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經歷過磨難,一度懷疑自我存在的價值,用30年走出自卑

2021-01-10 不見長安舊少年

怎樣度過一生的低潮呢?安靜的等待、好好睡覺、鍛鍊身體、無論何時好的體魄都用得著。和知心的朋友談心,基本不發牢騷,主要是回憶快樂時光。多讀書、看一些傳記增長知識,順帶還可瞧瞧別人倒黴的時候是怎麼挺過去的。趁機做家務,把平時忙碌顧不上的活兒都幹完。——畢淑敏

畢淑敏的身上有很多標籤,崑崙女兵、醫師、心理諮詢師、作家,然而就是這麼一位集名利、地位、財富、於一身的人,也難逃脫芳華之年的"人生經歷"帶給她的自卑跟悲觀心理。用30年時光走出陰霾,一定會經歷尋常人所不能想像,望而不及的事情!

芳華之年,高原生活

1952年10月出身於新疆伊寧的畢淑敏,17歲時選擇在高原部隊阿里地區當兵,直到1980年才結束11年的女兵生涯。這11年時光裡,是畢淑敏一生中最難忘的記憶,也正是這些經歷,改變了她,成就了她

在阿里地區這段孤苦的日子,迎來了一次大合唱,在優美的旋律,激情高昂的歌唱聲下,畢淑敏有點違和的大聲唱著,她期盼音樂老師沒有發現她的跑調。但還是被發現了,音樂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用輕蔑的眼神,難聽的話語羞辱畢淑敏歌唱水平。

畢淑敏狼狽地離開,她強忍著心中不快,"但是又有什麼辦法呢"?"誰讓自己差勁?"後來一個女生攔住了她,讓她回去繼續唱歌。但前提是只張嘴,不說話!這件事深深影響了畢淑敏,以至於後期的她沉默寡言,常常獨自思考,自此自卑心理就此產生。

17歲的人生該是什麼樣呢?大多數女孩正處於一個無憂無慮的"溫室",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然而畢淑敏卻經歷了別人一輩子都不敢想像的事情,可能多年以後,連她自己都沒有想到,那些可怕的事情,會發生在17歲少女的身邊!

阿里地區,平均海拔4500米,被稱為"生命之禁區" "世界屋脊之屋脊"、"世界第三極"、這裡的環境極其惡劣,冬日酷寒,多大風大雨,物資匱乏,生活極其艱苦。稍有不慎,一個年輕的生命就會稍縱即逝!

在阿里地區生活於人生而言不光是一次考驗,更是一次與生命作鬥爭!作為一名戰地醫師,她拯救過很多生命,同時也目睹了身邊人的死亡。一次,她跟一位老軍官把病死的遺體抬往高山,高山寂寥無人,使人心生悲涼,天空中的雄鷹好像隨時等待獵物的到來……那一刻的畢淑敏好像看見了"死神"

當身邊年輕的戰友一點一點離開時,她不明白,人活著究竟在追求什麼?人活著的價值是什麼?對待這些遺體,畢淑敏或許早就麻木不仁,見慣不怪,因為見識了太多生離死別,自己也早就坦然的對待死亡。這種自卑自嘆的心理,一直深深紮根在畢淑敏心裡。

而立之年,選擇棄醫從文

1980年,畢淑敏回到北京,在見多了生離死別,畢淑敏決定放棄醫療,堅持寫作。從此,中國多了一位女作家。1987年,歷經8年的時光創作的作品《崑崙殤》被發表出來。一夜之間,大家認識了這位有著不同人生經歷的女性。

198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2007年以365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第二屆中國富豪榜作家"第14位!一時間風光無限。她的代表作《阿里》《藏紅花》以及其細膩的手法,講述了她所經歷的人物、事情、情感……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這時的畢淑敏正式步入大眾的視野。

成名後的畢淑敏與醫療護士長汪瑞做客節目,與廣大網友進行"心靈對話",談論自己的人生經歷,或許是因為經歷過音樂老師的"輕蔑",畢淑敏面對採訪總是一副和藹的笑容,認真解答別人的每一個問題。

畢淑敏那不算幸福的11年光陰裡,看遍人情冷暖卻有一顆溫暖的心,一直向前尋找"悲觀"的出口。人生的可貴之處在於不斷學習、改變,她所有 "特別"的經歷是別人沒有的,只屬於她自己的寶貴經驗。

不惑之年,重入大學

畢淑敏徹底走出「自卑」,是源於她被邀請給汶川地震的孩子們,上一堂語文課。上完課後孩子們說:"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聽完她覺得很驚訝,問道"為什麼"孩子們說:"那麼多人都死了,只有我們活了下來,還可以在課堂學習,難道我們還不夠幸福嗎?"

這句話好像點醒了畢淑敏,"是啊!幸福不就是珍惜當下,滿足於現狀的一切嗎"。沒想到,自己在教孩子們如何面對災難,而孩子們卻教會了她體會幸福。這一刻的畢淑敏好像明白了幸福的含義,當即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學習心理學,認識自己,幫助別人。

於是,畢淑敏跟隨林孟平教授學習心理學,但是"萬事開頭難"對於畢淑敏來說也是一樣的,時間上不自由,再加上沒有心理學基礎,課堂上老師講三個知識點,對於她而言就是十三個。好學的畢淑敏並沒有放棄,而是努力克服難題,繼續跟隨林孟平讀博士。

學完後,畢淑敏開了一家心理諮詢師診所,開診所的原因很簡單,她想幫助更多的人解決心理問題。很多人慕名而來就找畢淑敏做心理醫師,每天都有全國各地的來訪者!這使她從一周上一天變成一周上五天班,壓力之大,促使她繼續做回作家。

花甲之年,環球旅行

30年後的畢淑敏,當她決定走出去看世界的那一刻起,她就釋然了過去的一切,開始全新的自己。對別人而言,出門旅行,無非就是開始旅行跟結束旅行。然而對畢淑敏而言,是體會一個不一樣的百味人生!"

如今,她已經走過全球80個國家,跨過七大洲四大洋,曾乘坐"和平號"進行全球航海,用半生積蓄繞地球一周,寫下一本書《藍色天堂》。其中她還寫下《非洲三萬裡》《南極之南》《美洲小宇宙》,每一本書都記載她人生寶貴經歷跟旅行路上的所見所聞。

旅行的意義是什麼呢?是為了看不一樣的文化、吃沒有吃過的食物、擺脫以前的舊習、得到心靈的解放。"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但是別忘記了沿途的風景依然是美麗的,只要你熱愛生活,生活就會熱愛你!

畢淑敏的一生非常具有傳奇色彩,她的一生一直在追隨自己的內心,做自己想做的事,在面對極其艱難的生活環境時,直面生活;在看到生離死別時,勇敢無畏;在重入大學,棄醫從文時,毫不猶豫。她是一個有著堅韌外表,又極其細膩的內心的女作家!

相關焦點

  • 自卑心理的形成與自我超越-走出心靈陰霾重見光明世界!
    2、要通過信任關係,用關愛,溫暖內心,增加內在心靈力量,並通過引導思維,尋找自我突破的點。 3、通過對過去人生成長曆程中,一個一個走過來的過程中,那些曾經幫助過的人,給自己關愛的人的回憶。歡迎內在的愛的力量。 4、要通過走出去,做一些小事,讓小事情的成功,給內在增加成功的信心。
  • 畢淑敏:讓自己幸福,是人生的第一要務!
    2020,從冬到春,從寒冷蕭瑟的一月,到春風和煦的四月,短暫又漫長,很多人這段時間都經歷了令自己終生難忘的故事吧,你我心情各不相同,人類的悲歡也未必相通,但我們都渴求幸福,對未來的希望是支撐我們繼續走下去的力量。畢淑敏說,我們對幸福的追求,讓我們體驗到人生的意義,感受到人生價值的莊嚴。
  • 《十二夜》中的珍妮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應該怎樣走出失戀的陰影
    當甜蜜不復存在,而爭吵已成為彼此的常態時,這樣的愛情便沒有了存在的意義,終將已分手收場。不斷改變自己,走出失戀的痛苦和艾倫分手後的珍妮,陷入了失戀的痛苦中。正視失戀的痛苦,努力走出分手的陰影生活中的很多人都同珍妮一樣,因為失戀,在夜深人靜時輾轉反側,在熱鬧繁華中淚如雨下。可是,我們要明白,失戀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事情,我們要做的不是被失戀衝昏頭腦,喪失對生活和愛情的信心,而是應該從失戀中汲取經驗,早日走出分手的陰影。
  • 畢淑敏:文字背後溫情的「生活家」
    畢淑敏的文字不浮躁、不奢華、不賣弄,現實生活中的她真實而親切——從容的舉止、平和的目光、溫婉的言語、謙和的口吻、真誠的笑容。面對面採訪,宛若在同一位鄰家大姐娓娓交流。 找回失蹤30多年的「朋友」 「今天,我首先要感謝餘瑋,他幫我在赤壁找到了一個失蹤30多年的朋友……」2012年5月21日上午,羊樓洞,「中國著名作家寫赤壁」採風座談會。
  • 畢淑敏:人生有三件事不可儉省,尤其是第一件!每一件都是大事!
    有人說:沒有在窮困潦倒時低聲下氣找人借錢的人,不足以談人生;沒有在深夜裡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沒有經歷過大苦大難、大喜大悲的人,不足以談人生!是啊,人生有很多的難題,也有很多次我們感覺走不下去的時候。但是我們我們也不能因為苦難就止步不前。換句話說,如果被苦難打倒,那未免有點「丟人現眼」!
  • 畢淑敏:「快」年代關注永恆的生命
    畢淑敏說。「其實一直沒有轉過型,始終對人類帶有關切和悲憫,願意用善意關注這個世界,雖然世界有陰暗和冰冷,我仍然希望可以對人類做出好事情。」  多年不寫長篇小說,畢淑敏卻不怕被忘記。「我從來不著急,忘了那是應該的呀。」她也從來沒有想過靠不斷地出現引起別人的注意。
  • 畢淑敏:生命地圖(圖)
    畢淑敏:生命地圖  畢淑敏,女,1952年出生於新疆,中學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崑崙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  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共發表作品200萬字。
  • 如何走出了自我懷疑?我曾經懷疑,自己就是無法討人喜歡的一個人
    年少時一個簡單的成績就好像可以動搖內心,長大後經歷更多考驗和衝擊。面對人生方向,感情聚散,面對他人評價和社會規則,你是否也感受到過迷茫?是否也在洪流中模糊了自己?在這一條漫長的探索之路,如何破除懷疑,重塑內核?一起來看今天的故事。
  • 畢淑敏:希望《花冠病毒》永遠只是預言
    在小說的序言中,畢淑敏說,「這本書裡,滲透我人生的結晶……包含我對以往和將來世界的回眸與眺望。包含著我對宇宙的好奇和幻念。」 2003年,「非典」暴發。作家畢淑敏因為當過醫生當過兵,被中國作協選中參加特別採訪組,開赴「非典」第一線。
  • 心理學家:小時候這3經歷多的人,骨子裡很自卑,很負能量
    如果你找一個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去療愈自己,他往往也會把你的這份自卑「掰開」給你看,即他會剖析這份自卑的來和去,他不會越過去,直接給你一些所謂的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因為看見自卑,承認和接受自卑,就是最重要的療愈。那沿著這個角度我們就看看,普通人的自卑是怎麼樣來的,它又會怎麼樣影響我們。
  • 潛意識心理學:你的自卑與自信,往往都來源於你的原生家庭
    潛意識在心理學被解釋為人類心理活動中未被覺察的部分,通常以我們如何看待自我和他人來體驗潛意識的存在。雖然潛意識無法被個體知覺,但它的影響卻無時不在,你所採取的行為,在生死攸關時刻的抉擇,都是由潛意識發出的、最真實的本能反應。個體童年心理印記是潛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李湘的女兒王詩齡,剛上小學就能用純正的英文講數學題;王中磊的兒子威廉,網球馬術樣樣在行,活生生地被培養成了貴族王子;可你看看「殺魚弟」,他九歲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擔,在家裡的魚攤上既賣魚又殺魚,甚至還一度成為家裡的主要勞動力。
  • 畢淑敏:我希望,《花冠病毒》永遠只是預言
    包含著我對宇宙的好奇和幻念。」  2003年,「非典」暴發。作家畢淑敏因為當過醫生當過兵,被中國作協選中參加特別採訪組,開赴「非典」第一線。她走訪抗擊「非典」的一線醫生護士,從「非典」中恢復過來的病人,包括外交部、國家氣象局等部門,結合自己的經歷,醞釀沉澱了八年,於2012年寫出《花冠病毒》。
  • 柯潔再談人機大戰:太絕望了,一度陷入了自我懷疑
    他一度陷入了自我懷疑:「我這麼多年訓練學習有什麼意義呢?未來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有可能被AI替代。人作為人的意義是什麼東西?」以下棋為例,在這個場合,它可能會和人類一樣走,但在另外一些場合人類還是會這麼走,但AI絕對不會那麼走,它有很多跳脫於人類常規思維的東西在裡面。
  • 畢淑敏:人生沒有意義你要給它一個意義
    當作家畢淑敏看到了大學生的困惑,做出這樣的回答的時候,臺下掌聲雷動,久久不能平息。很精彩的一句話。面對年輕人有這種成年人的困惑時,畢淑敏順勢引導大學生們,尋找自己對人生的定義,設立目標,並為之奮鬥,不虛度一生。
  • 獲得自我意識的覺醒,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也叫自我意識,或叫自我,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的覺察,包括對自己的行為和心理狀態的認知。如果一個人不能正確的認識自我,看不到自我的優點,覺得處處不如別人,就會產生自卑,喪失信心,做事畏縮不前……相反,如果一個人過高地估計自己,也會驕傲自大、盲目樂觀,導致工作的失誤。因此,恰當地認知自己能夠克服這些不切實際的想法,還能夠全面的認識自己,在生活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方面。
  • 孩子自卑不敢嘗試,因為孩子自我認同感低,家長這樣做孩子更自信
    1.自信心方面心理學家表示,自我認同感是指人對自身的接受和認可程度,自我認同感包括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自我認同感低的人,往往是由於太過在意他人評價而否決了自我評價。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感太低,會對他的性格產生負面的影響,從而使他成為一個自卑消極的人,對於孩子來說,長時間下來他會越來越沒有自信,成為一個唯唯諾諾沉默寡言的人。
  • 李榮浩「神理論」刷屏:真正厲害的人都把自卑當跳板
    在最近一期的中國好聲音舞臺上,學員劉佳琪用溫婉清澈的聲音徵服了四位導師的轉身。面對四位殿堂級導師的肯定,劉佳琪說出了自己其實是個非常自卑的人。然而,寫出「年少有為不自卑」的李榮浩對劉佳琪說了這麼一段話:「自卑和自信是相對的,你有多少自卑,就有多少自信。
  • 畢淑敏:感悟生命與死亡共同的綻放
    1987年開始發表作品。198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曾獲莊重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北京文學獎。 著有《畢淑敏文集》十二卷,《崑崙殤》、《紅處方》、《女工》等。她在百家講壇傳授幸福的秘訣。她不願用作家的身份局限生命。但她在《紅處方》、《血玲瓏》、《女心理師》、《拯救乳房》等作品中始終對文字充滿敬意。
  • 人生路上,所有的磨難,都是註定的
    能走出困局,走出困境的人,往往是那些心懷信念,努力撐下去的人。這世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也沒有跨不過去的坎兒。只要撐下去,凡事皆有可能。因為,只有撐下去,在困境中才會有一線生機;撐下去,人生才能柳暗花明,得到新的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