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離的本質
藍薇 譯
節選自《論分離的本質》
我認為解離在於通過他人的回應認識自身的感受。通過他人認識自己提供了一種不知道的方式:當感受未被他人承認,它就變成了無法得知的。沒有得到他人回應的感知仍是不可知的,因為它們無法在頭腦中作為感受有而得到表徵和組織,也不能通過嘗試進行自我反思而得到思考。由此可知解離的起源位於發展的早期階段,那個時期的兒童通常依靠他人去表徵自身的感受。這種形式的聯結的持續存在(perpetuation)使得準確的感知對主體來說仍然是不可知的,而這並不需要動用到意識與潛意識的劃分。它將導致一個結果,即主體在有意識的知道的同時又不知道令人難解的狀態——這在歷史上曾被描述為並存意識、雙重意識、分裂等。
儘管解離只有在作為防禦手段時才會變得極為明顯,這種思維與聯結的方式卻是持久而普遍的。把解離看作主體性的損傷可以解釋許多過去從未被認為有解離性質的微妙症狀。這其中包括:沒有能力形成自身感受的表徵,依賴由他人提供的表徵構建自我知識,堅持用直接的感覺經驗作為評判真實的標準,反思能力受損,不能把個人的想法僅當成是想法(並且只是個人自己的想法),不能看到自己的感受是出於個人動機而產生的,不能同感理解他人也是在同樣的表達個人對事件的解釋(而不是對事實的精確揭示)。這種對主體性的主動廢除,旨在調和個體感知間的差異。否認主體性的差異,可以保護自己免受與他人失去聯繫的恐懼,這種恐懼存在於非常早期的母嬰互動中。
對解離的這種觀點支持了一種主體間的斷言——我們通過他人認識自己的心理,而心理是通過與他人的互動而形成的,思維本身就存在於主體間。此外,解離的現象表明,也許經驗永遠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構建的,事實上也許根本不存在「真自體」這種東西。
這個有關主體間影響的問題正是目前對精神分析過程的研究的中心議題,特別是在討論到扮演和反移情時——其中展示了被分析者與分析師之間微妙的相互影響(H. Smith 2000)。為確保這些影響不會發生而做的徒勞嘗試恰恰證明了它們確實存在。其實,個人的主體性對他人不可避免的影響似乎滿足了他人的一種感受性(receptivity)(即一種內在的意願),甚至是部分的渴望。可能這種在對他人回應中改變他人對現實的理解的令人不安的傾向在維持關係中與區分自己和他人感受的能力一樣重要。這種繼承之物可能是與他人進行同感交流的重要方式,對了解他人的心理也是必要的。
即使我們在歷史上曾經希望否認這種影響,甚至希望把它根除——這樣就不必再在分析中遇到它,人類這種通過他人認識自己的意願卻一直作為事實存在著,例如對擁有一群狂熱崇拜者的領袖們,新兵訓練營的軍士們,秘密警察署中的拷問官們,婚姻中的伴侶們來說。這正如同電影《意外的旅客》中某人對其配偶所說的,「問題不是我愛不愛你,而是當我和你在一起時我是誰」。雖然在極端的解離表現中,隨著不同的人際互動用不同的方式認識自己似乎有些生硬和怪誕,但是這種在主體性的衝突中達成協定的意願,可能對任何關係的成功都是至關重要的。
傳播心理知識 倡導心理觀念
心理療法系列 | 心理學速成課 | 為人父母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