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東 北京社科院研究員
社會轉型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尤其是直接涉及到人們公平感的一些問題,比如經濟正義供給不足等不合理、不合法現象所導致的貧富差距、身份差距,影響了人們的安全感、信任感、認同感和社會支持感,使一些人心理失衡。情緒化和非理性行為導致的一些後果,侵蝕了社會肌體健康,破壞了社會凝聚力。因此必須強調,解決人的問題,不僅要重視物質需要和利益分配,還要考慮到人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補償問題,而能否有效疏解心理問題,及時化解消極情緒,也是檢驗社會治理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何謂「負面偏好」
社會心理學認為,無論是積極的情緒體驗,還是消極的情緒體驗,都是以人的內在需要是否得到滿足和實現為基礎的。當人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或者當人的疑惑和盲目感不斷增加時,心理就會被幹擾,自信心、自控力以及適應能力就會降低。而當人群中懷疑的態度和不信任感持續積累時,許多消極的暗示和潛意識就會代替人的正常思考和判斷。一旦各種不良情緒不能有效化解,便會成為一種心理上的負資產。在負面信息泛濫的情況下,許多心理層面的負面情緒更容易蔓延,造成人們心理資源上的資不抵債。
研究表明,人群中有一種分享負面信息的現象,即所謂「負面偏好」。也就是說,人往往會更多地注意負面的信息和事物,並且強化這種體驗。在日常生活中當人們對一些事物留下不好的印象時,就會把這種印象加在同類上,甚至對該類事物的優點表示懷疑,有意無意地保留負面印象或降低評價。一般而言,人們從負面印象中返回所需要的時間,要比從正面印象中返回的時間長,即使是有了正面印象,往往還會伴隨產生某種理想化的心理傾向和情緒,從而不自覺地提高預期。在這種情況下,當實際結果與想像不符時就更容易產生不滿意的體驗。因此,在社會上傳播的評價信息裡,負面信息往往比例很高,尤其是藉助網絡平臺分享負面信息的人群要比分享正面信息的多。在世界各地的新聞中,一般也是壞消息比好消息多。
「負面偏好」的成因
從進化論的角度看,人之所以有負面偏好的心理傾向,是因為負面的信息和事物對人類生存和繁衍的影響更大。
同時,人們之所以關注負面信息,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產生了認同感;人們之所以有一種分享負面信息的心態,則是因為有情緒宣洩的需要。2010年,著名市場調查公司尼爾森公司在發布的一份亞太各國網民用戶習慣報告中指出,中國網民發表負面評論的意願超過正面評論,約為62%,而全球網民的這一比例則為41%。
社會環境中信息泛濫和關鍵信息的不對稱,以及不斷產生的社會矛盾和問題,使人們在內心積累了一些負面體驗和情緒,一旦遇到某些誘因,就極容易爆發。特別是在網絡與移動通訊結合日益緊密,微博、微信成為最活躍媒介的情況下,某些評論和意見左右了公眾的情緒甚至助長了人們的負面心理,促成了一些極端行為的發生,有時還可能形成群體性事件或惡性事件。可以看到,在社會現實中,信息的失真、心態的失衡、意見的失當以及行為的失序之間幾乎形成了一個鏈條。而只有清楚地了解這一點,再具體查找原因加以引導,才有可能把消極情緒控制在最低範圍。
如何克服「負面偏好」
人是環境的產物,人的心態與複雜的環境相互作用。人的情緒對於人的認知過程和社會行為有著重要影響。現實中,人們往往具有附和公眾輿論的傾向,而某些措辭激烈、斷章取義的話語,並不能表達群體成員真實的內心感受。無論是迷茫、浮躁,還是焦慮、盲從,社會輿論環境中不同意見表達和情緒的疊加常常呈現出複雜且失序的狀態,這就使常態的恢復以及心態的平復需要人們不得不付出更高的成本和代價。尤為嚴重的是,一些非理性表達的傳遞,不僅破壞了人們正常的認知,也往往會形成負面的輿論壓力,引發思想混亂,使人們產生更多的焦慮憤懣和消極預期。一些蔓延在人們言談話語和網絡空間的各種怨恨情緒,就是負面心理定勢的典型表現。
怨恨情緒的破壞性極強,一些不分青紅皂白的不滿和仇視,造成了黨群關係、幹群關係、警民關係、醫患關係等諸多社會基本關係的緊張,在心理上瓦解著社會凝聚力,對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事實上,當轉型期的社會變化與人們的心理預期產生不一致甚至是嚴重矛盾時,人們迫切需要得到合理的心理歸因,需要得到來自社會道義上的聲援和社會支持系統的幫助。而健康心理建設既要照顧到利益問題,又要超越利益問題,要增加政府、媒體和公眾之間的信息溝通渠道,建立完善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制度,及時把握民情民意。還要積極構建情緒疏導機制,強化社會心理服務,注意修正極端性思維方式,以增加社會包容性和人們的心理彈性。要充分發掘人們內在的積極心理品質,拓展人們健康向上的情緒,推動社會理性不斷增長,以最大的可能增強社會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