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意識心理學:你的自卑與自信,往往都來源於你的原生家庭

2021-01-09 心理學神奇小小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原生家庭對於個體而言,影響是終身存在的。雖然很多人想要奮力逃離令自己痛苦的原生家庭,但他們逃離的過程中會發現,越掙扎越深陷於原生家庭的桎梏中無法自拔。

你是一個自信的人還是一個自卑的人,其實都來自家庭帶給你的童年記憶,這種記憶在你的內心深處紮根生長,最後形成不可逆的潛意識,伴隨你終身。

每當遇到需要考驗自己能力的事情時,腦海裡的第一反應便是「我不行」。

潛意識在心理學被解釋為人類心理活動中未被覺察的部分,通常以我們如何看待自我和他人來體驗潛意識的存在。

雖然潛意識無法被個體知覺,但它的影響卻無時不在,你所採取的行為,在生死攸關時刻的抉擇,都是由潛意識發出的、最真實的本能反應。個體童年心理印記是潛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在由十位美國歷史學家合著的《童年的歷史》中,曾有這樣一句發人深省的話語:「童年的歷史是一場夢魘,我們只是剛從其中醒來而已。」

這句話從遭受童年不幸經歷的孩子角度出發,運用事實論證,為我們講述了兒童其實是最無能為力的一群人,無法選擇自己降臨的家庭,更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

對他們而言,父母就是幼時生活的唯一依靠,能夠意識到這一點的父母,通常能夠給予兒童關愛與保護,不讓他們遭受自卑的折磨。

他們會因為得到足夠的愛而認識到自我的生命價值,也更懂得愛惜自己和他人。但陽光並不會均勻散布在每一個孩子身上,現實生活裡,很多家長並未正視過兒童的心靈感受。

他們將自己置於道德的制高點上,表面上是為了孩子出發,其實是為了變相地控制孩子。這些對孩子的無視,慢慢養成了孩子自卑的潛意識。

弗洛伊德認為,人對難以承受的痛苦經歷,是存在一種天然逃避的,特別是幼年時期不堪的經歷,更會被我們打入潛意識裡封存。

日後遇到與童年類似的經歷情境再現時,當時的情緒又會被調遣出來引發不愉快的情感經歷。

那麼,自卑又是怎樣一步一步在大腦中養成的呢?如果小孩是生養在消極價值觀取向的家庭中,父母從小就給其灌輸各種負面信息,他們一定是對這個世界缺乏希望的。

思考問題時總會沿襲父母的思維模式,凡事只想到最壞的那面,看不到事物有發展前途的可能。

因為在其內心很少得到積極正能量的價值引導,所以只能用短淺片面的眼光觀世界,最後自己也是自卑的,這種自卑是源自父母身上,再加之日積月累的家庭教育傳達到其潛意識層面的東西。

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一個人終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童年時代就已形成的性格。

因此,童年對個體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們會在原生家庭中對這個世界習得初步認知,通過父母的教養方式達成對自我的同一性。

個體的心理天生就具備自我保護能力,那些來自兒時痛苦的,無法被內心所接納的都將被我們埋藏到潛意識深處,只留下被划過的痕跡。

等到場景再現時,才會激發同樣的行為。所以,自卑一定跟原生家庭環境脫不了關係。

家長如果總是當著孩子的面發生爭執,對幼小的孩子來說無疑是嚴重的心理創傷,他們在成長中便會習得遇事就用暴力解決或選擇迴避問題,這觸碰了他們不痛快的回憶。

如果小孩的成長環境總是被忽視,缺乏關愛,那麼他是無法完成自我同一性的,沒有人在其適當的年齡幫助他認識自我。

這種自卑感,是從原生家庭中自帶的痛苦情感體驗,是他們想逃避的事物。長大成人後,他們早已經將自卑內化,成為自我的保護牌了。

作為父母,一定要明白養育孩子的重要性;作為個體,如果不幸被原生家庭打上了深刻烙印也不應該放棄自己,應該認識到自卑是怎樣形成的,最後努力爭取與原生家庭和解。

- The End -作者 | 湯米參考資料:Brown, B. (2015). 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 Penguin.

相關焦點

  • 拒絕「原生家庭決定論」,你可以選擇更好的人生!
    然而這一生的所有經歷都是自己的,沒有誰能始終為你負重前行。擺脫原生家庭陰影這件事,最終也只能靠自己。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大會上表示:家庭是整個世界、整個社會的濃縮,而個人是整個家庭的濃縮,所以原生家庭是非常重要的。
  • 你愛上什麼樣的人,並不是天生緣分,往往是潛意識的選擇
    比如,你和愛人大吵一架,吵完後你有些後悔,走過去想哄哄她,結果又變成了爭吵,甚至升級到用各種狠話來傷害對方。其實這個是你潛意識不想服輸,你害怕這次服輸,以後就會一直是你在忍讓。這就是潛意識在作怪。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95%的決定都來自於潛意識,只有5%的選擇是我們前意識決定的。心理學裡把意識分為前意識和潛意識,前者是我們通過判斷分析得出結果,後者往往是瞬間的選擇,看似盲目卻有自己的理由。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說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太公平,還真的一點都不冤枉。你的出生是你的宿命,你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卻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你的原生家庭是伴隨你一生成長的,它根深蒂固,不論是身在何處,它都是一生最難以擺脫的存在。有人說:原生家庭之傷,既是個人和家庭的悲劇,也是時代和環境的餘孽。人們往往會用製造更多痛苦的辦法來應對自身的痛苦。因此,傷害與失調便會像家族魔咒一般,代代相傳。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 大多數重大磨難都來自於原生家庭,心理學家:這可怕,但是很真實
    可以說,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烙印永遠是生命裡完全無法或缺的一部分。原生家庭的影響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很大,似乎我們在這些影響當中,很多人都為自己的失敗和錯誤找到了足夠的解釋。不過其實有些事情並不是這樣的,在這個世界當中,很多人的原生家庭都不完滿。但是他們仍然釋懷了曾經的過去,活出了真正的自己。
  • 心理學:你的不幸,往往來自你的過度臆想
    一、人的記憶並不是可靠的一個人對自我的感知,往往來自我們內心的感受,而不同的內心感受所帶來體驗完全不同。舉個例子,同樣出身在貧窮家庭,父親酗酒的兩兄弟,成長後,成就大不相同。哥哥成為一個知名企業家,而弟弟重複了父親的生活,不斷酗酒,自甘墮落。
  • 那些打不倒你的,必然會使你更加強大: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或者說,我們不能夠用一個人的收穫和成績,來衡量他是否自卑。相反,一個人擁有得越多,他就越會恐懼,越容易故步自封,也越會更深刻地產生自卑的心理。阿弗萊德·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創始人,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他曾是弗洛伊德的學生,但同時也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弗洛伊德心理學體系的人。
  • 讀完這12本心理學的書,你會更愛你自己
    雖然是教材,但這本書寫作流暢、通俗易懂,很貼近生活,把心理學的理論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緊密聯繫,使它同樣也成為一般大眾了解心理學與自己的極好讀物。看了這本書,你會發現原來生活中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藉由書中家庭所面臨的危機,作者帶我們揭開了家庭治療的面紗,讓大家看到心理諮詢的真正模樣,也向我們解釋了家庭中存在已久的制衡力量、三角關係以及原生家庭的影響等諸多問題。如果你備受婚姻、孩子和自身問題的困擾,如果你在接受心理治療或覺得孤立無援、煩惱無處訴說,那這本書將為你提供一個全新的、很有價值的參考。
  • 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錯嗎?
    近年來,美國家庭治療師薩提亞提出的「原生家庭」這一概念在中國廣為流傳。 網絡上,無數專業、非專業人士撰寫的文章,都在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原生家庭是如何塑造人的情緒、人格、行為模式的。 於是,許多年輕人開始關注和重視為自己的行為尋找過去的根源。
  • 你的成功恰恰源自你的自卑!走進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第4集」
    在心理學歷史上,還有很多心理學家也為心理學的發展貢獻了畢生的精力,其中有一位讓我們感到特別溫暖的心理學家就是他的學生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他的傑出貢獻就是創立了個體心理學,他同意他師傅的關於兒童期心理創傷對成年性格的影響觀點,他反對他的師傅把心理問題的根源歸結為性相關的戀父戀母情結,他把問題的根源的原因轉向社會層面。認為一個人成功與失敗都來自早年的自卑感。
  • 讀懂自己的原生家庭結構圖:你原來可以很幸福
    原生家庭一詞被越來越多地拿出來討論,可以看出,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成長的影響有多麼深遠。 健康的原生家庭,往往伴隨溫暖、親切、歡樂、和諧、幸福、自由、獨立等元素。
  • 你有怎樣的潛意識,決定怎樣的財富狀況
    《秘密》這本書裡面說,你生命裡發生的一切都是你吸引來的,你心裡想要的一切都會被吸引到現實生活中來。有的朋友會說:我想吸引一筆錢,怎麼吸引不來?其實,多數人不能吸引一筆錢,是因為不能聚焦財富。你會發現,身邊很多人嘴上說想吸引財富,其實潛意識裡並沒有關注財富。從能量上來說,你越關注什麼,就越放大什麼,而金錢也是一種能量。前段時間,我在頭條後臺收到一位女生的私信,她說自己從小自卑、不自信,身邊也沒有可以說個心裡話的朋友,問我怎麼走出這種困境。我在跟她聊天的過程中,了解到她出生在農村,她的自卑源自原生家庭的影響。
  • 凌霄被親舅舅大罵冷血動物,這樣的原生家庭讓人真的很窒息
    在未成年之前經歷的惡劣事件,帶來的影響往往會大於成年後。正如《以家之名》的凌霄長大後依舊會在雷暴雨的晚上想起妹妹出意外的那一夜,這些記憶一直在折磨著他。知乎上曾經有個很火的話題: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有多大?
  • 真正的成功者都是運用潛意識力量的高手,你也可以做到
    真正的心誠是種信念的力量,你的信念決定了你會產生什麼樣的情緒和欲望,進而推動你的行動力。真正的心誠能從心靈最深處獲得無窮的力量。心誠則靈遵循著因果定律,精神能量守恆定律和吸引力法則!無論是信念,心靈,吸引力都必須通過潛意識來獲取能量,或者通過改變負性的消極的潛意識來獲取能量。心誠則靈其真正的力量來源於潛意識!
  • 心理學:越是自卑的人,越有這4個性格特徵,你佔了幾個呢?
    除了孤獨,還有一部分人自卑,只是自己沒有發覺而已。心理學:越是自卑的人,越有這4個性格特徵,你佔了幾個呢?躲避心理當遠遠看到認識的人的時候,會就開始糾結要不要和對方打招呼。有時候會故意裝作沒看見。你特別害怕自己主動打招呼,對方卻沒有回應的情況。所以如果你發現對方沒有看到自己,則一般會選擇繞路。
  • 原生家庭的痛苦會伴隨一生?這幾個例子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影響
    原生家庭,這個詞目前異常火爆,市面上大量情感類,綜藝節目包括心理類公眾號,都拿各種各樣的原生家庭出來說事。仿佛在說你之所以沒有個如意的人生,都是因為原生家庭,它就是個罪魁禍首。據研究80%的人從小家庭不完整不幸福,或多或少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那麼這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該認命繼而成為跟父母一樣生活不幸的可憐人嘛?
  • 這五種家庭走出來的孩子,要麼自卑到骨子裡,要麼性格變扭曲!
    一個人最健康的心態就是自信,反之,最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就是自卑,自卑可以引發很多不必要的心理疾病,性格扭曲已經是輕的了。這麼多血淋淋的慘案擺在我們面前,我們難道還要忽視自卑這個「定時炸彈」嗎?其實自卑的心理多來自於家庭,以下這5中家庭,就是自卑的源泉。
  • 潛意識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控制你這麼多年
    同樣,不管是我們常說的意志力也好,還是自控力也好,也都屬於一種有意識活動,都是有時效的。自控力再強的人,也不可能一直都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堅持時間越久,控制自己的能力越弱。  而自動加工更多是一種潛意識的活動,它不會消耗我們大腦太多的能量,因此我們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輕鬆地完成。
  • 《自卑與超越》①|自卑,是讓你變優秀的原動力
    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我不夠漂亮,所以我不敢和陌生人打交道;我的原生家庭並不幸福,所以我也不敢談婚論嫁;我精心準備的提案被老闆全盤否定了,我真是一點用處都沒有。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感到自卑、覺得自己不夠優秀的時候,但你可能還沒發現,這些自卑,正是讓你變得優秀的原動力。通過《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你將學會如何利用自卑,超越自我,改善人生的處境。
  • 《自卑與超越》① | 自卑,是讓你變優秀的原動力
    領讀 | 吳小衛十點人物誌出品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我不夠漂亮,所以我不敢和陌生人打交道;我的原生家庭並不幸福,所以我也不敢談婚論嫁;我精心準備的提案被老闆全盤否定了,我真是一點用處都沒有。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感到自卑、覺得自己不夠優秀的時候,但你可能還沒發現,這些自卑,正是讓你變得優秀的原動力。通過《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你將學會如何利用自卑,超越自我,改善人生的處境。
  • 《都挺好》:泛濫的原生家庭決定論,加固了階層的刻板印象
    《都挺好》的熱播掀起了對「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的討論。從《歡樂頌》裡的樊勝美、安迪,到《都挺好》裡的蘇明玉、蘇明成,這幾年關於家庭的劇,總能牽出「原生家庭決定論」,家庭決定性格乃至命運的觀點,深深烙印在人物的身上,也成為自媒體熱衷的噱頭。家庭固然重要,可它真的能決定一個人的所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