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七個步驟,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2020-12-05 暖心理精選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阿德勒

我們人的一生中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庭,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

近兩年來流行的原生家庭影響,更多的是講,我們現在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都是由小時候父母的教育影響所導致的。長大成人後童年的陰影使我們重複小時候的思維模式,你是否覺察到了呢?

你可以閉眼思考下在久遠的童年回憶中,父母做了什麼讓你感到悲傷、氣憤、痛苦和害怕。

在心理學治療實踐中,夢和回憶非常有用,童年早期生活的記憶尤為重要,並且在記憶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原因有二:第一,它包含一個人對自己在世界中的基本定位。這是他第一次總結所看到的世界,第一次用某個模糊或清晰的東西來象徵自己和約束自己。第二,這是他精神成長的起點,是他為自己譜寫的自傳的開篇。所以我們常常能在這裡找到根源,他感覺自己哪方面有不足和缺陷,他認為理想中的有力量、安全的自己是什麼樣子的,以及兩者之間的落差。

它們重要,只是因為它們被當作了什麼,以及它們的解讀度現在和未來生活產生了或者會產生何種影響。

下面我們來舉幾個原初記憶的具體例子,看它們是如何凝結生命的意義的。

「花盆從我手中掉了下來,那一刻我很慌,我知道我一定會收到責罵,即使這是我在幫忙」這個女孩的自傳開篇是這樣說的,她的童年裡要麼不是她犯錯被誤解,要麼是無心之舉被母親破口大罵。在她的人生裡犯錯是不被允許的,在所有人際關係裡她都害怕,犯錯即代表了不好,不好就會不被喜歡,所以她漸漸的有些討好所有人,也高估了所有犯錯的影響,她字裡行間都是害怕與逃避,想逃避責罵,因為這太不舒服了甚至是丟臉的。一次錯誤就再不會被人喜歡了是她自己定下的結論。

一個12歲的男孩,因為尿床和常常頂撞母親被帶到了診所,說自己最早記得「母親以為我丟了,嚇壞了,衝到街上喊我。其實我一直藏在家裡的衣櫃裡。」我們可以這樣猜測和解讀這句回憶:「生命的意義在於,惹事以獲得關注。獲得安全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欺騙。我被冷落,但我可以欺騙他們。母親對他的緊張不安加強了他對生命的解讀,外界的生活充滿了危險。只有讓別人擔心自己,他才是安全的。只有這樣才讓他肯定,如果自己需要,他們就會來保護自己。

雖然我們的童年生活,或者精神分析眼中的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成年以後心理有著很大的影響,但是我們需要澄清一點的是:探討這些,並不是要否定父母的心血,把自己身上的問題責任歸結到養育我們的父母身上,而是通過了解自己的成長軌跡,發現自己內心隱藏的負面信念,然後擔負起自己人生的責任,調整自己,讓自己獲得真正的成長。

每個人內在都有一個「受傷的內在小孩」,只是傷口的輕重程度不等,並且這個小孩一定會在親密關係的遊戲中變出各種戲法來,讓你感受到衝突、痛苦。這個時候你不要怪他,不要再繼續責罵他,因為這個小孩就是你的一部分。需要先帶著悲憫去了解他,看到他,才能慢慢的滋養他、療愈他。

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世界。

我們總是帶著傷,在勇敢前行,在前行的路上,也能做一些積極的「自我療愈」。

所以,下一次,當你受到傷害,可以用以下7個步驟,進行療愈。

第一步:我受到傷害了。承認自己的感覺。情感就是要流露的。

比如,你被領導批評了,或被伴侶拒絕了,或被朋友誤解了,當你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可以承認自己受到傷害了。

壓抑或否認情緒,和非建設性地表達情緒,都是不好的。

第二步:我的那一部分受到傷害了呢?

這個不用問,當然是我們的「內在兒童」。

第三步:用什麼詞來描述我受到傷害時的情感是最恰當的呢?

我們承認我們受到了傷害,這時候,我的感受是什麼呢?

委屈?憤怒?傷心?慚愧?恐懼?

表達出來「我感到……」

第四步:最近又是什麼因素觸發了這種情感呢?

讓我感到受傷的現實場景是什麼?

被領導批評了,或被伴侶拒絕了,或被朋友誤解了?

……

他們說了什麼,做了什麼?我當時的想法是什麼?

這個場景,和小時候的哪個場景很像?

第五步:我的「父母」對我說了些什麼?而我的「兒童」又是怎麼回答的呢?

回到那個場景裡,很多都是我們的父母和小時候的我們對話的場景,或者也可能是重要的大人和我們對話的場景。

你是個小孩子的時候,那個事件裡,那個很」強大「的人,對你說了什麼?

你的想法是什麼?

感受是什麼?

情緒是什麼?

第六步:那個孩子做些什麼(與以前)不同的事情呢?

你現在長大了,理性上知道,那時候的擔心是不必要的。

作為那個弱小的孩子,你會有什麼新的選擇?

你能不能給這個孩子一些力量,讓她能對面前的這個人,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和想法?

如果能讓這個孩子:

1、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而受到積極的反饋和鼓勵,她就會放下,過時的,用扭曲感覺獲得需要,的不適宜的方式;學會坦誠表達自己當下此刻,真實的感受。2、體驗到、感受到,自己是被愛著的,自己的需要是可以被滿足的,自己不會被拋棄,不會因為沒人愛而死去,她內心容易被觸及的「傷痛按鈕「就會越來越少。3.表達真實的感受,而安全又有更深的連結的話,她就會越來越少地拉出自己的」父母自我「與別人戰爭。

第七步:下一次我能採取什麼不同的態度來對待這種事情呢?

這個問題,可以讓我們去考慮我們是如何做的,才使我們自己受到了傷害。我們會更有力量,有新的選擇,去處理好我們的外在環境和內在情感。

1、外在:如果外在事件或情境,確實是危險的,是真的會傷害到我的,那我下次可以選擇遠離。比如,離開一個施虐的伴侶,離開一個充滿了指責的領導。2、內在:我知道是我以前的經歷和傷痛,被當下情境觸發了,所以,當下情境其實沒有那麼危險,我不用戰鬥或逃跑,而是可以選擇放鬆,安心。3、更建設性的方式溝通:我當下真實的感受和需要是什麼?對方真實的感受和需要是什麼?這個場景裡,什麼樣的表達方式,是最恰當的?

親愛的,請記住,你不需要變得完美才能被愛。

——參考資料《自卑與超越》《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暖心理籤約作者:王大可

相關焦點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了解原生家庭創傷對我們的影響,然後治癒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創傷。在這一點上,《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這本書給了我們方法。此書的作者金尚,心理學碩士,「創傷五階段療法」創始人,「虛擬愛之療法」提出者和倡導者。已出版心理學類暢銷書《永遠成長的蘋果樹》《滾蛋吧抑鬱君》,深受讀者喜愛和歡迎。
  •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愛自己,是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案
    她是不幸的,家庭帶給她的傷害,恐怕要用一生來彌補了。為什麼家會傷人呢?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金尚在《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中提到:因為父母自身的人格不正常,經濟狀況不好,文化程度低,厭惡上癮等原因,父母會把自己的憤怒、厭世、不滿、自我厭棄等,投射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軟弱可欺,不會還手,也無處可逃。
  • 在原生家庭受的創傷如何自我療愈?88萬人熱贊的方法是什麼?
    ——《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近幾年特別流行一個說法:原生家庭影響人的一生。也就是說一個人成年後的心理,行為都深受童年經歷的影響。一句話,成年不幸福,是因為童年不幸福。心理學上確實一直認為:原生家庭很重要,因為每個人對世界的初步理解是在原生家庭裡建立的。6歲前與養育者形成的關係互動模式會影響成年後的認知和行為。
  • 凌霄被親舅舅大罵冷血動物,這樣的原生家庭讓人真的很窒息
    知乎上曾經有個很火的話題: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有多大?原生家庭帶給我們最大的影響,潛移默化地將我們不認同不喜歡的習慣或生活方式刻在我們的大腦裡。日後,我們會不知不覺的做出與父母一樣的動作或說出一樣的言語,是因為我們的父母曾在我們面前這樣做過。《走出原生家庭的創傷》有一個觀點很深刻:愛是一種能力,而不是天賦。
  • 《重啟人生》: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卻可以選擇自我治癒
    可是最近看了一本好書叫《重啟人生》,才明白,原來這一切都是源自於我們的原生家庭。也就是說我們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樣,註定了我們的性格是什麼樣。本書是由作者金尚所著,她是心理學碩士,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心理督導師,更是高校心理教師,代際創傷五階段療法創始人。
  • 大多數重大磨難都來自於原生家庭,心理學家:這可怕,但是很真實
    原生家庭的烙印其實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會背負其原生家庭帶來的烙印,這種烙印是不可或缺的。不過要注意的是,這種烙印並非完全是壞的。有些人可能從小就會在家庭當中收穫足夠的溫馨和依戀,收穫自己的愛與依靠。不過有些人則會在自己的成長當中收穫足夠的缺憾和糾纏,變得過度的迷茫。
  • 拒絕「原生家庭決定論」,你可以選擇更好的人生!
    像樊勝美一樣被原生家庭所累的女孩,大多渴望藉助男人的力量來脫離苦海。但這樣做的本質,只是找一個人來分擔原生家庭的重壓,矛盾不過是換了個形式存在著。 然而這一生的所有經歷都是自己的,沒有誰能始終為你負重前行。擺脫原生家庭陰影這件事,最終也只能靠自己。
  • 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錯嗎?
    近年來,美國家庭治療師薩提亞提出的「原生家庭」這一概念在中國廣為流傳。 網絡上,無數專業、非專業人士撰寫的文章,都在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原生家庭是如何塑造人的情緒、人格、行為模式的。 於是,許多年輕人開始關注和重視為自己的行為尋找過去的根源。
  • 《原生家庭》: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在於成為自己
    但是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不健康的原生家庭無處不在。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看似毫無波瀾,但是站在成長的長河中,你會發現,它就像雨滴一樣,一滴一滴落在我們身上,開始時總是難以發覺,發現時早已溼了衣裳。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格形成、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婚姻狀況,都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甚至成為一種深入骨髓的傷疤。
  • 原生家庭的痛苦會伴隨一生?這幾個例子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影響
    原生家庭,這個詞目前異常火爆,市面上大量情感類,綜藝節目包括心理類公眾號,都拿各種各樣的原生家庭出來說事。仿佛在說你之所以沒有個如意的人生,都是因為原生家庭,它就是個罪魁禍首。據研究80%的人從小家庭不完整不幸福,或多或少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那麼這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該認命繼而成為跟父母一樣生活不幸的可憐人嘛?
  • 33歲啃老10年:掙脫原生家庭的桎梏,你有責任挽救自己的人生
    讀過很多關於「原生家庭」的書,很多都是系統講解了原生家庭是怎樣影響子女一生的,對於已然成年的我們沒多大作用,而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的難得之處就在於,它不僅將「父母失敗教育」的案例歸類,還教給了身受原生家庭的傷害的我們如何走出內心陰霾,修補性格缺陷,走向健康人生。
  •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
    我們都知道,家庭對孩子是有很多的影響的。現在很多媒體給我們很多信息,每個人都暴露在媒體中,都已經了解到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 今天我們就細細地說一說關於原生家庭,關於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同時也請大家思考另一個視角,就是原生家庭對孩子造成影響的時候,其實我們也是被影響了。
  • 潛意識心理學:你的自卑與自信,往往都來源於你的原生家庭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原生家庭對於個體而言,影響是終身存在的。雖然很多人想要奮力逃離令自己痛苦的原生家庭,但他們逃離的過程中會發現,越掙扎越深陷於原生家庭的桎梏中無法自拔。你是一個自信的人還是一個自卑的人,其實都來自家庭帶給你的童年記憶,這種記憶在你的內心深處紮根生長,最後形成不可逆的潛意識,伴隨你終身。
  • 原生家庭決定論的罪與罰之一錯在家庭
    很多人通過心理諮詢,發現自身所存在問題的根源來自其原生家庭。原來,他們的父母竟然是那麼的三觀不正,他們的童年原來是那樣的不堪回首!他們現在的問題,竟然都是父母造成的!「原生家庭決定論」起源於精神分析創始人弗洛伊德。
  • 《都挺好》大結局:再爛的原生家庭,也擋不住想要破繭重生的心
    但其實蘇明玉根本就不是樊勝美,比起樊勝美面對原生家庭的恐懼和無力,蘇明玉靠自己戰勝了原生家庭,一手創造了自己的生活,活成了逆襲女王!再爛的原生家庭,也擋不住想要改變的心很多人都為劇中的蘇明玉鳴不平,就因為是個女孩,所以從來不被家裡人待見。
  • 苦橙葉精油,消滅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
    別看苦橙葉的樣子平平無奇,它有個稱號是「平民的橙花」。苦橙花精油有多貴我們都知道了,苦橙葉能跟橙花相提並論嗎?其實苦橙葉和苦橙花擁有共同的母親,它們的藥學屬性和能量狀態雖有異處,卻也有相同的地方。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生活中遭遇的壓力與挫敗長期空虛寂寞導致的失眠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彷徨......這些身心症和心理疾病,是苦橙葉擅長撫慰的。所以,你可能也想到了,原來苦橙葉是很好的抗憂鬱劑呢!
  • 解離的發生與創傷的治癒
    希望今天你看過之後,能夠認知童年創傷的影響,客觀看待精神疾病,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創傷,理解身邊人的行為。創傷,無論是來自童年還是成年後的,都應該積極的治療。男主角張宰烈是一個有著嚴重心理創傷的人,他的創傷來自於童年的不幸經歷,在心理學中創傷被劃分為兩類,1型和2型,即單純型創傷和複合型創傷,而張宰烈正是在複合型創傷反覆發生的環境當中長大的孩子,他自幼與自己的母親遭受著繼父的毒打,善良軟弱的張宰烈不知如何還手,只能拼命的跑出家門,頭也不回的拼命的跑,直到有一天無處可逃躲到了村子裡的公側糞坑裡,低頭卻看到了早已躲在這裡的母親,這導致成年後他一直無法在床上入睡要睡廁所
  • 如何擺脫原生家庭造成的傷害?先學會面對,才能自我癒合
    當電視劇《都挺好》成為2019年的爆款熱劇,由蘇氏父子引發的爭議中不免提到「重男輕女」、「原生家庭」這類極具討論空間,且一直難以被重視的家庭問題。其中,「原生家庭」被擺上檯面,通過網友討論,發現似乎每個人成年後所具備的性格缺陷,總能找到相對應的童年陰影。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在電視劇《安家》播出的過程中,「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帶來影響」這個話題也上了熱搜。不管是電視劇《歡樂頌》中的樊勝美還是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都因為在自己生長的原生家庭中受到的影響,有過委屈、崩潰的瞬間,這些都是環境不好的原生家庭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那麼何為原生家庭呢?
  • 楊梅洲:原生家庭,恐懼的總和
    這樣的原生家庭,怎麼就會讓小梅恐懼家庭呢?恐懼組建一個屬於她自己的家庭呢?因為,恐懼自己的孩子不能得到完整的父愛,她人工流產,打掉了和老張的孩子。一直渴望有個兒子的老張,和一直渴望家庭的她,悲傷都逆流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