的機會——從摩爾曼斯克出發乘坐世界上最大的核動力破冰船一路向北抵達北極點。北極點是北極的中心,也是地球的最北端。北極點標誌處那是7月的一天,早上6點12分,我從睡夢中醒來。
  • 人類第一次到達北極點
    在地球上,有一個點,站在這裡,你環顧四周,看到的只能是南方,這裡就是地球的最北端——北極點。北極地區是地球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對地球上其它地區的變化,尤其是北半球的氣候變化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終年寒冷的北極地區,生存環境十分惡劣。
  • 徒步北極點 | 穹頂1緯度
    每天晨起第一件事,便是查看GPS坐標,也許無需行走便朝著北極點方向漂了幾公裡,也許朝著北極點相反的方向漂去,昨天的艱苦行程便白費了。我心中暗自祈禱,讓我們漂得更遠些,美妙的旅程可以持續得更久些。每天徒步時的著裝得輕薄而透氣,確保身體保持乾燥,否則會很冷。
  • 北極點,出發!搶位預訂2018年北極點!
    船長和船員歡迎大家一起探索北極點,大家簡單遊覽熟悉這艘傳奇之船。於傍晚時分正式啟航,航向地球的頂端——北極極點(North Pole)。GPS確定90°N獲得船長頒發抵達北極點證書,紀念人生之旅特別的時刻。
  • 奇怪的知識: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人類是黑人
    1909年,一個6人小隊坐著狗拉雪橇在北極的冰蓋上急速前行著。他們的目的地,是距離格陵蘭島413海裡的一塊浮冰,北極點。當時許多人爭論這隻探險隊究竟有沒有成功到達北極點--這支團隊中只有領隊Robert Peary能力分辨自己所在的地點。
  • 北極點 - 世界在我們腳下
    在地球上有這樣一個奇異的地點,所有的經度線匯聚於此。如果你有幸站在這裡,環顧四周,所有的方向都是南方。
  • 歷史迷案:究竟是誰第一個到達北極點
    好友反目成仇 1909年9月1日,皮爾裡正在返回途中,對北極探險一直非常關注的《紐約先驅論壇報》忽然收到了一個叫庫克的美國醫生的電報,聲稱他於1908年4月21日已經到達了北極點。9月8日,皮爾裡發表聲明說:「庫克從來也沒有到過北極點,他只不過是在欺騙群眾而已。」於是,這兩個曾經一起穿越格陵蘭冰原的夥伴反目成仇,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真假猴王」爭奪戰。
  • 紀錄片總導演餘敬中手記:去北極點的兩條安全路線
    扯遠了點,怎樣才能去北極點呢?看上面的地圖,離北極點最近的陸地和島嶼有:挪威的斯瓦爾巴德群島,格陵蘭島,加拿大北極群島的埃爾斯米爾島,俄羅斯的北地群島,它們的最北端緯度都超過了北緯80度,離北極點距離1000公裡左右。歷史上,探險家們大體上都從這些地方徒步去徵服北極點。還有一種方式,乘坐潛艇從水下去北極點。當然,這種方式不是一般人所能實現的。
  • 北極探險終點站——徵服北極點
    2012年4月12日北京時間23:37,一組吉祥的數字,一個值得我永遠銘記和懷念的時刻。就在此刻,我們極之美探險隊經過重重冒險,終於順利抵達北極點,圓了我們徵服世界之巔的夢!為了和廣大網友分享這一刻,今天下午剛返回朗伊爾的酒店,我就趕緊迫不及待的來更新了。  有點遺憾的是,我們這次並不是徒步到北極點。
  • 「40歲前,我想去趟北極點」
    畢淑敏在《破冰北極點》裡面說:「世界上只有兩萬人到過北極點」人生追求快樂的方式總是不同,可大多數人都在重複地追求某一件事,比如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似乎這樣就能走上人生的巔峰。畢竟作為一個成年人,每天都需要你拼搏和努力,沒有一天可以停下來,逆流而上,不進則退。所以「有空出來」意味著出不來,「有時間」也很難,更別說「閒下來」。
  • 我國科考隊員抵達北極點
    科學家們在北極點。  本報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與環境實驗室科研人員隨德國「極星」號破冰船抵達北極點,開啟了「國際北極漂流冰站計劃(MOSAiC)」第5航段的科考任務。抵達北極點後,「極星」號將繼續尋找可靠的浮冰,科考隊員在北極點CTD站開展海洋物理、海洋生態與海洋化學綜合調查。  我國17名科考隊員參加MOSAiC航次,其中海洋二所派出5名科考隊員。
  • 冰上冰下同時競爭北極點,誰家的船先到?
    地球按照經度線分成了不同的時區,每15°一個時區,全球共24個時區,每個時區相差1小時。而對於極點來說,地球所有經線都收攏到了一點,無所謂時差的劃分,也就失去了時間的標準。北極點上的時間實際採用國際標準時間即格林尼治時間。
  • 北極點正北90°N,探索人生極地,踏足地球之巔!
    北極點 North Pole在地球上,有著這樣一個神奇的地點,它將所有的經度線匯聚於此。1909年3月,美國探險家羅伯特·皮爾裡第四次向北極點進發。他從哥倫比亞岬出發,歷時1個多月,在1909年4月6日抵達北緯90度,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抵達北極點的人。
  • 畢淑敏:北極點冰泳
    不過無論它看起來多不可一世,終比水輕,巨鴨般浮在洋面上,被冰下各種潛在洋流所控攝,按照一定規律不動聲色緩緩遊走,如身穿襤褸銀袍的浪俠。  抵達目的地後有個活動 「北極點之泳」,有人順口將它叫冬泳。但此刻絕非冬天,而是盛夏。還有人將它叫「凍泳」,其實不確。到處都是凝凍冰層,如何遊泳?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詞,勉為其難稱為「冰泳」吧。
  • 北極點奇航之旅破冰瞬間
    有一個蒼茫冰原裡的希冀,叫北極點之旅;有一種地動山搖的震撼,叫北極點破冰;有一種世界之巔的體驗,叫遠徵北極點。2020,必須親臨現場,感受人生兩極勇士之徵北極點!「五十年勝利號」破冰場景,這樣的旅行,才是真正的巔峰體驗!
  • 溫州36歲辣媽34天花費30萬 從南極玩到北極點
    今年1月1日,黃雪苗出發到南極,到7月2日抵達北極點,短短半年時間,她環繞了地球一圈。最讓黃雪苗自豪的是,1909年至今,全世界僅1萬多人抵達北極點,而她也成為全球極少數到達北極點的旅行者中的一位。南極和北極點,合計34天,花費近30萬元,這對於黃雪苗來說,是生命中兩次最偉大的旅行。而這麼大的跨度,連她自己都感到吃驚。她遊玩南極和北極點的想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