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電視劇《都挺好》成為2019年的爆款熱劇,由蘇氏父子引發的爭議中不免提到「重男輕女」、「原生家庭」這類極具討論空間,且一直難以被重視的家庭問題。
其中,「原生家庭」被擺上檯面,通過網友討論,發現似乎每個人成年後所具備的性格缺陷,總能找到相對應的童年陰影。
成年後的自卑敏感,源於父母對自己的刻意貶低;成年後拒絕結婚生子,源於目睹父輩不幸福的婚姻關係;成年後有暴力傾向,源於家人曾有的暴力行為;就連被迫成了人人厭惡的「扶弟魔」,也是因為父母「重男輕女」的思想本源,將女性架到不幫扶兄弟就是自私冷漠的道德高地上。
「長大後,成了你討厭的樣子」是原生家庭代代相傳的魔咒,更是無數人試圖擺脫的困境。
一
長久以來,我都很愛回答關於原生家庭類的問答,原因無他,只是因為我個人的原生家庭非常差。
缺失父愛、父親出軌、夫妻不睦、婆媳矛盾,在我18歲之前的生活中,每天都充斥著這些負能量,而我作為孩子,只能蜷縮在一旁冷眼觀戰,偶爾躲得遠遠的,以免自己捲入爭吵的漩渦。
家庭的矛盾,可以躲一時,但躲不了永久。
不管矛盾的根源出自於誰,孩子永遠都是第一受害者。
當「我不離婚都是為了你」或者「要是你沒有你我早離開這個家」的壓力堆積在身,是年幼的我第一次直面生活的殘酷:明明什麼都沒做,卻什麼都錯了。
時至今日,即便我與父親一刀兩斷,也還在承擔父母離異的後遺症,很多親戚會自發的來勸我「你媽不容易,你要多體諒她」、「你媽沒有能說話的人,你得多傾聽,多理解」,實際上他們忘記了,我作為父母婚姻失敗的首要犧牲者,同樣需要別人的理解與體諒,沒有心力承擔更多的責任。
無獨有偶,我身邊也有飽受「重男輕女」原生家庭傷害的朋友。
如《都挺好》中展現的「餐桌文化」一樣,朋友家從小就是男生吃肉,女生吃菜,父母始終是將雞腿夾給男孩子。
在這種家庭環境下,朋友形成了「不如男生」的自卑、敏感、討好型人格,這種心態直接影響了日後的夫妻關係。
她「扶弟魔」的思維根植在心,幫扶兄弟成了天經地義,幫弟弟還網貸,幫哥哥養孩子,弄得自己家庭烏煙瘴氣,又因始終認可「女不如男」的觀念,所以在生子一事上重蹈「重男輕女」覆轍,不生出兒子不罷休,進而又造成了新一輪家庭悲劇。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懂得了如何控制情緒,不再將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強加給身邊人,但如朋友一般不斷延續悲劇的也大有人在。
2018年,北京師範大學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周刊聯合發布了《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
該調查覆蓋了7萬名學生,其中有將近50%的學生認為「有溫暖的家」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可見原生家庭在一個人成長中佔有多大的分量。
我們無法選擇家庭,但可以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即使生活不盡如人意,人生還是需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
如果意識到了缺陷,就已經戰勝了缺陷。
想來,上帝給人打開的那扇窗,叫做「自知」。人貴在自知,只要明白缺少的,就不愁能將缺少的補回來。
《被討厭的勇氣》中有這樣一段話值得深思:一段經歷、一段心理創傷,不會是人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只有賦予這段經歷或傷害的意義,才會決定我們的人生走向。
我們常說的,要掌握命運,也是這個道理。
就像上文所說,因為「父母離異」所造成的自卑、缺少安全感,確實存在,有人會選擇對婚姻敬而遠之,也有人選擇努力經營自己的家庭,讓孩子擁有自己曾沒有的。
在婚姻關係中,我深知父輩婚姻失敗的原因,就會選擇去避免錯誤。比如,不會刻意將對父親的期望轉嫁另一半,更不會將對父親的憤怒發洩在對方身上,或者極力避免情緒化而產生的雙方對比。
讓自己認清他就是他,不是父親,更不是我腦海中塑造的木偶,給他充分的自由空間,將他當做獨立的人對待等等,都是為了讓自己避免陷入怨恨「原生家庭」的悲劇泥沼,而產生錯誤的選擇。
另外,在認清缺陷的基礎上,要有敢於「斷舍離」的勇氣。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作出這樣的結論: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
人既不會受情緒的控制,也不會受經歷的影響,你現有的生活,其實源於你自己的選擇。
「改變」本身不困難,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想改變的心。
舉例來說,為何我母親當初一直沒有選擇離婚,簡而言之是怕離婚後沒人管我吃飯。
可事實並非如此,我的同學大多出自父母是雙職工的家庭,放學他們要麼去奶奶家吃飯,要麼去小餐桌吃,根本餓不著,更何況我上學的地方距離奶奶家只有7分鐘的路程。
所以,「為了我無法吃飯」而不離婚,這一理由實在站不住腳,母親只是用它掩蓋不願離婚,不想離婚的內心罷了。
大多數人,儘管心中想要改變,可還是覺得按部就班的生活比較輕鬆。
「我沒有條件改變...家裡一堆事。」
「我沒有時間去學習。」
「孩子還太小了,等他大大再說吧。」
這些理由,是不是很耳熟?
可以說,只要一提到改變,這些理由都會從腦海湧出來,而促進你儘快「斷舍離」的理由在逐漸消失。
你必須心裡清楚,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而誰會成為你追求生活的阻礙。
假如,沒有了缺乏安全感、脾氣性格、責任感為你打掩護,你究竟敢不敢站出來,勇敢的做自己?
三
如果你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做,就試試代入法。
除了認識到自我性格的缺陷以及斬斷「原生家庭」的糟心事外,我還喜歡用「代入法」來決定自己究竟該成為怎樣的人。
我很喜歡看書,書中有千百種人生,總有一個人物,總有一種人生,是你欽佩且嚮往的。
將自己生活中的難題代入給故事裡的他,你認為他會如何選擇,你就如何選。
通過嚮往的、敬佩的人影響自己的選擇,不失為是一種客觀的情感轉移。
你要在內心深處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原生家庭給你的影響,也不是永恆不變不可消弭的,只要你想改變,想擺脫,什麼時候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