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結果顯示,男人和女人的大腦結構確實存在差異,兩者的神經連接方式明顯不同。
男(上)女大腦神經連接圖
幾乎所有加在人身上的標籤都必須謹慎使用,一不小心就會有歧視的嫌疑,比如膚色、出身、血型和星座等等,這些概念單純用來做形容詞也許沒問題,但絕對不能以此為標準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否則肯定吃官司。只有性別是例外,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都心安理得地依照性別來把人分成男女兩類,從體育比賽的分組到相關法律的制定都會對男人和女人區別對待,無人對此提出過異議。
問題是,上述的區分主要是指生理上的差別,男人和女人在心理上有沒有差異呢?這就不好說了。雖然幾乎所有人類社會都認為男女性格有差異,西方人甚至把前者安排到了火星,後者送到了金星,但這方面一直缺乏過硬的科學證據,誰也不敢下定論。
今年12月2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PNAS)刊登了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放射學系副教授拉吉尼·維爾馬(RaginiVerma)博士及其同事們撰寫的一篇論文,首次提出了看起來很有說服力的證據。研究者們通過一種名為「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的技術,繪製出了大約1000名男女志願者大腦各部位之間的神經連接分布圖,從中發現男人和女人的大腦結構雖然沒有火星和金星的差別那樣大,但確實存在明顯差異。
具體說,這種技術可以測量大腦中水分子的流動情況,從而間接地衡量出神經細胞之間信號通訊的強度和方向。研究人員招募了428名男性和521名女性志願者,他們全都身體健康,年齡從8歲到22歲不等,然後運用這項技術研究了志願者們的大腦,並匯總了不同性別和年齡段的數據,繪製出不同人群的大腦神經連接分布圖。
這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類似研究,維爾馬教授希望從中看出男女兩性在大腦結構方面存在的差異。結果顯示,女性大腦的左右連接比例較高,男性則正相反,前後的連接更多一些,只有一個部分例外,那就是小腦,男性在這個部位的左右連接也是比較多的。已知大腦的前半部分主要負責指揮四肢的運動,後半部分負責控制知覺系統,比如視覺和聽覺等等,前後大腦連接緊密這個現象很好地解釋了男人的運動能力為什麼比女人高。另外,已知小腦也和運動能力密切相關,也許這就是為什麼男人在這個部位的左右連接比女人發達的原因。
大腦的左右兩半球也是有分工的,左腦一般負責邏輯思維,右腦則更擅長直覺思維。女性在左右半球之間的神經連接比男性多,這個事實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女人比男人更擅長社交,記憶力也比男人好,而且善於一心多用。
從進化論的角度看,這個結果是有道理的。我們的祖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有分工的,男人負責出去打獵,自然需要靈巧的身體和專注的精神,女人負責在家採集野果並照顧孩子,或許在這一過程中完善了「多任務模式」和社交才能。
男女大腦之間的這種結構差異和年齡有著密切關係。研究顯示,兩者在13歲之前大體相似,看不出明顯差別。14~17歲這個年齡段開始分化,最終形成了兩類不同結構的大腦。這個結果說明男女性格的差異是在青春期這段時間裡形成的,很可能與激素的變化有關。
這篇論文發表後引起了諸多爭議,維爾馬教授堅持認為該項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醫生們找到男女精神疾病的治療方法,因為不少疾病存在性別差異,比如自閉症在男性中的發病率遠比女性要高。但是媒體記者們顯然不這麼認為,大家一致把話題引到了男女性格的差異上,似乎該研究為「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這個著名論斷找到了科學根據。
不過,也有一些人提出了反對意見,比如英國《衛報》的科學編輯羅賓·麥基(RobinMcKie)就專門為此事撰文指出,該研究只是說明男女大腦結構存在差異,沒有說明這種差異到底是因還是果。麥基認為,男女性格的差異只有很少部分來自遺傳,大部分來自後天的教育,以及社會對男孩和女孩的不同期待。
其實維爾馬教授是認同這個說法的,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過類似看法,但她更想強調的是:這個結果只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男女這兩個群體的行為模式,但無法幫助人們了解具體哪個人到底屬於何種情況。事實上,維爾馬教授本人就是一名女性,卻從事著在大多數人眼中相當「男性化」的職業。
所謂歧視,指的就是用群體的特徵來衡量其中的每一個個體,這不是科學,而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