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泛濫的原生家庭決定論,加固了階層的刻板印象

2020-12-06 手機鳳凰網

《都挺好》的熱播掀起了對「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的討論。從《歡樂頌》裡的樊勝美、安迪,到《都挺好》裡的蘇明玉、蘇明成,這幾年關於家庭的劇,總能牽出「原生家庭決定論」,家庭決定性格乃至命運的觀點,深深烙印在人物的身上,也成為自媒體熱衷的噱頭。家庭固然重要,可它真的能決定一個人的所有嗎?尤其是在這個鼓吹「父母皆禍害」的環境,過分誇大家庭的缺陷,真的能讓我們洞悉生活的真相?

其實,「原生家庭決定論」迎合了大眾壓抑已久的負面情緒,尤其是那些對家長的憤怒,對自己所處環境的不滿,還有不同群體之間基於階層的刻板印象,都能從「原生家庭決定論」中得到抒發。

———— · ————

泛濫的原生家庭決定論,加固了階層的刻板印象

宗城

1

「原生家庭」這個概念是怎麼火的

▲在新浪微博,網友對電視劇《都挺好》角色蘇大強的調侃

《都挺好》的熱播掀起了對「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的討論。從《歡樂頌》裡的樊勝美、安迪,到《都挺好》裡的蘇明玉、蘇明成,這幾年關於家庭的劇,總能牽出「原生家庭決定論」,家庭決定性格乃至命運的觀點,深深烙印在人物的身上,也成為自媒體熱衷的噱頭。於是乎,「原生家庭決定論」泛濫,討伐父母成為熱潮,好像人世間所有的問題,都能從家庭中找到歸因。

與此同時,人們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愈發看重對方的出身,甚至採用結果倒推的思考方法,根據一個人既成的性格、品味乃至價值觀,把這些東西的成因歸咎於他的家庭,比如在一種常見的推演中:許多評論者會把一個人的自卑、暴戾、粗俗,歸咎給他底層的家庭,用十分簡單的邏輯來總結他人的命運。

家庭固然重要,可它真的能決定一個人的所有嗎?尤其是在這個鼓吹「父母皆禍害」的環境,過分誇大家庭的缺陷,真的能讓我們洞悉生活的真相?

當「原生家庭決定論」泛濫,複雜的人生演進被簡單的線性思維取代,我們得出的結論並不是真相,而是加固了階層的刻板印象。

早在十九世紀,「原生家庭決定論」就出現在小說之中。那時候世界上還沒有電腦、電視,小說是市民最喜愛的消遣讀物,小說家們為了迎合市場,就喜歡寫與階層碰撞有關的小說。比如狄更斯的《雙城記》《遠大前程》、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等,出身農村的孩子往往樸素、純潔、充滿奮鬥的決心,出身貴族的則慵懶、孱弱甚至道德敗壞。小說家們並沒有直接提出「原生家庭」這個概念,他們主張的是「出身決定性格」、「性格即命運」,為了照顧讀者的閱讀體驗,營造出強烈的衝突,這些小說都會有明顯的二元對立,比如底層和貴族的對立、窮小子和富家女的對立、善與惡的對立、農村與都市的對立等,而這些都是現代都市劇的源泉。

到了現代,「原生家庭」這個概念由美國精神科醫生Murray Bowen在1960年代提出,它最初指的是一個人成年之前所處的家庭,直到本世紀初,這個詞才在中國走紅。隨著豆瓣「父母皆禍害」組的成立,還有《巨嬰國》一書的流行,「原生家庭」成為網絡熱詞。

武志紅在《巨嬰國》中用了大量歸因家庭的分析方法,把家庭這個影響因素,拔高為決定因素,作為一個心理學營銷老手,他深諳流行媒介的傳播規律,所以在書中使用了「巨嬰」、「中國式大家庭」、「互害型社會」、「中國式好人」等新瓶裝舊酒的詞。這本書並不新,但它很懂市場。

「原生家庭」的流行,除了書本和電視劇的推動,還有更深的歷史背景的原因。中國是一個家長文化很深的國家,從宗法制到嫡長子繼承制,中國古代的政權邏輯與家庭密切相關,地方的治理也離不開當地縉紳領銜的豪門望族,中國人依靠大大小小的家庭和親戚構建起龐大的人情社會,以父權為核心的家庭結構影響著子女的成長,而到了現代,尤其是新自由主義主導的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古典家庭與當代青年的矛盾愈發突出,父輩與子女的差異,有時幾乎無法彌合。平權思想的東流讓父權中心遭到衝擊,自由主義的思想則讓青年們愈發討厭家庭的束縛。

家本位觀念鬆動,原生家庭的問題因此被擺上檯面,在階層焦慮的鼓動下越燒越旺,這一波原生家庭討論的背後不僅是兩代人的價值割裂,也是子女對自己身份與地位的憂慮。

網際網路對「原生家庭」的討論,集中在對父母的聲討中。以《歡樂頌》和《都挺好》掀起的討論為例:《歡樂頌》裡,樊勝美的母親如同一個累贅。《都挺好》裡,蘇家父親蘇大強也讓人心累。借錢、借錢還是借錢,坑人、坑人還是坑人,觀眾在樊勝美和蘇明玉的遭遇中得到共鳴,對樊母和蘇大強則充滿了無奈和厭煩。

而在2018年7月,北京時代華文書局還出版了一本叫《原生家庭》的書,副標題是「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而這本原名叫「Toxic Parents」(父母皆有毒),作者蘇珊·福沃德描述了諸多不稱職的家長,比如: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言語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等,可謂應時之作。

2

影視劇中的「原生家庭決定論」,被類型化的父母


▲電視劇《都挺好》劇照

《都挺好》和《歡樂頌》一改過去教育劇的家長視角,直面父母的缺陷,它們和「父母皆禍害小組」一道,都提供了「父母是可批評甚至可以被否定」的觀點,在充斥了家本位的中國影視劇裡,這是它們的獨到之處。但它們為了迎合市場,在人物設計上填充了過多的刻板印象,在戲劇衝突上也遵循了典型的情節劇模式,刺激了觀眾的爽點,卻使人物流於類型化。

《都挺好》是部好劇,不過有些地方,它過於追求戲劇衝突,反而衝淡了現實感。比如倪大紅飾演的蘇大強,他是個被妻子壓抑多年的老男人,愛算計,愛背地裡膈應人,在他的身上有一些父輩常見的習慣。但隨著劇情的推進,倪大紅誘發的矛盾,逐漸成了為矛盾而矛盾,編劇在涉及他的部分,都把他做的事往極端的面上推,到最後他猶如一個籮筐,父輩的缺點淨往裡面裝,看著是讓人牙痒痒,仔細一想,還是過於戲劇了。

蘇大強這個角色,倪大紅演的沒問題,主要還是劇本的人物設計。編劇太想凸顯原生家庭的問題,太想利用蘇大強作為戲劇矛盾的觸發點,以至於用力過猛。

相似的地方還有開頭,小明玉抱怨母親偏心,母親直截了當地說,我們不投資你,因為你是女孩。編劇在此想凸顯蘇家的重男輕女,引起觀眾的共鳴,但這樣直白的手法顯得粗糙,而且和大部分國人的經驗有出入。中國人喜歡藏著說話,好話當面說,壞話藏著講,所謂暗地裡出損招,但大多不會像劇中的蘇母這樣,非常直白的說。更不會就因為骨子裡重男輕女,當女兒離家出走,母親就完全不理了。

影視劇需要戲劇化,但如果為了迎合觀眾爽點、痛點,強加衝突,非但會失去戲劇的分寸感,也會讓人物有臉譜化的風險。時下的影視劇流行「熱點思維」,據說開編劇會,編劇們也要積極討論什麼觀點有熱點潛質,為了市場反響,他們就會在劇本裡強蹭熱點,乃至為了激起觀眾的情緒,把事事都往誇張了寫。久而久之,寫劇本像寫公眾號推送一樣,絞盡腦汁迎合熱點、輸出觀點,可是影視劇畢竟不是公號文章,強加衝突太久,觀眾就會疲憊。

3

「原生家庭決定論」經不起推敲

▲電視劇《都挺好》劇照

無論是「原生家庭決定論」還是「家庭決定性格論」,在論證中都沒有嚴密的邏輯。諸如武志紅等心理學家,只是列出了一一系列家庭影響子女的案例,輔以新瓶裝舊酒的大詞,來說明自己的觀點,但他的論證過程只說明了二者(家庭—子女)的影響關係,並不能推到一方決定另一方。

實際上,在心理學家Neiderhiser、 Vukasović、Bratko和Briley等人的研究中,「原生家庭決定論」早就被駁斥了。他們用嚴密的實驗和數據發現:「我們的性格,大約40%源於先天遺傳因素、60%源於非共享環境的影響,而幾乎不受到共享環境的影響。」

Robert Plomin主編的《行為遺傳學》也指出:我們所具有的主要特質(比如智力、情緒、性格和健康),要麼受先天影響最大,要麼受非共享環境影響最大,而受共享環境影響常常很小。(引自《原生家庭不是各種心理問題的根源》)而觀眾熱衷談的原生家庭,就是共享環境的一部分。

無獨有偶,《教養的迷思》作者Judith Harris也強調:家庭教養對兒童成人後人格直接影響比例,不足10%。

「原生家庭決定論」的論證並不充分,為什麼它能在輿論中流行呢?因為它迎合了大眾壓抑已久的負面情緒,尤其是那些對家長的憤怒,對自己所處環境的不滿,還有不同群體之間基於階層的刻板印象,都能從「原生家庭決定論」中得到抒發。

這些刻板印象不只針對底層,它瀰漫在各個階層裡,窮人家的家庭會有父母不和、家庭暴力,有錢人的原生家庭也有離異、夫妻不合、淡漠兒女,但在「原生家庭決定論」的話語裡,不同家庭被塗抹上了厚重的刻板印象,仿佛窮人就一定是沒文化的粗俗的,有錢人就一定是紙醉金迷的、傲慢優越的,而由此衍生出來,窮人家的孩子被塑造地自卑、功利,有錢人家的孩子則是揮霍、大方,這些粗淺的二元對立觀,原本只是通俗小說的敘事策略,如今卻被廣泛運用於觀點說教中,非但沒有解決現實問題,反而激化了人們對他者的痛恨,加深刻板印象,而喧譁過後,其實沒有留下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相關焦點

  • 原生家庭決定論的罪與罰之一錯在家庭
    很多人通過心理諮詢,發現自身所存在問題的根源來自其原生家庭。原來,他們的父母竟然是那麼的三觀不正,他們的童年原來是那樣的不堪回首!他們現在的問題,竟然都是父母造成的!「原生家庭決定論」起源於精神分析創始人弗洛伊德。
  • 拒絕「原生家庭決定論」,你可以選擇更好的人生!
    金馬影后春夏在《奇遇人生》中說:「我家庭中沒有一個女性婚姻幸福,我雖然希望婚姻能長久幸福,但我沒有學過,我怕我做不到。」 生活中,持類似「原生家庭決定論」的人數不勝數。 高曉松曾在《奇葩大會》上,首次公開提到他的原生家庭,提及他和父親的關係。
  • 《都挺好》大結局:再爛的原生家庭,也擋不住想要破繭重生的心
    電視劇《都挺好》昨晚已經大結局,它的每一集劇情都能引起網友的熱議。劇中人們議論最多的就是從小被打壓的小女兒蘇明玉,很多人直呼她的經歷簡直比《歡樂頌》裡的樊勝美還糟心!但其實蘇明玉根本就不是樊勝美,比起樊勝美面對原生家庭的恐懼和無力,蘇明玉靠自己戰勝了原生家庭,一手創造了自己的生活,活成了逆襲女王!
  • 對抖音的刻板印象~絕大多數人都醬紫
    很快,東北人,河南人,安徽人......都加入了混戰,你遷怒於我,我遷怒於你,好不熱鬧。:對東三省的看法,都停留在「刻板印象」。刻板印象,說白了就是固執,偏見,拎不清。比如「刻舟求劍」的傻子,在流動的船上做記號,打撈一把靜止的劍,這不是固執是什麼!
  • 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錯嗎?
    近年來,美國家庭治療師薩提亞提出的「原生家庭」這一概念在中國廣為流傳。 網絡上,無數專業、非專業人士撰寫的文章,都在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原生家庭是如何塑造人的情緒、人格、行為模式的。 於是,許多年輕人開始關注和重視為自己的行為尋找過去的根源。
  • 霍金:「我符合殘疾天才的刻板印象!」
    上面這些描述,其實我們都不陌生。但是霍金本人卻說他能被公眾廣泛認識,部分原因是,「我符合殘疾天才的刻板印象。」「我不能用假髮和墨鏡偽裝自己——輪椅使我暴露無遺。眾所周知且容易識別有其有點,也有其缺點,但優點遠遠超過缺點。人們似乎真的很高興見到我。
  • 這部倫理劇引起強烈共鳴,《都挺好》在現實生活中未必「都挺好」
    01中國原生家庭真實圖鑑《都挺好》改編自阿耐2007年出版的小說《回家》,趁著放假這段時間,開心一口氣嗑完全部更新劇集,最大的觀後感就是:眾生百態,真實還原中國原生家庭浮世繪正午陽光一向擅長拿捏現實主義題材劇的「命脈」,《歡樂頌
  • 不只是中國,看美劇中的法國刻板印象!
    在《艾米麗在巴黎》中,也滿滿都是美國對巴黎的刻板印象,帶血的牛排、美味的可頌、聚會上的香檳、引經據典幾句波伏娃的女性主義,奢侈品公司做的也是代表法國的香水、浪漫的鐵塔和塞納河……這就好像一本大寫的美式刻板印象裡的巴黎之旅,就在法國人態度嚴謹、鏡頭調度華麗、態度悲憫的拍出混亂又嘈雜的《悲慘世界》時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最近電視劇《安家》正在熱播,很多人都被劇中房似錦的母親——潘貴雨,氣得咬牙切齒,那是因為房似錦的母親對待她的行為,讓觀眾覺得憤憤不平,房似錦也對自己的家庭很失望。究其原因,這就是房似錦的原生家庭對她造成的影響。
  • 怎麼評價都挺好?
    《都挺好》這部電視劇一播出瞬間刷爆了各大社交圈,名字叫都挺好,裡面的人物卻過得都不好,這部劇就是把近幾年的關於「原生家庭」的討論以更加衝突更加戲謔的方式搬上螢屏,使得大家有了更多的共鳴與思索,一部劇能揭露社會問題引起大眾的討論與反思就是一部值得觀看的劇何況裡面還有倪大紅,姚晨和郭京飛等實力派演員的傾情出演
  • 案例分析:怎樣避免互動設計中的「刻板印象 」
    而人之所以有「刻板印象」,是因為有categorical thinking(類別型思維),它往往使我們產生對事物的固有看法和理解,是在看到某些特定人、事、物時第一時間想到的,這些就形成了「刻板印象」。毋庸置疑,使用「刻板印象」(經驗)能無形中提升工作效率;減少溝通和開發測試成本;也不會太多的打破用戶習慣。然而,它也會帶來負面影響,讓我們對真實世界失去客觀判斷。
  • 英文精讀|性別歧視言論:在線強化女性刻板印象
    我們認為,對女性的網絡攻擊旨在強化傳統的女性規範和刻板印象。在一項混合方法研究中,我們發現這種類型的攻擊在推特上是普遍和廣泛的,並且其傳播範圍可能遠遠超出了最初的目標。我們在一周內找到了超過290萬條包含性別侮辱的推文(例如,「婊子」「陰戶」「蕩婦」或「妓女」)——平均每天有419000條性別歧視言論。這些推文絕大多數都是負面情緒的。
  • 被刻板印象所遺忘的女獵人們
    男性狩獵動物,女性採集植物——這種傳統印象,最近被 9000 年前一位十幾歲的女獵人打破了。科學家在南美洲發現了一位女獵人的墓葬,她很可能參與了大型動物的狩獵活動。其實,這並不是考古學家第一次發現女獵人的證據,但這個新聞還是令人感到新鮮和意外,畢竟男性狩獵的形象在大眾和不少學者心中都根深蒂固。
  • 淺析《都挺好》,子女是原生家庭的折射,沒有感情的婚姻好不了
    最近電視劇《都挺好》在熱播中,只要你問問身邊的人,都會有一兩個在追這部劇,起初我並不知道這部劇怎麼樣,後來在刷抖音的時候看到了一些片段,決定去看一下這部劇。說起來,這部電視劇講的就是一個大家庭,妯娌,兄弟姐妹,在母親去世之後發生的一些事情。
  • 「科學家都是實驗室穿白大褂的古怪男人」你家娃有這種刻板印象嗎
    但是,即使在銀幕之外,這種刻板印象仍然存在,根據新的研究,它可能會損害下一代潛在的科學家。這項由南澳大利亞大學和澳大利亞天主教大學聯合開展的新研究,探索了刻板印象是如何影響孩子們對科學家的看法的。UniSA的研究人員Garth Stahl博士和ACU的研究人員Laura Scholes博士說,如果我們想解決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技能人才短缺的問題,我們必須要理解,孩子們關於科學和科學家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影響他們的職業抱負的——即使是在小學階段。
  • 如何擺脫原生家庭造成的傷害?先學會面對,才能自我癒合
    當電視劇《都挺好》成為2019年的爆款熱劇,由蘇氏父子引發的爭議中不免提到「重男輕女」、「原生家庭」這類極具討論空間,且一直難以被重視的家庭問題。其中,「原生家庭」被擺上檯面,通過網友討論,發現似乎每個人成年後所具備的性格缺陷,總能找到相對應的童年陰影。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說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太公平,還真的一點都不冤枉。你的出生是你的宿命,你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卻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你的原生家庭是伴隨你一生成長的,它根深蒂固,不論是身在何處,它都是一生最難以擺脫的存在。原生家庭,不論從外面看如何美好,令人羨慕,它的內裡都藏著或多或少的痛苦和傷害。了解原生家庭創傷對我們的影響,然後治癒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創傷。在這一點上,《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這本書給了我們方法。
  • 什麼是基因決定論?難道我們的一切真的是由基因決定嗎?
    基因決定論是指人的物質特徵和精神特徵大部分是由基因決定的。與之相反的則是環境相對論,認為人的發展完全是由環境決定的。當然,現在公認的是基因與環境對人的影響各佔50%。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鼓吹基因決定論,不斷誇大基因遺傳因素對人發展的作用。
  • 評價一下都挺好裡面的男人
    每一個人都至少在某一段時間裡過的巨JB心酸,像一個弟弟一樣被生活和家庭錘成弱智。很多觀眾都可以在劇中人物的心酸記憶中看到自己的往事,這也是這劇最近比較火的原因。原生家庭唄,這類話題一撩一個準。從劇中我們可以感覺到,蘇家這個家庭的成員性格中都有讓人感到不舒服的一面,這是從小家庭導致的,沒有辦法,但是人具有主觀能動性,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都會改善很多,所以都挺好。也許你會想,同樣是成年人我憑什麼要想著去改變他?我只想懟他!
  • 原生家庭的痛苦會伴隨一生?這幾個例子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影響
    原生家庭,這個詞目前異常火爆,市面上大量情感類,綜藝節目包括心理類公眾號,都拿各種各樣的原生家庭出來說事。仿佛在說你之所以沒有個如意的人生,都是因為原生家庭,它就是個罪魁禍首。據研究80%的人從小家庭不完整不幸福,或多或少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那麼這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該認命繼而成為跟父母一樣生活不幸的可憐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