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關注負面信息,對心理健康有影響嗎?

2020-11-23 騰訊網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的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又變幻莫測,牽動所有人的心。病毒不僅影響我們的身體,也讓我們的情緒面臨巨大挑戰。目前,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成為全民共同目標,抗擊「心理」疫情同樣不容忽視。

伴隨著新冠疫情的發展,大家天天刷手機關注負面信息,是否會影響心理健康?心理創傷可能產生替代創傷效應,究竟什麼是替代創傷?哪些人容易得替代創傷?怎麼樣預防替代創傷?得了替代創傷怎麼辦?

網家家推出大型疫情防控心理知識系列主題直播暨專家在線答疑指導活動「愛心戰疫」,全力狙擊「新冠肺炎」!百名心理專家免費在線指導答疑,從心理學的視角為大家,科普新冠肺炎的心理學防疫知識,更有愛心特群24小時鼎力加持,靶向瞄準、精準阻擊新冠肺炎!本期邀請到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諮詢師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心理專家— 郭平教授,郭教授將以心理替代創傷效應為切入點,教你如何進行自我調節,怎樣預防替代創傷。

乾貨整理如下~~

郭老師有話說

現在,武漢的痛,湖北的痛,也是全國人民的痛,從早到晚,我們都在關注著疫情的變化,關注著那些被感染的人群和重症患者,關注著那些在一線奮戰的醫護人員,此刻我們內心是非常難受的,會產生同理心和同情心。然而,當我們懷著愛心去同情關心別人時,需要思考另外一個問題:在同情關注別人的時候,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今天我們分享的主題就是:過度關注負面信息,對人們心理健康的影響。

過度關注負面信息,會影響心理健康嗎?

在心理學臨床試驗中,我們發現了一些現象,比如那些喜歡看恐怖片的人,看多了恐怖片後,很容易對心理產生傷害,在記錄的案例裡至少有10個以上是由於看了恐怖片而產生的抑鬱心理障礙。從這些案例中,我們看到了一些負性的刺激對人的影響,無論是對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都應該引起民眾的廣泛關注。我們擁有愛心,需要關注別人,幫助別人,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更好保護自己,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為人類、為社會服務。

過度關注負面信息可能導致替代性創傷(VT)

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簡稱VT,起源於心理學界,我們在培養心理諮詢師時的基本要求就是需要他們擁有良好的共情能力,能夠感受別人的感受。在心理學治療過程中,發現有部分心理諮詢師,當他們給患者進行治療以後,自己的心情心態也會受到影響。比如心理諮詢師在治療抑鬱症患者時,他很有可能產生跟患者類似的情緒反應,即治療者本人的心理也受到了創傷。當然,不僅僅是心理諮詢師,一些普通民眾,儘管並沒有親身經歷災難和痛苦,但當我們去過度關注別人的痛苦,自己的心態也會受到影響。我們把這種現象在心理學界定義為替代性創傷。

替代性創傷的主要症狀

症狀一:厭食,易疲勞,體能下降,睡眠障礙(難以入睡、易驚醒),做噩夢。

症狀二:易激惹或易發怒、容易受驚嚇,注意力不集中。

症狀三:對自己所經歷的一切感到麻木、恐懼、絕望,並伴有創傷反應與人際衝突

對於孩子而言,如果產生替代性心理創傷,會對學習產生一定影響,無法集中注意力於,所以說,如果孩子在學習中出現困難,問題往往是情緒導致的。尤其在疫情期間,孩子長時間呆在家裡,很多家長可能會發現孩子變得不太愛學習了,於是對他們進行各種督促教育,但實際問題可能是孩子情緒受到了影響。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建議家長首先需要疏導孩子的情緒,然後再鼓勵他努力學習。

而對於成年人來說,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可以冷靜下來進行自我反思:是否是生活中存在了負面信息事件的影響,如果沒有,是否是看手機看多了,關注太多網際網路傳播的負性信息。這些負性信息會影響我們的心理狀態,需要我們每個人引起重視的。

哪些人容易得替代性創傷

1、多愁善感,心理比較脆弱的人

2、過去有類似創傷經驗的人。3、情感容易被捲入的人,他們同理心強,容易將自己帶入到別人的災難處境裡4、心智尚未成熟的兒童青少年

怎麼預防替代性創傷

1、用慈愛的心態去關注負性事件,積極幫助、關愛他人,同時也能保護好自己的心理不收負性傷害。

2、養成負面事件正面思考的習慣,在這個負性事件中我們吸,取了什麼教訓,今後怎麼樣改進。

3、養成用心感受與用腦思考的習慣,達到感性與理性的平衡。

4、減少過度關注。

5、時刻謹記,別人的苦難不是自己的錯。

出現替代性創傷現象怎麼處理?

1、暫時切斷信息源,要減少接觸或獲取有關災害的信息。

2、能夠分散注意力去做一些其他事情,獲得自己的正向情緒反饋。比如:閱讀,有氧運動,下廚做飯,一家人打撲克、 和孩子玩遊戲,或者整理家務,甚至一家人一塊無聊也是非常有益的。

3、不要壓抑和否定自己的感受,把感受說出來,並告訴自己,面對這樣的災難每個人心裡都會難受。(情緒的接納與合理化)

4、左右腦平衡法則:找家人或者朋友,詳細敘述自己關注的災難事件的詳細細節,並描述自己對每個細節的感受,以及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感受。

5、如果自己難以調整的話,需要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在此,希望大家能夠掌握這些方式,預防治理替代性創傷,同時也為我們社會、為他人提供更多的關愛。

直播結束後,

郭教授在網家家「愛心特群」

中耐心回答群友的困惑與疑慮,

為大家排憂解難,

對群友呼聲較高的問題進行答疑。

如果大家在疫情期間

有任何心理方面的諮詢和問題

可以隨時給我們留言

1

網友提問

1、老師,我是社區志願者,維護社區微信群,社區居民每天在微信群內各種轉發未經核實的疫情負面消息,我們該如何運用心理學知識進行勸阻呢?

專家解答

這段時間社區同志很辛苦,我們知道,不管是目前疫情的狀態下,還是平常狀態下,有些人總是喜歡在群裡發布些小道消息。按照心理學來說,這種心理狀態是人的一種防禦反應。這些發布信息的人,發的不僅僅是信息,更多的是一些情緒的釋放。希望社區工作者可以看到這個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一種情緒,適當安撫這些人的情緒,希望他不要把讓自己難受憤怒的情緒影響到別人。對另外小部分人,用心理學的方法不一定有效,所以必須採用一些其它的制裁手段,讓他意識到自己必須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以後才會對行為有所控制。我們可以運用相應的制度和政策對這類行為進行約束。

2

網友提問

2、老師,想請問下負面消息裡,比較讓我憤怒的是有很多人不戴口罩,不服從檢疫,還大吵大鬧。甚至有人故意在電梯裡,超市裡吐口水,我總是想不明白這些人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做,然後就會很憤怒,每次情緒都要調整半天,如何能讓自己心平氣和一點?

專家解答

面對這類行為人群,首先,我們應該覺察我們自己的情緒,把我們看到的不文明行為,想像成堵在喉嚨裡面或身體裡面的一團霧、一團雲或一團很重的水,然後用力的把它吐出來,吐出來以後情緒就會得到縮減,這是用心理學的意向的方法處理我們的情緒。

其次,當我們看到別人有很噁心的行為的時,更加需要反思自我,展現出自我良好的行為品質。通過肯定自我行為,和他們劃清界限,紓解自己的情緒。

當然很多人都渴望去矯正、去更正別人的這種不良行為,但在目前的疫情下,你最好不要當面理論,不要和他有過多接觸,這是出於預防病毒傳染的考慮。而在沒有疫情的情況下,你可以對他進行友善的告誡提醒。除此之外,在今後的心理教育和孩子的教育中,也需要重視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不僅僅要講道理,還要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培養同理心。

3

網友提問

3、老師好,我經常能從親戚朋友那裡聽說有些地方已經死了很多人,狀況非常慘烈,儘管不知道真假,但聽到後還是感到擔憂和恐慌,這種情況該怎麼去處理呢?

專家解答

首先,當你看到那些信息,如果你心裏面確實放不下,也難以搞清真相,那就乾脆把網上信息進行收集,從各種渠道進行整理,判斷是真是假,這種叫做理性梳理法。當然,如果你個人非常擔憂以及恐慌,那就把房門關起來,一個人在房子裡面,大聲說出自己的感受,從而宣洩出內心的負面情緒。此外,儘量少去接觸這些小道消息,多看喜劇片,給心靈加點糖,增加一下正性的感受,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一些開心的事情上。

4

網友提問

4、老師您好,現在吃飯時誰打個噴嚏,或者咳嗽一下,不管他有沒有捂住口鼻,我都吃不下飯了。其實自己也覺得太過敏感,請問這時候怎麼疏導自己?

專家解答

這種情況確實有些敏感。首先希望你能夠去了解有關病毒傳播的一些知識,如果和你吃飯的人沒有接觸過患者,沒有去過疫區,那沒有病毒和病原體的攜帶,他是不可能進行傳播的。接下來就是要做好自我疏導工作,冷靜下來思考是否生活中有其他事情讓你產生焦慮情緒。因為人在持續的焦慮狀態下,就會產生這種敏感性。如果是焦慮狀態下的敏感,心理學上有一個方法叫正念訓練,就是要關注自己的感受,不要專注在自己的思考。當感覺自己很難受的情況下,要馬上轉移注意力,進行深呼吸,摸一摸自己的手指,或者耳垂、頭髮,這可以使你很快速的處理情緒。

5

網友提問

5、老師您好,我家小區有一棟樓最近被封鎖了,我現在很緊張,都不敢讓家人出去買菜,怕受感染,這已經對正常生活產生影響了,我該怎麼辦?

專家解答

這類情況,我們要解決的是心理問題,可能是因為你對於冠狀病毒不太了解。冠狀病毒,如果不經過近距離的接觸是很難被感染的。所以當感受到緊張,要做好自己的防禦措施,比如帶好口罩,勤洗手,不要跟那些人去面對面的說話,保持一定的距離,通過這些傳染病控制的方法,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既可以使心情得到緩解,還能使你真正遠離病毒感染的危險。

2月9日,我們將會邀請到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公職人員心理健康管理分會副主任、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社會心理服務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央財經大學企業與社會心理應用研究所所長、心理學博士趙然與大家分享如何在疫情下守護自己的心靈。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人們為什麼有「負面偏好」,喜歡關注負面信息?
    情緒化和非理性行為導致的一些後果,侵蝕了社會肌體健康,破壞了社會凝聚力。因此必須強調,解決人的問題,不僅要重視物質需要和利益分配,還要考慮到人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補償問題,而能否有效疏解心理問題,及時化解消極情緒,也是檢驗社會治理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 關注備考研究生人群的心理健康
    持續處於壓力之下會引發焦慮、抑鬱等多種心理健康問題。儘管國內高校研究生錄取人數也在持續上升,但是歷年報考人數的增長更快,考研競爭隨之加劇。在備考、考試、等待公布成績和分數線,以及準備複試等一系列不確定性事件中,考生有半年多時間處於高壓力狀態。這種狀態對考生的身心健康可能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有關壓力與健康的研究表明,持續的高壓力會損害人的身心健康,還會導致學習或工作績效降低。
  • 四大心理問題影響國民健康
    □記者 譚樂之在疫情防控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人們對健康的關注不僅停留在生理層面,也日漸關注心理健康。「疫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國民對身心健康管理能力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安盛天平擬任執行長朱亞明表示。
  • 抑鬱症的成因——對負面信息的過分關注
    研究表明,對於負面信息的過分關注也是抑鬱症產生、持續和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與正面或者中性的刺激相比,抑鬱症人群對於負性、悲觀的刺激具有更有效和準確地直覺加工。換句話說,抑鬱症人群對於負面信息的感知能力更強,更傾向於把時間和精力集中於悲傷、壓抑的事件上來,久久走不出來。
  • 社交網絡使用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
    從使用的強度進行劃分,可以把社交網絡使用行為分為過度性社交網絡使用和非過度性社交網絡使用。在社交網絡使用程度上,過度與非過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目前學術界尚無清晰的界定。過度性社交網絡使用常被稱為問題性社交網絡使用,是一種長時間和高強度的社交網絡使用行為。莫勞(Moreau)等人認為,過度性社交網絡使用會引發個體心理苦惱和生理不適。
  • 羊群心理、錨定效應、過度自信:你被影響了嗎?
    念念發現其實投資也是門藝術,心理因素髮揮的作用不見得比專業知識要少。所以今天非常榮幸地邀請到大名鼎鼎的摩根資產管理的專家為大家分享行為金融學對我們在生活和投資理財的影響。對,這些就是羊群效應、錨定效應和過度自信在生活中的體現。 投資時,這些情況同樣存在,比如聽到好友說一隻基金不錯,有很多人認購,你會擔心來不及上車,連產品信息都不看就趕緊下單搶購,這就是典型的羊群心理。 這些現象被歸於行為金融學的研究範疇,在實踐中也會嚴重影響投資者的判斷。
  • 你是過度思考者嗎?在頭腦中花費太多的時間是否會影響精神健康?
    生活特別閱讀:在我們的頭腦中花費太多的時間是否會影響我們的精神健康? 大家好,這裡是「青柳悅生活」!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過度思考對我們的精神世界帶來了哪些影響?
  • 缺乏界限感的父母,會破壞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給孩子一生的影響
    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優秀,由於對孩子的高度期望,很多強勢的父母對孩子都有過度的保護和幹涉行為。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考慮孩子的將來,害怕孩子會受不良思想和不良行為的影響,對其活動範圍進行了過多的限制,甚至在擇友方面也進行了諸多的規定。
  • 芝麻信用披露負面信息
    社科院金融所法與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濤表示,芝麻信用此舉是助力消費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的有力措施。 北京晨報訊螞蟻金服旗下獨立第三方徵信機構芝麻信用,在消費金融領域的失信懲戒方面有所創新。
  • 疫情期間居家市民產生焦慮、沮喪等負面情緒怎麼辦?烏魯木齊心理...
    烏魯木齊市第四人民醫院心理測評科主任夏葉玲對市民居家期間的心理調整和情緒管理提出了四條建議,希望大家積極面對特殊時期,擁有健康心態。「目前,居民對疫情的認知和了解相比年初已有增加,恐慌心理有所減少,但一下子改變正常生活規律,打亂了生活的『穩定感和節律感』,時日一久就會產生焦慮、沮喪、擔心、煩躁等負面情緒,這些都是特殊時期的正常反應,我們可以通過自我調整保持心理健康和平衡。」夏葉玲說。
  • 網絡負面熱點事件對大學生社會心態的影響
    本質上看,這些信息有其生存和發展的土壤,但它們對嚴肅性新聞的稀釋、對正面輿論的消解和對傳統價值觀念的顛覆也是不可忽視的。 正如葛伯瑞所言:「如果媒介能夠成功地鎖定對某個問題的關注,它們就可以藉此設置議程。它們提供語境,這個語境決定了人們如何思考某個議題並評價其價值,媒介以此建構公眾議程。
  • 切勿心理恐慌,正確應對「新型肺炎疫情」!
    這些種種的表現從心理學上看來,都是大眾心理恐慌的表現。 恐慌心理源於過度焦慮,是人們面對未知的事物,尤其是會威脅到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時候產生的一種不安全的感受。適度的緊張可以引起我們重視這次疫情,採取科學良好的心態自我保護,過度的緊張則可能產生心理方面的問題,緊張焦慮、強迫洗手,反覆關門窗等。
  • 案件新聞中的負面信息與正面引導
    案件新聞一般都具有曲折情節和對抗色彩,有時比虛構的影視作品更有吸引力。對於這些負面信息,如果在報導中不加屏蔽、不加選擇、不做處理,完完整整、原汁原味甚至添油加醋地呈現給社會公眾,靠這個來吸引眼球,那麼就會進入案件新聞傳播的誤區,就會極大地引發負面效應,與我們案件報導的初衷背道而馳。  刑事案件作為案件新聞報導中的一種特殊題材,其特徵是故事性、刺激性、震撼性、腐蝕性和法律性。
  • 三水心理專家來支招
    當負面情緒來襲時,如何與自己相處,以及何時要積極主動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和幫助? 1月30日,三水區人民醫院心理衛生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梁婉儀在接受佛山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要正視和接納自己的情緒,通過維持正常規律健康生活作息、進行合理的居家活動、適度攝取信息、多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等方式,加強自身心理調節。
  • 微課堂·家和工作室丨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健康的標準,您知道嗎?心理健康的指標,您了解嗎?您想知道您的心理健康狀況嗎?曲線中間或者高峰部,代表的是一般心理健康水平,大多數人都處於這個位置。他們相對而言沒有心理疾患。曲線的最右端,代表的才是真正健康的個性,這是心理健康水平在這一連續變量上的最優點。心理醫生認為,處於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如果不向這更高的水平發展,其生活還是不可能富有、幸福和豐富多彩的。即使我們沒有什麼心理疾患,也滿足了自己一切的正常需要和動機,我們仍然會感到不足和遺憾。
  • 脈脈&平安好醫生:2017年中國職場女性健康調查 65%有心理問題
    95%的職場女性表示有健康方面的困擾,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41.13%的女性存在頸椎/腰椎疼痛;40.99%的女性存在記憶力下降困擾;40.49%的女性存在眼睛疲勞、模糊乾澀問題;32.05%的女性存在入睡困難/睡眠不深問題;25.03%的女性存在肥胖困擾;比起其他年齡段
  • 你的負面情緒是否影響了你的家人?
    01你的負面情緒是否影響到了你家人?焦慮和恐慌情緒很容易傳染,特別是小孩子非常容易受到情緒的暗示。如果在居家隔離期間,父母每天焦慮不安、憂心忡忡,孩子就會產生不必要的恐慌情緒。那麼在居家學習的過程當中,家長和孩子相處時間長了,孩子有了焦慮情緒該怎麼辦呢?一頓罵?大嘴巴子連連看?劈頭蓋臉一頓揍?男女混合皮帶面?更是錯上加錯!
  • 疫情期間壓力大 紐西蘭亞裔心理健康問題引關注
    中新網10月8日電 據紐西蘭天維網編譯報導,一個倡議組織呼籲對紐西蘭亞裔社區提出一個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方案。該組織稱,亞裔紐西蘭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正在惡化,而新冠肺炎疫情讓這個問題更加嚴重。
  • 疫情期間師生如何減緩心理壓力
    有讀者反映,本來平靜的生活,讓「新冠肺炎」給打亂了。網絡、電視、手機以及大家的談話,幾乎全都圍繞著這個話題,所以覺得心理壓力非常大。怎麼才能減輕心理壓力,恢復心態平衡?
  • 破碎的心:離婚對人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分析
    經歷離婚是非常痛苦的,之前已有研究證明了離婚對離婚者的不利影響。最近,公開獲取期刊《Frontiers in Psychology》上的一項研究是首次研究離婚對健康的即時影響。研究發現,剛經歷離婚的人心理和身體健康狀況比普通人的健康狀況更差,而且無論其他因素如何,較高的衝突水平預示著較差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