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離的發生與創傷的治癒

2021-01-08 上官金金

這兩天重溫了一部精神疾病題材的韓劇《沒關係,是愛情啊!》,幾年前我片段式觀看過,也曾經被片名迷惑以為是一部愛情劇,這次是把它認同為精神疾病題材的劇,用兩天的時間認認真真的看完的,很感動。挑燈夜寫,今天呢我非常的迫不及待,很想利用這部電視劇,給大家講講心理學研究發現的一種很有趣的現象—解離,我想這個名詞的由來與物理學中的電解離一定有著一些關係。

希望今天你看過之後,能夠認知童年創傷的影響,客觀看待精神疾病,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創傷,理解身邊人的行為。創傷,無論是來自童年還是成年後的,都應該積極的治療。

男主角張宰烈是一個有著嚴重心理創傷的人,他的創傷來自於童年的不幸經歷,在心理學中創傷被劃分為兩類,1型和2型,即單純型創傷和複合型創傷,而張宰烈正是在複合型創傷反覆發生的環境當中長大的孩子,他自幼與自己的母親遭受著繼父的毒打,善良軟弱的張宰烈不知如何還手,只能拼命的跑出家門,頭也不回的拼命的跑,直到有一天無處可逃躲到了村子裡的公側糞坑裡,低頭卻看到了早已躲在這裡的母親,這導致成年後他一直無法在床上入睡要睡廁所,就在賺到錢後布置了一個浴缸床。而更加慘烈的是在他16歲時又遭遇了一次極其嚴重的單純型創傷,在一次遭受繼父毒打的過程中,當他的哥哥反抗時,張宰烈拿起了菜板上的小刀,插入了繼父的身體,隨即暈了過去,這一刀沒有中要害刀口也不深,他的哥哥走到繼父身邊查看情況,卻被趕來的母親恰巧看到了這一幕,他們的母親獨自留下點燃了屋子燒死了這個毒打了她多年的男人,這一幕都被在哥哥背上甦醒過來的張宰烈在門口鏡子裡的倒影看到了,他卻在法庭上指認了自己的哥哥是兇手,哥哥入獄被判10年,從此內疚如夢魘般纏繞了他半生。

這裡有個關鍵線索,張宰烈的母親為什麼也誣告了自己的親生大兒子呢,一個長久被家暴的善良女人怎會讓孩子去為自己頂罪呢?答案是她在多年遭受家暴的過程中已經精神失常了,早已陷入了解離的狀態,在那場大火中,縱火的那個她(解離出了另外一個人格)也隨著熊熊烈火消失在了她的記憶當中,也就是說她忘記了自己才是放火的人,她腦海中的最後一幕是大兒子握著刀的那一幕,記憶到此為止了,這段錯誤的記憶導致了她在法庭上的錯誤指正,也導致了大兒子10幾年無法遏制的憤怒和在監獄當中無時無刻不在策劃著的對弟弟的報復計劃,對母親忽視自己的怨恨,成長成了一個有品行障礙,極度缺乏家庭關注尤其是母愛的大齡少年,30多歲了還在尋求他所認為的一直未得到的母愛。

看到這裡不知道你是否會覺得不可思議呢,會否覺得這只是電視劇,是被誇大了的形象,你覺得它是高於生活的嗎?很多年前一個長輩告訴我電視劇的基礎首先是源於生活的,現實其實比電視劇情節更誇張。從那之後我開始認真的去看,原來這樣的情節真的不誇張,現實生活往往更殘酷。張宰烈的母親表現出來的症狀是一種精神疾病—解離症狀,常見的解離症有以下幾種:心因性解離症、心因性迷遊症、多重人格異常及失現實感。張宰烈的母親所患是心因性失憶症,所以她是因患病真的忘記了犯罪現場。

解離的存在在心理學當中是普遍認可了的,在人遭遇嚴重的心理創傷時,會產生心理防禦機制,導致記憶的喪失或部分喪失,嚴重的情況會解離出另一個人格。

接下來我用更形象的語言來描述,可以令你的思路更加清晰。解離發生時的場景如同這樣,當創傷事件發生時,當事人身體在現場,而靈魂卻飄在了半空中俯視著底下的自己,仿佛發生的事情與自己無關,他/她只是一個旁觀者;由於事件本身給當事人造成了極大的刺激,這種痛苦另他無法承受,為了自我保護就在大腦中建立了一個非常密閉的房子,也可以將其比喻成一堵極其堅固無法穿透的牆,將這段記憶久久地封存了起來,這便是被無意識的心理防禦機制壓制住的記憶。科學研究證明記憶是可以被壓制的而暫時遺忘,但是記憶並不會被消除。

發生解離後大腦壓制住了部分記憶或某個時間段的全部記憶,仿佛未發生過一般,但這個記憶仍然留在大腦中,在某種特定的時刻它會突然閃現,我們無法保證它永生永世的封存在大腦中,因為外界的刺激不可避免,痛苦的記憶被壓制住可以在一定時間內減除痛苦,但其實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當事人的問題,這種無意識的逃避經常會另當事者陷入不真實的幻想世界中,不敢面對現實殘酷的環境和真實的自己,失去對現實的認知感。

據我的個人研究,被壓制記憶的突然閃現也並非只有遇到很大衝擊的時候才會回來,很多時候在當事者環境壓力變小後,身心得到了大幅度的放鬆時會緩緩的回到他的身邊。有時候一道熟悉的光束、一個似曾相見的表情、一句相關聯的話語等等都有可能引發創傷記憶的回潮,總之就是有這樣一個特殊的點會在不確定的時刻猝不及防的回來。

每個被創傷纏繞的人記憶的閃回時間和方式都不相同而且都具有不確定性,無法去準確控制。美國有一位運動員在童年長期受到母親的虐待,且在兒時被母親故意縱火幾乎喪命,幸好鄰居報警,警察及時趕到,躲在浴缸的他才僥倖逃過一劫,過後他也是忘記了這段經歷,就是大腦無意識的防禦機制把這些受虐待經歷有關的事情都藏了起來。成人後突然記起這段記憶竟是在他獨自一人開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時,某種微妙的感受突然襲來,被母親傷害幾乎致死的經歷突然閃回,嚇了他一大跳,他被這段塵封的記憶嚇到了,在駕車過程中居然昏厥了,車撞向了一側的護欄,由於車速不是太快周邊也無其他車輛沒有導致大的事故發生,他被救了回來。這之後他去找了心理醫生尋求幫助,了解了創傷記憶的遺忘與再現的原因,知道了心理防禦機制對痛苦記憶的壓制,進行了幾年的心理治療逐漸好轉。現實中是有很多案例的,也被醫學界不斷的證明了,在此不再一一舉例。

我們回到男主角張宰烈身上,張宰烈是一名精神分裂患者,多年來一直被幼時做偽證使親哥哥蒙冤入獄的事情折磨,他的內心其實長期處於抑鬱狀態,靠著堅強的信念一直努力工作,這個信念就是他還要保護自己的媽媽,讓她過上富足幸福的生活。直到哥哥出獄後從背後捅傷了他的那一刻,他的心理防線才徹底崩潰了,立刻閃回到了童年破碎的那一刻,家裡的老屋子燃燒著熊熊烈火,哥哥拼命背他出來,他在哥哥背上通過門口的鏡子看到了點燃石油的媽媽……他內心始終沒有癒合的創傷再也不想忍讓,徹底暴露出來了。他的幻視,那個16歲的高中男孩其實是一直住在他內心未長大的自己,他最後的一次創傷記憶發生在16歲,繼父被親生媽媽燒死,為了保護母親自己做了偽證使得從大火裡背他出來的大哥蒙冤入獄10年。往後十幾年哥哥在監獄裡不見天日,他在外面的世界表明光鮮亮麗,事業成功成為了名作家,心理世界卻是如地獄般的,時時刻刻折磨著他,比在監獄裡坐牢的哥哥更加煎熬,他開始無意識的將自己陷入危險境地,比如在車流中奔跑、開車逆行、不符合邏輯的車禍頻繁發生等,無意識的自殘行為變得越來越多。

無論你有沒有看過這部劇都不重要,希望你理解了我的這篇文章,能夠更加重視心理健康,能夠客觀的看待精神疾病。張宰烈本性善良,因此當他患上精神分裂後,他的顯性性狀並沒有表現為攻擊別人,他的潛意識幫他選擇了傷害自己,他的心理創傷長期糾纏他達到了極限,終於使他到了無法忍耐的地步,他沒有在清醒的時候選擇自殺,也是因為他太善良,不希望自己的死喚醒母親的負罪感,他的潛意識發射的信號是即使到最後臨死前也必須保護媽媽,讓她下半生一直生活在「諾亞方舟」當中,不記起當時的犯罪事實,媽媽不可以心理防線崩塌,絕對不能承受這種巨大的痛苦。

張宰烈的例子讓我發現了一個事實真相,並不是精神病會使得病人變得惡毒,而是惡毒的人本身品質敗壞,患上了精神疾病依然惡毒,這與時下所說「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呢?善良的人得了精神分裂無意識傷害的是自己,而內心惡毒的人患上精神疾病才會攻擊別人。所以,精神疾病不應該受到歧視,應該抵制的是品行不端內心惡毒的人。

遭受創傷但挺過來了還存活著的人心理學中被稱之為「倖存者」。

張宰烈在精神分裂的危險期幸運的遇到了他的未婚妻海秀,是一名精神科醫生,而海秀的前輩是更專業的精神疾病治療醫生,他們及早的發現了張宰烈的問題,並給予了他專業的治療,讓他撿回了一條命,恢復了正常的生活,又可以開始積極的寫作。對於脫離危險期的精神病人來說,積極的投入工作或興趣愛好當中是一種可以促進痊癒的有效的輔助治療方法。

張宰烈的童年是悲慘的,不幸中的萬幸是在他的心理瀕危時刻遇到了海秀,這名專業的精神科醫生,能夠發現他的問題、客觀的看待並理解他,對他進行了及時的積極治療,把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而且與他重建了一個幸福的家庭。有句俗話說:婚姻是女人的二次投胎。我要把這句話補充的更加完整,如果非要把婚姻比作投胎,那它是無關性別的,無論對男人還是女人都是同樣重要的。這是脫離原生家庭模式,重建新的家庭世界的一次重要機會,在這個新的世界你可以按動重啟,用新的溝通方式,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而是否能真的從原生家庭中脫離出來,取決於自己和選擇對象的心理需求和能力。關於這方面我打算今後再專門寫一篇文章來詳細講解。

葵花寶「點」之—創傷是需要治療的,逃避不是它的特效藥,長期的記憶壓制會阻礙真實的感受,產生幻覺,失去現實感。正視創傷,了解在那時那刻的你,認知能力被創傷阻礙了,正常記憶能力被壓制了,對自己說一聲:「那時候的我不是真實的我,這不是我的錯,現在你是否能原諒自己了呢?」寬恕自我,請伸出你的左手和右手,放在胸前,握握手,與自己和解。

相關焦點

  • 解離與創傷,生活,總覺得木不真實怎麼辦?
    很多人經歷過創傷以後會有一種狀態,叫做解離狀態,比如說有人覺得:感覺到麻木、生活不真實。那麼解離狀態指的是他脫離現實,進入到一個內在的自我狀態中去。看到自己被打,但覺得打的那個人不是自己,自己已經飄出來了,我們稱這種現象,叫做解離現象。如果一個人有如下的一些表現的時候,你要警惕,你以前是不是有過創傷?你現在是不是正在經歷,所謂的現實解體。
  • 新研究通過AI挖掘找到驅動創傷解離的大腦區域
    來自McLean醫院的一項新研究潛在地發現了驅動童年時期遭受虐待和創傷的個體所報告的解離反應的大腦區域
  • 微課逐字稿|解離:一種常見的創傷症狀
    這個部分,就會因為非常深的身體或者心理的創傷體驗,在無法承載的過程中,被阻斷掉。這就是感覺的這部分的解離,比如說回憶過去被毒打的經歷時,可能都感覺不到疼痛,或者是只是感覺到一種麻痺感、麻木感,或是回憶過去被拋棄,或者被指責的經歷時,也感覺不到內心的傷痛,而是覺得好像情感非常的隔絕。這部分可能並不少見的,只是有的時候,我們沒有把它納入到解離的框架下。
  • 心理|解離是什麼?精神恍惚是病嗎?
    《心情加油站》(治癒時刻)邀請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心理治療師 杜娜 光臨直播間,向小夥伴們介紹什麼是「解離」,「 解離」發作時有哪些表現,我們為什麼會出現解離症狀以及解離發生時如何讓自己回歸現實,恢復掌控力
  • 壓抑、解離與分裂
    在解離和潛抑這兩種防衛機制中,同樣有某些心智內容被驅逐出意識範圍之外,然而過程卻不同。潛抑作用產生了一道屏障,造成了水平面上的分割,被潛抑的事物於是轉進無意識之中;相反地,解離現象則是垂直面的分割,於是心智的內容存在於一系列平行的意識狀態中。此外,引發潛抑作用的往往是被禁制的願望,例如對異性雙親的俄狄浦斯情結,而非外在事物。
  • 童年創傷不僅需要一生治癒,還可能遺傳給你的後代
    我們常說,童年的創傷,需要用一生來治癒。但最新研究發現,一個人一生中遭受的創傷,會改變其DNA的表達方式,這種改變還會傳遞給下一代。也就是說,童年創傷不僅會影響人的一生,甚至連子孫後代也會受此連累。傳統的遺傳學是指由於基因序列改變(如基因突變等)所引起的基因功能的變化,從而出現可遺傳的改變;而表觀遺傳學是指基因的DNA序列沒有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基因功能發生了可遺傳的變化,並最終導致了表型的變化。然而,有關創傷經歷的信號是如何植入生殖細胞中的?
  • 解離的本質
    解離的本質藍薇 譯節選自《論分離的本質》我認為解離在於通過他人的回應認識自身的感受
  • 創傷理論的演進與文學性創傷敘事的意蘊
    他認為,災難性的創傷事件給人們帶來不能承受之壓力,在帶來異常情緒反應的同時,常常造成意識狀態的「解離」,出現歇斯底裡的症狀。即歇斯底裡患者是被對創傷事件的記憶控制,表現出的生理症狀是代表「已從記憶中被排除的強烈痛苦經歷」。皮埃爾·讓內把這種創傷記憶稱為「潛意識的固著意念」。[3]  與皮埃爾·讓內相比,同時期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創傷研究方面更是取得突破性進展。
  • 心理創傷可能會「遺傳」給後代,但幸好,它也能夠被後天逆轉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這句經典名言出自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並一直廣為流傳。越來越多現代醫學和心理學的研究發現,童年的創傷的確會對個體產生極大的影響。
  • 解離狀態下的型號
    所謂的「解離」就是型號在壓力狀態下首先會呈現自己型號的負面屬性,然後當壓力更加大的時候,就會抵達到一個點,而這個點就是解離點。在解離狀態下我們容易去到認同的部分,跟我們的形象和面具認同而遠離自己的本質。
  • 如何治癒羞恥帶來的創傷,擺脫「以羞恥為中心」的關係?
    就像前段時間,我們看到某明星夫妻,在網上互相曝光對方的隱私,令廣大吃瓜群眾大吃一驚,在外人看來這是一件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卻實實在在發生他們的身上。01不健康的兩性關係:以羞恥為中心的關係,一方總是羞辱另一方,甚至彼此相互羞辱羞辱一方對被羞辱對象過於苛責:他們會在對方每次犯錯後立刻指出,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優越感。
  • 從《身體從未忘記》看創傷與我們的生活
    第一部分:創傷是如何影響生活的?「瑪麗琳的經歷展現了生命的力量和生存意志如何抵抗創傷毀滅性力量。我逐漸發現,唯一能讓治癒創傷成為可能的,是對病人求生意志的敬畏。正是他們的意志讓他們忍受虐待,進而承受這療愈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靈魂黑夜」瑪麗琳覺得自己的生命就是在「走過場」,幾年前發現用刀片割傷自己可以緩解她的麻木感,但現在越來越頻繁。她自己也嚇壞了。
  • 意識解離是什麼?
    閱讀連結:6,意識解離:自我仿佛變成了自身的冷漠旁觀者來源:煎蛋生物工程、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卡爾·迪瑟羅特博士說,有2%至10%的人口在一生中會經歷被稱為意識解離的神秘現象。
  • 意識解離是什麼?
    另外,中風,可能由兩種病毒單獨引起,更可能發生在同時感染兩種病毒的病人身上。研究結果發表在《柳葉刀神經學》上。4,大腦記住一個新單詞,到底需要多長時間?來源:科技工作者大腦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學習一個新單詞?
  • |關於創傷後應激障礙
    調查顯示,在地震6個月後,地震經歷者均發生不同程度的異常症狀,而創傷組中SCL-90總分和各項異常症狀發生頻率均顯著高於對照組。主要表現在抑鬱、焦慮、人際關係等方面,PTSD發生率高達25%,時常出現各種闖入性、迴避和警覺性增高症狀,說明創傷組患者存在著更廣泛和更加嚴重的心理問題,應該在早期創傷救治時即開展PTSD的預防和治療,針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幹預,以減低其發生率,改善預後。
  • 書單| 危機幹預創傷治療與精神分析動力學深度學習專題
    在過去的20年中,許多心理動力學治療師開始認為,病人與治療師之間的關係過程是病人發生轉變的主要原因。然而,聚焦於說教式教學的傳統臨床督導範式,卻有礙於以這些新的方法培訓心理治療師。本書的開創性意義就在於,首次詳細闡述了當代督導的綜合模式。作者向我們展示了在不斷變化的督導關係中工作將如何使得被督導者更深刻地理解所學到的治療方法。
  • 一元弱酸的解離平衡及解離度
    這時溶液的[H+]可以用公式求得:對於指定的酸,解離常數隻與溫度有關,而與酸溶液的起始濃度無關。二、解離度1、解離度定義:解離度即解離平衡時電解質已解離部分佔總量的百分比。 表示電解質在指定條件下解離的程度,它不但與解離平衡常數有關,而且與電解質的起始濃度有關。2、解離度與解離平衡常數的關係
  • 生理第三講:氧解離曲線!
    氧解離曲線
  • 那不是你的錯:擺脫羞恥感,走出童年創傷
    貝弗莉·恩格爾曾說,羞恥感是童年創傷最嚴重的後遺症。貝弗莉·恩格爾在《這不是你的錯 如何治癒童年創傷》中提到,慈悲心能夠撫慰個體內心的傷痛,抵消羞恥感持續不斷的消極影響。尚恩是以同理心撫慰了威爾的內心創傷,這種撫慰便是一種慈悲心,也是心理學意義上的社會支持,這種社會支持也能同時滿足被傷害的孩子心中想要傾訴和被關愛的需求。而林奕含筆下的思琪卻沒那麼幸運,她說:我已經髒了,髒有髒的快樂,要去想乾淨就太苦了。
  • 創傷後應激離我們並不遠,PTSD該如何防治?
    及時對創傷人群進行心理幹預,能避免發展為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的、公共健康疾病,使患者很痛苦且難治癒的精神疾病。如果在創傷事件發生後能通過一些心理評定工具來初步評定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將有助於篩選出PTSD高危人群,從而有針對性地對高危人群提供有效的幹預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