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無性別,但科學家有性別,說說學術界性別歧視那點事

2020-10-08 史聃

2020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終於揭曉,由法國女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女科學家珍妮弗·安妮·道德納(Jennifer A. Doudna)共同斬獲。

俗話說:科學無性別,但科學家有性別。

雖然近年來有學術界大佬一直強調「學術界沒有性別歧視」,但截至目前,女性在科學界要想獲得最高榮譽,依然不算平常事,至少遠未能頂「半邊天」。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包括生理學或醫學、化學、物理學)近600位獲獎者中,女性科學家只有區區約20人。

學術圈的性別歧視那點事,放在今日算是政治不正確,但卻有著長久的歷史。

古希臘大思想家亞里斯多德認為,「女人是殘缺不全的男人」,女人不能像男人那樣充滿智慧。

亞里斯多德有關女性的錯謬思想影響了整個中世紀,導致教會也因此繼承了一種歧視女性的觀點,「而事實上,這種觀點在聖經上是毫無根據的」。(喬斯坦·賈德:《蘇菲的世界》)

早期歷史上,甚至有女性學者為之付出了生命。如死於415年的帕蒂亞,她是當時亞歷山大學院最出色的哲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她在文學和科學上的造詣如此卓越,超越了同時代的所有大家。她繼承了柏拉圖和普羅提諾的衣缽,講解哲學的要義。很多學生遠道而來,只為接受她的指點。」然而她的影響力卻讓當時方興未艾的基督教感到恐懼,最終發動瘋狂的信眾將其殘忍殺害。

此後,中世紀持續了300多年的「獵巫運動」,一大因素也是源於對女性的歧視,在歐洲歷史上留下了極其殘忍黑暗的一頁。

歷史來到了近代,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人性逐漸全面覺醒,然而,有關性別歧視的觀點,則依然很大程度上繼續殘留。

瑪麗·居裡,是歷史上首次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女性學者,她也是唯一一位兩次獲得諾獎的女性學者。然而,即使傳奇如她,許多人也僅知道她叫居裡夫人,而不知道她的本名。這一方面雖然算是習慣使然,但亦有性別歧視的因素所在。

愛因斯坦對居裡夫人的評價曾被無數人稱道:「在像居裡夫人這樣一位崇高人物結束她的一生的時候,我們不要僅僅滿足於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對人類已經作出的貢獻。第一流人物對於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即使是後者,它們取決於品格的程度,也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

「她一生中最偉大的科學功績——證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並把它們分離出來——所以能取得,不僅是靠著大膽的直覺,而且靠著在難以想像的極端困難情況下工作的熱忱和頑強,這樣的困難,在實驗科學的歷史中是罕見的。」

然而,我們在複述這些推崇備至的讚賞話語時,剝除其客套的外殼,是否能聽出「居裡夫人智力上並不算出類拔萃」的話外音?(當然愛因斯坦本人並無這層意思。)

二戰之後,女權運動風起雲湧,女性地位得到極大提升,很多領域的最高榮譽獲得者,女性佔比已經超過男性,但科學領域依然除外。

2018年,加拿大女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因其在雷射方面的發明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時,記者告訴她歷史上只有三名婦女獲得該獎項,她表示非常震驚:「我還以為會有更多婦女獲獎。女科學家的貢獻顯然很大,她們理應獲獎,希望以後更多女科學家可以獲獎。我很榮幸成為她們中的一員。」

如今,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項的女性又添兩人,但要想「婦女能頂半邊天」,則恐怕依然遙遙無期,原因當然很複雜,至於是否還有一丁點性別歧視的因素在,或也難說。

相關焦點

  • 蒙格斯智庫:性別歧視?或為性別差異
    為什么女性獲獎者屈指可數,是因為性別歧視嗎?波恩大學的ArminFalk和加州伯克利大學的Johannes Hermle教授聯合發表在《科學》(Science)的論文《傾向性男女性別差異與經濟增長及性別平等的關係》(Relationship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preferences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ender equality)認為
  • 「鹼性食品備孕男孩」:反智+性別歧視
    編者按大肆宣傳服用可生男孩、每月銷量近千件,近年來,打著科學名義備孕的產品在電商網站上頗為熱銷。那麼,產品熱銷的背後,這種「科學鹼性備孕方式」是否可信? 產品廣告中「傳宗接代是大事」等涉嫌性別歧視的用語為何如此肆無忌憚?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調查發現,關於「酸鹼體質」的說法早有醫學界專家予以闢謠,通過服用某種食物,並不能改變人體酸鹼環境。
  • 居裡夫人是怎樣面對赤裸裸的性別歧視的?
    追究起社會根源,各種見解不絕於耳:「男高女低」的傳統觀點,年齡和臉蛋更吸引男人,易被導師潛規則,讀書將生育年齡錯過,就業市場的性別歧視,社會的反智思想……但這個現象短期裡似乎沒有改變的可能性。在科學職業相對成熟的西方世界,「性別歧視」一詞是大忌。許多組織與機構為鼓勵女性從事科學研究,提供了不少政策與經濟上的幫助。
  • 童書裡的性別歧視,我們都低估了
    兒童讀物應摒棄對男女性別的歧視,同時也不能忽視對性別認知的培養。童書的未來需要每一個人的守護。而在西班牙,近日就由空間與休閒協會(Associació Espai i Lleure)發起了對童書的整治——巴塞隆納各地的學校正在考慮清除圖書館中帶有性別歧視色彩的兒童書籍。此前,已有一所學校清理了大約200本圖書,其中包括《小紅帽》以及《聖喬治》等大眾耳熟能詳的傳奇故事。
  • 鼓勵女學生選男導師,那篇涉嫌「性別歧視」的 Nature 子刊論文撤稿了
    那篇涉嫌鼓勵女學生選男導師,搞 「性別歧視」 的 Nature 子刊論文撤稿了。 11 月 20 日,Science 報導稱,該研究一下就引起了一眾科學家的 「圍攻」。很多科學家在 Twitter 上稱其搞 「性別歧視」,強烈要求撤稿。
  • 性別與性格
    男(上)女大腦神經連接圖幾乎所有加在人身上的標籤都必須謹慎使用,一不小心就會有歧視的嫌疑只有性別是例外,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都心安理得地依照性別來把人分成男女兩類,從體育比賽的分組到相關法律的制定都會對男人和女人區別對待,無人對此提出過異議。問題是,上述的區分主要是指生理上的差別,男人和女人在心理上有沒有差異呢?這就不好說了。雖然幾乎所有人類社會都認為男女性格有差異,西方人甚至把前者安排到了火星,後者送到了金星,但這方面一直缺乏過硬的科學證據,誰也不敢下定論。
  • 變性人科學家談性別的生物學標誌
    身著女裝並不能改變世俗對她性別的定義。當她下定決心變性成女人,卻招來潮水般的非議。即使那時,她已經是一個學富五車、成果卓著的科學家。站在多次登臺過的國際學術講臺上,她看到觀眾們的蔑笑和指指點點,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一度瀕臨崩潰。
  • 科學家強調性別差異對大腦功能的影響
    2017年2月27日訊 /生物谷BIOON /——在一篇發表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JNR)上的最新評論性文章中,來自阿斯頓大學阿斯頓大腦研究中心的教授Gina Rippon及其國際合作者強調了如何改善性別差異性研究
  • 性別X! 澳大利亞護照增第三種性別選擇
    日前,澳大利亞護照新增了第三種性別選擇——不確定,這個性別選項為X。對此,政府發言人解釋道,實施這項新政策是為了消除對變性人和雙性人的性別歧視。  《新京報》報導,這項新舉措實施後,雙性人可以在性別選項上勾選X。而變性人只要出具醫生證明,便可更改護照上的性別選項。  在這個政策出臺之前,性別選項只有男性和女性。
  • 不管你信不信,男女有別不是性別歧視,而是天生差異!
    對此,一些男性提出了質疑,在這個看似「用心良苦」的舉措背後,其實同樣存在性別歧視,只不過是歧視的對象是男性。亞歷克斯·奧布萊恩回應是:「真正的歧視是員工招聘上,如果在招聘時歧視性別,那麼真的是非法的!「亞歷克斯·奧布萊恩強調:「我想讓人們停下來,質疑他們的特權。我們不是強加附加費,這是自願的。」
  • 無性別時尚,解放自我男女不再有別
    「無性別」似乎很多人都不知道該如何去了解,這一個概念到底在什麼時候開始慢慢地在時尚圈內「蔓延」開來的?對於「無性別時尚」而言,1960s是一個重要節點。經歷過二戰以及戰後傳統觀念復甦的大眾,正好處於一個對打破性別界限蠢蠢欲動的時代。
  • 流動的性別:除了男性/女性,我們如何描畫「性別」的多樣性?
    當你在網絡上搜索「性別分類」相關的關鍵詞,將獲得超過60種性別分類標籤,其中不僅有人們熟知的LGBT、酷兒、無性別,還包括兩性人(Androgyne)、順性人(Cis)、性別流動(Gender Fluid)、泛性別(Pangender)等非傳統性別。性別究竟意味著什麼?
  • 流動的性別:除了男性/女性,我們如何描畫「性別」的多樣性?
    當你在網絡上搜索「性別分類」相關的關鍵詞,將獲得超過60種性別分類標籤,其中不僅有人們熟知的LGBT、酷兒、無性別,還包括兩性人(Androgyne)、順性人(Cis)、性別流動(Gender Fluid)、泛性別(Pangender)等非傳統性別。性別究竟意味著什麼?當「性別多元化」日益成為社交媒體的熱門話題與身份標籤,我們真的理解「性別」這一概念的由來與發展嗎?
  • 《小豬佩奇》性別歧視?倫敦消防局批其用詞不當
    頗受歡迎的英國兒童電視節目《小豬佩奇》近日被倫敦消防局公開批評,稱該節目在提到「消防員」時使用的是fireman,而不是已經更加普及的firefighter,是性別歧視行為。同時,倫敦消防局還對芭比娃娃提出表揚。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 網友:父母...
    回想起來,她一直有想要變成女生的傾向,但就連面對自己都無法坦誠。同時,她開始真切地察覺到自己對男孩的情愫、對女裝的喜愛,以及對自己男性身體的厭惡。她初二開始患上抑鬱症,而後病情加重,常流淚至深夜,反覆糾結「假如我出生就是女孩子,那該有多好」。她多次去做心理諮詢,但心理諮詢師也未察覺到這是性別焦慮。朱亦開始自殘,甚至曾試圖服藥自殺。
  • 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 什麼是跨性別?真的可以治療嗎?
    紅泳衣女士(也是一名跨性別者,男性變性成為女性)是她的妻子。跨性別這個詞是個集合名詞,它並不像LGBT中的LGB一樣單指性取向,它涉及到各種與性別角色部分或全部逆轉有關的個體、行為以及相關群體。不過,對於跨性別這個詞的定義問題還有很多爭議。由於跨性別者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不像性取向在學術界已經有較為一致的結論,所以在各國各地的比例都不同。
  • 美國各州紛紛出臺新法案,消除語言中的性別歧視
    女性和性別中立者,同樣有權得到和男性一樣的權利。」這項法案,將應用於這個城市中的各行各業——交通、健康和安全法規、垃圾收集、環境法規和建築許可等。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語言學系主任基思·詹森表示,多年來,英語這門語言一直在擺脫它自身具有的性別歧視。
  • 教授演講出現「黑洞」段子,女生質疑性別歧視,教授回應出自霍金
    在人人提倡性別平等的今天,性別歧視問題已經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尤其是對於某些勇敢(膽子比較大)的女生來說,她們更是會無所畏懼的,把自己感受到的性別不平等的問題說出來,讓大家來一起來評判。以為女性爭取到一些能夠被平等對待的權利。
  • 為消除性別歧視 加拿大護照欲增設中性標誌 "X"
    海外網8月25電 加拿大政府日前表示,將對本國中性國民的護照及及其他證件中設立性別標誌「X」,此舉旨在消除性別歧視。據法新社(AFP)報導,加拿大政府24日表示,將對本國中性國民的護照及及其他證件中設立性別標誌「X」。
  • 盤點英文中帶有性別歧視的詞
    他的一位員工黛比·希爾(Debi Hill)為他辯護道:「他並不是性別歧視,我們在他面前感覺很受尊重。」但他選擇用「女孩」這樣的詞來形容一起工作的成年女性,這個做法引起了公眾的騷動。(這些例句都來自於Tickled Pink一書) 沒有人會說「爭強好勝的男人」(feisty male),因為這類形容詞展現了詞彙的性別之分,同時也展現了日常生活中更廣泛的性別歧視。女性被貼上的標籤通常都帶有貶義,但這些標籤永遠不會被用在男性身上。 在過去的幾年間,一直有人提出要摒棄這些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