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以家之名》凌霄從小就是一個不愛言笑的孩子,因為原生家庭帶來的心理負擔,把家庭上的種種問題攬在自己身上,成為父母婚姻的背鍋者。
與他相反的李尖尖,媽媽的意外去世使她成為單親孩子,爸爸李海潮又當爹又當媽,用自己的愛來感化她,讓她不會受到單親家庭的傷害。
01
兩個原生家庭的區別導致兩個孩子的性格差異
(1)表達的方式不同
同樣是講「死亡」,李海潮跟小尖尖說的是:是媽媽去很遠很遠的地方當仙女了,很多年以後我們也會和媽媽見面。小尖尖每次談到這個話題的時候都是很樂觀的。
而小凌霄媽媽對待自己女兒的意外耿耿於懷,一直在小凌霄面前提起,甚至是指責小凌霄,把責任推給他,讓孩子成為婚姻問題的背鍋者。使得小凌霄一直被這件事困擾,不敢和任何人提起。
(2)父母的教育不同
小尖尖雖然是單親家庭,但是李海潮的教育一直是健康樂觀的,所以小尖尖無論何時都是帶有發自內心的微笑。
當她第一次和小凌霄家見面,那笑容是很有感染力的,以及她送山貨給小凌霄遭到拒絕打翻,她都沒有生氣,而是重新建議爸爸下次應該送糖。
她的這種樂觀心態離不開李海潮正面的教育,即使是單親家庭,也不讓孩子缺少愛。
而小凌霄家,爸爸工作繁忙,媽媽因為妹妹的意外情緒不穩定,經常吵架,再加上自己對妹妹的自責,讓他敏感,對人際關係不信任,在外人面前從不主動也不回應。
02
為什麼原生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創傷是不可逆轉的
作者沈家宏說過:一個人的早年經歷會影響或決定一個人的人生狀態。
這和「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3歲到7歲的成長環境決定他長大後的成長環境。
也就是說我們經歷事件的影響與我們的年齡是成反比的,年齡越小,所經歷事件的影響力就越大。
在未成年之前經歷的惡劣事件,帶來的影響往往會大於成年後。
正如《以家之名》的凌霄長大後依舊會在雷暴雨的晚上想起妹妹出意外的那一夜,這些記憶一直在折磨著他。
知乎上曾經有個很火的話題: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有多大?
底下評論區都是各種痛訴:
1.從小就被父母否定,極其不自信,長大後拼命逃離父母;
2.試圖在別人面前裝作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小心翼翼地給自己的自卑戴上面具;
3.父母不停地吵架,給自己帶來心理陰影,長大後不敢談戀愛更不敢結婚;
4.敏感多疑,面對別人對自己的欺壓卻不敢反抗;
5.發誓不要像父母那樣,但是變得越來越容易指責,把自己的經歷複製給孩子......
原生家庭帶給我們最大的影響,潛移默化地將我們不認同不喜歡的習慣或生活方式刻在我們的大腦裡。
日後,我們會不知不覺的做出與父母一樣的動作或說出一樣的言語,是因為我們的父母曾在我們面前這樣做過。
《走出原生家庭的創傷》有一個觀點很深刻:愛是一種能力,而不是天賦。
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塊情感電池,只有這電池裡充滿愛的電量,我們才能對他人輸出愛和滋養。
反之,如果這電池中充滿了生活的傷痛,那麼我們能給予別人的,必然也只是怨憤和痛苦。
凌霄和李尖尖的兩個原生家庭的區別,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他們倆天差地遠的性格。
小凌霄敏感不愛說話,對待人際關係是抗拒的,而小尖尖卻是陽光活潑非常熱心,即使小凌霄拒絕她,她也不會因為這個而怨恨,反而更加熱情地邀請小凌霄來家裡吃飯。
缺乏自我安撫的能力,導致利用子女修復自我
作者在書裡還提到:父母內心的情感電池中儲存的無法紓解的創傷電量,通過親子教養的方式輸出創傷給下一代,甚至再下一代的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創傷的代際傳遞。
陳婷的原生家庭也是看得讓人恨,她的媽媽雖然鏡頭不多,但是卻用了短短的幾分鐘,讓我們看到了這個家庭的不幸福。
這個老太太市儈又自私,控制欲特強,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凌霄都快成年了,她還當著大家的面對他打打罵罵。
正是陳婷媽媽控制欲強,導致他爸爸在家裡沒有地位,經常打擊他們來獲取優越感。
她媽媽還重男輕女,估計是把所有的愛都用在了陳婷哥哥身上,在這種家庭裡從小就沒有安全感。
因而結婚後因為自尊受損引發了自我毀滅行為,並且遷怒到了孩子和丈夫的身上。
原生家庭就像是一塊沼澤地,我們越是想要掙脫逃離,卻因為掙扎而越陷越深。
雖然我們會厭惡這樣的自己,不想成為這種人,但是卻又無可奈何,刻意地朝著和父母完全相反的方向奔跑著前進,但是有時候我們又會做出和父母一模一樣的選擇。
小時候的陳婷無法抵抗媽媽帶來的創傷,只能夠順從她的媽媽,在潛意識中吸收了媽媽一部分性格特徵、思維模式。
長大後的她成家後,模仿媽媽的言行舉止,偏愛女兒,對自己的兒子刻意傷害,在心理學上稱為「心力內投」。
第三、遭遇到原生家庭創傷後該如何做
創傷心理專家彼得A.萊文(Peter A. Levine)在他的創傷研究著作中說過:人類天生具有克服創傷的天賦。
也就是說創傷是可以治癒的,我們對於所有糟糕的過往,都希望在自己這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不要代代相傳,拒絕不可言說的無奈循環。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原生家庭是好多人的縮影:父親的偏執,對信念的狂熱以及在家庭中唯我獨尊,導致塔拉16年間的生活是灰暗扭曲的。
即使在接受教育後,在真理與自我認知之間她一次次質疑,苦苦掙扎。身心,肉體受到最親的親人的傷害。
正是因為被原生家庭傷害到懷疑人生,她選擇了重塑自我,極力擺脫原生家庭,走出她所在的貧困地區,最終獲得了劍橋大學博士學位,並且寫下了這本書。
1.四步自問法:從自己是受害者心理抽離
李宗厚說過:在那個舒適的受害者天堂,你陷入了無盡的情感黑洞,暗無天日。
在受害者的心態裡,所有的過錯都是別人的錯。
有原生家庭創傷的人,會不自覺地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隱秘的角落》的周春紅就是典型的受害者心理,她認為前夫拋棄她了,就認為自己得不到關愛,不幸福,進而把這些不幸福的感受施壓給自己的兒子。
陳婷也是同樣的心理,因為媽媽的欺壓,因為女兒的意外身亡,她覺得這一切都是別人的錯。
正如北京心理博士徐凱文說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選擇用過去的創傷來解釋現在一切的不順利,也可以選擇不再把自己放到弱者的位置上,選擇自己照顧自己、自己愛自己、自己對自己負責。
四步自問法指的是自我詢問:
第一步:問問自己受害者心理給自己帶來最壞的可能性是什麼?
第二步:我可以做些什麼讓這「最壞的可能性」不會出現,或者使之減輕到可以承受的水平?(想三個解決方法)
第三步:我可以做些怎樣的安排,以至於就算最壞的可能性出現,我也能承受?
第四步:接著上面三步的自問結果,做一個行動計劃,然後馬上展開行動。
2.學會和父母溝通
首先,了解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在父母面前,我們的感受很多種,比如:不安或者踏實、痛苦或者愉悅……
這些都建立在父母兩人的相處方式,如果他們經常吵架,我們就會感到不安全,害怕;如果他們相處得很融洽,我們就會很幸福。
明確他們的相處方式給我們帶來的感受和需求後,接著用「我的表達式」清楚明了地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求。
然後,主動了解父母的感受與需求,比如通過面部表情來確定父母的感受。
接下來,積極尋找平衡雙方需求的方式,做出適當妥協,如果父母一直在吵架,告訴他們吵架不僅傷害彼此,還傷害到我們。
最後,強調自己的邊界不可動搖,不讓他們侵犯我們的邊界。
3.不要讓自己的孩子長大後也成為歇斯底裡的你
原生家庭的不幸,也是因為父母各有一個不幸的原生家庭。
很多人並不想成為父母的樣子,卻活成了他們的翻版。如果不想下一代重蹈覆轍,那就必須改變自己,你保護不了從前的自己,但是你可以保護你現在的孩子。
我的原生家庭和小凌霄差不多,記憶裡父母愛吵架,他們經常會對對方歇斯底裡地吼叫,而我只能在一旁乾哭。
深知在這種環境下帶來的危害,有了孩子後,我和另一半都會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彼此約定好不把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也正是這樣,兩個孩子才會健康快樂地成長。
後記
沒有人能夠真正的擺脫原生家庭,正確的方法是正視原生家庭,強大自己,主動和父母溝通,直視原生家庭的問題。
過去的缺失或者創傷,如果不能一笑泯恩仇,那就跟隨眼前的生活,把眼下過出有趣又有愛的人生。
最後以書中的一句話作為結語:上帝愛只願做自己,不願做他人的人,因此他創造了孩子,也因此,他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留下了一個小孩。
請跟自己心中的那個小孩說聲:勇敢地去做自己吧,你值得擁有美好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