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負面熱點事件對大學生社會心態的影響

2020-11-23 人民網

摘 要:本文結合社會學中的訪談調查方法,以武漢高校學生為訪談對象,並對其進行了編碼,真實地展現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負面熱點事件如何影響大學生社會心態,提出提升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網絡「把關人」責任等途徑,旨在培育大學生良好的社會心態。

關鍵詞:網絡負面熱點事件;大學生;社會心態;媒介素養

中圖法分類號 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10-0034-02

一、網絡負面熱點事件的生成機制

網際網路傳輸信息的無限性使得任何內容都可能成為網絡議題,一些被主流媒體過濾的事情在網絡上卻能引起軒然大波。某些議題策劃者如網絡推手遊刃有餘地製造謠言、片面或虛假信息,娛樂性事件也漸成為網絡設置議程的寵兒。綜觀近年來的網絡生態,似乎越來越趨近於普利茲、赫斯特的時代的黃色新聞,以快樂原則來選擇傳播的內容,甚至從硬新聞之中挖掘出滿足公眾獵奇心理的娛樂元素,從熱度一直未減的陳冠希事件到王寶強離婚事件,都在印證著娛樂化新聞在當前環境下是佔有一席之地的。本質上看,這些信息有其生存和發展的土壤,但它們對嚴肅性新聞的稀釋、對正面輿論的消解和對傳統價值觀念的顛覆也是不可忽視的。

正如葛伯瑞所言:「如果媒介能夠成功地鎖定對某個問題的關注,它們就可以藉此設置議程。它們提供語境,這個語境決定了人們如何思考某個議題並評價其價值,媒介以此建構公眾議程。[1]」當網絡所提供的語境偏離客觀現實時,人們的思想將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牽制,對於接觸網絡頻繁的大學生而言,網絡熱點事件在豐富其認知對象的同時也將極大地衝擊著價值觀,尤其是刻意製造的負面話題,其所衍生的負面效應是值得警惕的。

二、網絡負面熱點事件影響大學生社會心態的因素

一般來說,大學生因社會資源匱乏等因素無法親自體驗社會上的事務,尤其是當前發生的重大事件,他們往往通過網絡信息力量調整自身社會認知,進而推動個體社會心態的變化。

F1(女,大四,中文):我平時主要通過微博和ZAKER來獲取各種信息,關注最多的是戰爭史研究主編的微博,常常通過他的微博了解每日國際大事,他的言論對我有很大的影響,比如ISIS事件鬧出來以後他對待穆斯林、朝鮮的態度直接影響到了我對於這件事的客觀評價。

F2(女,大四,民族):我比較喜歡傳統媒介,比如書籍、雜誌,但也會通過人民日報的微信公眾號了解社會熱點事件,慢慢地接觸到了各種新奇的標籤,比如「鳳凰男」,網友們的討論也讓我開始去思考物質與愛情的關係。

F3(女,大三,歷史):我喜歡刷微博,前段時間的「柳巖當伴娘被戲弄」事件,很多網友都評論到應該淘汰掉這些婚禮陋習,這讓我重新審視了我們的一些傳統風俗,它們在現代社會中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

可見,網絡熱點事件已成為大學生社會認知的重要資源,他們依賴於這種捷近、先進的認知策略,並體察他人的看法和評價,以此分析外部世界,這意味著,當網絡熱點事件所傳播的負面聲音甚囂塵上時,大學生很難免於這些聲音的侵擾。

1.真偽難辨使新聞信任成本升高。近年來,網絡事件輿論反轉現象層出不窮,致使許多信息無法判斷其真偽,影響了大學生對新聞的信任度。

M1(男,大四,新聞):我經常瀏覽各大門戶網站的APP,還有各大媒體、自媒體的微信公眾號,新媒體帶給我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真相的反轉,比如慶安槍機事件、哈爾濱天價魚事件等,經常不知道該相信哪一方。

F4(女,大一,美術):原本令人很感動的事情經常被證實是商業操作,漸漸地我對這些新聞也反感了。

M2(男,大四,中文):前陣子網絡上炒得很熱的「上海女友逃離江西農村事件」,我一開始挺投入的,結果才發現是假新聞,覺得蠻浪費感情的。

M3(男,大二,經濟):網上太多掛羊頭賣狗肉的新聞,段子手層出不窮,真是步步驚心,一不小心就掉坑裡了。

新媒體時代,信息的發布更加自由,但譁眾取寵、模稜兩可的事件在網絡比比皆是,從每年對「十大假新聞」的評選便可看出。為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或為了進行商業營銷,新聞專業主義讓位於消費主義的現象時有發生,這種「自由」傳播語境下的網絡熱點事件一旦夾雜著虛假新聞或負面輿論,不僅汙染網絡環境,也混淆大學生的正常思維。

2.非理性言論挑戰正確價值觀。赫維茨認為,網絡言論與民主所要求的審慎思考大不相同[2]。網絡負面熱點事件所具有的話題性使得非理性言論極易滋生,這是廣大網民宣洩情緒的凝結,當某個議題爭議越大,所傳遞的立場越模糊,越有可能得到網友的回帖,個體置身其中時,不可避免地受到網絡言論的誤導。

F5(女,大三,思政):網絡言論過於自由,我是回族人,平時會在微博上對一些有爭議的宗教問題發表評論,但總會有其他人來反駁我,言辭片面而且犀利粗俗,特別像網絡暴力,久而久之,我對新媒體的印象也變得不太好了。

M4(男,大二,法學):我雖是學法律的,但「販賣兒童一律死刑」話題刷屏的時候,我也被帶跑過,跟著大家盲目起鬨,後來批評的聲音多了,我才發覺自己的做法不太對。

M5(男,大二,中文):很多網友對各種新聞的過激評價、一邊倒現象我很不喜歡,比如柳巖被鬧伴娘事件,很多網友的評論我不能接受。

匿名環境下,網絡負面熱點事件所引發的群體極化現象並不少見,其在某種程度上裹挾民意,使原本持相反或中立態度的人轉向沉默,甚至轉向意見另一方。而實際上,大多數網民的觀點都沒有可靠依據,情緒容易被煽動。大學生有時雖能意識到網絡環境可能會衝擊自身價值觀,但往往潛移默化中追隨主流意見,或者明知是非卻無法改變事情的走向。

3.從眾心理使道德理念缺失。網絡負面熱點事件很多時候提供的是片面的「擬態環境」,由於知識結構、社會閱歷、情感特徵等諸多因素的限制[3],大學生很容易將個案當做現實的社會環境,對事件信息的識別、判斷存在誤差。

M6(男,大四,廣電):我在刷微博,或者翻牆國外的新媒體時會經常接觸到負面新聞,看到有人「撕逼」,便會湊熱鬧發表一些自己平時覺得很髒、可恥的言論,情緒也變得易怒、敏感,比較嚴重的是自己很容易陷入陰謀論猜測。

F6(女,大四,廣告):我喜歡圍觀網友們的評論,不知不覺間就趨附於其中的主流觀點,比如因頻繁看到微博上很多指摘政府的言論,便跟著議論政府的是非。

F7(女,大四,華科,新聞):我對網絡熱議的碰瓷事件已經見慣不怪,漸漸地心理也傾向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網絡包羅萬象,各方面素養尚不完善的大學生無法從專業角度判斷事件性質和事實真相,對社會問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評價,導致社會心態偏頗,也為行為的變異埋下隱患。

4.批判性思維讓位於「淺思考」

網絡時代,內容的呈現方式由傳統的文字轉向圖像文本並存,所謂的文化信息填充著大學生的閒暇時間,但思考的「貧瘠」使他們很容易脫離事件發生的情境和更深層次的背景而對事件進行片面評價。

F8(女,大一,經濟):我會關注一個時間段內出現頻率比較高的新聞,比如和頤酒店事件,重複出現在朋友圈和QQ推送中。但我沒有追根問底的習慣,一般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再看看評論就完了。

M7(男,大三,經濟):我喜歡瀏覽各類消息,但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眾說紛紜的時候,往往分不清誰對誰錯,很多時候不能獨立思考,總是受到這樣那樣的牽引。

M8(男,大四,廣告):網絡上報導的很多事件確實拓寬了我的眼界,但正因為信息太多,很多文章我只會泛泛瀏覽,沒幾篇深度報導能讀完,總會被大伙兒的輿論帶走,難有自己的思維方向了。

「淺思考、微話語」逐漸成為「觸屏一代」的習慣,傳播學者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訊息,雖然有技術決定論的論調,但不得不承認,新媒體確實在影響著大學生的思考方式。大學生儘管有足夠的渠道去選擇信息,但信息整合意識與能力並不強,網絡媒介素養較為缺失。媒介素養不僅指使用與解讀媒介所需要的知識、技術,還要具備社會性、批判性的能力,即強調個人與媒介的互動關係和一種批判性思維活動[4]。

三、引導大學生社會心態的路徑

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健康的社會心態是助推社會良性發展的重要因素,大學生尤其應在變幻無窮的時代洪流中尋求正確的價值觀念,以迎接來自各方各面的挑戰。

1.大學生加強自身網絡媒介素養。「受眾愈是主動積極,他對媒介的勸服、影響和操縱行為愈有彈性和抵抗力;受眾個體愈是自由,愈是能夠依靠新技術的力量來建立屬於自己的媒介食譜。[5]」處在新媒體方興未艾的環境之中,大學生早已具備通過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渠道獲取信息的條件,但網絡負面負面熱點事件對其思想的灌輸也毋庸置疑,這正是網絡「雙刃劍」的本質所在。

學會處理來自意見領袖、群體極化或網絡謠言勸服和影響,有賴於大學生個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後喻文化時代,思想的灌輸應讓位於思想的對話,被動選擇應讓位於主動思考。大學生不應做「沉默的螺旋」中的一員,而是採用對話、互動的方式參與網絡熱點事件,使真正有意義的網絡資源為己所用。與此同時,根據尤裡·布朗芬布倫的社會心態系統理論,應將家庭、學校、社會等與大學生個體成長息息相關的內外部系統的力量集結起來,打破以往散沙式的教育模式,推動大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教育。

2.網絡「把關人」不可缺位。擁有專業採編資格的新聞門戶網站、官方微博、自媒體公眾號等等網絡「把關人」應主動設置正面議題,主動闡釋有利於社會進步的政策制度,積極回應社會關切以對衝負面事件所帶來的消極效應,遇到關乎社會危機的問題時儘量避免負向報導和闡釋,以反省代替群情激憤,以理性代替社會撕裂,減少負面話題形成的契機,回歸正常看待問題的思維。

「把關人」對網絡熱點事件進行正本清源後,負面話題即便仍有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其規模也將得到一定的控制,進而介入大學生的社會認知並影響其社會心態的可能性便會下降,因此,網絡「把關人」並非傳統媒體的專屬配置,在網絡信息爆炸的當下更不可缺位。

參考文獻:

[1] 馬克斯韋爾·麥庫姆斯.郭鎮之,徐培喜譯.議程設置:大眾媒介與輿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 Hurwitz,R.Who needs politics?Who needs people?The ironies of democracy in cyberspace[J].Contemporary Sociology,1999(6).

[3] 黃永宜.淺論大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教育[J].新聞界,2007(30).

[4] 張豔秋.理解媒介素養:起源、範式與路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英)丹尼斯·麥奎爾.劉燕南,李穎,楊振榮譯.受眾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責編:宋心蕊、燕帥)

相關焦點

  • 「後真相」現象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對正處於價值觀形成關鍵時期的大學生造成了諸多困擾和負面影響。消弭「後真相」現象負面影響提出應對策略,需引導大學生樹立開放性、批判性思維,提升大學生的思辨能力。【關鍵詞】「後真相」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後真相」意指相對於情感及個人信念,客觀事實對形成民意只有相對小的影響。
  • 大學生對網絡謠言的認知和行為的研究及分析
    筆者認為,網絡謠言是以網絡為傳播載體的,通過各種網絡中的特定方式(例如:微博、朋友圈等),針對受眾所關心和感興趣的問題或事件所發布的沒有事實依據的信息,其傳播力度、影響範圍遠不是口口相傳所能企及的。大學生求知慾強、信息需求量大、對網絡依賴大,但其正處於即將進入社會階段,自身辨別能力較弱、情緒化等特徵可能會導致不良的社會影響,尤其是在匿名性強、信息量大的網絡環境中,大量謠言難辨真偽,大學生又是網絡高依賴群體,對於謠言的認知和處理不當,必然要帶來嚴重的社會影響。
  • 2019年十大網絡熱點事件
    新媒體時代,網絡輿情與社會輿情產生著強烈的共存共振。現實中的細微之事,通過網絡擴散,很可能在現實中產生巨大的影響。不能小看那些微小的聲音,有了群眾的圍觀,或許會留下時代的印記,形成時代的迴響。 2019年網絡上有哪些熱點事件呢?且看一一揭曉。
  • 2020年上半年教育輿情新聞熱點事件
    回顧2020年上半年發生的教育輿情新聞熱點事件,發現其中在網上引發輿論熱議的事件可不少,如廣州方圓小學哮喘女孩反轉事件、高考輿情熱點事件、教師崗位頂替等。這裡蟻坊軟體有挑選了2020年上半年熱議度高的教育輿情熱點和新聞輿情熱點事件,並匯總成了一份2020年上半年教育輿情新聞熱點事件案例分析報告合集,供各位參考。
  • 從「空巢」心態到「集群」行為:「空巢青年」現象透視與網絡映射
    5.社會行動層面:熱點事件的誘發因素引發去個體化集體宣洩  個體由無意識的生理性行為到具有意向性的社會性行動深受社會認知、情緒和價值觀的影響。韋伯把社會行動分為工具性理性行動、價值理性行動、情感行動和傳統行動四種類型,且認為目的理性行動是社會行動發展的方向[14]。
  • 網絡流行語現象透析:由惡搞向熱點事件轉變
    因為現在流行的是「我們剛剛做了一個很艱難的決定」……網絡流行語之變縱觀最近幾年青年網絡流行語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發現其呈現的特點:由無釐頭的惡搞或自我表達向關注社會熱點事件轉變。最近幾年在網絡上,每年都會舉行年度流行語的評選活動。雖然這些只是網民和一些知名網站互動的一種方式,但是在參考流行語的影響力基礎上,通過網絡投票評選出的「年度十大流行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網絡生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事件。
  • 2011——2012年度網絡熱點事件及詞彙
    該事件讓網絡維權的困境凸顯:當代法制對信息網絡應該如何監管。在網際網路信息泛濫的時代,百度文庫涉嫌侵權一事,為社會提供了一個研究、分析、完善信息網絡法制監管的契機。 二、2011年網絡熱點事件盤點1、小悅悅事件2011年10月13日,2歲的小悅悅(本名王悅)在佛山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相繼被兩車碾壓,7分鐘內,18名路人路過但都視而不見,漠然而去,最後一名拾荒阿姨陳賢妹上前施以援手,引發網友廣泛熱議。2011年10月21日,小悅悅經醫院全力搶救無效,在零時32分離世。
  • 2020年8月5大網絡輿情熱點事件分析報告簡報匯總
    2020年8月,發生了不少重大輿情熱點事件,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優訊全媒體輿情監測平臺通過結合輿情事件媒體報導量、網名關注討論量、事情傳播廣度和深度等不同維度,對2020年8月重大輿情熱點事件盤點如下:1、「張玉環再審宣判無罪」事件輿情概述8月4日,26年前「張玉環殺童案」再審宣判無罪持續引發輿論圍觀,多個相關話題衝上熱搜。
  • 網際網路時代大學生碎片化閱讀的弊端與對策研究
    碎片化閱讀對大學生的主要負面影響實際上,碎片化閱讀自誕生起就充滿著爭議,主要是這種閱讀方式容易給閱讀受眾帶來一定負面影響。大學生由於閱讀信息接收面廣,特別是在手機碎片化閱讀已經成為大學生閱讀方式之首的實際背景下,其危害比一般閱讀方式更嚴重,大學生容易陷入非理性閱讀的境地。
  • 《慈善藍皮書》發布2019年度中國十大慈善熱點事件
    2020年1月5日,《慈善藍皮書》2019年度中國十大慈善熱點事件發布會暨慈善藍沙龍第11期在北京舉辦。「關於評選的範圍與方法,採用的是《慈善法》意義上的『大慈善』的界定,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以捐贈財產或者提供服務等方式,自願開展的公益活動。」南開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慈善藍皮書》副主編朱健剛表示,熱點事件的評選屬於公眾層面與行業內部,均具備一定的關注度。
  • 如何面對網絡上的負面新聞
    隨著網絡成熟,人們面對網絡需要一個正確的心態,網絡的對面坐著的都是魚龍混雜的人,一個負面文章對企業或行業有可能帶來的致命的打擊。當然我不是說網絡不需要負面文章,正因為現在是一個言論自由的社會,很多不懷好心的人會利用網絡這個平臺去惡意誹謗和攻擊一些公司。對於一些中小企來說,這些言論是無法控制的。
  • 年度十大熱點輿情事件,你知道多少?
    今年的藍皮書,分析了2017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並對大學生就業、生活和社會態度,都市新白領生存狀況,城鄉困難群體生存狀況等社會熱點問題進行了分析和透視,並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藍皮書第四部分「專題篇」分析了我國網際網路輿論以及網絡熱點折射出的社會深層變化。
  • 微博環境下的突發事件傳播機制分析——基於第三人效果的維度
    就我國的現狀來說,當突發事件出現後,網絡毫無疑問是社會意見的爆發地,各種觀點在此交織、爭論、共鳴,成為巨大的「意見市場」。 本研究將立足於傳播學領域中的第三人效果假說來探討微博環境下的事件信息在大學生網民群體中形成的認知、影響因素及其後續行為。 一、理論闡述 有關媒體「第三人效果」的研究,首見於1983年。
  • 網絡涉軍輿情的潛在風險辨識
    事實上,不同的輿情「熱點」間存在本質上的差異,有些輿情雖然人氣旺、關注度高,但並不能真正反映大多數網民對涉軍事件的看法和觀點,它對主流民意不具有代表性,之所以能成為「熱點」,主要依賴於網絡「大V」和水軍的背後推動。而網絡空間的去身份化和低鑑別度賦予的虛擬能量,也為「大V」和水軍們製造「熱點」提供了可乘之機。
  • 大學生居家戰「疫」的心理調適與自我修養
    長期處於居家學習生活的大學生不僅要完成正常課業任務,同時也面臨著網絡學習、課業壓力、就業壓力以及和家人相處等問題,諸多矛盾積累必然會加劇其焦慮或抑鬱情緒,戰「疫」期的心理調適成為這屆大學生的一堂「人生必修課」。
  • 2019年度中國十大慈善熱點事件發布 你了解多少?
    1月5日,《慈善藍皮書》2019年度中國十大慈善熱點事件發布。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慈善藍皮書》主編楊團,南開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慈善藍皮書》副主編朱健剛,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金錦萍,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賈西津,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副院長黃浩明等專家參與了活動,並結合熱點事件就2019年度中國慈善事業發展做了回顧與點評,內容涉及慈善發展掃描與展望、社會組織國際化亮點與發展趨勢、境外非政府組織在華活動情況變化與發展趨勢等等。
  • 媒體評延安城管踩頭事件:鴕鳥政策應對負面輿論
    這句話,給正逐漸冷卻的延安城管跳踩商戶頭部事件猛點了一把火,讓它重新灼傷了公眾的視線。   從5月31日事件曝光到6月13日,中青輿情監測室分析發現,延安城管跳踩商戶頭部事件中,政府部門輿情應對存在六大失當之處,可說是「步步驚心,著著行錯」。   第一大失當之處,就是政府第一次表態姍姍來遲,使負面輿情發酵坐大。
  • 全網天下:企業網絡上出現負面信息如何處理
    基本上很多企業都會碰見網絡上出現自己的負面信息,有些是客戶投訴的,有些是競爭對手發布的等等很多出現形式;網上很多朋友諮詢徐國祥,怎麼壓制企業負面信息,其實很多企業想到的就是刪帖,在這裡徐國祥不建議去刪帖,下面具體談下企業網絡上出現負面信息如何處理;全網天下品牌覆蓋
  • 企業網絡危機公關:企業快速處理網絡負面信息的小技巧
    企業網絡負面信息,傳播廣影響大,很多網絡負面信息會給企業或品牌帶來直接或者間接的利益損失或者信譽度的降低,小編就如何處正確有效的處理企業負面信息給大家提供一些小技巧。一、提交資料處理處理負面信息一般的大型的網站都會有處理侵權投訴版塊,只要提交相關資料可以刪出負面信息。
  • 高校自主招生關注熱點事件
    高校自主招生關注熱點事件 趙雨欣 張瑾 許雯 陳興隆 李春雨/成都商報 2018-06-11 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