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現象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2021-01-09 人民論壇網

【摘要】「後真相」現象具有主觀替代客觀、觀點先於事實、甚至不惜用謊言喚起公眾情緒等特徵。對正處於價值觀形成關鍵時期的大學生造成了諸多困擾和負面影響。消弭「後真相」現象負面影響提出應對策略,需引導大學生樹立開放性、批判性思維,提升大學生的思辨能力。

【關鍵詞】「後真相」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後真相」意指相對於情感及個人信念,客觀事實對形成民意只有相對小的影響。「後真相」現象所攜帶的主觀替代客觀、觀點先於事實、不惜用謊言喚起公眾情緒等特徵,對正處於探索客觀真理以及價值觀形成關鍵時期的大學生造成了諸多困擾和負面影響。分析「後真相」現象在網絡傳播中的形成原因及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重大挑戰,並就如何消弭「後真相」現象負面影響提出應對策略,對提升大學生的辨別能力,提升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後真相」現象的成因分析

「壞的主觀性」引發的非理性。「壞的主觀性」指的是極致的主觀主義,其往往用主觀性冒充或者取代實體性的內容。在網絡化背景下,社會熱點問題的非理性表達色彩得以加強,相關的利益訴求者為了獲得更多的關注,往往會把所經歷的事件置於民粹主義的敘事框架中進行描述,以實現其意義的擴容和敘述的增值。在一個團體中,如果群體的更多成員已經傾向於某一個方向,他們就會竭盡全力地提供更多的論據來論證這一現象,這種討論的結果只會使這個有傾向性的意見進一步強化,這也是「壞的主觀性」引發的非理性思考。

「本體性安全」引發的信任異化。在新媒體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是在一種脫域的情形下建立起來的,個體在脫域的網絡場域中,由於不受現實社會中的身份或角色限制,他們在網絡中的表達會更加貼近「本我」狀態,這種「本我」代表的是隱藏的欲望和對快感的追求,表現出非規約性和非理性甚至是一種暴力特徵。

同質要素引發的嫁接共振。網際網路給人人參與信息生產和傳播提供了客觀條件,這就很容易將新聞當事人的個體行為賦予一個群體特徵,形成一個「仿真」敘事體系。以一個眾所周知的已有新聞為中心,導致類似的其他事件形成一個向外延伸的螺旋,其實這些事件只是表層元素的相近,其實質的深層元素已經和先前的「中心新聞」越來越遠,而這些外圍的類似事件卻反過來影響到人們對於系列事件的判斷,在這個螺旋的形成過程中,媒體對受眾興趣點的迎合是一個激活點,然後對類似事件標籤化的歸類並進行重複報導,這種同質因素的嫁接共振導致事情的發展越來越偏離客觀的真相。

認知失調下的防禦性保護。網絡的脫域機制導致了個體信任異化的產生,破壞了個人自我認同的基礎,導致了個體產生主體性孤獨。個體為了克服主體性孤獨帶來的焦慮等負面情緒,就會自動啟用內在的心理防禦機制。如為了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人們選擇從眾行為,和大多數人保持一致。同時,他們還會對利益既得者的一方形成刻板印象,將自己的挫折或者失敗進行外部歸因,進行認知失調後的自我辯護和調節。

「後真相」現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分析

後現代倫理下主流價值觀的偏離 。伴隨著「後真相」現象出場的信息內爆、各種熱點新聞的輿論反轉,導致人們信息的篩選和過濾出現一定的困境,同時對信息產生習慣性的懷疑態度。這種習慣性的懷疑模糊了美與醜、真與假以及對與錯的界限,為道德相對主義的盛行提供了環境和土壤。現實中的規定性對大學生提出了道德約束的要求,而虛擬網絡中卻沒有明顯的道德約束,因此,青年大學生們就會在「有道德約束」和「無道德約束」間搖擺,道德的規範效力淡化,甚至逐漸偏離主流價值觀的方向。

「偽善性」取代道德性。對弱者的尊重同情,這本是大學生的德性所在,但當一些人利用了這種德性,為的是實現其特定的企圖之時,這種德性就變成了對其他無辜群體或者個人的傷害。青年大學生在無處不在的網絡信息中不斷地受到這些「偽善性」情緒的影響,通過所宣稱的道德的「召喚」和「洗禮」,甚至會被這種表面的道德神聖性所打動,從而加入到線上的集體狂歡行為當中。道德在網絡中的虛擬集結催生了逾越法律的無形力量,要麼出現取代道德的偽善性,要麼出現取代法律的泛道德性。

極端思維取代多元認知。網絡一開始就呈現出快速消費的特點,網民們在飛快消費著琳琅滿目的信息,他們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被一些偏激且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觀點所吸引。來不及思考的一個後果就是,人們的意識就會被某個群體的集體情緒所牽引,最終形成一邊倒的輿論氛圍,而不管事情最終的真相究竟是什麼。一旦對事物的判斷出現了極端思維而不是多元認知,大學生們在網絡上接受的諸多觀點就會影響到其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評價,甚至會採取一定的現實行動,最終導致嚴重的社會效果。

集體無意識下的「極化」現象。對於青年大學生而言,網絡使他們有了更廣闊的言論自由,也更容易讓他們聽到志同道合的聲音,更加關注與自己意見相匹配的信息。因為在一個團體中,如果群體的更多成員已經傾向於某一個方向,他們就會竭盡全力提供更多的論據來論證這一現象。在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感召下,部分大學生一方面失去了自己的辨別力和判斷力,另一方面又抱有法不責眾的心理,這種排他性的情緒表達消解了內在的差異而流於表面的一致,最後形成了話語壟斷甚至出現極化現象。

「後真相」現象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分析

培育開放性思維,引導接納多元信息。網際網路的信息流導致了人們對於信息選擇的困難,人們對信息的選擇看似主動,實則其選擇權被隱形剝奪。針對大學生出現的這種信息窄化現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引導他們擴寬信息獲取路徑,尤其是對於網絡熱點事件的了解,學會利用媒介獲取多方信源,自主獲取信息。另一方面,引導大學生用開放的思維去聚合多元信息,拓寬信息認知深度,避免因偏聽偏信導致的認知偏差。

培育批判性思維,提升信息辨識能力。在魚龍混雜的網際網路資訊時代,輿情隨時都可能發生反轉,因此大學生的信息管理能力提升就顯得非常必要。要注意引導學生避免出現一些不合理的批判行為,即在對峙中不能以道德捍衛者的身份切斷任何反對意見的聲音,尤其是在情感上不能表現出非愛即恨的極端宣洩,引導他們進行合理的批判而非「消費性批判」,如完整地關注、對問題所處的情境進行分析、辨識某些不合理的社會操控術,強調不同社會時期存在的內在矛盾等等。

警惕意識形態植入,引導識別社會思潮。網絡世界的「後真相化」,其實質還是網絡民粹化。民粹主義表現在後真相事件中的特點主要表現為草根與精英的對抗,大量仇官、仇富的情緒在網絡中蔓延。與此同時,犬儒主義構成了後真相現象的心理基礎。犬儒主義總是以一種病態的、自我毀滅式的價值觀訴說著對世界秩序的不滿。引導大學生認識到這些思潮在網絡中傳播的特點,他們就能在誇張式的集體狂歡背後,冷靜地分析隱藏在現象後面的本質,分辨被情緒掩蓋的客觀事實,避免非理性地被卷進「後真相」現象的浪潮,甚至不由自主地加入到「網絡群氓」的隊伍之中。

創建交流平臺,增強網絡信息聚合。通過搭建新媒體的交流平臺、設置公共議程等方法,將正在發生的並引起高度關注的信息進行主動推送,從而將公共議程納入到個人議程中。各高校目前也相繼開通了官方微信公眾號,這些新媒體平臺的創建,能有效地實現網絡信息的聚合與共享,還可以選擇性地對權威媒體信息解讀進行轉載,引導學生進行理性分析和充分交流;不僅僅限於信息發布,還包含有情感凝聚力建設,以此提升學生對交流平臺的用戶粘性,進而引導學生發現真善美,最大限度地降低「後真相」現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作者為上海外國語大學日本文化與經濟學院副教授)

【註:本文系上海市德育實踐課題「『後真相』現象下的大學生思想引領研究」(項目編號:2018-D-03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全燕:《「後真相時代」社交網絡的信任異化現象研究》,《南京社會科學》,2017年第7期。

②鄒詩鵬:《後真相世界的民粹化現象及其治理》,《探索與爭鳴》,2017年第4期。

責編/張蕾 美編/李月敏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關於網際網路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注的重要對象是在校的大學生,當前在校大學生大致出生於2000年後,他們一出生就際遇網際網路的環境,在成長和學習過程中,網際網路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他們來說,網際網路可以被認為是先驗的、先天的、從來就有的,所以,他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都體現著網際網路的影響。
  • 2015年度大學生思想政治及其教育狀況調查分析
    調查表明,積極正向、多樣活躍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總體態勢,大學生普遍擁有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追求、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狀況及其成效得到充分肯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大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教育成效不斷彰顯。
  • 以德育產品研發加快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步伐
    多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教育體系,取得了豐碩的教育成果。以「實事求是、敢為人先」著稱的湖南大學,從德育產品研發的角度,以大學生喜愛的新媒體為平臺,積極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為大學生們提供了活潑、豐富、健康的精神食糧,也為我們開啟了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視窗。
  • 網際網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目前,大學生上網人數每年呈幾何數增長,上網時間不斷增加,網絡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越來越大。網際網路是一把雙刃劍,它帶給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僅僅是機遇,而且還帶來了衝擊和挑戰。現在對於網際網路上的一些不健康的東西,單純靠堵、靠無的放矢的說教,是無法解決的。幫助大學生們在網際網路上趨利避害,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緊迫的課題。
  • 艾必求: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意義重大
    論壇以「雲生態·話未來」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聚焦教育行業,表彰先進典型,研討教育發展新變革,把脈教育發展新方向。論壇現場,南昌理工學院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艾必求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做了分享。  艾必求表示,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我國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升,出現了文化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同時在多元化中還伴有強勢文化的擴展。
  • 集體經濟村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基於高校大學生赴南街...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日漸成為關注熱點。高校大學生赴南街村社會實踐說明,集體經濟村莊應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臺。    [關鍵詞]高校 南街村 社會實踐 集體經濟 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組織走進南街村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
  • 構建大德育體系全面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光明日報-光明網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一貫堅持黨的教育方針,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央16號文)精神,根據高職教育特點及其發展趨勢,遵循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律,通過構建大德育機制,真正落實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通過環境薰陶,著力建設以人為本的德育文化,提升大學生的精神品質;創新適應工學結合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
  •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
    關於「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內涵,張耀燦等(2006)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主要指方法的可操作性,在實踐中的可行性,產生良好結果的可靠性。」[1]古人伏(1999)認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產生的實際效果,即預期目標達到的程度和任務實際完成的狀況,其最終落腳點在學生思想品德水品的提高。」
  • 以「心育」促「德育」 夯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輔導員每兩周上報一次該生情況,心育老師定期面談評估,持續跟蹤一年多,該生突然主動向心育老師說出內心秘密,認為自己有「心電感應」,發現異常後學校第一時間聯繫家長並陪伴該生進行就醫評估,並積極開展心理幹預和後續幫扶,最終該生病情穩定並順利畢業。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高、實、嚴、新」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高等教育更要秉承「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靈魂,通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讓大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後繼有人。
  • 思想政治理論課需加強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近年來,各高校積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際效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高校內外,不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現象仍然比較普遍,一些人甚至提出高校應該取消思想政治理論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功能定位到底如何?它與立德樹人之間是什麼關係?
  • 積極心理學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充分吸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多視角地積極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是高等教育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面臨的重要任務。    毫無疑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挑戰和困境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核心問題是還沒有真正確立起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教育體系和機制。
  •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
    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島」困境,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兩張皮」現象未能根本改變,體現在:在教育理念上,不能正確認識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之間的關係;在隊伍建設上,教師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識有待提升;在人才培養上,各門學科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在管理機制上,多部門合力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機制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 打通思想政治教育最後一公裡-光明日報-光明網
    實踐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特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強化實踐性,始終是思想政治教育保持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著力點。在新的社會環境下,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和差異性的增強,帶來的是對社會產生新的關心、新的思考甚至是新的困惑,這是不同時期思想政治教育都存在的盲點和弱點。
  • 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現狀、挑戰與發展
    綜合來看,近些年我國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得的積極成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對象與論域  目前學界較為一致地認為比較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各國(地區)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王瑞蓀認為概括起來就是「不同國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規律和特殊規律」。
  • 中國70年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發展
    總的來看,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深刻揭示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規律和整體形勢,探索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了「由局域性向全國性、由分散性向系統性、由隨意性向規範性、由臨時性向經常性」(14)的深刻變革,為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確立起基礎性、框架性的致思理路和實踐方略。
  • 大連理工大學2019年思想政治教育班主任培訓會順利舉行
    為進一步推進大連理工大學「三全育人」改革試點工作,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班主任隊伍建設,形成育人合力,近日,大工黨委學生工作部與機關黨委聯合召開2019年思想政治教育班主任培訓會,大工黨委學生工作部部長郭馳、機關黨委書記王湧濤、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陳曉暉參加會議並做專題培訓
  • 董雅華 趙成林:區塊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預測力探析
    [3]226而筆者認為,相較於「方法論」或「管理論」的視角,思想政治教育預測從本體論的角度予以定義似乎更能表明其特性,也即思想政治教育預測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預測者在掌握相關信息的前提下,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規律,進而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未來發展趨勢、社會意識形態的未來發展狀況及教育對象思想政治素質的未來狀態進行推測的一種實踐活動。
  • 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維度
    因此,深入分析當前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的問題,並在自主性視角下建構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機制,有效引導農民群體發揮自主性、樹立健康向上的價值觀,是創新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也是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農民主力軍作用的必要保證。
  • 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許多場合對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其內容主要涵蓋立德樹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教育合力構建、加強黨的領導等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