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身體從未忘記》看創傷與我們的生活

2021-01-12 睿悅心理

創傷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好像還挺遙遠的,很多人會認為只有經歷了地震、戰爭、海嘯這樣的事件才會產生心理創傷。

《身體從未忘記》這本書中的數據,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的研究表明:1/5的美國人在兒童時期被性騷擾;1/4的人被父母毆打後身上留有傷痕;1/3的夫妻或情侶之間有過身體暴力;1/4的人有酗酒問題的親戚長大;1/8的人曾目睹過母親被打。

中國類似的數據是高還是低,不得而知。從心理的角度,其實真正衡量一個事件對一個人是不是產生創傷性的傷害,並不是看這件事本身,而是看這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就是一個人早期的安全感和人際支持的完善程度。

第一部分:創傷是如何影響生活的?

「瑪麗琳的經歷展現了生命的力量和生存意志如何抵抗創傷毀滅性力量。我逐漸發現,唯一能讓治癒創傷成為可能的,是對病人求生意志的敬畏。正是他們的意志讓他們忍受虐待,進而承受這療愈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靈魂黑夜」

瑪麗琳覺得自己的生命就是在「走過場」,幾年前發現用刀片割傷自己可以緩解她的麻木感,但現在越來越頻繁。她自己也嚇壞了。只有打網球可以讓她感覺自己還活著。

當問她過去經歷時,12歲之前的事完全不記得了。但從她的繪畫中,作者一眼就看出她曾經被性侵的創傷,而她卻認為自己有著幸福的童年。

那些早年的創傷只有被選擇性地遺忘,才能貌似正常的活下去。

她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還有無法處理親密關係,其實無法處理親密關係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是阻礙健康生活的因素,所以她選擇去求助。

但不能妥善處理親密關係這個事並非一直都是她生活的障礙,相反,這個障礙在她生命的某個階段是保護她的,當他被虐待,被性侵的時候,那些本能的讓她和別人保持距離的反應是在保護她。

如果在她小時候遭遇這些創傷的同時,她並沒有保護自己的機制,只是把自己暴露在創傷中,任由自己被創傷、痛苦吞噬,那就只有死路一條,而身體裡發展出來的這個保護自己的策略本身就是生命力量的體現。

為了能活下去,必須去抵抗創傷所產生的那種毀滅性力量。

第二部分:創傷的生理機制

創傷不是簡單的心理問題,它還涉及神經系統和大腦功能的改變。

一、人的大腦分三層結構: 爬蟲類腦

最裡面的是一層也是最原始的叫做「爬蟲類腦」位於腦幹,是脊柱和顱骨相連的上方,主要功能是吃睡呼吸,感覺溫度飢餓疼痛。

哺乳類腦

爬蟲類腦上方是邊緣系統,也叫做哺乳類腦,是在嬰兒出生後開始飛速發展,這是一個控制中心,負責探測危險,判斷愉悅和驚嚇,是情緒所在的地方。

邊緣系統有個特別的功能:它是受經歷、嬰兒自身的基因還有出生氣質的影響。心理學史上有個爭論了很久的問題就環境決定論還是遺傳決定論,一個人的成長是環境決定的還是遺傳決定的?從邊緣系統的發展來看,遺傳和環境都是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的。

書裡這句話概括的非常到位「大腦是通過使用來發展的」大腦遺傳了一些發展的基本條件,但需要在經驗中不斷強化或者弱化。

人之所以成為一個人是有環境和遺傳共同決定的。而且因為神經元的存在「圖片」,大腦會形成一些穩定的迴路,同樣的大腦迴路一再被刺激後,大腦就會學會這樣的激活模式而且反覆出現。

如果小時候生活在安全被愛的環境裡,那大腦在遇到外界刺激時就會擅長友愛、合作。

書中有一個案例,所有人看到911現場人們紛紛跳樓的景象,但孩子回到家裡,他的畫呈現的是在大樓下出現了蹦蹦床,說明這個孩子很容易用大腦熟悉的充滿愛的認知去解釋他看到的情境。

相反,如果小時候總是受驚嚇,感到不被需要,那大腦就會形成擅長感知恐懼和拋棄的迴路。在成年後的生活中即便沒有被拋棄的經歷,也經常會有被拋棄的感受。

爬行動物腦和哺乳動物腦共同構成「情緒腦」。

情緒腦有兩個特性,一個是她能探測到一些特殊的刺激,有時是對機體有利的有時是不利的。

當探測到特別的刺激時就會激發激素來提醒你,會讓你有一些特殊的內臟感受,就像緊張的想上廁所。還有一個特性就是對刺激的判讀不會關注細節,只根據相似性進行判斷,就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理性腦

最外層的大腦皮層,理性腦。大腦皮層的前額葉讓我們使用語言和抽象思維,還能讓我們能夠計劃、反思以及想像未來的情景。

我們接觸的各種信息通過眼睛鼻子耳朵等等都集中在我們的丘腦裡,丘腦是位於邊緣系統的,他負責將各種信息加工後,然後會兵分兩路,一個方向是往下傳遞到杏仁核,另一個方向是向上傳遞到前額葉,分別是下通路和上通路。

需要注意的是:在經歷難以忍受的恐懼體驗時,信號到達下通路需要比到達上通路少幾微秒時間。這就能解釋為什麼當蛇在我們腳下的時候,是恐懼讓我們逃跑,而不是用大腦皮層去分析這並不是一條有毒的蛇。

如果丘腦因為強烈的恐懼無法承受而受損,那麼視覺、聽覺、嗅覺或者觸覺都是相互獨立的碎片而不會是一個整體的呈現。這就是為什麼創傷者會記憶起創傷場景的一些片段或者只是氣味,或者是一些觸覺感受。

二、大腦有幾個非常關鍵的部位:丘腦、杏仁核、內側前額葉皮層、左右背外側額葉皮層。丘腦,相當於廚房的功能。

他把身體感官採集來的信息,經過加工形成一個整體的印象,或者是完整的故事。被總結為是自傳體記憶。

但是如果丘腦一旦受損,他就不再有能力去整合接收到的感官信息,而是以一些碎片的方式連同強烈的情緒呈現。

而且丘腦還有一個功能就是看門人,他決定著我們的注意力和專注,一旦丘腦損壞,當我們做某件事時,比如正在看書,那很可能我們身邊發生的任何動靜都能干擾到我們。

PTSD患者,經常會毫無徵兆的產生閃回現象,閃回就是創傷場景的一個個碎片在腦子裡的重現。頻繁的閃回讓患者苦不堪言,如果通過藥物或者酒精來麻痺自己,那代價就是他們也會把現實中的很多愉快的信息隔絕在外了。

杏仁核,有些像煙霧探測器。

能判斷丘腦發出的信息,是不是危及生命的,比如當一個人在街上走路的時候,一輛車正快速的衝過來,這個時候,杏仁核會立刻把信息發送給腦幹,激活壓力系統來調動全身的反應。

杏仁核的危險信號會促使壓力激素,也就是腎上腺皮質醇和腎上腺素的大量釋放。讓機體的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呼吸變快。

正常情況下,一旦危險解除後,身體很快就會恢復正常了。但是,PTSD患者的煙霧探測器是過於敏感的探測器,對於生活中不那麼危險的信息也會引起身體的壓力激素大量分泌。

而且由於丘腦的損壞,對創傷情境一但閃回,那麼身體反應就如同又經歷了一次創傷。

是內側前額葉皮層相當於瞭望塔,讓我能從高處看到全景。

舉個例子,當我們第一次走玻璃棧道的時候,杏仁核會發粗劣的估計這麼高的地方,太危險了,然後調動壓力激素,讓我們身體心跳加速,接下來吶,內側前額葉的的瞭望塔功能就發揮出來,他能觀察到細節,並且對行動做出預期,這是很厚的玻璃,而且很安全,前面很多人走都不會有危險發生,然後再去選擇走還是不走。

但是,在PTSD患者的大腦裡,杏仁核和內側前額葉都發生了極大的改變,讓他們難以控制情緒和衝動,當極度悲傷或者恐懼時,情緒區活躍度大大增加,而前額也會失去抑制的能力。這就會產生為細微的挫折而暴怒的情況。

背外側前額葉皮層的功能是計時器的作用。

在PTSD患者的大腦中當閃回時,這個區域的激活是很弱的,當閃回時,個體是失去時間感覺的,無法感知到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整個人就被卡在創傷的情境中,無法判斷出那只是過去發生的事,不是現在。

比創傷更加悲傷的是,創傷一直持續在後來的生活裡,沒有盡頭。

了解大腦這幾個部分的功能,我們也能大致了解為什麼經歷創傷的人,總無法走出創傷時的強烈情緒,而且生活中隨時隨地都會被閃回拉回到過去。

第三部分:創傷的應對方案

了解了創傷症狀的生理原因,再面對創傷的時候就不會束手無策。應對心理創傷的挑戰在於:重現建立對「自我」對身體和情緒的掌控感,不再被過去的經歷和感受困擾,也不再不感到不堪重負、憤怒、羞愧和崩潰。

方法一:對內,恢復理智和情緒之間的平衡。 藥物治療。

幾乎每種精神類的藥物都被用來治療PTSD,藥物可以阻擋腎上腺素的作用來降低噩夢、失眠,讓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下去做決定和思考。但是藥物不能治療創傷,只能讓不舒服的生理症狀緩解,不會教會人們進行自我調節,而且還會讓人體驗到正面情緒。

正念、冥想、瑜伽或者最簡單的步行來訓練我們的警覺系統,通過調整身體來調整精神。

當人們重新和自己的身體建立連接,會體驗到一種全新的,熱愛自我的能力。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對身體建立掌控感的治療方式。

方法二:對外,中間社會聯繫和支持系統。重建關係通常是專業的治療師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方式,比如談話治療。當一個人可以平靜的描述自己的創傷經歷時,說明已經在往治癒的方向發展了。

寫在最後:

我們了解創傷是怎麼發生的,怎麼對人產生影響的,其實最終的目標是希望有創不一定要成傷,有痛也不一定會苦。

過去的經歷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恰當的方式去改變,就如同當初經歷創傷時,我們本能的選擇了自我保護的防禦機制。所以,只要願意,我們同樣可以找回曾經失去的掌控感,回歸到正常的生活中,需要的是時間和耐心。

我是心理諮詢師宋研,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心理學的傳播者,致力於讓更多人因為心理學而擁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我會持續輸出心理學應用於生活的相關內容,如果你需要,歡迎關注、點讚、評論,你的留言很可能給我極大的啟發,成為下一篇文章的標題。

相關焦點

  • 簡讀《身體從未忘記》:情緒按鈕下那些被隱藏的秘密、禁忌
    這是因為,這個情緒按鈕的下端隱藏著曾經未曾癒合的創傷。不論是誰,碰到了這個薄弱環節,被觸發的人往往就會突然「失控」。那麼,怎麼把「失控」的人生進化成「掌控」的人生呢。今天我們給大家帶來一本詳細介紹創傷的書——《身體從未忘記》。
  • 身體的病痛往往是情緒創傷的表達?藉助潛意識幫你找到創傷壓力點
    您好,您現在看的是【教你用潛意識喚醒內在的神醫】第七章;喚醒內在的治癒力,你才是自己最偉大的醫生。內容摘要:幾乎所有的疾病秘密,都藏在潛意識裡,你有可能忘記了,有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但如果你能深入潛意識,發現原來在自己身上多做工夫,便能夠遠離疾病。
  • 「512防災減災日」12年,我們從未忘記
    12年,我們從未忘記那一地的殘垣斷壁2008年5月19日,汶川大地震造成的泥石流掩埋了一個村莊。中新社記者 賈國榮 攝12年,我們從未忘記瓦礫之上的尋找和等待2008年5月17日,映秀鎮地震後的景象。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12年,我們從未忘記廢墟之下那些渴盼的眼神2008年5月14日,在汶川地震中受傷的兒童。
  • 如何在逆境中反彈,在創傷後成長丨《殺不死我的必將使我強大》
    我生活在一座三線城市,而且從小到大我從未闖過紅燈,從未橫穿滿路。在我看來,法律制度相對全面的今天,從未想過我會被車軋腳面這種事情會降臨到我的身上,創傷之事會來臨的如此之快,讓人出乎意料,難以理解。幾年前,早晨六點二十多,我從小區走出來,準備到馬路對面坐班車去上班。
  • 創傷和傷害對我們的影響居然會代代相傳?
    對創傷經歷的適應也可以代代相傳,作為一種告知後代生存方法的方式。由於應激反應的改變,大屠殺倖存者的孩子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抑鬱和焦慮的風險會增加。表觀遺傳學解釋了我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環境和經歷是如何在幾代人的時間裡影響我們的基因表達的,但它不能解釋我們基因密碼的實際變化。
  • 解離的發生與創傷的治癒
    而更加慘烈的是在他16歲時又遭遇了一次極其嚴重的單純型創傷,在一次遭受繼父毒打的過程中,當他的哥哥反抗時,張宰烈拿起了菜板上的小刀,插入了繼父的身體,隨即暈了過去,這一刀沒有中要害刀口也不深,他的哥哥走到繼父身邊查看情況,卻被趕來的母親恰巧看到了這一幕,他們的母親獨自留下點燃了屋子燒死了這個毒打了她多年的男人,這一幕都被在哥哥背上甦醒過來的張宰烈在門口鏡子裡的倒影看到了,他卻在法庭上指認了自己的哥哥是兇手
  • 解離與創傷,生活,總覺得木不真實怎麼辦?
    很多人經歷過創傷以後會有一種狀態,叫做解離狀態,比如說有人覺得:感覺到麻木、生活不真實。那麼解離狀態指的是他脫離現實,進入到一個內在的自我狀態中去。看到自己被打,但覺得打的那個人不是自己,自己已經飄出來了,我們稱這種現象,叫做解離現象。如果一個人有如下的一些表現的時候,你要警惕,你以前是不是有過創傷?你現在是不是正在經歷,所謂的現實解體。
  • 以赫本為例,談談童年創傷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及如何應對
    正如赫本一樣,其童年的創傷從未真正遠離,並伴隨著她的一生。在我看來,正是這種童年時期的種種遭遇,不管是來自家庭還是社會,都極大程度上給赫本的身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就好像定時炸彈一般,隨時會給其未來的人生帶來隱患。
  • 中世紀人骨遺骸:講述了一個艱苦勞動與身體創傷的悲慘故事
    譯者按:別老想著穿越了,古代人的生活不忍直視。
  • 創傷理論的演進與文學性創傷敘事的意蘊
    進入19世紀後,隨著西方啟蒙運動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無論是普通民眾還是專業人士,愈加認識到創傷不僅會給人們帶來身體上的痛苦,也會帶來精神和心理上的痛苦。於是一批專門研究精神與心理創傷的學者應運而生,現代性的創傷理論開始出現。法國神經學家馬丁·沙可是系統研究創傷的拓荒者。馬丁·沙可關注的對象是西方越來越多的歇斯底裡症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
  • 《你的名字》重要的人,不能忘記的人,不想忘記的人。你,是誰
    在這裡女高中生三葉每天都過著憂鬱的生活,而她煩惱的不光有擔任町長的父親所舉行的選舉運動,還有家傳神社的古老習俗。在這個小小的町,周圍都只是些愛瞎操心的老人。為此三葉對於大都市充滿了憧憬。然而某一天,自己做了一個變成男孩子的夢。這裡有著陌生的房間、陌生的朋友。而眼前出現的則是東京的街道。三葉雖然感到困惑,但是能夠來到朝思暮想的都市生活,讓她覺得神清氣爽。
  • 童年創傷,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下)
    提到「童年創傷」我們很容易想到「原生家庭」,其實創傷事件遠不止於家庭之殤。童年創傷是很多精神、心理、行為、軀體疾患的的高危因素。還是要看是什麼樣的創傷,才能判斷。不過,可以嘗試著用通俗的語言,啟發你自己來回憶,發生的時間、頻次和程度。
  • 心理學:「創傷」和「成癮」正在折磨著你的身心,如何擺脫?
    在全世界人所面臨的問題中,創傷與成癮是其中兩個最難以應對且最為普遍的問題。 創傷即「傷痛」創傷(trauma)一詞來自希臘語,意指「傷痛」,這個詞生動地描繪了創傷帶給我們的感覺。它是一個嚴重的、討厭的、有害的事件,它會帶來長期的痛苦。
  • ins「頹廢」英文說說:我們都生活在過去,卻忘記了現在
    其實早就跟你表白過了,在看你的一個眼神裡。 我們都生活在過去,卻忘記了現在。 有時候,我們錯過的不是時間,是感覺。 11.The sea for three years,the clouds don't send a paper book. 情知海上三年別,不寄雲間一紙書。
  • 別了科比,我們不會忘記
    我們不會忘記,科比所創造的無比輝煌的職業生涯。20年中,科比一共18次入選全明星,2次拿下得分王,15次進入最佳陣容,12次入選最佳防守陣容,4次拿下全明星MVP,2次拿下總決賽MVP,1次拿到常規賽MVP,還有33次周最佳和16次月最佳……每一個數據都是一份見證,見證著他無與倫比的天賦,見證著他無比強烈的好勝心,見證著他對籃球的無限熱愛。
  • 國防大學心理學專家:你被疫情「替代性創傷」了嗎?
    ▲在抗擊病毒的戰役中,我們除了要戰勝身體的疾病,還要打贏心理之戰。替代性創傷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兩大方面。 1.與個體自身素質有關 自身素質既包括身體強健也包括內心強大。從心理層面來看,容易發病的人,一種是精神壓力大的人,他們身體易疲憊,吃不好睡不香,不能及時補充營養,未能緩解疲勞,易受攻擊,造成免疫力不斷下降。
  • 如何判斷創傷後應激障礙,又知道它有哪些症狀?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發病率因精神創傷的種類不同,從5%到50%不等。暴露於巨大的精神或身體創傷(如女性強姦)可導致PTSD的高發病率,平均為50%。上升到12%。個體的生存期風險為3% ~ 58%,女性PTSD患者生存期患病率較高而在男性中,這一比例大約是女性的兩倍。超過1 / 2的PTSD患者經常伴有藥物濫用和其他精神障礙阻塞。PTSD患者的自殺率是一般健康人群的6倍。
  • 創傷後應激離我們並不遠,PTSD該如何防治?
    經廣東省人民醫院精神衛生科診斷為「創傷後應激障礙」。我們經歷的創傷事件都會導致創傷後應激嗎?什麼是創傷後應激障礙?又如何防治呢?其中病期在3個月之內的稱為急性PTSD,病期在3月以上的稱為慢性PTSD,而若症狀在創傷事件後至少6月才發生則稱為延遲性PTSD。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會受到各種壓力,有時會親身經歷一些突發事件,如地震、火災、交通事故、爆炸、至親突發身亡等,使我們受到創傷。及時對創傷人群進行心理幹預,能避免發展為創傷後應激障礙。
  • 再看《畫皮2》才發現,我們一直都錯了,小唯和靖的結局從未圓滿
    而渣男王生卻幸福的和夫人破鏡重圓,過上了美滿的生活。這結局怎麼看,小唯的際遇都太過悲慘。所以,《畫皮2》就是為了讓小唯姑娘得到圓滿,一了觀眾的夙願,所以才應運而生的電影。記得當年看《畫皮2》也覺得結局不錯,一直想成為人的妖變成了人,一直想變成妖的人變成了妖,人妖合一,小唯也終於遇到了自己的所愛之人,可以幸福的生活下去了,好像真的彌補了《畫皮1》結尾時的遺憾。然而,多年之後再看,卻發現我們一直都錯了,小唯也好,靖公主也罷,她們的結局從未圓滿。而男主霍心的結尾也有些凌亂,讓人看不太懂。
  • 如果註定被辜負,我寧願我們從未開始
    如果可以重來,知道最後一定被辜負,那我寧願我們從未相遇過,從未開始過。或者只是止於朋友,那樣我們可能是一輩子最好的朋友。回想自己的前半生,只要觸及感情,那麼一定被辜負,每次都把感情談成了3個人。所以對於你,我更加小心翼翼,更加寵愛,但是我忘記了,第一我寵愛未必是你所需要的,第二越深愛的那個,越不被別人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