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精讀|性別歧視言論:在線強化女性刻板印象

2021-01-08 陪你讀論文

論文基本信息

題目:Sexist Slurs: Reinforcing Feminine Stereotypes Online

作者:Diane Felmlee1 & Paulina Inara Rodis & Amy Zhang

來源:SEX ROLES Volume 83

摘要

社交媒體平臺多次被指責創造了欺負和騷擾婦女的環境。我們認為,對女性的網絡攻擊旨在強化傳統的女性規範和刻板印象。在一項混合方法研究中,我們發現這種類型的攻擊在推特上是普遍和廣泛的,並且其傳播範圍可能遠遠超出了最初的目標。我們在一周內找到了超過290萬條包含性別侮辱的推文(例如,「婊子」「陰戶」「蕩婦」或「妓女」)——平均每天有419000條性別歧視言論。這些推文絕大多數都是負面情緒的。我們分析了在幾種情況下發生的對話的社交網絡,並展示了如何使用「回復」,「轉發」和「喜歡」來進一步傷害目標。此外,我們開發了一種情感分類器,並在回歸分析中使用該分類器比較性別歧視信息的負面影響。我們發現,信息中強化女性刻板印象的詞語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推文的負面情緒。這些術語包括侮辱某人的外貌(例如「醜陋」)、智力(例如「愚蠢」)、性經驗(例如「濫交」)、心理穩定(例如「瘋狂」)和年齡(例如「老」)。強制採用審美規範的信息往往特別負面。總而言之,敵對的、性別歧視的推文本質上是戰略性的。他們旨在促進關於女性氣質的傳統的文化信仰,例如美的理想,並通過指責受害者未達到這些標準而羞辱受害者。

研究背景

社交媒體上的騷擾每天都在發生,研究人員發現,在過去兩年間,推特上有9764583條涉及欺凌的信息。換句話說,推特用戶每天發布超過13000條與欺凌相關的信息。各種形式的網絡攻擊也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例如自尊心低下、情緒和心理困擾以及負面情緒。多項研究表明,網絡欺凌的目標主要是女性,儘管根據定義和地點而有例外。但是,我們對網絡論壇中針對女性的網絡攻擊的內容或模式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詳細研究推特社交媒體平臺中針對女性和女性氣質的攻擊性信息的做法。通過使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我們研究了性別規範在這些網絡攻擊模式中的作用。

網絡攻擊

網絡攻擊,這裡指的是有意的電子社交,旨在侮辱或傷害個人。借鑑群體過程理論,我們認為有兩種基本的社會機制促進了網絡攻擊的發展:(a)社會規範的實施和(b)社會等級制度的建立。我們認為,針對女性的攻擊性推文試圖強化傳統的性別規範,尤其是那些與理想化的女性特徵相關的規範。此外,傳播這種敵對信息的人很可能是為了提高他們在支持者群體或更廣泛的社會受眾中的社會尊重和認可。性別歧視的網絡騷擾不是隨機發生的,換言之,它本質是戰略性的,旨在加劇性別不平等。

性別與女性刻板印象

女權主義理論認為,對婦女的敵意產生於父權文化及其伴隨的性別歧視、厭女症和對婦女的物化態度。學者們進一步指出,敵意源於婦女在更大的社會權力結構中受到的壓迫,這種結構將男子置於主導地位,將婦女置於從屬地位。制度上的性別歧視造成了性別刻板印象形成的社會環境,反過來,刻板印象的延續保存並強化了性別歧視和佔主導地位的男性的社會文化。經典的女性人格刻板印象包括兩個主要組成部分:一個與溫暖和友善相關,而另一個是缺乏能力(例如被動、情緒化、不合邏輯)。這種理想化的女性氣質通常被認為與男性氣質相反。其他女性刻板印象包括更注重家庭或社區,女性不應該有自私的意圖或行為,而是應該成為道德的典範和美德的守護者,這也延伸到要求她們是「處女」或相對缺乏性經驗。因此,我們社會中關於女性的性別規範的中心主題圍繞著美麗以及美好、道德和性經驗不足。在本文中,我們認為推特上針對女性的攻擊行為觸及了女性刻板印象中許多相同的核心主題。這種行為可能反映出顯性或隱性的性別偏見。騷擾者通過試圖以違背這些規範性期望的標籤來羞辱婦女,從而有意或無意地強化了傳統的刻板印象。

研究方法

程序和措施

我們從2016年到2019年初在推特上收集了大約兩年的數據,主要分兩個階段收集推特信息。首先,我們在NodeXL中利用了關鍵字搜索,以抓取包含指定術語的最新推文。在此過程中,作者整理了一份常用的侮辱清單,這份清單由推特上針對女性的負面觀念和刻板印象組成。共收集了50000多條推文,其中包含了各種各樣的性別貶義語言。在這個項目中,我們主要關注最常見的四個術語(「婊子」「陰戶」「蕩婦」和「妓女」)。在數據收集的第二階段,我們直接從推特的Streaming API抓取數據。收集的數據集被分成四個獨立的流進行過濾,以找到包含我們提到的四個關鍵術語中至少一個的推文。數據集是在2017年6月(6月4日至6月11日)為期一周的時間內收集的。經過進一步的篩選和處理,我們收集到了290萬條推文,每條推文都包含了四個術語中的一個。總樣本中,87%來自收集關鍵詞「婊子」,5%來自「陰戶」,4%來自「蕩婦」,4%來自「妓女」。

社交網絡分析

我們研究了推特「對話」的社交網絡,這些社交網絡是根據包含我們的關鍵字的信息發展而來的,重點是位於用戶網絡中的推文。我們調查了負面推文導致的網絡傳播,其中網絡由最初的侮辱性推文後出現的「轉發」「回復」和「喜歡」組成。接下來,我們研究了在我們較小的網絡中推特交流所涉及的社會角色,並確定了「犯罪者」「受害者」「強化者」和「維護者」。我們還注意到,當出現「旁觀者」時,指的是在貶損性推特之前參與推特對話,但沒有以支持或批評的方式做出回應的人。

情感分析

我們開發了一個分類器,用於對推文樣本的內容進行情感分析。情感分類器利用稱為詞典的單詞詞典,由幾個研究助手手動注釋它們是否帶有正面或負面情緒。此項目中的情感分類器利用了為VADER分類器創建的詞典。我們更新了VADER的詞典,把我們在推特的手動檢查中發現的針對女性的貶義詞和針對性詞包括在內,並將該分數轉換為 4(最負面)至+4(最正面)的等級。

研究結果

描述性發現

我們首先比較一周內推特中四個關鍵詞的頻率。儘管我們計算了一周內從API抓取到的推文的總體頻率,但是無法推斷出此類推文的普遍性,因為推特並未公開任何一天創建的推文的數量,也沒有公開發布供下載的推文的數量。表1列出了包含四個關鍵詞中的一個或多個的針對女性的負面攻擊性信息的例子。

網絡攻擊的網絡

在收集有關網絡攻擊的網絡數據時,我們確定了兩種類型的「對話」網絡。首先,是一系列針對目標婦女的大型網絡討論,其中許多既有積極的內容也有消極的內容。這些廣泛的推特網絡往往涉及知名人士,在這種情況下,信息似乎主要是在對同一話題感興趣的陌生人之間交換的。通常,一條侮辱性的推文會引發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消息。第二種類型的網絡攻擊網絡表現為較小的對話集,在日常對話中使用貶義性語言對女性進行攻擊。此外,還有第三類負面信息,由單一的推文組成,這些推文在網上沒有得到明顯的回應,也沒有形成交流網絡。

情感分析的描述性統計

我們對推文樣本進行了情感分析。不出所料,包含任何一個關鍵詞的信息,「婊子」、「陰戶」、「蕩婦」和「妓女」在情感上往往是負面的。總體平均得分為0.43(見表2第一行),當推文包含強化女性刻板印象的形容詞(例如,「醜」「胖」)時,負面情緒的平均得分翻了一倍多(2.6倍),從不帶侮辱性形容詞的0.39到帶有此類形容詞的1.03(表2的最後一列)。

而當涉及身體屬性的貶損的形容詞被包括在內時,推文情緒尤其消極(見表3)。

侮辱性形容詞對情感的影響

如前所述,某些形容詞與其他形容詞相比能使推文帶有更多負面情緒,尤其是指身體外觀的形容詞。接下來,我們通過測試七個類別之一中的形容詞是否會顯著改變整體信息的消極程度,來檢驗這種趨勢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在我們的分析中,我們發現了對以下論點的支持,即包含強化女性刻板印象的侮辱性詞語會顯著增加推特的總體負面情緒。表4描述了這些發現,給出了精確的係數和標準誤差。在大多數情況下(70%),包含其中一個形容詞會增加推文的負面情緒,這表明該詞不僅降低了情緒,而且其得分會顯著影響推文的整體得分。此外,僅包含一個規範形容詞就足以將消息的情感得分平均降低1.0(即使推文更加負面)。因此,儘管較大的樣本量可能會影響結果的統計顯著性,但特別要指出的是,包含形容詞會導致相當大的負面影響。

研究討論

社交媒體一再被指責為其用戶提供不公正對待婦女的場所,我們發現有證據表明,針對婦女的惡意推特信息是日常的常見現象。我們在一周內找到了290萬條推文,約等於每天419000條,使用了四種主要的女性誹謗之一。請注意,推特僅將其數據的一小部分提供給公眾下載,這表明面向女性的貶損信息的問題甚至比我們記錄的還要廣泛。此外,我們發現,平均而言,這些推文在情感上是負面的,並且侮辱女性刻板印象的形容詞的加入將它們的總體負面情緒放大到了顯著的程度。在某些情況下,敵對信息的範圍遠遠超出了最初的目標,涉及到許多其他人,尤其是當涉及到女性名人時。

我們的研究發現表明,這些攻擊性的在線信息經常依賴於暗示目標未能體現傳統的女性刻板印象和理想,特別是那些身體吸引力、美好和性純潔的理想。因此,隱含的信息是,女性應該與傳統的美麗、甜美和純真的形象保持一致——也就是說,有一種正確的「性別」方式。而在社交媒體網絡蓬勃發展的社會中,女性美的理想仍然很強大。

我們發現我們的理論論點得到了支持,即規範的增強和地位的提高會導致社交媒體中的網絡攻擊。在我們的推特數據中,負面的在線交流往往會強化現有的女性社會規範。此外,貶義性推文在推特對話網絡中的傳播表明,提高自己在同齡人中的地位是對女性進行網絡攻擊的另一種動機。最後,這些互動發生在一種文化觀念體系和一種社會權力結構中,這種系統結構削弱了婦女的地位,所有這些都增強了個人貶低婦女行為的能力和動機。

責編:周夢琦

相關焦點

  • 童書裡的性別歧視,我們都低估了
    童書,如何書寫性別?這並不是一個能忽視的議題,只是很遺憾,它在近些年才得到較多關注。而在國內,曹文軒等童書作家的性別書寫就受到過較大爭議。「他第一回如此清晰地聞到了一個女人———一個未經男人汙染的女人身上所特有的氣味。這氣味是純淨的,卻又是讓人心顫與迷亂的。」——摘自曹文軒《天瓢》的確,童書中隱藏的性別歧視與刻板印象引人深思。
  • 留學圈裡的性別歧視,無處不在
    因為某些回答充斥著赤裸裸的性別歧視,甚至是嘲諷!比如有男生認為女生出國留學就是「貪圖享樂」「不考慮投資回報率」。男生因為有買房養家的壓力,所以選擇出國的話投資回報率不高,有出國那個錢還不如早早買個房!「女性就應該找個輕鬆的工作來照顧家庭」這些言論確實或多或少地影響著大家的選擇。
  • 被刻板印象所遺忘的女獵人們
    當對這種觀點追根溯源,我們會發現,其中隱含著許多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安第斯山脈的女獵人|Matthew Verdolivo / UC Davis IET Academic Technology Services參與獵捕大型動物的墓主人 是位女性
  • 盤點英文中帶有性別歧視的詞
    他的一位員工黛比·希爾(Debi Hill)為他辯護道:「他並不是性別歧視,我們在他面前感覺很受尊重。」但他選擇用「女孩」這樣的詞來形容一起工作的成年女性,這個做法引起了公眾的騷動。(這些例句都來自於Tickled Pink一書) 沒有人會說「爭強好勝的男人」(feisty male),因為這類形容詞展現了詞彙的性別之分,同時也展現了日常生活中更廣泛的性別歧視。女性被貼上的標籤通常都帶有貶義,但這些標籤永遠不會被用在男性身上。 在過去的幾年間,一直有人提出要摒棄這些詞彙。
  • 消除NLP中的刻板印象:程式設計師之於男性=家政人員之於女性?
    然而,科研人員發現在機器學習人類語言的同時,也習得了人類語言中隱藏的刻板印象。帶有這樣偏見的自動化算法如果被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的話,很有可能擴大這種偏見,造成不良的社會後果。AI 科研群體非常關注這一問題,並在近幾年來不斷討論、改進解決方案。這篇推送中筆者將會介紹兩篇這一領域中的經典論文,藉此希望可以讓讀者對於當前科研人員在消除算法刻板印象上的努力有一定的了解,也對 AI 和社會的關係帶來一些思考。
  • 《小豬佩奇》性別歧視?倫敦消防局批其用詞不當
    頗受歡迎的英國兒童電視節目《小豬佩奇》近日被倫敦消防局公開批評,稱該節目在提到「消防員」時使用的是fireman,而不是已經更加普及的firefighter,是性別歧視行為。同時,倫敦消防局還對芭比娃娃提出表揚。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人工智慧助手的性別平權之路
    性格特質應當和性別剝離開來,親和友好的性格特質也許會更多的出現在女性身上,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認為男性具有這種性格特質是一種錯誤。而在當前的智能服務產品領域,我們不難發現,這種性別歧視仍然大量存在,人們對於性別差異所導致的工作勝任能力差異仍有著強烈的刻板印象。同時,有研究表明,不管是設計開發人員還是一般人,都傾向於將性別刻板印象投射到機器人或AI身上,特別是與人類有交互的那一類AI。
  • 對抖音的刻板印象~絕大多數人都醬紫
    這種帶有明顯地域歧視的言論,很快惹怒了一眾網友,尤其是「東北網友」。於是乎,大家一聯想身邊認識的東北人,好像還真是那麼回事兒,殊不知所有人都犯了跟六六一樣的錯誤:對東三省的看法,都停留在「刻板印象刻板印象,說白了就是固執,偏見,拎不清。比如「刻舟求劍」的傻子,在流動的船上做記號,打撈一把靜止的劍,這不是固執是什麼!
  • 《三體》英文版遭遇嚴格審查,對於程心的描寫是否是性別歧視?
    但是在小編看來「黑命貴」與種族歧視一樣令人不齒,「女權至上」與性別歧視一樣令人生厭。平等才是正道的光。而西方的女權主義對於《三體》的批評其實就是另一種「文字獄」。那些指責劉慈欣性別歧視的無外乎以下幾點:劉慈欣不擅長描寫女性;劉慈欣對於女性有著很深的刻板印象;《三體》中缺少女性的正面角色。對於劉慈欣不擅長描寫女性角色這點,小編是同意的。
  • 算法習得並強化了人類偏見嗎?如何測量、分析算法中的偏見
    ,詞向量算法仍習得並放大了傳統關於性別的刻板印象。如何圖1左側具體呈現了w2vNEWS中分別與she和he最相關(語義距離更近)的職業,可以明顯看到男性和女性相關職業的巨大差異。圖2右側展示了詞向量模型中可以與she和he類比的詞對(詞對在向量空間中餘弦距離近似即為可類比),上半部分為明顯帶有性別刻板印象的詞對,下半部分為不帶有性別刻板印象的詞對。
  • FSF 再陷性別歧視風波 - OSCHINA - 中文開源技術交流社區
    近日,自由軟體基金會歐洲分部(FSFE)前員工 Malinagalina 將該基金會告上法庭,指控其在職場存在性別歧視。
  • 女性主義的發端與性別不平等的起源
    但是值得強調的是,『女權主義』一詞作為某種(或多種)意識形態,屬於社會學、歷史學、性與性別研究等跨領域的學術論題。然而,由於近現代加速發展的媒體傳播,對於女權主義引用和應用的泛濫,使得不少人對於女性主義的內核並不太了解。與此同時,一些打著『女性主義』旗號在社交媒體上博眼球的言論,使得大眾對於這一專有名詞產生了諸多負面的刻板印象。
  • 賈亞男 | 流動的性別
    本期特約攝影師:賈亞男我相信性別是流動的,一個人的性格裡會同時包含男性和女性的特徵。女性的內心可以住著一個男人,擁有男性的堅毅與野心;男性可以有女性的纖細敏感。但在這個以二元性別為主流的社會,不符合性別表達規範的人常受到歧視。跨性別者就是這樣一個人群,他們打破了二元性別的刻板印象,在「非男即女」的社會中卻被當作異類。這些肖像都是在跨性別人士家中拍攝,油畫的主人公都跟拍攝對象有一定聯繫。
  • 「二胎」放開後女性擇業屢遭拒 性別歧視不容忽視
    「女性不僅需要承擔生育代價,也被賦予更多家庭責任」 來自北京某高校的小君是傳播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在北京上學6年了。說起在求職過程中女生受到的歧視,這個開朗的天津姑娘一下子滔滔不絕起來。
  • 《三體》被美國女權批評惹爭議,劉慈欣到底有沒有歧視女性?
    文/薛丁格的猹「從美國人的角度,我覺得《三體》這本書不錯,但女性角色的塑造很有問題!」一名美國小姐姐在網上發視頻吐槽三體,被國內《三體》粉絲抨擊,但也有不少國內女權對她表示了支持。她們覺得《三體》是很有問題,作為女性看的時候會不舒服。
  • 「科學家都是實驗室穿白大褂的古怪男人」你家娃有這種刻板印象嗎
    但是,即使在銀幕之外,這種刻板印象仍然存在,根據新的研究,它可能會損害下一代潛在的科學家。UniSA的研究人員Garth Stahl博士和ACU的研究人員Laura Scholes博士說,如果我們想解決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技能人才短缺的問題,我們必須要理解,孩子們關於科學和科學家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影響他們的職業抱負的——即使是在小學階段。
  • 蒙格斯智庫:性別歧視?或為性別差異
    數學領域,菲爾茲獎共頒發61次,女性僅被授予1次;阿貝爾獎20次,女性1次。計算機領域,圖靈獎頒發總計70次,女性僅獲得3次。為什么女性獲獎者屈指可數,是因為性別歧視嗎?總體而言,女性較男性社會性更強,更具有利他性、更信任他人,更樂於積極互惠而較少地消極互損。而在另一方面,女性冒險精神不如男性,也不如男性有耐心。假說這一傾向性上的男女性別差異,是天性使然,還是環境所迫?一個國家的傾向性男女性別差異與該國經濟發展及性別平等狀況有什麼相關性呢?
  • 科學無性別,但科學家有性別,說說學術界性別歧視那點事
    雖然近年來有學術界大佬一直強調「學術界沒有性別歧視」,但截至目前,女性在科學界要想獲得最高榮譽,依然不算平常事,至少遠未能頂「半邊天」。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包括生理學或醫學、化學、物理學)近600位獲獎者中,女性科學家只有區區約20人。
  • 論文歧視事件發酵:16名委員辭職抗議,英國皇家化學會RSC呼籲消除...
    近日,化學頂級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因在線發表(just accepted)涉及性別歧視、種族歧視等不當言論的評述性論文,被業界「聲討」。(詳情回顧:詆毀中國化學家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