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紀錄片:巨大誘惑 給潔淨北極留下深深疤痕

2020-11-24 中國新聞網

伊卡盧伊特的垃圾山

  北緯66°34′以北的2100多萬平方公裡土地,地域廣大,野生動物眾多;極晝極夜交替,為數不少的原住民還沿襲著數千年前祖輩的生活方式……但文字資料並不能讓人直接看到,從空中俯瞰遼闊的北極荒原是什麼樣子?破冰船是如何破開三四米厚的堅冰在北冰洋上航行;在北極點無論朝哪個方向邁開腳步都是向南而行;原住民又是如何用最傳統的方式與現代社會共存?

  央視財經頻道歷時3年製作的紀錄片《北極,北極!》用8集的篇幅,全方位地展示了人類對北極的發現歷程、原住民現狀、氣候生態之變、資源礦藏之爭、新航道出現、北極治理合作、北極文化,以及人類應如何與北極相處。雖然這部紀錄片已經播完,但我們卻不能不記錄他們拍攝的艱辛,打開的鏡頭背後的故事。

  在兩年時間裡,《北極,北極!》創作團隊深入美國、俄羅斯、冰島等北極圈八國,足跡遠至斯瓦爾巴群島、格陵蘭島,乃至北極點,採訪了大批政府要人、企業家、中外科學家以及北極圈內生活的普通民眾。原住民在迷茫中的堅守、企業家對資源開採和商業機會的熱望、民眾對未來的擔憂……通過具體的人物命運,可以感知到一個立體和具象的北極。

  很遠的北極離我們很近

  越來越多曾經只存在於溫暖地帶的動植物開始出現在北極。北極食物鏈的霸主北極熊,則因為得不到充足的食物,開始吃老鼠、馴鹿、甚至它們的同類。

  北極離我們很遠。從直線距離來說,北京和北極相距幾千公裡。北極又離我們很近。今年初各大網站、微信朋友圈上最受關注的消息之一是「廣州下雪了」,這是1949年以來廣州首次降雪。與此相伴的是,去年底到今年初,全國數百個城市最低氣溫刷新歷史紀錄。「許多人並不了解,這次降溫其實與北極持續升溫有關。」分集導演葉鋒介紹,不僅如此,2008年中國南方冰災、2014年美國遭遇20年來最強寒流等都可以追溯到千裡之外的北極。

  《北極,北極!》中極地探險家奧斯蘭介紹,1990年,他首次遠徵北極點,大部分路段,都可以用雪橇滑過。但2007年他重返故地,橡皮筏子已經取代雪橇,成為利用率最高的工具。而北極海冰融化的越多,在中國東部、韓國和日本地區遭遇的冬季極寒天氣就越多。

  氣溫上升海冰退卻,由苔蘚、地衣和漿果植物構成的北極苔原正在逐步讓位於灌木叢和北方森林。「科學家測算,動植物往北移了4到6緯度,一個緯度110公裡。」總導演餘敬中說。《北極,北極!》一路向北拍攝時,工作人員見到了滿眼綠色。密密麻麻的河道像胡同一樣窄,當你乘船進入河道,各種蚊子拼命往上撲,玻璃上密密麻麻的一片,相當恐怖。

  越來越多曾經只存在於溫暖地帶的動植物開始出現在北極。北極食物鏈的霸主北極熊,因為得不到充足的食物,開始吃老鼠、馴鹿、甚至它們的同類。導演趙謙到達位於北緯78°55′的北極小鎮新奧勒松時,被要求必須學習開獵槍,「小鎮之外就是北極熊出沒的地方,因為北極熊是在浮冰上捕獵海豹的,但是現在浮冰越來越少,它們有時候會到小鎮上找吃的。」

  海冰消融又造成了世界的改變。按目前的速度測算,到本世紀末,海平面將上升大約0.6米,「印度洋明珠」馬爾地夫,世界上唯一地跨赤道、橫跨國際日期變更線的吉里巴斯等島國,都可能完全消失。

  外部和北極交換的不僅是氣候變化。分集導演郝莉介紹,「我們去龐特因來德,了解到當地人從20年前開始得一種消化系統的病。經過調查,致病的原因是水被汙染了。北緯72°的純淨之地,怎麼可能有汙染?原來從外面飄來的雲帶來了細菌,通過降水滲入了土地。」攝製組還在阿拉斯加看見了霾,「霾是黑色的,大氣交換中形成惡性循環。」

  藍色星球上任何一個角落的氣候變化都會在北極雙倍放大,反之亦然。

  A面 詩和遠方

  「能滑冰的雪叫什麼名字,馴鹿可以走過的雪叫什麼名字,結冰好多年的雪,叫什麼名字,新下的雪叫什麼名字……雪就這樣有了一百多個名字。」

  生活在這片冰原大陸是什麼感覺?本次拍攝中,到達北極點的導演薛詩怡回憶,「零下35度,周圍沒有任何擋風的建築和樹木,一張嘴,風吹進來,像電鑽鑽牙齒一樣疼,是疼,不是冷。」當時,他們穿著三層的鞋,長及膝蓋,最外一層皮,中間一層氈,裡面一層毛。三四個暖寶寶貼在攝像機上,但在回去的路上,機器還是黑屏了。從北極點返回,同行三人都留下了紀念——最常見的就是指甲蓋斷裂,三人全有;手凍傷,三人全有,程度不同;攝影師小朱鼻尖凍傷了還不知道,晚上洗澡時覺得癢,用手一抹,一塊皮掉了。

  然而,惡劣的環境卻抵擋不住人類對自然和傳統的嚮往。分集導演喻江從北極扛回來一摞大開本的厚書。其中一本書叫《雪的一百多個名字》。「能滑冰的雪叫什麼名字,馴鹿可以走過的雪叫什麼名字,結冰好多年的雪,叫什麼名字,新下的雪叫什麼名字……雪就這樣有了一百多個名字。」書的作者是一個叫英格裡德的薩米作家(北極原住民族), 他連續30年採訪薩米的老人,每天從一杯咖啡開始和老人聊天,每幾年下來,就整理出版一本書,目前已經出版了17本書。當攝製組去作家的故鄉採訪時,才發現作家已經在兩年前去世,「他的最後一本書是薩米人給星星起的名字,但是這個薩米作家自己的墓碑上,沒有名字。」喻江說。

  分集導演郝莉印象最深的是在伊卡盧伊特遇到一個華裔女士張舜新,61歲的她已經在北極生活了十多年。「她是地質學家,專長是研究古生代地層並通過地層中的化石判斷生油層的層位。」北極氣候酷烈,僅有夏天的兩到三個月能進行野外工作,直升機把張舜新送到北極或亞北極的某個島上,她就會在那裡度過整個夏天,收集樣本。為了防止意外發生,她學會了很多求生技能。儘管如此,每次去野外前,她還是做好了回不來的打算,「因此她每次出野外,都會給在渥太華上大學的兒子打電話,遺囑存放在哪裡。」郝莉介紹,「張老師對北極地質研究最大的貢獻就是確定了哈德遜灣一代古生代地層生油層的位置。」

  B面 汙染和糾結

  頻繁的人類活動還帶來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當地的垃圾根本運不出去,只能堆在距離居住區比較遠的地方,特髒,上空全是烏鴉。隨著礦產資源的開發,工業汙染也開始大量入侵。千百萬年形成的藍色冰川,上面是一層黑黑的現代汙染形成的黑色冰層。

  然而,和氣候一樣,這裡的人擁有的不僅是詩和遠方。

  新技術的引入正在打破古老的規則。北極地區許多因紐特人已經不用狗拉雪橇,改用雪地摩託。夏木是村裡僅有的幾個還堅持用狗拉雪橇的人。「我永遠不會放棄用雪橇犬打獵,雪橇車非常容易陷到雪地和冰縫裡,而且沒有辦法跑很遠,因為總要加油。用雪橇犬的話,可以到任何地方。」然而最近兩年,天氣暖和了,冰面很早就開始融化,夏木的雪橇車也開始陷進冰縫,狩獵的範圍縮小了不少。雪橇犬們等著獵物填飽肚子,過去它們一個星期能吃掉一整頭海豹。現在,為了不讓雪橇犬們挨餓,夏木不得不去商店買狗糧,和少量海豹肉混在一起喂,實在沒肉了,就餵它們比目魚。夏木有兩個孩子,大兒子已經7歲了,但對駕駛雪橇沒有任何興趣,他想當飛行員。夏木一邊支持下一代的多種選擇,一邊感嘆,自己一輩子在冰原上出生入死的故事只能封存在雪地中了。

  頻繁的人類活動還帶來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在伊卡盧伊特採訪時,郝莉發現,當地的垃圾根本運不出去,「費用太高,所以只能堆在距離居住區比較遠的地方,特髒,上空全是烏鴉。」而隨著礦產資源的開發,工業汙染也開始大量入侵。「我們從阿拉斯加石油管道起點——普拉德霍灣,一直到阿拉斯加的最南端——瓦爾迪茲。1989年,曾經發生原油洩漏事件,在瓦爾迪茲至今還能挖出當時的石油。」 導演周婧提到,阿拉斯加非常有名的門登霍爾冰川,「千百萬年形成的藍色冰川,上面是一層黑黑的現代汙染形成的黑色冰層——黑色容易聚光,聚光容易融冰,融冰意味著海平面上升……」為了減少汙染,現在阿拉斯加制定了異常嚴苛的措施,「規定每條船出港、返港的時間,嚴苛到什麼程度,有一天船被風吹出去了,只要過了那條線、只要不在規定的時間,也必須受罰。」

  但懲罰不能解決一切。加拿大西北領地,酷寒讓周圍海面結冰,戴維克鑽石礦深500米,表面直徑超過1200米,全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鑽石來自這裡。而年產160萬公斤鑽石的巨大誘惑,給地球留下深深的疤痕。瑞典基律納,大鐵礦開採到地下2000多米,整個城市不斷下陷,回填已經難以支撐城市的重量。全部城市即將搬到40公裡之外。這是它的第三次整體搬遷。「北極的冰川就是格陵蘭漂亮,其次是阿拉斯加和冰島,其他地方,生活垃圾、工業汙染特別嚴重,尤其是礦區。」看完導演拍回來的素材,餘敬中評價。

  不過,汙染並不能阻止北極的開發。當地的原住民認為,「北極地區需要持續性的發展,需要發電廠、道路、醫院、學校、防火隊,所有這些都依賴石油公司納稅的錢修建」;「我們不是免費的生態博物館,我們也需要錢生活,等我住進養老院,誰來撫養我們?」

  「厚厚的冰面之下,北極的寶藏有些會被發現,有些會永遠沉默,追逐利益是天性,但保護環境與持續發展需要理性。可以預見的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北極資源——特別是能源、礦產的開採和爭論還將持續下去。在開發的同時,給後代留存一個純淨的北極,是今人的責任。「《北極,北極!》的旁白如是寫道。

  「發展和保護,在這是一個終極命題。如果你不能踏足北極,至少請你關心那裡正在發生的變化!」餘敬中說。文/本報記者 祖薇

相關焦點

  • 北極極地生存紀錄片央視上線 探訪現實版"荒野獵人"
    (原標題:北極極地生存紀錄片央視上線 探訪現實版"荒野獵人")
  • 叫板央視紀錄片《北極,北極》:八集都看了,為啥沒有一隻企鵝!
    1月26日,《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首次發布。這是中國在北極政策方面發表的首部白皮書, 央視財經頻道又把2016年的紀錄片《北極,北極》拿出來播了一遍。《北極,北極》共分8集,分別是《一路向北》、《極北人家》、《危險溫度》、《冰封寶藏》、《航道破冰》、《對話之地》、《天下留白》、《守望北方》。全方位展示北極地區的自然風貌和發展現狀。好玩的是有動物愛好者看完了表示憤怒:光給我看冰!為什麼我看了八集,你們居然不拍一隻企鵝!
  • 央視巨製紀錄片將赴南極拍攝
    2012年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風靡一時,這股「舌尖」熱潮仍在繼續,此前已有消息稱央視紀錄片頻道將於新年春節遠赴遙遠的南極。為13年的新片取景拍攝。這是一部關於中國人關於中國式生意的影片,目前這部紀錄片暫定名為《去遠方》,春節期間攝製組將隨極之美南極探險隊奔赴遙遠的南極半島進行實地採風拍攝。
  • 央視紀錄片:廣州年初降雪原因可追溯到北極
    科學家研究證明,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自1979年以來,北極海冰的範圍呈現逐年下降的態勢,而北極地區的海冰融化的越多,在中國東部、韓國和日本地區遭遇的冬季極寒天氣就越多。目前來看,亞洲東部地區冬季的極端天氣與北極氣溫升高的聯繫是最緊密的。發生在北極的變化當然不止是海冰範圍縮小。科學家們的測算顯示,如果平均分配1990年左右格陵蘭冰川的融化量,地球上每個人大概可以獲得幾千升冰川融水,但是20年以後,這個數字變為了4.5萬升。很顯然,北極陸地冰川正在快速消融。冰川融化已經給世界主要沿海城市造成了直接的威脅。
  • 豆瓣驚現9.5分紀錄片!央視這部紀錄片要火了!
    喜歡看紀錄片的人肯定知道BBC紀錄片,每當BBC推出一部紀錄片,總會給影迷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從《地球脈動》到《藍色星球》;從《捕獵》到《冰凍星球》。我們不得不承認,通過BBC優質的攝影呈現出來的大自然的雄偉磅礴,以及生命的律動,確實會讓我們對大自然肅然起敬。
  • 每年500多位遊客到北極點 其中一半是中國人
    覆蓋著白雪的地球屋頂縮成餘敬中手中的地圖,藍色的海洋與白色的陸地呈現在這位紀錄片總導演的面前。地圖已經褶皺,但在《北極,北極!》紀錄片裡,一切還都那麼鮮活。  這部歷時3年拍攝的8集紀錄片剛剛在中央電視臺播完,畫面從極晝到極夜,從零下40多攝氏度到零上30多攝氏度,從北極點到北極圈覆蓋的所有國家。  鏡頭裡,因紐特喉歌響起,這是女人之間的競技。
  • 福州點痣留下的凹陷疤痕能去掉嗎
    福州點痣留下的凹陷疤痕能去掉嗎 時間:2021-01-09 09:17 福州皮膚病醫院 福州華研皮膚病專科介紹:所謂的點痣,就是通過不同的方法將長在皮膚上的痣「團塊」挖掉。在這種破壞超過皮膚一定的深度時就會產生疤痕,且痣越深也就得挖得越深,所產生的凹陷性坑痕就越明顯。
  • 雷射脫毛後留疤痕毛照長(圖)
    這種「雷射永久脫毛」,很有可能脫毛不淨,而且可能會留下終身煩惱。  本報訊(記者張昀、湯新穎攝影報導)「三分鐘雷射永久脫毛,輕鬆省卻終身煩惱!」市民黃小姐就是被五羊新城一家美容院廣告誘惑,花了3400元做了一次性雷射脫毛。但沒想到,永久脫毛的美夢沒有實現,腋下還留下了難以消除的疤痕。  漂亮的謊言  據黃小姐介紹,當時她到美容院諮詢「一次性雷射脫毛」,美容小姐給她看了儀器,表示絕對安全,稱雷射可以穿透毛囊,使毛髮永久不再生,整個過程只要3分鐘左右,而且不痛,沒有副作用。
  • 就在今晚,無錫出品紀錄片登陸央視!講述的是……
    先跟大家小小科普一下,央視九套的全名叫做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是以播出紀錄片為主的專業頻道,2011年1月1日開播,2014年在第19屆中國電視紀錄片頒獎活動中,央視紀錄頻道獲得
  • 紋身去除有哪些方法 會留下疤痕嗎
    這種方法的效果非常好,不會對正常的皮膚造成損傷,留下疤痕的概率也比較小,去掉的也比較迅速。但是如果紋身的時間很長,可能要多做幾次才能完全去除,而且這種方式痛感很強烈。二.去掉紋身後是否會留疤一般時間比較長的紋身洗掉後都會有一個淺淺的痕跡。所以洗紋身的時候要選擇一個正規的醫院,用雷射的方式一般不會留下疤痕。
  • 央視大型紀錄片聚焦中科大美女機器人、人造小太陽和量子計算機
    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推出了大型紀錄片《科學的力量》,用生動形象的電視鏡頭,講述科技發展以及科學家的故事,為社會公眾展示中國的輝煌科技成就,以弘揚偉大的科學精神
  • 央視紀錄片頻道1月1日開播 內地覆蓋人群超9億
    2011年1月1日,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開播。22日,央視舉辦紀錄頻道開播媒體發布會,中央電視臺副臺長袁正明到場。發布會上宣布,從2011年1月1日起,CCTV紀錄頻道將開始24小時全天候排播,眾多優秀的國產紀錄片,將陸續通過央視紀錄頻道與觀眾見面。
  • 致敬門大爺以及所有為化學奉獻智慧和生命的科學家的紀錄片《門捷列夫很忙》央視紀錄頻道即將播出
    在門大爺編制的元素周期表中,他驚為天人地留下了四個空格,並預言這是四個應該存在但還沒有發現的元素。這部致敬門大爺以及所有為化學奉獻智慧和生命的科學家的紀錄片《門捷列夫很忙》由中央新影集團北京發現紀實傳媒有限公司承制,央視紀錄頻道首播。
  • 阿嬌曬傷口照片,眉骨上方留下5CM蜈蚣疤痕,毀容了?
    關注我-走在娛樂八卦最前沿 阿嬌本名叫做鍾欣潼,前段時間阿嬌在入住的酒店浴室中,不小心摔倒造成眉骨上方磕出一個長達5CM的傷口,阿嬌受傷的消息曝出之後,很多粉絲心驚不已,同時表示傷口那麼大,會不會留下疤痕,如果留下疤痕就徹底毀容了。
  • 「河南造」紀錄片《猴王爭霸》央視首播
    (原標題:「河南造」紀錄片《猴王爭霸》央視首播) 本報訊 (記者劉洋
  • 紀錄片《千年菩提路—中國名寺高僧》將在央視播出
    佛教在線訊 高清紀錄片《千年菩提路——中國名寺高僧》即將在央視4套播出。本片以寺院的幾度興衰、法師的跌宕命運和法脈的波折傳承為線索,第一階段製作完成的46集(每集30分鐘)是從百餘個選題中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22座寺院和3位法師為主題,涉及漢傳佛教四大名山、八宗祖庭、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
  • 土星北極上空現巨大六邊形渦旋(組圖)
    土星北極上空現巨大六邊形渦旋(組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9日 10:05 來源:科學網 土星北極上空籠罩著奇異而巨大的「六邊形」土星北極上空籠罩著奇異而巨大的「六邊形」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卡西尼號太空探測船新近捕獲了一張奇異的土星北極
  • 央視科教頻道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11月11日電(記者  李金華)11月11日晚,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和江蘇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攝製出品的大型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作為2014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的首映禮影片,在廣州圖書館首映。央視科教頻道總監金越、江蘇廣電總臺副臺長陳輝出席活動並講話。
  • 紀錄片《臺北故宮》帶你賞珍品 12日起央視開播
    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對現代臺灣地區年輕人還有沒有吸引力……1月12日起,12集大型紀錄片《臺北故宮》將在央視一套晚間連續播出,該片不僅展示了臺北故宮及其館藏珍寶的全貌,更娓娓講述了曲折的人的命運和深深的人文精神。  20世紀的三四十年代,為躲避日本侵略的戰火,故宮博物院中的一部分珍貴文物遷出,幾經輾轉後遷往臺灣地區。
  • 北極地區兩個巨大冰蓋消失,或將對環境產生巨大影響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消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最新影像顯示,在寒冷的加拿大埃爾斯米爾島上,兩個曾經巨大的冰蓋完全消失了這兩個冰蓋已存在幾個世紀,科學家曾在2017年預測其消亡,它們的徹底消失或將對環境產生巨大影響。此次消失的冰蓋,是加拿大北極地區埃爾斯米爾島上的聖派屈克灣冰蓋,它們在那裡已存在了數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