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重溫了一部精神疾病題材的韓劇《沒關係,是愛情啊!》,幾年前我片段式觀看過,也曾經被片名迷惑以為是一部愛情劇,這次是把它認同為精神疾病題材的劇,用兩天的時間認認真真的看完的,很感動。挑燈夜寫,今天呢我非常的迫不及待,很想利用這部電視劇,給大家講講心理學研究發現的一種很有趣的現象—解離,我想這個名詞的由來與物理學中的電解離一定有著一些關係。
希望今天你看過之後,能夠認知童年創傷的影響,客觀看待精神疾病,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創傷,理解身邊人的行為。創傷,無論是來自童年還是成年後的,都應該積極的治療。
男主角張宰烈是一個有著嚴重心理創傷的人,他的創傷來自於童年的不幸經歷,在心理學中創傷被劃分為兩類,1型和2型,即單純型創傷和複合型創傷,而張宰烈正是在複合型創傷反覆發生的環境當中長大的孩子,他自幼與自己的母親遭受著繼父的毒打,善良軟弱的張宰烈不知如何還手,只能拼命的跑出家門,頭也不回的拼命的跑,直到有一天無處可逃躲到了村子裡的公側糞坑裡,低頭卻看到了早已躲在這裡的母親,這導致成年後他一直無法在床上入睡要睡廁所,就在賺到錢後布置了一個浴缸床。而更加慘烈的是在他16歲時又遭遇了一次極其嚴重的單純型創傷,在一次遭受繼父毒打的過程中,當他的哥哥反抗時,張宰烈拿起了菜板上的小刀,插入了繼父的身體,隨即暈了過去,這一刀沒有中要害刀口也不深,他的哥哥走到繼父身邊查看情況,卻被趕來的母親恰巧看到了這一幕,他們的母親獨自留下點燃了屋子燒死了這個毒打了她多年的男人,這一幕都被在哥哥背上甦醒過來的張宰烈在門口鏡子裡的倒影看到了,他卻在法庭上指認了自己的哥哥是兇手,哥哥入獄被判10年,從此內疚如夢魘般纏繞了他半生。
這裡有個關鍵線索,張宰烈的母親為什麼也誣告了自己的親生大兒子呢,一個長久被家暴的善良女人怎會讓孩子去為自己頂罪呢?答案是她在多年遭受家暴的過程中已經精神失常了,早已陷入了解離的狀態,在那場大火中,縱火的那個她(解離出了另外一個人格)也隨著熊熊烈火消失在了她的記憶當中,也就是說她忘記了自己才是放火的人,她腦海中的最後一幕是大兒子握著刀的那一幕,記憶到此為止了,這段錯誤的記憶導致了她在法庭上的錯誤指正,也導致了大兒子10幾年無法遏制的憤怒和在監獄當中無時無刻不在策劃著的對弟弟的報復計劃,對母親忽視自己的怨恨,成長成了一個有品行障礙,極度缺乏家庭關注尤其是母愛的大齡少年,30多歲了還在尋求他所認為的一直未得到的母愛。
看到這裡不知道你是否會覺得不可思議呢,會否覺得這只是電視劇,是被誇大了的形象,你覺得它是高於生活的嗎?很多年前一個長輩告訴我電視劇的基礎首先是源於生活的,現實其實比電視劇情節更誇張。從那之後我開始認真的去看,原來這樣的情節真的不誇張,現實生活往往更殘酷。張宰烈的母親表現出來的症狀是一種精神疾病—解離症狀,常見的解離症有以下幾種:心因性解離症、心因性迷遊症、多重人格異常及失現實感。張宰烈的母親所患是心因性失憶症,所以她是因患病真的忘記了犯罪現場。
解離的存在在心理學當中是普遍認可了的,在人遭遇嚴重的心理創傷時,會產生心理防禦機制,導致記憶的喪失或部分喪失,嚴重的情況會解離出另一個人格。
接下來我用更形象的語言來描述,可以令你的思路更加清晰。解離發生時的場景如同這樣,當創傷事件發生時,當事人身體在現場,而靈魂卻飄在了半空中俯視著底下的自己,仿佛發生的事情與自己無關,他/她只是一個旁觀者;由於事件本身給當事人造成了極大的刺激,這種痛苦另他無法承受,為了自我保護就在大腦中建立了一個非常密閉的房子,也可以將其比喻成一堵極其堅固無法穿透的牆,將這段記憶久久地封存了起來,這便是被無意識的心理防禦機制壓制住的記憶。科學研究證明記憶是可以被壓制的而暫時遺忘,但是記憶並不會被消除。
發生解離後大腦壓制住了部分記憶或某個時間段的全部記憶,仿佛未發生過一般,但這個記憶仍然留在大腦中,在某種特定的時刻它會突然閃現,我們無法保證它永生永世的封存在大腦中,因為外界的刺激不可避免,痛苦的記憶被壓制住可以在一定時間內減除痛苦,但其實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當事人的問題,這種無意識的逃避經常會另當事者陷入不真實的幻想世界中,不敢面對現實殘酷的環境和真實的自己,失去對現實的認知感。
據我的個人研究,被壓制記憶的突然閃現也並非只有遇到很大衝擊的時候才會回來,很多時候在當事者環境壓力變小後,身心得到了大幅度的放鬆時會緩緩的回到他的身邊。有時候一道熟悉的光束、一個似曾相見的表情、一句相關聯的話語等等都有可能引發創傷記憶的回潮,總之就是有這樣一個特殊的點會在不確定的時刻猝不及防的回來。
每個被創傷纏繞的人記憶的閃回時間和方式都不相同而且都具有不確定性,無法去準確控制。美國有一位運動員在童年長期受到母親的虐待,且在兒時被母親故意縱火幾乎喪命,幸好鄰居報警,警察及時趕到,躲在浴缸的他才僥倖逃過一劫,過後他也是忘記了這段經歷,就是大腦無意識的防禦機制把這些受虐待經歷有關的事情都藏了起來。成人後突然記起這段記憶竟是在他獨自一人開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時,某種微妙的感受突然襲來,被母親傷害幾乎致死的經歷突然閃回,嚇了他一大跳,他被這段塵封的記憶嚇到了,在駕車過程中居然昏厥了,車撞向了一側的護欄,由於車速不是太快周邊也無其他車輛沒有導致大的事故發生,他被救了回來。這之後他去找了心理醫生尋求幫助,了解了創傷記憶的遺忘與再現的原因,知道了心理防禦機制對痛苦記憶的壓制,進行了幾年的心理治療逐漸好轉。現實中是有很多案例的,也被醫學界不斷的證明了,在此不再一一舉例。
我們回到男主角張宰烈身上,張宰烈是一名精神分裂患者,多年來一直被幼時做偽證使親哥哥蒙冤入獄的事情折磨,他的內心其實長期處於抑鬱狀態,靠著堅強的信念一直努力工作,這個信念就是他還要保護自己的媽媽,讓她過上富足幸福的生活。直到哥哥出獄後從背後捅傷了他的那一刻,他的心理防線才徹底崩潰了,立刻閃回到了童年破碎的那一刻,家裡的老屋子燃燒著熊熊烈火,哥哥拼命背他出來,他在哥哥背上通過門口的鏡子看到了點燃石油的媽媽……他內心始終沒有癒合的創傷再也不想忍讓,徹底暴露出來了。他的幻視,那個16歲的高中男孩其實是一直住在他內心未長大的自己,他最後的一次創傷記憶發生在16歲,繼父被親生媽媽燒死,為了保護母親自己做了偽證使得從大火裡背他出來的大哥蒙冤入獄10年。往後十幾年哥哥在監獄裡不見天日,他在外面的世界表明光鮮亮麗,事業成功成為了名作家,心理世界卻是如地獄般的,時時刻刻折磨著他,比在監獄裡坐牢的哥哥更加煎熬,他開始無意識的將自己陷入危險境地,比如在車流中奔跑、開車逆行、不符合邏輯的車禍頻繁發生等,無意識的自殘行為變得越來越多。
無論你有沒有看過這部劇都不重要,希望你理解了我的這篇文章,能夠更加重視心理健康,能夠客觀的看待精神疾病。張宰烈本性善良,因此當他患上精神分裂後,他的顯性性狀並沒有表現為攻擊別人,他的潛意識幫他選擇了傷害自己,他的心理創傷長期糾纏他達到了極限,終於使他到了無法忍耐的地步,他沒有在清醒的時候選擇自殺,也是因為他太善良,不希望自己的死喚醒母親的負罪感,他的潛意識發射的信號是即使到最後臨死前也必須保護媽媽,讓她下半生一直生活在「諾亞方舟」當中,不記起當時的犯罪事實,媽媽不可以心理防線崩塌,絕對不能承受這種巨大的痛苦。
張宰烈的例子讓我發現了一個事實真相,並不是精神病會使得病人變得惡毒,而是惡毒的人本身品質敗壞,患上了精神疾病依然惡毒,這與時下所說「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呢?善良的人得了精神分裂無意識傷害的是自己,而內心惡毒的人患上精神疾病才會攻擊別人。所以,精神疾病不應該受到歧視,應該抵制的是品行不端內心惡毒的人。
遭受創傷但挺過來了還存活著的人心理學中被稱之為「倖存者」。
張宰烈在精神分裂的危險期幸運的遇到了他的未婚妻海秀,是一名精神科醫生,而海秀的前輩是更專業的精神疾病治療醫生,他們及早的發現了張宰烈的問題,並給予了他專業的治療,讓他撿回了一條命,恢復了正常的生活,又可以開始積極的寫作。對於脫離危險期的精神病人來說,積極的投入工作或興趣愛好當中是一種可以促進痊癒的有效的輔助治療方法。
張宰烈的童年是悲慘的,不幸中的萬幸是在他的心理瀕危時刻遇到了海秀,這名專業的精神科醫生,能夠發現他的問題、客觀的看待並理解他,對他進行了及時的積極治療,把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而且與他重建了一個幸福的家庭。有句俗話說:婚姻是女人的二次投胎。我要把這句話補充的更加完整,如果非要把婚姻比作投胎,那它是無關性別的,無論對男人還是女人都是同樣重要的。這是脫離原生家庭模式,重建新的家庭世界的一次重要機會,在這個新的世界你可以按動重啟,用新的溝通方式,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而是否能真的從原生家庭中脫離出來,取決於自己和選擇對象的心理需求和能力。關於這方面我打算今後再專門寫一篇文章來詳細講解。
葵花寶「點」之—創傷是需要治療的,逃避不是它的特效藥,長期的記憶壓制會阻礙真實的感受,產生幻覺,失去現實感。正視創傷,了解在那時那刻的你,認知能力被創傷阻礙了,正常記憶能力被壓制了,對自己說一聲:「那時候的我不是真實的我,這不是我的錯,現在你是否能原諒自己了呢?」寬恕自我,請伸出你的左手和右手,放在胸前,握握手,與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