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擺脫原生家庭造成的傷害?先學會面對,才能自我癒合

2021-01-09 只待君來

當電視劇《都挺好》成為2019年的爆款熱劇,由蘇氏父子引發的爭議中不免提到「重男輕女」、「原生家庭」這類極具討論空間,且一直難以被重視的家庭問題。

其中,「原生家庭」被擺上檯面,通過網友討論,發現似乎每個人成年後所具備的性格缺陷,總能找到相對應的童年陰影。

成年後的自卑敏感,源於父母對自己的刻意貶低;成年後拒絕結婚生子,源於目睹父輩不幸福的婚姻關係;成年後有暴力傾向,源於家人曾有的暴力行為;就連被迫成了人人厭惡的「扶弟魔」,也是因為父母「重男輕女」的思想本源,將女性架到不幫扶兄弟就是自私冷漠的道德高地上。

「長大後,成了你討厭的樣子」是原生家庭代代相傳的魔咒,更是無數人試圖擺脫的困境。

長久以來,我都很愛回答關於原生家庭類的問答,原因無他,只是因為我個人的原生家庭非常差。

缺失父愛、父親出軌、夫妻不睦、婆媳矛盾,在我18歲之前的生活中,每天都充斥著這些負能量,而我作為孩子,只能蜷縮在一旁冷眼觀戰,偶爾躲得遠遠的,以免自己捲入爭吵的漩渦。

家庭的矛盾,可以躲一時,但躲不了永久。

不管矛盾的根源出自於誰,孩子永遠都是第一受害者。

當「我不離婚都是為了你」或者「要是你沒有你我早離開這個家」的壓力堆積在身,是年幼的我第一次直面生活的殘酷:明明什麼都沒做,卻什麼都錯了。

時至今日,即便我與父親一刀兩斷,也還在承擔父母離異的後遺症,很多親戚會自發的來勸我「你媽不容易,你要多體諒她」、「你媽沒有能說話的人,你得多傾聽,多理解」,實際上他們忘記了,我作為父母婚姻失敗的首要犧牲者,同樣需要別人的理解與體諒,沒有心力承擔更多的責任。

無獨有偶,我身邊也有飽受「重男輕女」原生家庭傷害的朋友。

如《都挺好》中展現的「餐桌文化」一樣,朋友家從小就是男生吃肉,女生吃菜,父母始終是將雞腿夾給男孩子。

在這種家庭環境下,朋友形成了「不如男生」的自卑、敏感、討好型人格,這種心態直接影響了日後的夫妻關係。

她「扶弟魔」的思維根植在心,幫扶兄弟成了天經地義,幫弟弟還網貸,幫哥哥養孩子,弄得自己家庭烏煙瘴氣,又因始終認可「女不如男」的觀念,所以在生子一事上重蹈「重男輕女」覆轍,不生出兒子不罷休,進而又造成了新一輪家庭悲劇。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懂得了如何控制情緒,不再將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強加給身邊人,但如朋友一般不斷延續悲劇的也大有人在。

2018年,北京師範大學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周刊聯合發布了《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

該調查覆蓋了7萬名學生,其中有將近50%的學生認為「有溫暖的家」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可見原生家庭在一個人成長中佔有多大的分量。

我們無法選擇家庭,但可以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即使生活不盡如人意,人生還是需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果意識到了缺陷,就已經戰勝了缺陷。

想來,上帝給人打開的那扇窗,叫做「自知」。人貴在自知,只要明白缺少的,就不愁能將缺少的補回來。

《被討厭的勇氣》中有這樣一段話值得深思:一段經歷、一段心理創傷,不會是人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只有賦予這段經歷或傷害的意義,才會決定我們的人生走向。

我們常說的,要掌握命運,也是這個道理。

就像上文所說,因為「父母離異」所造成的自卑、缺少安全感,確實存在,有人會選擇對婚姻敬而遠之,也有人選擇努力經營自己的家庭,讓孩子擁有自己曾沒有的。

在婚姻關係中,我深知父輩婚姻失敗的原因,就會選擇去避免錯誤。比如,不會刻意將對父親的期望轉嫁另一半,更不會將對父親的憤怒發洩在對方身上,或者極力避免情緒化而產生的雙方對比。

讓自己認清他就是他,不是父親,更不是我腦海中塑造的木偶,給他充分的自由空間,將他當做獨立的人對待等等,都是為了讓自己避免陷入怨恨「原生家庭」的悲劇泥沼,而產生錯誤的選擇。

另外,在認清缺陷的基礎上,要有敢於「斷舍離」的勇氣。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作出這樣的結論: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

人既不會受情緒的控制,也不會受經歷的影響,你現有的生活,其實源於你自己的選擇。

「改變」本身不困難,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想改變的心。

舉例來說,為何我母親當初一直沒有選擇離婚,簡而言之是怕離婚後沒人管我吃飯。

可事實並非如此,我的同學大多出自父母是雙職工的家庭,放學他們要麼去奶奶家吃飯,要麼去小餐桌吃,根本餓不著,更何況我上學的地方距離奶奶家只有7分鐘的路程。

所以,「為了我無法吃飯」而不離婚,這一理由實在站不住腳,母親只是用它掩蓋不願離婚,不想離婚的內心罷了。

大多數人,儘管心中想要改變,可還是覺得按部就班的生活比較輕鬆。

「我沒有條件改變...家裡一堆事。」

「我沒有時間去學習。」

「孩子還太小了,等他大大再說吧。」

這些理由,是不是很耳熟?

可以說,只要一提到改變,這些理由都會從腦海湧出來,而促進你儘快「斷舍離」的理由在逐漸消失。

你必須心裡清楚,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而誰會成為你追求生活的阻礙。

假如,沒有了缺乏安全感、脾氣性格、責任感為你打掩護,你究竟敢不敢站出來,勇敢的做自己?

如果你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做,就試試代入法。

除了認識到自我性格的缺陷以及斬斷「原生家庭」的糟心事外,我還喜歡用「代入法」來決定自己究竟該成為怎樣的人。

我很喜歡看書,書中有千百種人生,總有一個人物,總有一種人生,是你欽佩且嚮往的。

將自己生活中的難題代入給故事裡的他,你認為他會如何選擇,你就如何選。

通過嚮往的、敬佩的人影響自己的選擇,不失為是一種客觀的情感轉移。

你要在內心深處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原生家庭給你的影響,也不是永恆不變不可消弭的,只要你想改變,想擺脫,什麼時候都不晚。

相關焦點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你的出生是你的宿命,你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卻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你的原生家庭是伴隨你一生成長的,它根深蒂固,不論是身在何處,它都是一生最難以擺脫的存在。原生家庭,不論從外面看如何美好,令人羨慕,它的內裡都藏著或多或少的痛苦和傷害。
  •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愛自己,是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案
    她是不幸的,家庭帶給她的傷害,恐怕要用一生來彌補了。為什麼家會傷人呢?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金尚在《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中提到:因為父母自身的人格不正常,經濟狀況不好,文化程度低,厭惡上癮等原因,父母會把自己的憤怒、厭世、不滿、自我厭棄等,投射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軟弱可欺,不會還手,也無處可逃。
  • 《原生家庭》: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在於成為自己
    但是,為了生活能夠繼續,為了自己能夠變得更好,我們依舊要努力擺脫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害,徹底做回自己。那我們到底該如何做,才能從原生家庭的泥潭中走出來,成為真正的自己呢?作者在這本書中,從「原生家庭的有毒行為模式」、「如何擺脫這種有毒家庭的影響」這兩個方面進行講解,旨在告訴我們如何擺脫這種不健康的家庭關係,成為真正的自己。
  • 在原生家庭受的創傷如何自我療愈?88萬人熱贊的方法是什麼?
    ——《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近幾年特別流行一個說法:原生家庭影響人的一生。也就是說一個人成年後的心理,行為都深受童年經歷的影響。一句話,成年不幸福,是因為童年不幸福。心理學上確實一直認為:原生家庭很重要,因為每個人對世界的初步理解是在原生家庭裡建立的。6歲前與養育者形成的關係互動模式會影響成年後的認知和行為。
  • 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和內心的「黑洞」,成長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他們很難獨立於父母之外,更不不知道如何區分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3.喜歡實施精神暴力的父母精神暴力對孩子的傷害不亞於肢體暴力,而精神暴力也更難區分和辨認。如何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1.培養獨立的心態和行為父母不可能總是對的,把他們從「永遠不會錯」的神壇上拉下來,客觀對待他們的想法。對付恐懼的唯一方法就是直面它,在父母面前要清楚自己的立場,清楚自己的想法和信仰,更要清楚自己到底願意做什麼,不願意做什麼。
  • 《重啟人生》: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卻可以選擇自我治癒
    可是最近看了一本好書叫《重啟人生》,才明白,原來這一切都是源自於我們的原生家庭。也就是說我們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樣,註定了我們的性格是什麼樣。本書是由作者金尚所著,她是心理學碩士,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心理督導師,更是高校心理教師,代際創傷五階段療法創始人。
  • 凌霄被親舅舅大罵冷血動物,這樣的原生家庭讓人真的很窒息
    凌霄和李尖尖的兩個原生家庭的區別,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他們倆天差地遠的性格。小凌霄敏感不愛說話,對待人際關係是抗拒的,而小尖尖卻是陽光活潑非常熱心,即使小凌霄拒絕她,她也不會因為這個而怨恨,反而更加熱情地邀請小凌霄來家裡吃飯。
  • 《都挺好》大結局:再爛的原生家庭,也擋不住想要破繭重生的心
    但其實蘇明玉根本就不是樊勝美,比起樊勝美面對原生家庭的恐懼和無力,蘇明玉靠自己戰勝了原生家庭,一手創造了自己的生活,活成了逆襲女王!再爛的原生家庭,也擋不住想要改變的心很多人都為劇中的蘇明玉鳴不平,就因為是個女孩,所以從來不被家裡人待見。
  • 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錯嗎?
    近年來,美國家庭治療師薩提亞提出的「原生家庭」這一概念在中國廣為流傳。 網絡上,無數專業、非專業人士撰寫的文章,都在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原生家庭是如何塑造人的情緒、人格、行為模式的。 於是,許多年輕人開始關注和重視為自己的行為尋找過去的根源。
  •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
    12月23日,未來春藤邀請趙倩Eva老師為春藤的家長們帶來一堂《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直播講座。 我們都知道,家庭對孩子是有很多的影響的。現在很多媒體給我們很多信息,每個人都暴露在媒體中,都已經了解到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 今天我們就細細地說一說關於原生家庭,關於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同時也請大家思考另一個視角,就是原生家庭對孩子造成影響的時候,其實我們也是被影響了。
  • 33歲啃老10年:掙脫原生家庭的桎梏,你有責任挽救自己的人生
    讀過很多關於「原生家庭」的書,很多都是系統講解了原生家庭是怎樣影響子女一生的,對於已然成年的我們沒多大作用,而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的難得之處就在於,它不僅將「父母失敗教育」的案例歸類,還教給了身受原生家庭的傷害的我們如何走出內心陰霾,修補性格缺陷,走向健康人生。
  • 超模上位路上如何自我癒合?
    超模們要面對節目的錄製導致的作息不規律;狂野公路上的激情婚紗演繹要對抗紫外線和風塵;高空跳樓要克服內心的恐懼,就算有諸多的壓力和傷,選手們都要學會自我克服,自我癒合。還是大學生的她,參加比賽也為她帶來了更多的壓力和需要面對的傷,但她天生是個樂天派,轉眼就可以忘掉煩惱,完成自我癒合。
  • 拒絕「原生家庭決定論」,你可以選擇更好的人生!
    直到40歲之後,他才慢慢擺脫不好的性格,真正地走了出來。 我還記得看完電視劇,有朋友問我,「如果你是樊勝美,該怎麼做?」 我回答說,「其實也沒那麼難,強大自身、劃清界限而已。」 像樊勝美一樣被原生家庭所累的女孩,大多渴望藉助男人的力量來脫離苦海。
  • 原生家庭的痛苦會伴隨一生?這幾個例子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影響
    原生家庭,這個詞目前異常火爆,市面上大量情感類,綜藝節目包括心理類公眾號,都拿各種各樣的原生家庭出來說事。仿佛在說你之所以沒有個如意的人生,都是因為原生家庭,它就是個罪魁禍首。據研究80%的人從小家庭不完整不幸福,或多或少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那麼這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該認命繼而成為跟父母一樣生活不幸的可憐人嘛?
  • 三角原生家庭:父母吵架後,如何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小?
    家庭是個系統,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是其中重要的零部件。如果每個零部件之間的互動關係正常,那麼系統運轉就是良性的。如果互動關係不正常,比如,父母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發洩情緒,就會導致家庭系統出現故障。那麼,父母吵架後,如何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01愛自我否定的孩子,童年經歷了什麼?
  • 《安家》房似錦:無底洞的原生家庭我還要不要繼續往裡填坑?
    由於《都挺好》的核心焦點是原生家庭,對父母的偏心與媽寶男蘇明成的自私刻畫的更加詳細,觀眾直觀性更強,也讓不少平臺以「比樊勝美更慘的女主出現了」來形容蘇明玉。但同樣受到原生家庭傷害的兩人,到底誰更慘?可能在觀眾心中會有不同解讀。02要想完全擺脫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的傷害,首先要自己強大,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
  • 如何激活自我的潛能:學會看見你的內在小孩,修復成長的創傷
    心理學家曾發現,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都表現自己特別的特徵,成熟的父母懂得如何應對孩子的成長特點,而不成熟的父母由於對孩子缺乏真正的關心與深入發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甚至因為不懂得,無法給予孩子心智的支持和完善,而孩子內在受阻的那部分由於沒有很好得到完善,就會帶來對自我的不信任與自卑,更會帶來心靈的扭曲。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最近電視劇《安家》正在熱播,很多人都被劇中房似錦的母親——潘貴雨,氣得咬牙切齒,那是因為房似錦的母親對待她的行為,讓觀眾覺得憤憤不平,房似錦也對自己的家庭很失望。究其原因,這就是房似錦的原生家庭對她造成的影響。
  • 每日七個步驟,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庭,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近兩年來流行的原生家庭影響,更多的是講,我們現在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都是由小時候父母的教育影響所導致的。長大成人後童年的陰影使我們重複小時候的思維模式,你是否覺察到了呢?
  • 《原生家庭》③ | 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傷害孩子最深
    領讀 | 霽顏十點人物誌出品今天,繼續為您帶來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的作品——《原生家庭》。「這都是為你好」先來聽一段發生在成年子女和操控型母親之間的假想對話。成年子女說:「為什麼你要這樣做?為什麼我做什麼都是錯的?為什麼你就不能把我當成大人來對待呢?我跟誰結婚有和你有什麼關係?你什麼時候能放手?為什麼每次我自己做出決定,你都會覺得我是在跟你作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