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您可以在手機國搜客戶端繼續瀏覽本文,並可以分享給你的好友。
核心提示:「現在放開二孩政策了,以後哪個單位還要女生啊?」聽到屋內兩名大夫在討論「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小陳的心裡咯噔一聲,心想這次求職也許又會敗在「臨門一腳」。
「女性不僅需要承擔生育代價,也被賦予更多家庭責任」
來自北京某高校的小君是傳播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在北京上學6年了。說起在求職過程中女生受到的歧視,這個開朗的天津姑娘一下子滔滔不絕起來。
「在許多國企,尤其是銀行的招聘中,我們班的大多數男生都可以通過簡歷篩選,而女生往往只有一兩個通過。但除了性別這一點區別,並不是所有通過的男生都強於女生,有些女生無論是成績、實習經歷、學生工作等都很優秀,但很難通過簡歷關。」
小君說,她在應聘過程中遇到過幾次明確標明傾向於選擇男生的現象,而且不少是體制內單位,如一些國企、出版社、事業單位等。例如「崗位需要經常加班,男生更為合適」「崗位更適合男生應聘」等。
「我覺得一些國企和體制內單位應當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樹立正確的風向標。但在求職過程中,它們反而讓我和我的同學更明顯地感受到是『性別歧視』的單位。」小君坦言,體制內單位的選擇標準給她和她的同學們造成了很大的求職壓力。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男女生求職不平等現象?
小君認為,女性不僅在生理上需要承擔生育帶來的一些外部代價,同時也被賦予了更多的照顧家庭的責任。在女性必須承擔家庭方面的社會壓力的同時,實際上男性也被這種社會文化逼到了角落——必須奮鬥不止、事業有成,哪怕現在已經有許多人認為重視家庭、性格溫和的男性更值得認可,但這基本上也是要建立在「小有所成」的基礎上的。「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小君直言,現在很多用人單位作出的選擇,跟社會大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繫。
談起在招聘過程中用人單位主要考慮的產假和哺乳假,小君認為,現在只針對女性的產假和哺乳假政策本身即是一種隱性歧視,「政策方面,產假、哺乳假等政策在保障了權益的同時也實際上將女性聚焦在歧視的中心,企業的確有理由更少地僱傭需要更多假期的員工。」
「有一次一個面試官問我對『性別歧視』怎麼看,我很緊張,但我還是坦誠地回答,在社會層面我承認男女不平等的存在,並願意以平和的心態正視它;但在個人層面,我希望我個人不受這種觀念的影響。」說完,小君的電話響起,恰是一家單位的面試通知。
「傳統偏見才是真正束縛我們的枷鎖」
「『會喝酒,會開車嗎?』室友咬咬牙回答『會。』『可能這個崗位還是更適合男生。』」小北略顯無奈地講起室友前幾天在求職現場與面試官的一組對話。在對面試官提出的質疑都予以肯定正面的回答後,小北的室友還是沒能得到她的理想崗位。
小北是北京某高校文科院系的大四學生,是學校登山社團的骨幹,作風乾練。在求職過程中,她先後向網際網路、諮詢、金融、廣告公關等行業的20餘家單位投遞過簡歷,共收到5次左右面試通知。「比例不算高,但我們同級一個男生投遞簡曆命中率百分之百。坦率地說,最開始我會有一些失望,後來也慢慢能夠接受了。」
「我覺得就我自身而言,作為女生在求職過程中受到的『區別對待』主要體現在簡歷篩選環節,進入面試後,我很少遇到直接對性別相關問題直接發問的。」小北理了理自己的衝鋒衣,開玩笑般地說道,「可能是我自帶『女漢子』氣場吧。」
小北說,只有一次在面試中,她被禮貌地詢問作為女生是否能適應該崗位的高強度工作,「面試官提到過做這一行可能比較辛苦,壓力比較大,加班較多,問我作為女生是否能夠勝任,但在我明確表示自己本身熱愛該行業且吃苦耐勞以後還是得到了該職位。在面試過程中人力部門主管曾提到本來想讓我去市場部門,但那邊主管表示已經有很多女員工希望進一個男孩,所以就讓我去電子商務部門面試,這在我看來屬於部門間性別比例的調適,不算性別歧視。」小北坦言,自己是同班女生中找工作比較順利的那一個。
「我知道你們就想讓我選穩定的那一個,那也得考慮職業發展前景啊。」小北帶著央求的語氣接起家裡打來的電話,跟父母商量關於選擇哪一個崗位作為自己踏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家裡長輩都勸我選擇穩定的崗位,說女孩子不適合長期出差、跑市場,以後得更多地兼顧家庭。說實話,我感覺這種心態和導向還是帶有普遍性。」面對父母的期待與自己職業發展的衝突,小北坦言這是更深層次的「就業性別歧視」。
「這種讓我們無處可逃的『傳統偏見』才是真正束縛我們的枷鎖。即便我們十分努力地獲得了理想的崗位,用人單位也『一碗水端平』給予我們平等的機會、公平的環境,但是父母的嘮叨、期待,以後家庭的需求與伴侶的要求,可能才是真正長期制約我們發展的無形之手。我男朋友就說照顧家庭以後主要靠我。」獲得好幾份錄用通知的小北,陷入了另一種焦慮和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