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後真相」現象具有主觀替代客觀、觀點先於事實、甚至不惜用謊言喚起公眾情緒等特徵。對正處於價值觀形成關鍵時期的大學生造成了諸多困擾和負面影響。消弭「後真相」現象負面影響提出應對策略,需引導大學生樹立開放性、批判性思維,提升大學生的思辨能力。
【關鍵詞】「後真相」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後真相」意指相對於情感及個人信念,客觀事實對形成民意只有相對小的影響。「後真相」現象所攜帶的主觀替代客觀、觀點先於事實、不惜用謊言喚起公眾情緒等特徵,對正處於探索客觀真理以及價值觀形成關鍵時期的大學生造成了諸多困擾和負面影響。分析「後真相」現象在網絡傳播中的形成原因及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重大挑戰,並就如何消弭「後真相」現象負面影響提出應對策略,對提升大學生的辨別能力,提升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後真相」現象的成因分析
「壞的主觀性」引發的非理性。「壞的主觀性」指的是極致的主觀主義,其往往用主觀性冒充或者取代實體性的內容。在網絡化背景下,社會熱點問題的非理性表達色彩得以加強,相關的利益訴求者為了獲得更多的關注,往往會把所經歷的事件置於民粹主義的敘事框架中進行描述,以實現其意義的擴容和敘述的增值。在一個團體中,如果群體的更多成員已經傾向於某一個方向,他們就會竭盡全力地提供更多的論據來論證這一現象,這種討論的結果只會使這個有傾向性的意見進一步強化,這也是「壞的主觀性」引發的非理性思考。
「本體性安全」引發的信任異化。在新媒體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是在一種脫域的情形下建立起來的,個體在脫域的網絡場域中,由於不受現實社會中的身份或角色限制,他們在網絡中的表達會更加貼近「本我」狀態,這種「本我」代表的是隱藏的欲望和對快感的追求,表現出非規約性和非理性甚至是一種暴力特徵。
同質要素引發的嫁接共振。網際網路給人人參與信息生產和傳播提供了客觀條件,這就很容易將新聞當事人的個體行為賦予一個群體特徵,形成一個「仿真」敘事體系。以一個眾所周知的已有新聞為中心,導致類似的其他事件形成一個向外延伸的螺旋,其實這些事件只是表層元素的相近,其實質的深層元素已經和先前的「中心新聞」越來越遠,而這些外圍的類似事件卻反過來影響到人們對於系列事件的判斷,在這個螺旋的形成過程中,媒體對受眾興趣點的迎合是一個激活點,然後對類似事件標籤化的歸類並進行重複報導,這種同質因素的嫁接共振導致事情的發展越來越偏離客觀的真相。
認知失調下的防禦性保護。網絡的脫域機制導致了個體信任異化的產生,破壞了個人自我認同的基礎,導致了個體產生主體性孤獨。個體為了克服主體性孤獨帶來的焦慮等負面情緒,就會自動啟用內在的心理防禦機制。如為了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人們選擇從眾行為,和大多數人保持一致。同時,他們還會對利益既得者的一方形成刻板印象,將自己的挫折或者失敗進行外部歸因,進行認知失調後的自我辯護和調節。
「後真相」現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分析
後現代倫理下主流價值觀的偏離 。伴隨著「後真相」現象出場的信息內爆、各種熱點新聞的輿論反轉,導致人們信息的篩選和過濾出現一定的困境,同時對信息產生習慣性的懷疑態度。這種習慣性的懷疑模糊了美與醜、真與假以及對與錯的界限,為道德相對主義的盛行提供了環境和土壤。現實中的規定性對大學生提出了道德約束的要求,而虛擬網絡中卻沒有明顯的道德約束,因此,青年大學生們就會在「有道德約束」和「無道德約束」間搖擺,道德的規範效力淡化,甚至逐漸偏離主流價值觀的方向。
「偽善性」取代道德性。對弱者的尊重同情,這本是大學生的德性所在,但當一些人利用了這種德性,為的是實現其特定的企圖之時,這種德性就變成了對其他無辜群體或者個人的傷害。青年大學生在無處不在的網絡信息中不斷地受到這些「偽善性」情緒的影響,通過所宣稱的道德的「召喚」和「洗禮」,甚至會被這種表面的道德神聖性所打動,從而加入到線上的集體狂歡行為當中。道德在網絡中的虛擬集結催生了逾越法律的無形力量,要麼出現取代道德的偽善性,要麼出現取代法律的泛道德性。
極端思維取代多元認知。網絡一開始就呈現出快速消費的特點,網民們在飛快消費著琳琅滿目的信息,他們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被一些偏激且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觀點所吸引。來不及思考的一個後果就是,人們的意識就會被某個群體的集體情緒所牽引,最終形成一邊倒的輿論氛圍,而不管事情最終的真相究竟是什麼。一旦對事物的判斷出現了極端思維而不是多元認知,大學生們在網絡上接受的諸多觀點就會影響到其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評價,甚至會採取一定的現實行動,最終導致嚴重的社會效果。
集體無意識下的「極化」現象。對於青年大學生而言,網絡使他們有了更廣闊的言論自由,也更容易讓他們聽到志同道合的聲音,更加關注與自己意見相匹配的信息。因為在一個團體中,如果群體的更多成員已經傾向於某一個方向,他們就會竭盡全力提供更多的論據來論證這一現象。在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感召下,部分大學生一方面失去了自己的辨別力和判斷力,另一方面又抱有法不責眾的心理,這種排他性的情緒表達消解了內在的差異而流於表面的一致,最後形成了話語壟斷甚至出現極化現象。
「後真相」現象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分析
培育開放性思維,引導接納多元信息。網際網路的信息流導致了人們對於信息選擇的困難,人們對信息的選擇看似主動,實則其選擇權被隱形剝奪。針對大學生出現的這種信息窄化現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引導他們擴寬信息獲取路徑,尤其是對於網絡熱點事件的了解,學會利用媒介獲取多方信源,自主獲取信息。另一方面,引導大學生用開放的思維去聚合多元信息,拓寬信息認知深度,避免因偏聽偏信導致的認知偏差。
培育批判性思維,提升信息辨識能力。在魚龍混雜的網際網路資訊時代,輿情隨時都可能發生反轉,因此大學生的信息管理能力提升就顯得非常必要。要注意引導學生避免出現一些不合理的批判行為,即在對峙中不能以道德捍衛者的身份切斷任何反對意見的聲音,尤其是在情感上不能表現出非愛即恨的極端宣洩,引導他們進行合理的批判而非「消費性批判」,如完整地關注、對問題所處的情境進行分析、辨識某些不合理的社會操控術,強調不同社會時期存在的內在矛盾等等。
警惕意識形態植入,引導識別社會思潮。網絡世界的「後真相化」,其實質還是網絡民粹化。民粹主義表現在後真相事件中的特點主要表現為草根與精英的對抗,大量仇官、仇富的情緒在網絡中蔓延。與此同時,犬儒主義構成了後真相現象的心理基礎。犬儒主義總是以一種病態的、自我毀滅式的價值觀訴說著對世界秩序的不滿。引導大學生認識到這些思潮在網絡中傳播的特點,他們就能在誇張式的集體狂歡背後,冷靜地分析隱藏在現象後面的本質,分辨被情緒掩蓋的客觀事實,避免非理性地被卷進「後真相」現象的浪潮,甚至不由自主地加入到「網絡群氓」的隊伍之中。
創建交流平臺,增強網絡信息聚合。通過搭建新媒體的交流平臺、設置公共議程等方法,將正在發生的並引起高度關注的信息進行主動推送,從而將公共議程納入到個人議程中。各高校目前也相繼開通了官方微信公眾號,這些新媒體平臺的創建,能有效地實現網絡信息的聚合與共享,還可以選擇性地對權威媒體信息解讀進行轉載,引導學生進行理性分析和充分交流;不僅僅限於信息發布,還包含有情感凝聚力建設,以此提升學生對交流平臺的用戶粘性,進而引導學生發現真善美,最大限度地降低「後真相」現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作者為上海外國語大學日本文化與經濟學院副教授)
【註:本文系上海市德育實踐課題「『後真相』現象下的大學生思想引領研究」(項目編號:2018-D-03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全燕:《「後真相時代」社交網絡的信任異化現象研究》,《南京社會科學》,2017年第7期。
②鄒詩鵬:《後真相世界的民粹化現象及其治理》,《探索與爭鳴》,2017年第4期。
責編/張蕾 美編/李月敏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