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特殊的航海日誌,讓沒去北極點的人也能找到一種抵達感

2020-12-06 新浪麥兜爺爺

按:我不是海員,更不是掌舵人,我只是以一個探險旅行者的身份從非專業的角度記錄了目前世界上最強大動力破冰船——五十年勝利號核動力破冰船第51次北極點之行的航海日誌

這份航海日誌,讓沒去北極點的人也能找到一種抵達感。

船上的活動非常豐富,本人無法參加所有活動,日誌難免掛一漏萬,敬請諒解。

五十年勝利號核動力破冰船

2019年6月24日莫斯科時間下午2點左右,來自世界16個國家和地區的113名探險遊客來到俄羅斯摩爾曼斯克科拉灣碼頭,經過不怎麼嚴格的安檢和邊防檢查登上了五十年勝利號。

過安檢和邊檢

本次航行的船長:迪米特裡羅布索夫(俄羅斯)

探險隊長:索蘭詹森(美國)

迪米特裡船長是世界著名的破冰船航海家,本次航程是他第 25 次前往北極點。

船上的113 名探險遊客分別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

左:隊長索蘭,右:船長迪米特裡

為本次探險遊客服務的美國夸克公司探險隊員名單:

索蘭 Solan Jensen 隊長

克林 Colin Souness 副隊長

瑪拉 Marla Barker 海洋生物學家

艾林 Erin Dunglinson 禮品店經理

法布瑞斯 Fabrice Genevois 鳥類學家

亞歷山大(薩沙)Alexander (Sasha) Golikov 中文嚮導、中國通

麥可 Michael Hambrey 地質、冰川學家

羅伯特 Robert Headland 歷史學家

辛迪 Cindy Miller Hopkins 國際著名探險攝影家

伊林娜 Irina Kuzmich 俄文翻譯

雷音 Yin Jill Lei 中文翻譯

安啜亞 Andrea Machaek 講師、嚮導

萊安 Ryan McDevitt 乘客服務

傑克 Jake Morrison 協調員

帕託 Paterson Saunders 熱氣球飛行員

弗拉基米爾 Vladimir Seliverstov 後勤

朱安尼 Juani Volker 嚮導

約翰 John Wallington 熱氣球飛行員

保坂瑠璃子 Hosaka Ruriko 日本語翻譯

山姆 Sam Crimmin 隊醫

6月24日 晴空萬裡,溫度6℃

說明:以下時間統一使用夸克時間(即歐洲中部時間),比莫斯科時間晚2小時,比北京時間晚7小時。今天起,沒有白天黑夜之分,24小時白晝,時間只是一種讀數。

15點30分,領取同聲翻譯器。

16點,參加歡迎會和安全須知會。

16點40分,領取統一的服裝:衝鋒衣和登陸靴。

19點,勝利號正式啟航,在長鳴的汽笛聲中慢慢駛離摩爾曼斯克科拉灣,直奔正北。客艙內電視右下方實時顯示著破冰船所處的經緯度,眼看著緯度數字從69°02′06″開始,不斷地在增加。

不久駛入巴侖支海。

啟航
航海地圖1

6月25日 多雲,溫度4℃

破冰船在巴侖支海一路向北。

9點,駕駛艙的右側向乘客開放,允許乘客隨時前來感受船員們的工作狀態。

9點30分,講座翱翔北極——初識北極海鳥的生態環境,鳥類學家法布瑞斯主講。

10點40分,緊急棄船演習。

11點30 分,講座揭開北極的面紗,歷史學家羅伯特主講。

14點30分,索蘭、克林、傑克分別主持須知會,內容包括北極探險郵輪運營商協會AECO的北極旅行規範、環保要求衝鋒舟乘坐須知以及觀察北極熊須知。

17點,例會:今日回顧與明日計劃。

18點45分,船長迪米特裡舉行歡迎酒會。

19點30分,歡迎晚宴。

在駕駛艙體驗船員工作

6月26日 多雲轉晴天,溫度-1℃

破冰船一路向北,前往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北緯80度) 。

25日夜間和26日凌晨繼續穿越開放海域。26日上午進入冰區,開始見到浮冰,從那時起,隆隆的破冰聲和呼嘯的風聲交會一起,成了我們的背景音樂,但浮冰沒有特別妨礙我們的行進速度,破冰船基本保持 18節的航速。

上午多霧,下午有時晴,風力比較大,但不影響船的穩定性。

進入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馬上有了一個完美的開端。

7點20分以後多次看到海象群。

8點15分發現了第一隻北極熊。約一小時後又看到了一隻母熊帶著兩隻小熊,還分別見到了兩隻特立獨行、傲氣十足的北極熊。

9點15分,克林主持直升機乘坐須知會,然後組織大家參觀直升機。

11點30分,講座:拍攝基礎知識-數碼攝影入門,著名探險攝影家辛迪主講

一路上,當破冰船打開海冰通道,各種海鳥尾隨而來,有三趾鷗、海鳩、象牙海鷗等,它們爭先恐後地在剛被掀開的冰水裡尋找獵物。

12點30分,晴空萬裡,破冰船進入麥爾斯海峽(Miers Channel),抵達位於胡克島(Hooker Island)的寧靜灣(Calm Bay)科考站,送走了俄羅斯北極國家公園的工作人員。

15點,講座:北極探索簡史,由堪稱中國通的亞歷山大(薩沙)主講。

18點,例會:今日回顧與明日計劃。

傍晚進入了半開放水域和半固定冰海域。繼續向北,經過了大不列顛水道(British Channel)。

海象成群結隊
北極熊萌態十足
海鳥尾隨而來

6日27日 晴天,溫度2℃

原本就時斷時續的船上WIFI終於徹底斷了,我們感受到了與世隔絕的寂寞與逍遙。

進入北極冰蓋。我們繼續向北,遇到不同厚度的海冰,有的是一年薄冰,有的是三、四米厚的多年冰,偶爾也遇到6米左右的冰壓脊。

冰蓋區有時候也可以見到開放水域,表明北冰洋對氣候變暖的反應。

6點45分,廣播通知,船的右前方又發現一隻熊,這是我們看到的第七隻北極熊。

9點30分,講座:北極海冰,地質和冰川學家麥可主講。

中午穿越了北緯 85 度。

15點,講座:北極熊:北極食物鏈王者簡介,海洋生物學家瑪拉主講。

17點40分,廣播通知船的右前方又發現一隻北極熊,這是我們看到的第8隻熊。

今天航行的北冰洋上,有60%是新年冰,破冰船行駛比較輕鬆。

18點15分, 例會:今日回顧與明日計劃。

北極多數是霧天,今天天氣特別好,能見度很高,晚上直升機第一次載著我們到空中觀賞破冰船的破冰雄姿。

儘管北冰洋是地球上四大洋之一,但看不到波濤洶湧的洋面,因為完全被茫茫冰原所覆蓋。

直升機歷時4個多小時,飛行幾十個航次,讓絕大多數乘客鳥瞰了破冰船霸氣前行。

直升機巡遊

6月28日霧,溫度0℃

上午,現在我們處於北緯87度,離北極點還有3個緯度,意味著還剩最後180海裡。

冰蓋明顯加厚,80%冰的厚度都超過了兩米,前進的速度明顯減緩,有時時速只有2.5節,有時因為冰蓋太厚只能先後退然後再加速衝擊冰蓋或者調整方向改道前行,有時需要前進後退幾次才能繼續前行。破冰船掀起了厚厚的冰層,冰的底層經常為黃綠色海藻,海藻是該海域食物鏈的基礎層。

今天的能見度一直比較低。茫茫的冰原與白蒙蒙的天空渾然一體,分不清是天是海,是雲是冰。

9點30分,講座:北冰洋的生態系統,鳥類學家法布瑞斯主講。

11點,乘坐熱氣球安全須知會。

15點30分,講座:拍人與拍景的攝影技巧,著名探險攝影家辛迪主講

18點15分,破冰船抵達北緯 88 度,這時召開了登冰蓋活動須知會,探險隊長索蘭向大家宣布:「從現在起,在這個緯度以上除了我們不再有其他人類。」

船長歡迎酒會

6日29 日 霧轉晴,溫度0℃

北緯 88 度以後,海冰更加厚,當穿越了北緯 89 度後,冰還在繼續加厚。前進的過程中常常遇到四米厚的海冰,壓力脊往往會達到10 米厚。破冰船前進愈來愈困難,時不時的採取「先後退再前進」的破冰方式。

這時的海域全部都是冰蓋,偶爾還能看到冰上的融池。尾隨的動物已經不見蹤影。

9點30分,講座:構圖與北極攝影技巧,著名探險攝影家辛迪主講,隊醫山姆介紹自己的攝影心得和經驗。

15點,講座:冰上的鰭足類動物—北極海豹與海象,海洋生物學家瑪拉主講。

講座:北極地質演變,地質和冰川學家麥可主講。

15點,部分乘客參觀破冰船輪機房。

18點45分,例會:今日回顧與明日計劃。

19點,破冰船接近北極點,廣播通知乘客們來到船頭甲板。

19點20分(俄羅斯時間21點20分),甲板上的GPS定位顯示器顯示出了:北緯90°00′000″,東經71°40′。船上拉響了汽笛宣告:五十年勝利號破冰船第五十一次抵達北極點。探險隊隊長索蘭站在船頭致祝酒詞,慶賀大家共同抵達世界之巔,慶祝船長迪米特裡第二十五次抵達北極點,同時紀念英國探險家沃雷謝貝特單人到達北極點五十周年。乘客們欣喜若狂,激情相擁,舉杯慶賀。

GPS顯示的北緯90度
喜慶場面

當大家還在船頭甲板繼續慶祝活動時,船已經悄悄離開北極點,在離北極點約12海裡處找到了比較穩定堅固的冰蓋。

持槍的俄羅斯北極國家公園工作人員首先下到冰蓋上設立安全區域警戒,以防北極熊侵入。

晚上23點多,乘客們登上了北極的冰蓋,大家先圍城圓形,象徵著北極圈和這次北極點之行的圓滿句號;然後大家又組成數字25,表示祝賀我們的船長第二十五次抵達北極點。

夸克公司模擬陸地在冰蓋上設立了公用電話亭、信箱、北極點標記、纜繩樁等設施。還利用被破冰船剛剛破開的船尾的水域作為冰泳場。

持槍警戒
組字慶祝
歷史學家羅伯特在模擬電話亭傍深思
探險攝影家辛迪與丈夫在郵寄明信片
地質學家麥可在模擬地標傍
遊客在模擬地標傍留影
模擬纜繩樁

6月30日

零點55分,當時的水溫為0.5℃,氣溫1℃,麥兜爺爺第一個跳入冰水之中,成為五十年勝利號第51次抵達北極點的極地冰泳第一勇士,約20分鐘後又有35位勇士陸續跳入水中。

有二十八名乘客還乘坐了熱氣球。

凌晨3 點多鐘結束了歷時4個多小時的慶祝活動。一小時後破冰船開始回程,一路向南。

15點,講座:海冰消融對生態的影響,鳥類學家法布瑞斯主講。

16點,俄羅斯著名軍旅畫家,畫冰的潛航者維克託爾-闊步傑夫展示他的作品。

今天的16點開始,乘客可以將分享的照片上傳到公用電腦。

下午的天氣狀況相當不錯,夸克公司再次讓大家乘坐直升機觀光飛行。

傍晚多霧,不得不停止飛行。

18點30分,俄羅斯啤酒品嘗會。

千姿百態的極地冰泳秀
豐富的極地活動

7月1 日 多雲,溫度1℃

一路向南,主要使用破冰船去程時已經開通的航道,回程速度比較快,今天的航速一般都在10節以上,有時甚至達到16節左右,當天就行駛270海裡。

9點30分,直升機陸地降落和衝鋒舟登陸安全須知會。

13點45分我們大約在北緯 86度看到了第九隻北極熊,這是我們這次行程中第七次發現北極熊。

15點 ,講座:北極的鬚鯨,海洋生物學家瑪拉主講。

這一天天氣多雲,有時晴,風力較大,大部分乘客留在室內。

18點30分,例會:今日回顧與明日計劃。

航海地圖2

7月2日 天氣變化最多的一天,溫度0℃

今天我們將接近並經過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

凌晨1點,廣播通知大家:船的前方1點鐘方向發現北極熊。我們看到冰上正走著一隻母熊和兩隻小熊,從它們嘴上的血可以看出不久前剛飽餐了一頓,其中一個小熊還想在母親那裡吃奶。一家三口充滿自信地往前走去。

和諧一家親
總是吃不夠的熊孩子

6 點鐘,索蘭告訴大家:我們的破冰船接近了歐亞大陸最北點,即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魯道夫島(Rudolph Island)菲麗格裡岬(Cape Fligley)。

上午天氣由晴天轉為暴風雪。

這時我們靠近了挪威角(Cape Norway),即著名的挪威探險家南森,前往北極點失敗以後就在這裡登陸。

當時風相當大,還下起了雨夾雪,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登島計劃。我們只能繼續向南。

下午5點,天氣明顯好轉,破冰船到達安靜灣(Calm Bay),這裡是著名的俄羅斯第一個極地科考站。我們坐衝鋒舟登陸該科考站。俄羅斯北極國家公園工作人員安排了簡單的歡迎儀式,地質學博士佑利給我們展示了幾塊北極巖石樣品。科考站相當簡陋,有幾座比較破舊的歷史建築物,有的已經維修或者正在重建,還有早期留下的風力發電車等遺蹟。我們參觀了他們的郵局和禮品店。

傍晚19點,大家回到了船上。

21點,破冰船在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以圓柱形玄武巖石而聞名的魯比尼礁石(Rubini Rock)傍,看那成千上萬的鳥在此飛翔、棲息。

晚上的天氣特別好,夸克公司又一次安排大家乘坐直升機觀光,直至第二天凌晨3 點才結束飛行。

回程很順利,這一天行駛了329海裡。

艱苦的俄羅斯科考站環境
安靜灣俄羅斯科考站
安靜灣的極地苔原
珍貴的極地苔原
遠眺魯比尼礁石
棲息著無數海鳥的魯比尼礁石

7日3日 多雲,溫度3℃

破冰船航行在巴侖支海北部。

上午海冰還較多,一路向南,逐漸駛入開放海域,風平浪靜,但時晴時霧,船隻加速,航速達到了18 節。

11點, 地質和冰川學家麥可講解以全球氣候變化為背景的紀錄片《薄冰》。

下午遇到了一大片浮冰,意外發現浮冰處有一隻北極熊,當時我們破冰船的位置在北緯76度48分,這是離固定冰很遠的地方,據說這個緯度很少出現北極熊,但這隻北極熊雖然離固定冰很遠,依然顯得很健康,法布麗斯認為它來自新地島。這是我們見到的最南方的北極熊,也是最後見到的一隻北極熊。這次北極點之行,12次見到北極熊,其中有兩次都是一隻母熊帶兩隻小熊,總共見到了14隻北極熊。

13點15分,DIY活動泥土自製北極熊,由俄羅斯北極國家公園工作人員米歇爾指導。

DIY北極熊

15點,集體討論「如何應對環境氣候變化」,由地質和冰川學家麥可主持,多國代表分組討論,踴躍發言。

17點30分, 夸克公司為 PBI(國際北極熊保護組織)舉辦了慈善拍賣會。儘管拍品的本身價值不高,甚至可以說是一場「變廢為寶」的拍賣會,但是「意義非凡」,最終拍品總收入達12300美元。

19點30分,俄羅斯式晚宴。

21點,慶祝本次探險之旅成功舉行歡慶舞會。

慈善拍賣會部分拍品
俄式晚宴

7月4日 霧轉晴,溫度5℃

航行在巴侖支海南部,繼續一路南向。

我們的北極之行也接近尾聲了。

乘客歸還該歸還的,領取該領取的。

下午3點,一場別開生面的大講壇在船尾多功能廳舉行,大家用不同的語言,從不同的角度,講著自己認為有必要與大家分享的經歷、感受和心得。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來自中國瀋陽某機械公司的董事長郭先生,用極其詼諧的手法把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以及東西方文化揉在一起加以發揮,給大家送來了一段與北極溫度特匹配的冷幽默。

今天例會的內容是夸克探險隊向大家發出的下一次繼續共同探險旅行的邀請。

晚上船長為大家專門安排了歡送酒會,讓臺前幕後為我們服務的幾十位工作人員與大家見面。

船長的歡送酒會

7月5日凌晨抵達摩爾曼斯克港口,早餐後大家分別離船夸克探險隊隊長索蘭帶著隊員們列隊為我們送行,彼此依依惜別。

用雲南旅友老朱的一句話來結束我們的行程吧:「人生不可能完美到極至,但旅行卻能讓我們到達地球的極點!」這已經足以值得驕傲。

麥兜爺爺於9月3日整理完畢

相關焦點

  • 這位大副因為海難,發現幽靈船,船上一本航海日誌破解幽靈船之謎
    當時,約翰森的心一下子就跳到嗓子眼,因為他航海十多年,聽過很多關於幽靈船的故事和傳說,但沒想到這一次卻被自己遇到了。約翰森很快就冷靜了下來,先把妻子和孩子安頓在船艙裡面,然後他自己開始在船上巡視,想看看有沒有保存的食物和淡水。轉了一圈下來,約翰森沒有找到任何能吃的食物,但發現了不少尚能飲用的淡水,也算是暫時解決了燃眉之急。
  • 找到北極點之前,人類對北極有什麼幻想?
    千百年來,在人類缺乏足夠的設備能力到達北極點之前,對於北極有過諸多綺麗幻想。這些遐想看起來讓人發笑,但真真切切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認知水平。在人類到達北極之前,對北極景象有過哪些猜測?又有什麼傳說?中國人的故事裡,不曾到達過的北極,又會是什麼樣?
  • 奇怪的知識: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人類是黑人
    在隨後的許多年很多探險家聲稱自己是最先到達北極點的人,包括最先到達南極點的挪威探險家Roald AMundsen。隨著人們的探險、導航技術逐漸成熟,爭議逐漸消失,真相浮出水面:Peary的團隊是世界上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團隊,而第一個站上北極點的人,是美國黑人Matthew Henson。
  • 北極點世博印章,北極點的心靈震撼
    每一枚印章都是他們悉心敲下來的,每一個館長的寄語和親筆籤名都是他們千方百計努力爭取到的,每一種不同語言的寄語都是他們找專家仔細翻譯成中文的。如今,翻閱這本編纂完美、製作精良的《永遠的世博會》,仿佛又把我帶回到那段「世博激情」燃燒的歲月,充滿回味與眷戀。
  • 北極點歸來
    萬萬沒想到,有一天,我居然跟團一路向北,到達北極點。一個「輕」字雖然給人以淺嘗輒止的感覺,但去「北極點」還是需要一點點膽量。出發前,我們和極之美旅行機構和具體執行方英國的波塞冬執行公司分別籤下了「生死狀」,1萬字的內容你不看也罷,簡單概括成一句話就是「由於北極環境特殊…傷了死了,都是你自己的事,公司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 「40歲前,我想去趟北極點」
    畢淑敏在《破冰北極點》裡面說:「世界上只有兩萬人到過北極點」人生追求快樂的方式總是不同,可大多數人都在重複地追求某一件事,比如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似乎這樣就能走上人生的巔峰。對於很多人來說,連自己生活了幾十年的城市都沒有好好看看過,更別說去北極點,說去那種地方的人不是幼稚就是沒責任心,所以還不如快去睡覺,夢裡你哪都能去,醒了就好好工作,腳踏實地。可人生,不應該這樣吧。
  • 紀錄片總導演餘敬中手記:去北極點的兩條安全路線
    扯遠了點,怎樣才能去北極點呢?看上面的地圖,離北極點最近的陸地和島嶼有:挪威的斯瓦爾巴德群島,格陵蘭島,加拿大北極群島的埃爾斯米爾島,俄羅斯的北地群島,它們的最北端緯度都超過了北緯80度,離北極點距離1000公裡左右。歷史上,探險家們大體上都從這些地方徒步去徵服北極點。還有一種方式,乘坐潛艇從水下去北極點。當然,這種方式不是一般人所能實現的。
  • 人類第一次到達北極點
    也正是由於這樣,它吸引了世界上的很多探險家,直到19世紀末,有許多航海家和探險家都曾試圖到達北極點,雖然歷盡艱辛,但都未能如願。直到1909年,一位名叫皮裡的美國探險家經歷了十年的艱苦努力,終於成為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人。  羅伯特·皮裡曾是一名美國海軍測量隊員。他從小就有一個夢想:成為第一個徒步登上北緯90度北極點的人。
  • 北極點奇航之旅破冰瞬間
    有一個蒼茫冰原裡的希冀,叫北極點之旅;有一種地動山搖的震撼,叫北極點破冰;有一種世界之巔的體驗,叫遠徵北極點。2020,必須親臨現場,感受人生兩極勇士之徵北極點!「五十年勝利號」破冰場景,這樣的旅行,才是真正的巔峰體驗!
  • 我在北極點,一個小小的點
    北緯90度的北極點是個很小的點,小到破冰船駕駛艙已經到達北極點,船尾甲板上還沒到。在高精度的GPS儀器幫助下,巨大的核動力破冰船尋找北極點是一個緩慢謹慎精巧的操作,感覺像塔吊準確地吊起一個籃子那種難度。
  • 北極點,一個與神耳語的地方
    大約10點鐘,找到了一塊適宜停船的地方。大家以為馬上就能下船,腳踏實地……不,是腳踏實冰,親自感受北極點的韻味,卻不想廣播中一再告知大家少安毋躁。探險隊隊員們要先一步下船,勘測周遭冰體是否牢靠。凡存疑處,都要插上小紅旗,警示大家絕不可靠近。遠處還要部署持槍探險隊隊員,做好驅趕北極熊的保衛工作。
  • 北極點 - 世界在我們腳下
    這個點就是北極點!北極點如此特殊,自古以來就是無數探險家的夢想。十九世紀以來,很多航海家和探險家都嘗試到達北極點,然而都未能如願。直到1909年4月6日,美國探險家Robert Edwin Peary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站在這個世界之巔的人。
  • 特別解析:北極站為何沒建在北極點?
    對這樣短的距離,人可能會有疑問,既然建站,為何不建到北極點上?  楊惠根對此做了解釋,科學考察不同於探險,對於探險來講,北極點是一個標誌,到了這裡就是到了地球的最北端。然而,對於科學考察來講,把站點建在北極點沒有太大的必要。首先,北極點位於一大塊浮冰上,在浮冰上建站實屬不易,其次,對於空間監測來講,現有站址的地理條件已經足夠了。
  • 在北極點冰海體驗「冰泳」
    沒想到我竟然真的得到了一個去北極而且是北極點的機會——從摩爾曼斯克出發乘坐世界上最大的核動力破冰船一路向北抵達北極點。北極點是北極的中心,也是地球的最北端。北極點標誌處那是7月的一天,早上6點12分,我從睡夢中醒來。
  • 北極探險終點站——徵服北極點
    在Barneo營地收拾完行裝後,我們雄赳赳、氣昂昂的正準備踏上徵途時,嚮導卻告之我們行程有變:因為嚮導個人的一些原因導致不能隨隊了,為了隊員的安全著想,他只能取消徒步去北極的計劃。我聽聞後正感到無比沮喪。此時嚮導話鋒卻一轉說,下午我們將乘直升機到達北極點。  到達北極點後,我們立即被這裡的魅力深深折服和驚嘆。
  • 北極點,出發!搶位預訂2018年北極點!
    北極點Circle儀式繼續南行,穿過遠古陳積的古老厚冰層,搭乘直升機俯視觀賞,在特殊景觀處停船,欣賞一望無際廣闊的冰原風光。它佔地近千公頃,由瑞士人多梅尼克·特列吉尼設計,是歷代俄國沙皇的郊外離宮,也是聖彼得堡的早期建築。下午前往冬宮隱士廬博物館參觀。
  • 歷史上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人
    地面上總是覆蓋著厚厚的積雪,它嚴酷的奇寒,使得人類不敢輕易靠近,在這塊人類未涉足之地,就有那麼一個探險家,他不懼嚴寒,自1902-1909年,在北極先後進行了三次探險活動,歷經艱苦,在第三次探險時,終於成為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人,他的名字就叫羅伯特·皮爾瑞。
  • 畢淑敏:北極點冰泳
    初看以為是髒,其實是歲月。想來多少萬年積攢的重量挺立於它的軀體之上,它要有怎樣的堅忍和承擔。中間的冰層,自得其樂。平日沉默,一旦斷裂,冰川將崩塌。  冰川入海,搖身一變成為讓人聞風喪膽的冰山,衝痕看上去像被巨掌掰碎的指紋。不過無論它看起來多不可一世,終比水輕,巨鴨般浮在洋面上,被冰下各種潛在洋流所控攝,按照一定規律不動聲色緩緩遊走,如身穿襤褸銀袍的浪俠。
  • 65歲登頂北極點:七大洲四大洋73個國家走遍,她依然孤獨|畢淑敏新書上架
    如果您嫌這句話太學術,那麼,我換一種說法。地圖是按一定的比例運用符號、顏色、文字註記等描繪顯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行政區域、社會經濟狀況的圖形。如果還覺得麻煩,那麼,就請按照你的理解解釋地圖吧。看到這本書的人,都看過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面對地圖或地球儀的時候,我們總會不由自主地嘟囔或默念這從小銘刻在的短句。此為地圖咒,有了它,你才能正確破譯地圖。
  • 《哥倫布與大航海時代》:開啟航海旅程前的他,為什麼拋棄葡萄牙
    直到今天,讀了這本《哥倫布與大航海時代》,我才知道,原來大名鼎鼎的哥倫布就出生在這裡。克里斯多福·哥倫布,通過航海,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這一發現,讓歐洲人又有了新定居的兩個大陸,也有了能夠改善歐洲經濟的礦藏資源和原材料,更是成就了歐洲人在之後幾個世紀的海上霸業,也讓工業文明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