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原生家庭對於個體而言,影響是終身存在的。雖然很多人想要奮力逃離令自己痛苦的原生家庭,但他們逃離的過程中會發現,越掙扎越深陷於原生家庭的桎梏中無法自拔。
你是一個自信的人還是一個自卑的人,其實都來自家庭帶給你的童年記憶,這種記憶在你的內心深處紮根生長,最後形成不可逆的潛意識,伴隨你終身。
每當遇到需要考驗自己能力的事情時,腦海裡的第一反應便是「我不行」。
潛意識在心理學被解釋為人類心理活動中未被覺察的部分,通常以我們如何看待自我和他人來體驗潛意識的存在。
雖然潛意識無法被個體知覺,但它的影響卻無時不在,你所採取的行為,在生死攸關時刻的抉擇,都是由潛意識發出的、最真實的本能反應。個體童年心理印記是潛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在由十位美國歷史學家合著的《童年的歷史》中,曾有這樣一句發人深省的話語:「童年的歷史是一場夢魘,我們只是剛從其中醒來而已。」
這句話從遭受童年不幸經歷的孩子角度出發,運用事實論證,為我們講述了兒童其實是最無能為力的一群人,無法選擇自己降臨的家庭,更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
對他們而言,父母就是幼時生活的唯一依靠,能夠意識到這一點的父母,通常能夠給予兒童關愛與保護,不讓他們遭受自卑的折磨。
他們會因為得到足夠的愛而認識到自我的生命價值,也更懂得愛惜自己和他人。但陽光並不會均勻散布在每一個孩子身上,現實生活裡,很多家長並未正視過兒童的心靈感受。
他們將自己置於道德的制高點上,表面上是為了孩子出發,其實是為了變相地控制孩子。這些對孩子的無視,慢慢養成了孩子自卑的潛意識。
弗洛伊德認為,人對難以承受的痛苦經歷,是存在一種天然逃避的,特別是幼年時期不堪的經歷,更會被我們打入潛意識裡封存。
日後遇到與童年類似的經歷情境再現時,當時的情緒又會被調遣出來引發不愉快的情感經歷。
那麼,自卑又是怎樣一步一步在大腦中養成的呢?如果小孩是生養在消極價值觀取向的家庭中,父母從小就給其灌輸各種負面信息,他們一定是對這個世界缺乏希望的。
思考問題時總會沿襲父母的思維模式,凡事只想到最壞的那面,看不到事物有發展前途的可能。
因為在其內心很少得到積極正能量的價值引導,所以只能用短淺片面的眼光觀世界,最後自己也是自卑的,這種自卑是源自父母身上,再加之日積月累的家庭教育傳達到其潛意識層面的東西。
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一個人終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童年時代就已形成的性格。
因此,童年對個體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們會在原生家庭中對這個世界習得初步認知,通過父母的教養方式達成對自我的同一性。
個體的心理天生就具備自我保護能力,那些來自兒時痛苦的,無法被內心所接納的都將被我們埋藏到潛意識深處,只留下被划過的痕跡。
等到場景再現時,才會激發同樣的行為。所以,自卑一定跟原生家庭環境脫不了關係。
家長如果總是當著孩子的面發生爭執,對幼小的孩子來說無疑是嚴重的心理創傷,他們在成長中便會習得遇事就用暴力解決或選擇迴避問題,這觸碰了他們不痛快的回憶。
如果小孩的成長環境總是被忽視,缺乏關愛,那麼他是無法完成自我同一性的,沒有人在其適當的年齡幫助他認識自我。
這種自卑感,是從原生家庭中自帶的痛苦情感體驗,是他們想逃避的事物。長大成人後,他們早已經將自卑內化,成為自我的保護牌了。
作為父母,一定要明白養育孩子的重要性;作為個體,如果不幸被原生家庭打上了深刻烙印也不應該放棄自己,應該認識到自卑是怎樣形成的,最後努力爭取與原生家庭和解。
- The End -作者 | 湯米參考資料:Brown, B. (2015). 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 Pengu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