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生觀之「不存在原生家庭」

2020-12-04 如來亦如去

如果沒有前世今生,那麼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純粹靠運氣了。出生在不同的家庭,因為不同的家庭環境教育,導致命運千差萬別,有的活得如同天人一般的日子,有的人活著如同身處地獄,大多數普通人也是人生煩惱問題一大堆。

按照一神教的觀點和目前大多數人對於人生的認知,這樣的命運安排公平嗎?

最近幾年因為網紅心理學家的「推波助瀾」,「原生家庭」這個名詞突然一下子紅了起來,好多人寫網文寫微博甚至發牢騷都在大量使用這個詞,感覺好像困擾我們多年的無法擺脫人生各種煩惱的這個難題,一下子找到了答案、突破口。

但是好像又有哪裡不對勁。如果我們可以把問題的根源歸罪於原生家庭,是因為我們父母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導致我們性格上的缺陷,那麼這個問題就有解了嗎?

首先,最重要的,時空無法倒回,我們也想穿越回小時候,可是穿越畢竟只存在於影視小說中。

第二,就算,即使,真的穿越回去了,我們的父母就能教好我們嗎?如果說我們的父母學了很多的心理學知識,然後穿越回去教我們,或許有點用,可是那有多難實現。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身教強於言傳,父母本身也有一大堆問題需要解決,叫他們再穿越回去找他們的爸爸媽媽嗎?這樣一輩一輩地穿越到劫初時期嗎?

這樣看下來,指出毛病卻無法治,不是什麼好醫生,所以等著「原生家庭」學說來救自己的圍觀群眾可以散了。

佛在說『法華經』時有一個譬喻,佛是大醫王,能醫眾生之病,能救眾生之苦。佛陀及其教法是啟發、指引眾生完全徹底解脫一切身心疾病(煩惱)之根本指南,那我們就來佛教裡找找解藥。

一個有趣的現象:佛陀沒有談過原生家庭問題!難道佛陀那個時代,人們沒有遇到過原生家庭的問題嗎?那個時代的父母們都很好,家庭都很喜悅和諧,所以沒有原生家庭問題嗎?如果有,為什麼佛陀又沒提起過呢?這是怎麼回事呢?

從佛陀那個時代到今天,人心沒有變,因此,那個社會的問題和這個社會的問題,應該沒有本質上的差別。那麼為什麼佛陀沒有談起過原生家庭的問題呢?是他有意不談的麼?還是那個時候人們根本沒意識到這個問題?這是一個有趣味的話題,我們來探討一下是怎麼回事。

成年以後,當你遇到工作的、生活的、婚姻的、家庭等問題時,你非常苦悶,你想解脫這些問題,但是你不知道怎樣解決。人們通常認為,要解決一個問題,必須找到那個問題發生的根源,否則怎麼能解脫呢?基於這一思維定式,只要人們想解決他們的當下問題,頭腦就去尋找它認為的那問題的源頭。

它似乎認為,只要我找到問題是怎樣產生的,然後那問題就仿佛不解決會自動消失了一樣。佛陀那個時代苦惱的人和這個時代苦惱的人的苦惱應該沒有本質區別,佛陀那個時代人苦惱的因和這個時代人苦惱的因,也應該沒有本質區別。因此,可以說,人的苦惱並沒有時代性,心也並不存在時間性。過去和現代一樣,人都活在他的心裡,活在他相同的千古未變的相同的信念和念頭故事之中。有什麼古代和現代之分呢?佛陀時期就是現代時期。

那麼,即使是這樣,為什麼佛陀沒談過原生家庭問題,難道那個時候不存在原生家庭問題嗎?顯然,當一個問題產生,問題是真實存在的,但對問題的歸因卻有不同。所有的歸因都是在創造自己,是糊塗的心為它自己的痛苦尋找一個合理的理由或支持而已。佛陀那個時代成年後的孩子和這個時代相同,他們也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為什麼他們沒有「原生家庭」這個說法呢?很可能,當他們成年後,他們沒有作為類似的歸因。要知道,歸因都是在創造故事,而歸因的方式取決於人的認知和思維繫列。在過去被強調孝德的年代,他們把父母視為天,如果誰的人生有了問題,他怎麼敢懷疑是父母們的原因呢?誰會責怪老天呢?父母是天,當自己的人生出現問題,他們並不會真的去尋找天的原因,把一切罪過歸於老天之上。同時的道理,那個時代的人們,如果他們的生活出現了問題,他們也不會、不敢把問題歸於父母或從父母那裡尋找原因,因而,很可能,那個時候從沒有人想起過或談論過家庭問題,或家庭對我的人生產生哪些原因。

「原生家庭」問題,頭腦編織的一個夢

但現在這個時代不同了,人們的思想大為開放,他們敢質疑一切。他們敢向父母「下手」了,因而,當他們產生了痛苦,他們敢向前思考那是不是他們小時候,因為父母和家庭的原因造成的呢?要知道,頭腦有一個特別的功能就是——尋找證明或支持,把自己成年後遇到的問題,說成是幼年時期家庭或父母給自己帶來的,並深信「那的確有道理」、「是這麼回事」等,那只不過是頭腦找到了它自己的證明或支持而已。而這一切是真理嗎?顯然,是沒有真理存在的,那只不過也是頭腦為它自己編織的一個迷惑它自己的故事而已,它願意相信,並於麻痺中願意待在那兒。那個時代的孩子也有和現代相同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只是那個時代的人從沒有、從不敢、也從未想到——把自己成年後自己痛苦的因,歸於自己的家庭或父母而已。因而,他們那個時期沒有「原生家庭」這個概念的產生。他們遇到自己的問題,從未有過向自己的「家庭開刀」。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那個時代的他們遇到或出現了整個人類最偉大的智者——佛陀。完全看清了真相,完全了解了人類問題的根源,並找到直接的解決人類問題之法的佛陀,怎麼能像一個普通人一樣,當自己痛苦,再為那痛苦之心尋找或編制故事呢?

你的父母並沒有半點錯

把自己成年之後的問題,歸於父母、家庭或某某人或某某事,仍然是一種外歸因。只要是外歸因,你對真正解決那個問題,還遙遙無期。因為首先你的方向都錯了。一座城市在北邊,要到達,你卻往南走,那怎麼能夠到達呢?同樣的問題,你的心在痛苦,但避開心而到別處解決問題,那怎麼能夠真正的解決心的問題呢?你的身體病了,你卻到別人的身上尋找病因治病,那怎麼能夠真正治好它呢?把你心靈的問題,不歸因於它自身,而到你的幼年、你的父母、你的家庭、你過去相遇的某個人、某件事,這怎麼能真正解決問題呢?你應該找找你的認知系統——你的念頭、你的信念、所支持你產生這一切思考的信仰!心不從它自己的認知系統上下手,而一味地怨這怨那的歸於外因,它永遠也無法真正解決它的問題。而心的認知系統是什麼?信念。遇事你之所以這樣思考而不是那樣思考,是因為背後你所依賴的信念不同——所支持你的信念不同。相同的信念會產生相同的認識,不同的信念造成的認知不同。信念決定了一個糊塗的心編故事的走向。你要想真正解決心的問題,你必須認清它。要認清心,認清心的什麼?念頭、信念或支持它運作的信仰體系。要認識心,去認識這些。

在你整個的成長之中,你的父母並沒有半點錯——無論在他們的身上曾經發生過什麼,是你對父母行為作出的判斷傷害或影響了你,並不是你父母本身的行為傷害或影響了你。同樣的事,如果在那個時刻你不做出那樣的判斷呢?問題還會不會對你產生與今天一樣的傷害呢?可以百分之百的確定,沒有那個判斷,就沒有那判斷的結果。不要再相信你一個什麼樣的家庭或童年,造成了你今天的狀況了,這純粹是一個故事和謊言。

越來越外歸因,越來越遠離真相

現代社會出現了心理學家或心理治療家——這些不是修行,也並不是了悟真相,而是依據推測或想像來解決人們問題的學者們,把人們帶進了更深、更迷和看起來更真的假象中。弗洛伊德以為人的心有個潛意識庫,榮格對他不了解的所謂神秘的事情在弗洛伊德的基礎上又進一步研究編造故事,現代派的心理治療家又把他們的理論用於家庭——他們把心的故事編向了更深、更遠、看起來更真的假象中去了。他們越來越外歸因,越來越離真相更遠——當頭腦思考,這就開始離開真相;頭腦以為自己思考的越對,它越進入自己的故事;它越進入自己的故事,它就越撇開真相。這是一定的。我們的心存在一個潛意識庫嗎?你能百分之百的確定嗎?

如果你不能百分之百的確定,那就是猜測,而猜測是故事,不是真實。你可以找出很多證據,來說明你的認為是對的——但那仍然是你自己為維護自己所相信的故事所找尋的證明或支持而已。人除了當下真實之外,還有什麼呢?以為自己有個潛意識,有個過去或未來,那只是夢中的認為——頭腦的故事城而已。除了當下,你一無所有,你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如果一個人在真相上沒有過去或未來時,他還存在潛意識的假說嗎?他還存在命運嗎?顯然你說有,真的有,那是你在夢中講真、講有而已——但夢對於醒來說,是沒有的啊?你沒有醒來,所以你遇見了萬有——什麼潛意識啊,命運啊,童年啊,情結啊,以及所謂佛教經典中說的含藏識啊,六道輪迴,前世今生啊……天,看進入迷入它的故事和幻象有多深!本來一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至簡至實的當下在那裡,它硬要視而不見,跑到那扯得很遠、不著邊的夢中!

頭腦是喜歡故事的,這就是為什麼現代社會有那麼多的所謂心理學家、學者、文學家、科幻工作者造了那麼多學說、理論或故事的原因,也是為什麼整個社會到今天還普遍處在一個大夢中的原因——因為頭腦喜歡故事。喜歡和編造故事,是頭腦的生命和生活。

就在這個時代的八九十年代,心理學領域又出現了很多各種各樣的概念,每一個概念都是故事,無一例外——都是心的編織。相信那些故事,意味著你在離開當下,離開真實,而進入離當下、真實越來越遠的夢。所有的故事都是假的,這毫無疑問,無論它看起來多麼真實、有道理、是那麼回事——但,那還是假的。每一個相看起來都很真,但它是虛妄不實的。夢中樣樣都真,但它是真的嗎?這些所謂的治療家,都是夢中的治療師,他們在夢中發現了一種對付某種夢境的方法——他們都洋洋得意、興奮不已,並開始嘗試、應用和推廣他們的治療方法,那療法似乎也對一部分人起到不錯的效果。但是,它只是把人從一個夢帶往了另一個夢。那療效是短暫的、虛幻的、真實錯覺般的。看,應用他們的方法,沒有一個人是真正療愈的。

都只不過是暫時性的「對症」處理。只要你的所謂治療沒有來到「信念」的層面、來到心是如何編造它故事的層面,你就不可能真正的解決或完全永久性的療愈。那是不可能的,治療夢中之病的唯一徹愈方式是:搖你醒來——發現這是一場夢,不是真的,你不是真的有病。只要不是這種方法,而是在夢中作夢中病情的處理,無論這在夢中叫作「對症」處理或「徹愈」療法……那都不是真正的徹愈。人類心的問題的唯一真正徹愈治療是:搖醒——覺悟——醒來,發現一切唯心所造,發現一切都是夢境不實,唯有這樣,你才能真正不病不苦,甚至不生也不死,否則,沒有別的、真正的好辦法。

如此看來,那些心理學家的方法---那些前世、輪迴、轉生、原生家庭、潛意識學說,全是一片故事!它帶著人們越來越進入夢,且那夢境看起來越來越真實,但它還是假的。覺悟是唯一的徹愈,成道才是真正的健康。

當心產生問題,不要找「歸因」

真相就在當下,就在你眼皮底下,真真實實,明明白白——但你非得要離開它,找一個你以為是對的真實。看人類是如何創造自己苦的。在這個人的世界中,不存在真理,不存在是什麼真正對的,一切真理、理論、假說、學說,都是故事,一心所造。那些人類所堅信的、洋洋得意的真理或理論,只是心它自己樂意堅持的「成就」,並不是如來存在本身的一部分。心所看見的一切都是心自己的編織,沒有一樣例外,因此不存在真正對的或錯的,一切皆定義,皆心造。本來的心清淨無染,沒有一物,起心動念,既入故事——天底下還有什麼所謂的真理、學說或說法不是故事呢?起心生說法,動念即故事,來了解這個真相。生命只有剎那,最接近真實的真實唯有當下,除此之外,離開這剎那和真實存在半步,都在陷入你虛妄不實的夢。覺悟吧,到當下裡來,到你眼前真實存在上來。除此皆是夢,唯它算真實。

佛陀因為也了解了上述這一切,所以他不會再為人類編織更多的故事或夢。因此,他不會提出什麼原生家庭學說,也不講什麼潛意識、情結、前世、輪迴學說,他只告訴你「覺知」,「保持覺知」,「在覺知上,而不要在念頭上」……,他指導給你方法讓自己去了解這一切的真相。一個佛說的話很少,他只告訴你一個最實用、能斷一切苦的方法讓你修持,自證自悟,自我解脫,除此他不給講更多的故事。由此可知,佛經應該很少,它決不可能是三藏十二部,浩如煙海,汗牛充棟。真佛不說話,假佛造論多。可見現存的所謂經中,有多少是非佛所言,而是妄心扮佛所說了。

不要把一切所謂的放生經、超度亡靈經、前世說法、輪迴說法等等,都按在佛陀的頭上了。一個佛並不說那些東西,一個佛只說真相和到達真相的方法,他不會為你編故事。一個佛永遠只會在夢外喚你醒來,而不會到夢中為你解決夢裡之苦。佛對待世人痛苦的方法,永遠只持一法,他永遠只以不變應萬變——對待不同來訪痛苦的眾生的問題。他不會以萬變應萬變的方式來對待那迷惑中的眾生。同樣,菩薩也不會,菩薩永遠以一正念行事,它也不會以萬變應萬變。只有妄念才會化千形對妄念的。像西遊記中的顯示一樣:只有孫悟空才會化現出各種形象來對付妖魔鬼怪,而佛或菩薩永遠只以相同的形式出現在那裡。悟空意味著妄念,妖魔鬼怪意味著另一類妄念,而佛意味著覺,菩薩意味著正念。從西遊記的故事裡你就可以讀得出一個佛或一個菩薩,對待眾生苦惱問題的方式了。

為什麼現代社會,在解決人類心靈問題上出現了那麼多的方式方法?他們都在採取孫悟空的方式——以萬變應萬變——用妄對妄。如果你用佛或菩薩的方式,就不會產生那麼多的方式方法。如此多的方式方法,都是頭腦的故事。以我的了解,八萬四千法門,並不是佛的創造,而是眾生妄念自身的創造。佛只持「覺」,菩薩只用「正念」,八萬四千法門何來?全是眾生妄心自造——安放在佛頭上而已。

來覺悟真相,了解這些佛經中的故事,哪些是真佛所言,哪些是假佛所傳?不要讓自己迷失在那一片妄心經言之中。記住,複雜的不是真相,化繁為簡在走向真相,越簡單越接近真相,到達於簡才看見真相。真相在哪?就是你眼皮底下,處處皆是,時時隨現。桌子、椅子、板凳、已經發生、正在發生的事……這都是真相!浩瀚經典多障葉,只有一句是真言。不要迷信在那假佛的舌頭上,不迷失在那假菩薩的幻術上。從「原生家庭」、「潛意識」、「情結」「前世今生」這些頭腦所造的概念故事中出離吧,在當下歸原清淨真實本來,無障無礙,自在解脫。

另外,還須記住的,當心產生問題,不要「歸因」——你既不要外歸因,也不要內歸因,因為一歸因,就是心就在創造故事。當你痛苦或困惑,你的箭不要射向別人,也不要射向自己。怎麼辦?僅僅覺知那問題,那念頭,那情緒,不為那支飛跑的箭助長一點點你自己的力或能量。或者,你可以跟蹤那箭,解剖它,了解它,解構它。這就是覺知和質疑的方法——我叫它「一念覺法」,就是讓你遇到生命的問題,你不要為那個「問題」找原因、找理由、找故事——你也不要分析它、支持它或批評它、證明它或推翻它,因為你無論是為它找原因,還是找理由,因為你無論是分析它,還是想弄明它,這都是心在為它編故事……面對它,你不必那麼做,你僅僅是覺知那個念頭或質疑那個念頭就足夠了。這就是至簡的解脫方法,最沒有故事、最不創造故事的解脫方法,除此之外,無不陷入故事,或試圖用新故事解決舊故事的方法解決問題,那都不是真正的、根本的解脫之法,那是夢裡解決噩夢的方法。那也不是佛陀所教。願諸眾生從那連環夢——夢中試圖咬自己的手醒來——的深夢中,徹底醒來,活在這眼皮底下的自由無苦、無事、無纏繞的如來真實世界中!

疑人偷斧的故事告訴我們,當你認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會越看越像。

相關焦點

  • 拒絕「原生家庭決定論」,你可以選擇更好的人生!
    金馬影后春夏在《奇遇人生》中說:「我家庭中沒有一個女性婚姻幸福,我雖然希望婚姻能長久幸福,但我沒有學過,我怕我做不到。」 生活中,持類似「原生家庭決定論」的人數不勝數。 高曉松曾在《奇葩大會》上,首次公開提到他的原生家庭,提及他和父親的關係。
  • 佛教傳入中國第六階段——從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到三和理論的提出
    (一)人生佛教的提出《諦觀全集》序:「中國佛教自晚唐以來,教宗臺賢,行歸禪淨,爾後學者莫能出其方軌,而羅什、玄奘所傳大小空有之勝義,聞之者尟矣!有清末葉,楊文會居士得《唯識述記》於東瀛;隋唐古疏,後由日本集為《續藏》而問世,於是隋唐盛世之佛學,乃漸呈復興之運。歐陽漸居士成立內學院於南京、專治奘傳唯識學,馳名於時。
  • 《重啟人生》: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卻可以選擇自我治癒
    文 |晴風圖 |網絡不知道今天的你有沒有發現自己性格上的一些弊端呢?比如自卑、消極、不自信等等。也許在以前,我們覺得這是正常的,是天生的,或者是我們的性格就是如此。可是最近看了一本好書叫《重啟人生》,才明白,原來這一切都是源自於我們的原生家庭。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說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太公平,還真的一點都不冤枉。你的出生是你的宿命,你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卻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你的原生家庭是伴隨你一生成長的,它根深蒂固,不論是身在何處,它都是一生最難以擺脫的存在。懂得接納原生家庭的不完美,也就懂得了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學會打破原生家庭的桎梏,也就學會了創造自己的再生家庭。
  • 佛教的人生欲望觀——陳兵
    佛教說:貪慾使人熱惱不安,驅動人發起有漏業尤其是發起不善有漏業,由有漏業導致生死苦果,貪慾,是人生諸苦之本源,經中說「欲為苦因」,即指貪慾。《雜阿含》卷32第913經佛告聚落主:當知眾生種種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為本。若諸眾生所有苦生,一切皆以愛欲為本。《法句經·愛欲品》偈謂「愛欲意為田,淫怒痴為種」,貪慾是生長生死流轉苦果的田地。
  • 徐文明:簡論佛教的靈魂觀
    婆羅門教以為人死之後有一種永生的靈魂存在,靈魂是恆常存在、不死不滅的,根據人生前的善惡行為,靈魂在死後由神安排,或上天堂,與神同在,或下地獄,接受懲罰。順世論則堅決反對這種說法,主張人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由此產生意識,人死之後四大分離,意識也不復存在,根本沒有一個可以與身體分離、離開身體獨立存在的靈魂。順世論認為不存在所謂死後世界,既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
  • 原生家庭的痛苦會伴隨一生?這幾個例子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影響
    原生家庭,這個詞目前異常火爆,市面上大量情感類,綜藝節目包括心理類公眾號,都拿各種各樣的原生家庭出來說事。仿佛在說你之所以沒有個如意的人生,都是因為原生家庭,它就是個罪魁禍首。據研究80%的人從小家庭不完整不幸福,或多或少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那麼這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該認命繼而成為跟父母一樣生活不幸的可憐人嘛?
  • 家庭中的系統動力|《原生家庭:影響你一生的心理動力》導讀
    在原生家庭系統裡,還有哪些因素是影響我們成長的系統動力呢?關於家庭動力的影響因素。本書主要以原生家庭所產生的動力為主,上述12種動力影響因素,適應於原生家庭裡的所有成員。在這些影響因素中,父親和母親的影響最大,其次為兄弟姐妹的影響。就像客體關系所揭示的母嬰關係,依戀理念所揭示的依戀關係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一樣,原生家庭系統裡的那些動力因素,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終生的,是非常重要和巨大的。
  • 原生家庭決定論的罪與罰之一錯在家庭
    很多人通過心理諮詢,發現自身所存在問題的根源來自其原生家庭。原來,他們的父母竟然是那麼的三觀不正,他們的童年原來是那樣的不堪回首!他們現在的問題,竟然都是父母造成的!「原生家庭決定論」起源於精神分析創始人弗洛伊德。
  • 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錯嗎?
    這也意味著,由我們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標與價值所定義的自我才最有可能是未來的我。 因此,龍迪強調,一味地用直線因果的分析方式,向自己的原生家庭追責、討伐,是非常不公平,也是無效的做法。家庭治療並不止支持這種做法。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在電視劇《安家》播出的過程中,「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帶來影響」這個話題也上了熱搜。不管是電視劇《歡樂頌》中的樊勝美還是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都因為在自己生長的原生家庭中受到的影響,有過委屈、崩潰的瞬間,這些都是環境不好的原生家庭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那麼何為原生家庭呢?
  • 《原生家庭》: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在於成為自己
    我們看慣了所有幸福的模樣,卻忽略了很多不幸的存在。但是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不健康的原生家庭無處不在。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看似毫無波瀾,但是站在成長的長河中,你會發現,它就像雨滴一樣,一滴一滴落在我們身上,開始時總是難以發覺,發現時早已溼了衣裳。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格形成、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婚姻狀況,都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甚至成為一種深入骨髓的傷疤。
  • 佛教與道家哲學的十大區別
    我從1月底開始看了很多佛教的書。我發現佛教哲學和道家哲學差別太大,甚至相反。為此,我從十個方面把佛教哲學(主要是中國佛教哲學)與道家哲學(主要是《道德經》哲學)作了對比,供大家參考。這十個方面是: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人生哲學、生命觀、認識論、因果關係、人生修煉的方法論、人生修煉的結果,以及政治哲學(當然包含管理哲學)。
  • 在原生家庭受的創傷如何自我療愈?88萬人熱贊的方法是什麼?
    ——《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近幾年特別流行一個說法:原生家庭影響人的一生。也就是說一個人成年後的心理,行為都深受童年經歷的影響。一句話,成年不幸福,是因為童年不幸福。心理學上確實一直認為:原生家庭很重要,因為每個人對世界的初步理解是在原生家庭裡建立的。6歲前與養育者形成的關係互動模式會影響成年後的認知和行為。
  • 淨宗法師:略談佛法的世界觀與人生觀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問:佛教的世界觀究竟是什麼?淨宗法師答:這個問題問得比較大,也比較寬泛。簡單說幾句。佛教認為,我們周圍的環境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大家共同的業力感現出這樣的世界。這是世界的成因。我們這個世界,經中叫"五濁惡世""娑婆世界",是濁染、無常、生滅、染汙、苦惱、顛倒、輪迴的世界,又叫穢土;"娑婆"是"堪忍"的意思,這個世界有種種苦惱,可是眾生不知出離,不求出離,不願出離,還能忍得下,所以叫"堪忍世界"。
  • 大多數重大磨難都來自於原生家庭,心理學家:這可怕,但是很真實
    而在這一切當中,我們就在這一切的陽光與陰影當中成長過來,一步一步勾勒出了自己的人生軌跡和人生行事方向。可以說,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烙印永遠是生命裡完全無法或缺的一部分。原生家庭的影響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很大,似乎我們在這些影響當中,很多人都為自己的失敗和錯誤找到了足夠的解釋。不過其實有些事情並不是這樣的,在這個世界當中,很多人的原生家庭都不完滿。但是他們仍然釋懷了曾經的過去,活出了真正的自己。
  • 覺群人生講壇:潘宗光教授助你理解「科學的佛教」
    (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餘儒文)講座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餘儒文)2019年12月1日,上海玉佛禪寺舉辦2019年第十九期覺群人生講壇,著名科學家潘宗光教授以個人煩惱來自於對自然規律的違背,比如為了工業生產而砍伐樹木,興建工廠,導致如今的空氣汙染等等,而自然規律便是佛教所說的「空」、「因緣果報」。但「空」只有到佛菩薩的境界才能明白,就好像觀世音菩薩到「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才能照見五蘊皆空,而我們作為凡夫只需要慢慢從「色」體悟「空」。
  • 邊瀟瀟《推手》受原生家庭操作,精彩演繹被救贖的傀儡人生
    (這……眼神殺感受一下)大家都知道,在明玉的家庭裡,幾乎看不到愛的蹤跡:父母之間,沒有絲毫的恩愛與和睦;兄妹之間,沒有任何的友愛和包容;甚至連最應該富有愛心的親子關係裡,也只剩下互相利用和服從……蘇明玉幾乎是靠自己走上了成功之路,年薪百萬,豪車豪宅不計。
  • 如何擺脫原生家庭造成的傷害?先學會面對,才能自我癒合
    一長久以來,我都很愛回答關於原生家庭類的問答,原因無他,只是因為我個人的原生家庭非常差。缺失父愛、父親出軌、夫妻不睦、婆媳矛盾,在我18歲之前的生活中,每天都充斥著這些負能量,而我作為孩子,只能蜷縮在一旁冷眼觀戰,偶爾躲得遠遠的,以免自己捲入爭吵的漩渦。家庭的矛盾,可以躲一時,但躲不了永久。
  • 《都挺好》大結局:再爛的原生家庭,也擋不住想要破繭重生的心
    哥哥們的早餐是火腿、雞蛋、牛奶,明玉只能喝白開水;二哥可以隨意使喚明玉,不顧明玉的感受;蘇母給2000塊錢讓二哥旅遊,卻不給明玉報輔導班,最後安排她去了一所免費師範學校……在一個父母偏心的家庭裡,女孩從來就沒有出頭之日,蘇母說:「你是個女孩,怎麼能跟兩個哥哥比呢,我只負責養你到18歲,你以後還要嫁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