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北極!》紀錄片總導演餘敬中手記:去北極點的兩條安全路線

2020-11-24 至誠財經網

北極一般是指北極圈以內的地區,即北緯66.33度以北的地區。北極地區涵蓋8個國家:俄羅斯、加拿大和美國,這三個大國,加北歐五個國家,即挪威、丹麥、瑞典、芬蘭和冰島。

北極一般是指北極圈以內的地區,即北緯66.33度以北的地區。北極地區涵蓋8個國家:俄羅斯、加拿大和美國,這三個大國,加北歐五個國家,即挪威、丹麥、瑞典、芬蘭和冰島。美國因為有阿拉斯加,格陵蘭是丹麥的自治領地,所以丹麥也是北極國家。北極理事會正是這個國家組成的。

到了北極圈內,一般就可以說到了北極。但是,到了北極點,跟到北極圈,那又是兩回事。

人類發現北極,有三個標誌性內容:一是地理上的發現,包括北極圈內的島嶼、海峽、海域、海嶺、海盆等的發現;二是東北航道和西北航道的貫通;三是抵達北極點,這應該是最主要的標誌。整個過程,大體上用了四百年時間。北極紀錄片第一集將在回述這個歷史進程的基礎上,告訴公眾,最近二三十年,全球氣候變化帶給北極地區的重大影響,需要我們重新認識北極。扯遠了點,怎樣才能去北極點呢?

看上面的地圖,離北極點最近的陸地和島嶼有:挪威的斯瓦爾巴德群島,格陵蘭島,加拿大北極群島的埃爾斯米爾島,俄羅斯的北地群島,它們的最北端緯度都超過了北緯80度,離北極點距離1000公裡左右。歷史上,探險家們大體上都從這些地方徒步去徵服北極點。

還有一種方式,乘坐潛艇從水下去北極點。當然,這種方式不是一般人所能實現的。美國前總統阿爾.戈爾在其《難以忽視的真相》一書中披露,他曾兩次坐核潛艇到過北極點。

現在,去北極點有安全保障的商業化經營線路只有兩條,且都是俄羅斯人經營的。一條是從斯瓦爾巴德首府朗伊爾賓乘AN74小飛機飛到北緯89度的巴內奧大本營,再從這裡徒步或乘坐MI-8型直升機飛抵北極點。

這個叫巴內奧的冰上大本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設在北緯88—89度的探險營地,它建立於1993年,由俄羅斯探險家巴雅爾斯基博士設立的。每年只存在三周多時間,從3月底到4月22日左右。每年的這個時候,來自全球各地的科學家、探險者和戶外運動愛好者來到這裡,一時間很是熱鬧!

我們北極劇組小分隊一行3人正是沿著這樣的路線4月11日到了北極點。當年BBC拍《冰凍星球》也是這麼走的。在北極點的停留時間是按小時收費。

第二條安全的路線如題圖所示,從摩爾曼斯克出發,乘坐俄羅斯50周年號核動力破冰船,經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到達北極點。這個周期長很多,來回得兩周時間。

大西洋暖流成就了摩爾曼斯克為全球最北的不凍港,俄羅斯北方海航道管理局也設立在這個地方,負責管理東北航道俄羅斯境內的海域(俄羅斯稱謂北方海)。50周年號核動力破冰船是2006年建成下水試航,2008年首航的,是目前全球唯一一艘提供到北極點探險旅行、用於商業目的的核動力破冰船。順帶說一句,中遠集團永盛號商船2013年首航東北航道時,也是50周年號提供引航服務的。

50周年號每年前往北極點4個航次,每次載客128人(不包括船員140人),也就是說,全球每年採取這種方式去北極點的遊客512人。國內旅行社經營北極點旅遊線路的都是這個路徑。只是,這樣的方式到2016年就停止了。

通過GPS找到北極點,繞著它圍一圈,是典型的慶祝儀式。有消息說,50周年號今年會增加一個航次。這樣算起來,即便今明兩年都5個航次,累計也只有1280個機會這種方式去北極點了。所以,土豪們,抓緊時間呀!

還有一個補充信息就是,自1909年4月6日皮爾裡首次到達北極點以來,迄今抵達北極點的總人數不足萬人,國內現在的說法是不足五百人。

相關焦點

  • 央視紀錄片:巨大誘惑 給潔淨北極留下深深疤痕
    破冰船是如何破開三四米厚的堅冰在北冰洋上航行;在北極點無論朝哪個方向邁開腳步都是向南而行;原住民又是如何用最傳統的方式與現代社會共存?  央視財經頻道歷時3年製作的紀錄片《北極,北極!》用8集的篇幅,全方位地展示了人類對北極的發現歷程、原住民現狀、氣候生態之變、資源礦藏之爭、新航道出現、北極治理合作、北極文化,以及人類應如何與北極相處。
  • 每年500多位遊客到北極點 其中一半是中國人
    覆蓋著白雪的地球屋頂縮成餘敬中手中的地圖,藍色的海洋與白色的陸地呈現在這位紀錄片總導演的面前。地圖已經褶皺,但在《北極,北極!》紀錄片裡,一切還都那麼鮮活。  這部歷時3年拍攝的8集紀錄片剛剛在中央電視臺播完,畫面從極晝到極夜,從零下40多攝氏度到零上30多攝氏度,從北極點到北極圈覆蓋的所有國家。  鏡頭裡,因紐特喉歌響起,這是女人之間的競技。
  • 每年500多位遊客到達北極點 一半是中國人
    覆蓋著白雪的地球屋頂縮成餘敬中手中的地圖,藍色的海洋與白色的陸地呈現在這位紀錄片總導演的面前。地圖已經褶皺,但在《北極,北極!》紀錄片裡,一切還都那麼鮮活。這部歷時3年拍攝的8集紀錄片剛剛在中央電視臺播完,畫面從極晝到極夜,從零下40多攝氏度到零上30多攝氏度,從北極點到北極圈覆蓋的所有國家。
  • 北極探險終點站——徵服北極點
    就在此刻,我們極之美探險隊經過重重冒險,終於順利抵達北極點,圓了我們徵服世界之巔的夢!為了和廣大網友分享這一刻,今天下午剛返回朗伊爾的酒店,我就趕緊迫不及待的來更新了。  有點遺憾的是,我們這次並不是徒步到北極點。
  • 去北極點跑馬拉松,是個啥感覺?
    (央視財經訊)在我們的印象中,北極點附近是一片荒涼的。但在每年的4月初,這裡都會迎來少有的熱鬧。因為這個時候,一年一度的北極點馬拉松賽在距離北極點40多公裡的地方開跑。
  • 找到北極點之前,人類對北極有什麼幻想?
    千百年來,在人類缺乏足夠的設備能力到達北極點之前,對於北極有過諸多綺麗幻想。這些遐想看起來讓人發笑,但真真切切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認知水平。在人類到達北極之前,對北極景象有過哪些猜測?又有什麼傳說?中國人的故事裡,不曾到達過的北極,又會是什麼樣?
  • 普通人如何實現去北極旅遊的夢想?
    所以去北極的選擇很多:✔ 到達北極點(北緯90度),挑戰人類極限。✔ 進入以上八個國家(北緯66.33度以北),體驗極寒。到達北極點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因為「只要有錢了,世界哪裡都可以去」。每年4個航次,每次載客128人(不包括船員140人),全球每年採取這種方式去北極點的遊客512人。
  • 中國第四次北極考察隊到達北極點進行科學考察
    新華社「雪龍」號8月21日電(記者 張建松)北京時間8月20日15時38分,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成功到達北極點,並隨後進行了科學考察作業,創造了我國曆次北極考察隊到達北冰洋最北的考察紀錄。在進行第6個「短期冰站」和海洋考察站作業的同時,考察隊領隊吳軍和首席科學家餘興光率12名考察隊員分兩批乘「海豚」直升機成功抵達北極點。五星紅旗和考察隊隊旗在北極點冰面上飄揚。
  • 荷蘭探險家計劃挑戰騎摩託車至北極點
    旅行的途中,盧卡森還完成了摩旅紀錄片《Sjaak the World》以及自傳書籍《Life on 2 wheels》。在縱向穿越美洲大陸的過程中,經過堪薩斯州皮託克時,盧卡森還參加了賽道騎行活動。其他車手開玩笑道:「你背著冰箱來這裡做什麼?」不一會兒盧卡森就超越了他們。
  • 6.3 挪威電影展映:紀錄片《兄弟》及劇情片《北極探險記》
    原標題:6.3 挪威電影展映:紀錄片《兄弟》及劇情片《北極探險記》 > 【挪威電影展映】紀錄片《兄弟》及劇情片《北極探險記》 時間:6月3日(周六) 14:00-15:50 《兄弟》 15:55-17:25 《北極探險記》 地點:清華大學凱風人文社科圖書館G層未央廳
  • 北極探險回顧--中國人的北極探險之路
    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 國家海洋局極地辦公室以及從事極地探險的多位專家日前向記者追述了中國人探險北極的非凡歷程。  1951年,武漢測繪學院高時瀏到達地球北磁極,從事地磁測量工作,成為第一個進入北極地區的中國科技工作者。
  • 籤訂生死協議、把五星紅旗帶到北極點,他是中國北極科考第一人
    「這是鬚鯨的須,這是從北極帶回來的,愛斯基摩人好朋友送給我的,這是火山巖,鵝卵石,北極的,北冰洋裡的。」 在位夢華老人的家裡,他熱情地向記者展示著他從北極、南極科考時帶回來的寶貝,去年他還和愛人又去過了一趟南極。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位老除了繼續著自己的科學研究外,每天的日程安排地滿滿當當。
  • 從南極到北極 北極點探險資訊(一)——Barneo浮冰考察站
    從古代歐洲人尋找到達契丹的航海路線,到今天各國對北冰洋巨大油氣礦藏資源的爭奪,北極有著十分現實的經濟和戰略意義。但由於陸地在4000多米的海洋深處,在北極探險、考察只能在不穩定的浮冰上建立大本營,技術難度要求比南極更高。通常有兩種交通工具前往地理北極點:輪船或飛機。
  • 帕運冠軍侯斌踏上北極點 單腳徵服北極
    臺海網8月23日訊 (海峽導報(微博)記者 駱餘民)北極時間8月4日18時35分,帕運會冠軍、廈門的侯斌(圖)乘坐破冰船抵達北極點。隨後,他下了船,踩在北極點上。侯斌成功地徵服了北極。昨日,從北極歸來的侯斌接受了導報記者的採訪,講述了他的北極歷險經過。帕運會冠軍侯斌成功地徵服了北極,踩在北極點上。昨日,徵服北極歸來的帕運會冠軍接受了導報記者的採訪,講述了他的北極歷險經過。 在7月31日傍晚,侯斌搭乘北極破冰船「50年勝利號」從俄羅斯著名的「不凍港」摩爾曼斯克出發,向北極進發,探險北極。
  • 阿蒙森:第一個同時徵服南極和北極的偉大探險家,永遠消失在北極
    西北航道和東北航道共稱為北極航道。如今,全球日益變暖,北極航道的商業性價值日益凸顯。(阿蒙森塑像)徵服北極點是阿蒙森下一個夢想。然而,1909年(37歲)美國人皮裡宣布徵服北極,而同一年,英國人沙克爾頓,到達離南極點只有156公裡的地方,鎩羽而歸。
  • 叫板央視紀錄片《北極,北極》:八集都看了,為啥沒有一隻企鵝!
    1月26日,《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首次發布。這是中國在北極政策方面發表的首部白皮書, 央視財經頻道又把2016年的紀錄片《北極,北極》拿出來播了一遍。《北極,北極》共分8集,分別是《一路向北》、《極北人家》、《危險溫度》、《冰封寶藏》、《航道破冰》、《對話之地》、《天下留白》、《守望北方》。全方位展示北極地區的自然風貌和發展現狀。好玩的是有動物愛好者看完了表示憤怒:光給我看冰!為什麼我看了八集,你們居然不拍一隻企鵝!
  • 中國人探索北極的歷程
    1951年   武漢測繪學院高時瀏到達地球北磁極,從事地磁測量工作,成為第一個進入北極地區的中國科技工作者。     1958年  新華社記者李楠乘坐「依爾14」飛機,從莫斯科出發,先後在蘇聯北極第7號浮冰站和北極點著陸,完成北極考察,成為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中國人。
  • 《東向大海》導演手記——一部紀錄片是怎樣煉成的?
    東海浩渺 我只取三瓢飲——《東向大海》總導演手記(文/黃小裕)兩年前,我突然被委以領銜創作集團大型紀錄片工程「東西南北中」之「東」的任務,當時內心不但沒有驚喜,反而是比較拒絕的,原因有三:一、從業20多年,我一直把自己定位於光影可鑑的新聞人,從專注於輿論監督、新聞調查,到創意新聞行動,再到主創新聞評論、大型直播,早就習慣了每天在風頭浪尖追逐新聞熱點的節奏
  • 北極科考:我們為什麼要在北極呆上一年?
    300名研究人員面對極端天氣、北極熊、漫漫長夜等極端氣候下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就在我們熱衷討論究竟是北方冷還是南方冷的時候,我們可能更會好奇,為什麼好端端一群科學家要把自己送到北極點,在浮冰裡凍上一整年?可能熱衷冒險的朋友們甚至都會有點躍躍欲試,想問問去北極的旅遊路線多少錢了。  去往北極的旅遊線路是沒有的,但這不妨礙我們一同跟隨這艘科考船和莫哈普的故事,來展開一次線上的極地探險,看下他們到底會遇到怎樣的情況,要做哪些事情,並找尋哪些答案。
  • 一份特殊的航海日誌,讓沒去北極點的人也能找到一種抵達感
    按:我不是海員,更不是掌舵人,我只是以一個探險旅行者的身份從非專業的角度記錄了目前世界上最強大動力破冰船——五十年勝利號核動力破冰船第51次北極點之行的航海日誌。這份航海日誌,讓沒去北極點的人也能找到一種抵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