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 , 咱老百姓自己的書店!
我們不畏懼死亡的方式,
就是注意放棄對身外之物的依戀,
包括悲傷。
——畢淑敏
我心知肚明,我與北極點,初見即是永訣。
北半球冬天所有的寒冷,都來自北極。從此,每一次與徹骨冰寒相遇,我都會在心中喟嘆:北極點,我與你重逢。
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人,原來我以為北極點相當於地球腦瓜頂上的百會穴。現在我覺得說它是地球腳底板上的湧泉穴,也未嘗不可。
北極點並非地球之冠。地圖不過是人為繪製,約定俗成。地圖是什麼?地圖根據一定的數學法則,將地球(或其他星體)上的自然和人文現象,使用地圖語言縮小後反映在平面上,反映各種現象的空間分布、組合、聯繫、數量和質量特徵的發展變化。如果您嫌這句話太學術,那麼,我換一種說法。
地圖是按一定的比例運用符號、顏色、文字註記等描繪顯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行政區域、社會經濟狀況的圖形。如果還覺得麻煩,那麼,就請按照你的理解解釋地圖吧。看到這本書的人,都看過地圖。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面對地圖或地球儀的時候,我們總會不由自主地嘟囔或默念這從小銘刻在的短句。此為地圖咒,有了它,你才能正確破譯地圖。我們從未懷疑過它,以為天經地義。
知道自己在山川河流即大自然中所處的位置,是人類自遠古以來就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生存技能。給事物命名,是原始人的第一種創造性的行為。繪畫可能就是第二種。繪製地形並加以標誌,留檔並告知同伴,是古老的保命大法。目前發現的最早地圖版本,見於1.4 萬年前的古人類留在洞穴巖壁上的標記。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地圖,是考古學家發掘出來的古巴比倫人繪製於公元前2800年的泥板地圖,也就是距今將近5000 年的古巴比倫人心目中的世界的模樣。大地是圓形的,周圍盤繞著環形河流,他們自己,處於大地中心的位置。
人類對地圖的愛,融入了我們的集體無意識。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當「哪裡」還未上升為哲學探討時,首先成了人類努力生存下去的基本功。人們勤勉地把地圖刻在石頭上、寫在莎草紙上、印在書本裡……直到現在,出現在電腦和手機屏幕中,已被隨身攜帶。
中國對地圖之學,自古重之。《漢書》《史記》裡曾常常提到地圖,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地圖,是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三幅帛繪地圖。中國人最早使用的世界地圖,是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拿給徐光啟看的,名叫《坤輿萬國全圖》。那張圖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為當時世界上的通用繪圖法。
世界為何通用此繪圖規則?
「上」不僅僅是一種方位,而且被賦予了不同尋常的象徵意義。一、蒼天在上,神明在上,星辰在上,人的頭顱在上,故以上為尊。二、北半球的陸地面積遠遠大於南半球的陸地面積,人類文明後期的發展,主要集中於北半球,故北為上。三、古人很早就使用北極星定位。當你面向蒼穹朝著北方尋找這顆星時,仰面的那個點,落到紙上,自然而然就被畫到了上面。
這幾個理由看起來很雄辯,不過直到16 世紀,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地區所繪地圖,並無統一的方向感,而是遵循自己的法則,各行其是。由於不同文明所尊崇的人和事物有所不同,在早期地圖中,代表尊崇位置的地圖上方,便五花八門。不過西這個方向,代表著日落與黑暗,比較不受人待見,從未被設為上方。
古埃及的地圖以東為上,他們信奉太陽神,認為日出方向,必須放在巔峰。早期伊斯蘭教的地圖,南為上。因為大部分信徒都生活在麥加以北地區,抬頭朝向麥加方向,故把南方作為頂端。中國的地圖,曾以南為尊,然後變作以北為上。宋代保存下來的一些石刻地圖珍品,如《華夷圖》《平江圖》《地理圖》《長安城圖》《禹跡圖》《九域守令圖》等,均以北為正上方位,和後來世界地圖法則不謀而合。不過出發點不是先見之明,而是歷代帝王多定都北方,皇帝的「宿舍」,當然不能放在圖之下端。
真正把北方當作地球地圖之頂,只是近幾百年的事兒。人們常以為這是探險家哥倫布和麥哲倫啟動的大航海時代,需要仰望北極星導航,故以北為上。
真實而更強有力的理由,來自荷蘭地圖學家墨卡託。1569 年,墨卡託出版了他的新版世界地圖。藉助投影畫出來的航海圖,第一次計算進了地球曲率,從此給予遠航深海的船舵巨大幫助,再不會跨越超長距離的海洋而偏離航道。
在墨卡託的地圖上,北方為上。此圖一言九鼎,方向之爭從此一錘定音。
不過,科學家們非常煞風景但頭腦清醒地跳出來提示我們:在宇宙中,其實並沒有「上」或「下」這樣的概念。
2016年9月,倫敦大學學院和帝國理工學院的宇宙學家們,以迄今為止最嚴密的分析,驗證了宇宙學的一項基本假說,即「哥白尼原則」——宇宙在大尺度下是均質和各向同性的。用通俗點的話來說,從大尺度來看,宇宙是沒有特定方向的,無論你朝哪兒看,宇宙基本都是相同的。哈!原來上北下南……是歷史和人的心理聯手,加上實用需要,共同做的一個局。
不過,口訣念得久了,也就具有了某種塑形神力。人們對於在地圖上比自己所在位置更靠下的地方,會不由自主地比較忽視。澳大利亞人常常對此感到不平,樂見出版以南為上的另類地圖。不管怎麼說,地圖上北下南的規則就這樣保留下來。1973 年,美國宇航局發表了一張圖片,是太空人在太空中所拍攝的地球圖像。圖片很美,不過,由於拍攝角度關係,圖片顯示南半球朝上。怕引起地球人頭腦混亂,美國宇航局乾脆決定將此圖片做個180 度倒轉,調整為北半球向上,以符合人們的習慣性審美。
若是人們能像孫悟空一樣蹦起來,從外太空看地球,地球和太陽系其他行星,像一張大煎餅似的平鋪開,來自同一片宇宙塵埃,眾星球一律平等,描畫起來,都是可上可下的。
說了這麼多關於地圖的話,為了證明「地球之巔」可分屬於兩極,並無頭顱和腳丫子之分。至於「高極」,則毫無爭議地屬於珠穆朗瑪峰。我年少從軍,守衛過中國那塊最高的國土,見過白雪皚皚的重巒疊嶂,聽人講過世界有三極的說法,知道南北兩極也有無盡冰雪。我堅信,在冰雪裡,有比人類久遠得多的時間凍凝著。只是那時候的我,絕不曾想到今生能有機會到達另外兩極。而今年過花甲,竟然踏上北極點,錯愕驚喜。多少也明白了方向這類名詞,皆人為設定。既然是在一顆圓球上,任何一個人站立起來,都是獨一無二的那個點。
我至今未見過極之美的創始人曲向東先生,他深得孟子「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之精髓,開創了讓更多普通國人走出國門,探索地球兩極的輕探險事業。現代人,內心往往凝結著揮之不去的焦躁。這顆星球上有一些地方,會讓你稍慢下來。畏當所畏,安靜緩緩升起,沉著即是力量。祈願這本寫北極點行程的小書,能傳達出北極的曠達和冷靜於萬一,讓你從中感知從容平和、身心俱安的美好。
我知道自己很快就會分解為磷、鈣和其他一些微量元素,每個人的存在至深處,不過是一些信念與感懷的綜合體。將它們記錄下來,是多麼有趣的事兒啊。某種程度上,似在死亡的黑鬥篷下,變出一朵小野花。
內容選自 畢淑敏《破冰北極點》
在世界的盡頭、談談人生、孤獨
和旅行的意義
能夠用語言表達,創傷才有了治癒的契機。
如何放下痛苦?
如何抵禦胸中的隱痛?
如何捱過人生的漫漫嚴冬?
2016年7月27日,65歲的畢淑敏成功登上北極點——工作人員反覆測量後,確認位於北緯90度0分0秒的一塊巨大浮冰。 至此,她已經走過全球73個國家,足跡遍布七大洲四大洋。 她決定在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和大家談一談人生這場孤獨的旅行。
《破冰北極點》
作者:畢淑敏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8月
定價:49.80元
書與旅行,是飛向天堂的兩翼。畢淑敏變身「旅行者」帶領我們登臨北極點,做一次觸及靈魂的心靈之旅。畢淑敏老師在《破冰北極點》中和大家分享了對於人生的感悟和對幸福的求索,讓人深刻感受到行走的力量和語言的魅力。
——《北京青年報》
本期音樂:
《A First Star》,這是一首史詩級純音樂,一切終將逝去,生命中最深的眷戀終究抵不過時間。唯有珍惜才是當下能夠做到的。
你去過最遠的地方是哪裡?
請文末留言,
告訴我們當時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