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卡盧伊特的垃圾山
北緯66°34′以北的2100多萬平方公裡土地,地域廣大,野生動物眾多;極晝極夜交替,為數不少的原住民還沿襲著數千年前祖輩的生活方式……但文字資料並不能讓人直接看到,從空中俯瞰遼闊的北極荒原是什麼樣子?破冰船是如何破開三四米厚的堅冰在北冰洋上航行;在北極點無論朝哪個方向邁開腳步都是向南而行;原住民又是如何用最傳統的方式與現代社會共存?
央視財經頻道歷時3年製作的紀錄片《北極,北極!》用8集的篇幅,全方位地展示了人類對北極的發現歷程、原住民現狀、氣候生態之變、資源礦藏之爭、新航道出現、北極治理合作、北極文化,以及人類應如何與北極相處。雖然這部紀錄片已經播完,但我們卻不能不記錄他們拍攝的艱辛,打開的鏡頭背後的故事。
在兩年時間裡,《北極,北極!》創作團隊深入美國、俄羅斯、冰島等北極圈八國,足跡遠至斯瓦爾巴群島、格陵蘭島,乃至北極點,採訪了大批政府要人、企業家、中外科學家以及北極圈內生活的普通民眾。原住民在迷茫中的堅守、企業家對資源開採和商業機會的熱望、民眾對未來的擔憂……通過具體的人物命運,可以感知到一個立體和具象的北極。
很遠的北極離我們很近
越來越多曾經只存在於溫暖地帶的動植物開始出現在北極。北極食物鏈的霸主北極熊,則因為得不到充足的食物,開始吃老鼠、馴鹿、甚至它們的同類。
北極離我們很遠。從直線距離來說,北京和北極相距幾千公裡。北極又離我們很近。今年初各大網站、微信朋友圈上最受關注的消息之一是「廣州下雪了」,這是1949年以來廣州首次降雪。與此相伴的是,去年底到今年初,全國數百個城市最低氣溫刷新歷史紀錄。「許多人並不了解,這次降溫其實與北極持續升溫有關。」分集導演葉鋒介紹,不僅如此,2008年中國南方冰災、2014年美國遭遇20年來最強寒流等都可以追溯到千裡之外的北極。
《北極,北極!》中極地探險家奧斯蘭介紹,1990年,他首次遠徵北極點,大部分路段,都可以用雪橇滑過。但2007年他重返故地,橡皮筏子已經取代雪橇,成為利用率最高的工具。而北極海冰融化的越多,在中國東部、韓國和日本地區遭遇的冬季極寒天氣就越多。
氣溫上升海冰退卻,由苔蘚、地衣和漿果植物構成的北極苔原正在逐步讓位於灌木叢和北方森林。「科學家測算,動植物往北移了4到6緯度,一個緯度110公裡。」總導演餘敬中說。《北極,北極!》一路向北拍攝時,工作人員見到了滿眼綠色。密密麻麻的河道像胡同一樣窄,當你乘船進入河道,各種蚊子拼命往上撲,玻璃上密密麻麻的一片,相當恐怖。
越來越多曾經只存在於溫暖地帶的動植物開始出現在北極。北極食物鏈的霸主北極熊,因為得不到充足的食物,開始吃老鼠、馴鹿、甚至它們的同類。導演趙謙到達位於北緯78°55′的北極小鎮新奧勒松時,被要求必須學習開獵槍,「小鎮之外就是北極熊出沒的地方,因為北極熊是在浮冰上捕獵海豹的,但是現在浮冰越來越少,它們有時候會到小鎮上找吃的。」
海冰消融又造成了世界的改變。按目前的速度測算,到本世紀末,海平面將上升大約0.6米,「印度洋明珠」馬爾地夫,世界上唯一地跨赤道、橫跨國際日期變更線的吉里巴斯等島國,都可能完全消失。
外部和北極交換的不僅是氣候變化。分集導演郝莉介紹,「我們去龐特因來德,了解到當地人從20年前開始得一種消化系統的病。經過調查,致病的原因是水被汙染了。北緯72°的純淨之地,怎麼可能有汙染?原來從外面飄來的雲帶來了細菌,通過降水滲入了土地。」攝製組還在阿拉斯加看見了霾,「霾是黑色的,大氣交換中形成惡性循環。」
藍色星球上任何一個角落的氣候變化都會在北極雙倍放大,反之亦然。
A面 詩和遠方
「能滑冰的雪叫什麼名字,馴鹿可以走過的雪叫什麼名字,結冰好多年的雪,叫什麼名字,新下的雪叫什麼名字……雪就這樣有了一百多個名字。」
生活在這片冰原大陸是什麼感覺?本次拍攝中,到達北極點的導演薛詩怡回憶,「零下35度,周圍沒有任何擋風的建築和樹木,一張嘴,風吹進來,像電鑽鑽牙齒一樣疼,是疼,不是冷。」當時,他們穿著三層的鞋,長及膝蓋,最外一層皮,中間一層氈,裡面一層毛。三四個暖寶寶貼在攝像機上,但在回去的路上,機器還是黑屏了。從北極點返回,同行三人都留下了紀念——最常見的就是指甲蓋斷裂,三人全有;手凍傷,三人全有,程度不同;攝影師小朱鼻尖凍傷了還不知道,晚上洗澡時覺得癢,用手一抹,一塊皮掉了。
然而,惡劣的環境卻抵擋不住人類對自然和傳統的嚮往。分集導演喻江從北極扛回來一摞大開本的厚書。其中一本書叫《雪的一百多個名字》。「能滑冰的雪叫什麼名字,馴鹿可以走過的雪叫什麼名字,結冰好多年的雪,叫什麼名字,新下的雪叫什麼名字……雪就這樣有了一百多個名字。」書的作者是一個叫英格裡德的薩米作家(北極原住民族), 他連續30年採訪薩米的老人,每天從一杯咖啡開始和老人聊天,每幾年下來,就整理出版一本書,目前已經出版了17本書。當攝製組去作家的故鄉採訪時,才發現作家已經在兩年前去世,「他的最後一本書是薩米人給星星起的名字,但是這個薩米作家自己的墓碑上,沒有名字。」喻江說。
分集導演郝莉印象最深的是在伊卡盧伊特遇到一個華裔女士張舜新,61歲的她已經在北極生活了十多年。「她是地質學家,專長是研究古生代地層並通過地層中的化石判斷生油層的層位。」北極氣候酷烈,僅有夏天的兩到三個月能進行野外工作,直升機把張舜新送到北極或亞北極的某個島上,她就會在那裡度過整個夏天,收集樣本。為了防止意外發生,她學會了很多求生技能。儘管如此,每次去野外前,她還是做好了回不來的打算,「因此她每次出野外,都會給在渥太華上大學的兒子打電話,遺囑存放在哪裡。」郝莉介紹,「張老師對北極地質研究最大的貢獻就是確定了哈德遜灣一代古生代地層生油層的位置。」
B面 汙染和糾結
頻繁的人類活動還帶來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當地的垃圾根本運不出去,只能堆在距離居住區比較遠的地方,特髒,上空全是烏鴉。隨著礦產資源的開發,工業汙染也開始大量入侵。千百萬年形成的藍色冰川,上面是一層黑黑的現代汙染形成的黑色冰層。
然而,和氣候一樣,這裡的人擁有的不僅是詩和遠方。
新技術的引入正在打破古老的規則。北極地區許多因紐特人已經不用狗拉雪橇,改用雪地摩託。夏木是村裡僅有的幾個還堅持用狗拉雪橇的人。「我永遠不會放棄用雪橇犬打獵,雪橇車非常容易陷到雪地和冰縫裡,而且沒有辦法跑很遠,因為總要加油。用雪橇犬的話,可以到任何地方。」然而最近兩年,天氣暖和了,冰面很早就開始融化,夏木的雪橇車也開始陷進冰縫,狩獵的範圍縮小了不少。雪橇犬們等著獵物填飽肚子,過去它們一個星期能吃掉一整頭海豹。現在,為了不讓雪橇犬們挨餓,夏木不得不去商店買狗糧,和少量海豹肉混在一起喂,實在沒肉了,就餵它們比目魚。夏木有兩個孩子,大兒子已經7歲了,但對駕駛雪橇沒有任何興趣,他想當飛行員。夏木一邊支持下一代的多種選擇,一邊感嘆,自己一輩子在冰原上出生入死的故事只能封存在雪地中了。
頻繁的人類活動還帶來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在伊卡盧伊特採訪時,郝莉發現,當地的垃圾根本運不出去,「費用太高,所以只能堆在距離居住區比較遠的地方,特髒,上空全是烏鴉。」而隨著礦產資源的開發,工業汙染也開始大量入侵。「我們從阿拉斯加石油管道起點——普拉德霍灣,一直到阿拉斯加的最南端——瓦爾迪茲。1989年,曾經發生原油洩漏事件,在瓦爾迪茲至今還能挖出當時的石油。」 導演周婧提到,阿拉斯加非常有名的門登霍爾冰川,「千百萬年形成的藍色冰川,上面是一層黑黑的現代汙染形成的黑色冰層——黑色容易聚光,聚光容易融冰,融冰意味著海平面上升……」為了減少汙染,現在阿拉斯加制定了異常嚴苛的措施,「規定每條船出港、返港的時間,嚴苛到什麼程度,有一天船被風吹出去了,只要過了那條線、只要不在規定的時間,也必須受罰。」
但懲罰不能解決一切。加拿大西北領地,酷寒讓周圍海面結冰,戴維克鑽石礦深500米,表面直徑超過1200米,全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鑽石來自這裡。而年產160萬公斤鑽石的巨大誘惑,給地球留下深深的疤痕。瑞典基律納,大鐵礦開採到地下2000多米,整個城市不斷下陷,回填已經難以支撐城市的重量。全部城市即將搬到40公裡之外。這是它的第三次整體搬遷。「北極的冰川就是格陵蘭漂亮,其次是阿拉斯加和冰島,其他地方,生活垃圾、工業汙染特別嚴重,尤其是礦區。」看完導演拍回來的素材,餘敬中評價。
不過,汙染並不能阻止北極的開發。當地的原住民認為,「北極地區需要持續性的發展,需要發電廠、道路、醫院、學校、防火隊,所有這些都依賴石油公司納稅的錢修建」;「我們不是免費的生態博物館,我們也需要錢生活,等我住進養老院,誰來撫養我們?」
「厚厚的冰面之下,北極的寶藏有些會被發現,有些會永遠沉默,追逐利益是天性,但保護環境與持續發展需要理性。可以預見的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北極資源——特別是能源、礦產的開採和爭論還將持續下去。在開發的同時,給後代留存一個純淨的北極,是今人的責任。「《北極,北極!》的旁白如是寫道。
「發展和保護,在這是一個終極命題。如果你不能踏足北極,至少請你關心那裡正在發生的變化!」餘敬中說。文/本報記者 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