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看著新確診病例數攀升、部分城市村莊被封、有些公共運輸停運、各種群體活動被禁,假期也被延長……這些天來,我們的心理和行為也發生了各種各樣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 心理學上的「替代性創傷」需要高度警惕、引起重視、加強防護。
▲在抗擊病毒的戰役中,我們除了要戰勝身體的疾病,還要打贏心理之戰。
什麼是替代性創傷
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簡稱VT,最初是指專業心理工作者,因為長期接觸患者,受到了諮訪關係的互動影響,而出現了類似病症的現象,即治療者本人的心理也受到了創傷。
我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專家劉軍認為:「替代性創傷是指在目擊大量殘忍、破壞性場景之後,損害程度超過心理和情緒的耐受極限,間接導致的各種心理異常現象。」這些異常現象,通常都是出於對生還者及其創傷的同情和共情,而使自己出現嚴重身心困擾,甚至精神崩潰。
▲隨著各種災難性事件的發生,人們在各種救援工作、救援人員以及受災受害家庭中越來越多發現了「替代性創傷」。
替代性創傷的成因及危害
醫護人員、災難性救助人員和志願者等近距離接近災難的人,常常容易發生替代性創傷。面臨同樣的事件,為什麼有的人會有,而有的人不會?替代性創傷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兩大方面。
1.與個體自身素質有關
自身素質既包括身體強健也包括內心強大。從心理層面來看,容易發病的人,一種是精神壓力大的人,他們身體易疲憊,吃不好睡不香,不能及時補充營養,未能緩解疲勞,易受攻擊,造成免疫力不斷下降。另一種是心理上的易感人群,即特別容易受到暗示、被別人影響的人。一般來說,這種人很多都沒有主見、喜歡人云亦云,或者原本就在生活中遇到煩心事有不良情緒,再加上自身有童年創傷,心理就很容易被攻擊變脆弱。
▲精神壓力大、有性格缺陷、同理心強、共情力強的人,更容易出現替代性創傷。
2.與特定的環境因素有關
當下我們生活在信息化時代,網絡高度發達,任何人拿起手機,都會被信息包圍,有種身臨其境的錯覺。原因在於媒體環境往往在所有的重大刺激性事件中,都是以過度報導、喜歡煽情作為資訊行業的運行法則,尤其是自媒體以操縱負面新聞關注來抓公眾眼球求生存,給公眾帶來潛移默化的替代性創傷,以往也多次出現「媒體汙染」和「媒體暴力」。此外,計算機算法也會根據用戶的日常搜索和關注信息,平臺會「貼心」地推送這方面有關的各種信息。以至于于醫護人員忙於治療無暇想得太多時,公眾因為實時追蹤和自媒體的不斷推送,足不出戶就能體驗疫情「現場」,不自覺地就被「拽」到情境中,暴露在創傷信息下難以抽身自拔。
▲對疫情信息關注越多,越容易引起自身生理心理的強烈反應。
替代性創傷的危害
不僅在於受害者因為不斷疊加的信息病毒超出他們的心理認知接受能力,而產生損害身心健康的各種病症,導致削弱意志、影響情緒、瓦解信心、破壞團結等負面狀態而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同時,還會造成受害者接收到了各種信息之後,由於自身的分析決策、思維判斷、情感情緒和行為意志都受到影響,使得他們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過程中出現誤判和誤導,進而影響了防治疾病的效果和效率。
▲替代性創傷不但危害身心健康,還延誤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防治。
所以面對疫情,當下需要心理幹預和防護的人群,不僅要包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確診者、疑似者;接觸過此傳染病患者的家屬、同事、朋友等;醫護人員、救援人員和應急服務人員等;還要包括易感人群和社會公眾。
替代性創傷的症狀
替代性創傷的症狀主要表現為睡眠障礙、飲食障礙、情緒不穩和部分生理症狀。
在認知方面
親身感受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帶來的巨大損害,可能會導致人基本信念的改變,如從「我生活在安全的世界」到「危險無處不在」、從「悲慘的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到「感染病毒的事隨時可能會發生」、從「我的生活是有序的、可以預料的」到「生活中的意外根本無法預料」等等。這些信念的改變,會導致人心理上產生失控感、不確定感,對其個人、對生活失去信心,或是感嘆於自己的渺小與無能。部分受影響程度較重的人還會出現各種感覺過敏、注意力不集中、思維判斷能力下降、記憶力降低而做事效率低下,甚至頻頻出錯。
在情緒情感方面
面對疫情危機,情感異常表現反應最多的是因為疫情的不確定因素,容易產生煩躁易怒、恐慌、緊張、焦慮等情緒,有人會特別生氣,憎恨遷怒於沒有做好隔離的人;有人看到別人開心放鬆會感到生氣,認為對方不合時宜。其次是置身於各種疫情信息之中,易導致震驚、恐懼、過分警覺、悲觀絕望、痛苦的情緒,幹什麼都提不起精神,無所事事,百無聊賴。還有部分在過度防護中產生強迫症狀,比如不斷地刷微信微博,無時無刻在看各種疫情信息,甚至主動去搜集信息,完全停不下來;每天不斷測體溫,每隔一會兒就要測一下,擔心發燒不放心;每天反覆洗手、反覆洗澡、反覆消毒。
在意志行為方面
因病毒感受的衝擊,部分無法迅速疏解心理壓力的人可能會出現沉默少語、逃避現實、不願與人接觸、興趣減少或缺失、食慾下降,沒胃口,吃不下,吃什麼都不香或暴飲暴食、多疑、不易信任他人、持續的警覺性增高,以及做事拖拉、推諉、否認、退縮、迴避、過度恐慌、衝動行為、過分依賴、過度疲勞和不接受幫助、過度飲酒或服藥、自傷、自殺等消極的應對方式和行為。總擔心自己生病,老覺得自己跟患病症狀能對應上,即使有醫護人員明確告知還是憂心忡忡。
在生理方面
自我隔離持續的時間較長後,還有可能出現多種軀體症狀,如睡眠障礙,晚上睡不著,早上起得早,睡著後做噩夢;腸胃不適,出現腹脹、腹瀉、便秘、口臭;軀體疼痛,常見頭痛、牙痛、肩頸痛和腰背痛;呼吸困難,過度換氣、上不來氣或窒息感以及肌肉緊張、體重減輕和掉頭髮等生理功能異常現象。
替代性創傷的科學心理應對
根據當前疫情危機給人心理帶來的衝擊及影響的特點,進行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心理幹預與防護工作,應在快速反應中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學。需要針對不同群體提前幹預,以降低社會公眾產生替代性創傷。
從組織層面來說,著眼心理防護力量主體構成,協調宣傳、衛生、安管部門和社會資源等力量,發揮聯合作用,注重科學管理。具體做法是:
>>>>一是大力開展科普宣傳工作。
一方面使社會公眾認識到面對疫情,多數人會有恐懼和害怕情緒,這是正常的心理反應。幫助公眾了解科學心理學知識、掌握基本的自我心理調適方法。另一方面進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衛生健康常識宣教,要求通風、消毒、洗手,幫助公眾做到心中有數,切斷導致焦慮的源頭,減輕對環境的失控感及不確定感。再就是提供官方媒體的實時疫情通告和各種有效防治方法,不信謠,不傳謠,避免徒增焦慮。
▲其實人類一直不斷面臨著各種傳染病的侵襲,如麻疹、天花、結核病、猩紅熱,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也終將會被人類攻克!
>>>>
二是發揮心理防護專業人才隊伍作用。
設立心理健康諮詢服務熱線,為社會大眾提供尋求專業人士幫助支持的通道。重點關注關心已經出現心理問題的人員,通過心理測查了解其心理健康狀態,加強心理健康的監控和篩查。針對普通群體,設立一系列以問題為導向對接不同心理服務的方案,因人、因時、因地而宜地開展個人心理諮詢和團體心理疏導,及時促進和維護心理健康。
▲ 心理工作者是專門研究心理問題的發生、發展、變化和解決的職業人。有心理問題不能解決,向他們求助吧。
>>>>三是積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
廣泛開展各種具有心理療愈、心理成長性質的體驗式文體活動,如心理拓展活動、音樂治療活動、舞動訓練活動等,於無形中幫助大家釋放壓力。多組織觀看積極性的宣傳視頻,增加戰勝疫情的自信心;號召公眾相信國家和黨,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社會支持系統。
▲ 抗擊疫情先要照顧好自己!開開心心、快快樂樂的好心情,既提高身體免疫力又增強勝戰的自信心。
▲網友曬出在家繪畫寫字、手工製作等豐富的活動
從個體層面來說,著眼自我防護,積極主動作為,將關口前移,使預防大於治療。具體用好以下一些方法:
>>>>一是覺察情緒,理解並接納情緒。
適當的焦慮和恐懼等負面情緒,確實有助於我們提高對疫情的警惕,我們不用壓抑或者否認負面情緒。其實情緒問題就像大自然有白天和黑夜一樣正常,要正確看待情緒問題、合理應對精神壓力、規範治療心理疾病。有心理問題並不是是性格上的軟弱和能力上的欠缺,羞於啟齒、諱疾忌醫的錯誤觀念,會使得一般心理問題得不到解決,日積月累慢慢轉變成嚴重心理疾患。
▲ 心理問題就像感冒一樣人人都會得,不用刻意迴避和隱瞞;面對疫情產生焦慮和恐慌,很正常。
>>>>二是使用適應性的行為,減輕疫情應激帶來的緊張情緒。
比如保持生活規律,跟平時一樣的節奏,正常睡眠、吃飯、運動、娛樂、家務都不能缺少,還可以嘗試一些自己喜歡的新娛樂。尤其要加強運動,有助於釋放一種叫內啡肽的「快樂因子」,它是人體產生的天然的抗抑鬱藥物,既能塑造健康體魄,還能讓人發自內心感到愉悅,使歡笑長相伴。另外,心理學家一致認為的最簡便易行的放鬆好方法是聊天和談心,能宣洩內心壓力。感覺心理壓力過大時,不好聚會就通過電話、微信、QQ等與親朋好友傾心地聊聊天,不要自己一個人承受,真正愛你的人希望聽你傾訴、幫你解困。
▲ 適度的娛樂和運動有利於我們形成更多正面的情緒;與朋友聊天有利於我們宣洩更多負面的情緒。
▲ 居家隔離期間進行「雲聚會」
>>>>三是學習更專業的身心放鬆方法。
最簡單的方法是呼吸調節,最常用的是正念放鬆冥想,主要是做深呼吸的調整和訓練。練習時可以將手放在腹腔,深深地長長地吸一口氣,從鼻腔到胸腔,再到達腹腔,這樣氧氣和二氧化碳能進行充分的交換,然後再緩緩地慢慢地從腹腔到胸腔再從鼻腔上來,再呼出去。科學發現,這種正念冥想確實能夠增加大腦左額葉的興奮性水平,提高人的幸福感和耐受挫折的能力。最便捷的方法是感官調節,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各種感官(視、聽、觸、嗅、味)來幫助恢復平靜。如有意識地去感受身體跟地面和椅子接觸的感覺,感受手裡拿著的物品的感覺,慢慢地喝一口水或吃一點食物並體會感官的感受等等,來獲得內心的平靜。
▲ 能安靜穩定下來,就能從對抗推開轉為接納和擁抱,接下來就能遠離焦慮,思考怎麼解決問題。
最後我們樂觀清醒地看到,此次危機,「危」在引發了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給社會造成巨大損失的同時給人們心理造成巨大衝擊,「機」在給全球上了一堂生命教育課,也促進了我國衛生防疫工作和心理健康建設。我們相信偉大的中華民族,一定以積極心態打贏病毒防疫戰!
*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徐匯博 倪致遠
主管|國防大學政治工作部
主辦|國防大學政治工作部宣傳處
監製:吳江根
總編輯:羅金沐
主編:陳飛
值班編輯:曹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