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日漸成為關注熱點。高校大學生赴南街村社會實踐說明,集體經濟村莊應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臺。其意義在於:有利於高校大學生辯證分析我國農業合作化歷史;有利於高校大學生積極思考我國當前的「三農」問題;有利於高校大學生堅定弘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有利於營造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輿論氛圍;有利於明確深化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改革方向;有利於凝聚全面建成農村小康社會的後備人才。
[關鍵詞]高校 南街村 社會實踐 集體經濟 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組織走進南街村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於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幹、奉獻社會,鍛鍊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日漸成為關注熱點,但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仍存在制度機制不夠完善、社會支持不夠有力、實踐基地不夠穩定、學生參與面不夠廣泛、學生的主動性發揮不夠充分、實踐經費不夠充足等問題。本文以高校大學生社團組織在南街村圍繞「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主題進行景區遊覽、入戶訪談、企業參觀、聆聽講座等形式的社會實踐為例,分析高校大學生進村實踐的重大意義和相關啟示。
南街村隸屬於河南省臨潁縣城關鎮,是全國十大名村之一。作為是集體主義經濟的代名詞,它是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重要的高校社會實踐基地。作為著名紅色旅遊景點之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的南街村,南街村每年要接待大量的海內外遊客,其中一個重要的遊客群體就是高校大學生。每年的寒暑假,許多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組織在高校教師帶領下慕名來到南街村進行參觀學習。據開通於2016年6月6日的南街村(集團)有限公司的微信(公眾號)的報導統計:以2016年為例,僅在7、8月份,南街村就先後接待了包括河南財政金融學院實踐團、南開大學實踐團、山東泰山學院毛澤東思想紅色實踐團、清華大學實踐支隊、洛陽師範學院實踐隊、安徽大學紅色青年學社、山東大學赴新農村調查團、鄭州新聞與傳播學院「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隊在內的八個高校的社會實踐組織。而在2016年10月2日至5日,由北京高校發起的「紀念社會主義建設60周年之全國高校紅色實踐——南街村調研活動」吸引了包括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15所高校在內的70名成員參加。
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組織走進南街村進行參觀學習活動呈現如下特點。
1.學生收穫感足
學生從邁入南街村大門起,就開始了情感上和思想上的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認知變化。南街村處處可見共產主義宣傳標語,東方紅廣場懸掛著馬恩列斯毛的偉人畫像、屹立著毛主席的雕像、播放著朗讀《毛澤東語錄》的廣播,南街村的人民公社大食堂裡坐著手持糧票用餐的村民,這些從影視劇裡見過的場景給了高校大學生巨大的視覺衝擊。鄭州大學某暑期社會實踐隊員感慨:「在南街村,一種屬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氣息攜著紅色的洪流撲面而來。」北京某高校實踐團的成員總結道:「初進村莊,恍如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村莊……」
初進村莊的高校大學生對南街村的共產主義村貌表示震撼,對高水平的集體經濟表示懷疑。但經過若干天的參觀、訪談、調研等環節,經過與當地村幹部及村民進行一番面對面的深入交流後,對這種集體村莊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模式紛紛表現出羨慕之意、對南街村的村幹部和領導班子紛紛表達了欽佩之情。有的學生表示:「南街村人精神狀態好,沒有後顧之憂,令人羨慕!」有的學生總結:「此次南街村之行,我們帶著疑問來,帶著欽佩走。」不少學生感慨:「南街村的成功關鍵是還有一個好領導,一個好班子。」
高校大學生通過在南街村短短幾天的實地考察,收穫的不止是一種歷史情懷,更寶貴的是對當下思想政治教育和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的思考。安徽大學某實踐團成員就曾總結道:「南街村三日雖短,而其意義不亞於15年來學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山東大學某調查團的成員表示:「南街人的幸福來自於集體共同富裕道路,紅色文化教育保證了集體經濟始終充滿活力。」南街村實行土地集中規模經營,平日裡大部分的村民進南街村的集體工廠參加生產勞動,農田實行少數人機械化經營,待到農忙時節村裡將勞動任務分配給各大工廠,號召工人集體參加勞動。這種高度集中的規模經營充分保證了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生產效率,既充分利用了勞動力,又充分節約了生產資源。集體經濟模式成功推動了農業的機械化、產業化、科學化、信息化及可持續化相結合的現代化之路。南街村集體經濟模式堅持共同富裕,實行按需供給和按勞分配相結合,實行高福利低工資,村民的幸福感高。高校大學生通過入戶調研,參觀敬老院、公社食堂、學校、工廠、醫院等部門,對南街村的集體經濟模式從初進村莊的懷疑態度逐漸轉變為羨慕之情。不少同學開始思考農村集體經濟和農民共同富裕的關係,也開始思考我國農業現代化道路問題。
2.活動實踐性強
作為集體經濟的明星村,南街村享譽海內外,來南街村參觀學習的單位、個人和社會團體絡繹不絕。因此,南街村有一套成熟的學習參觀模式,流程快、資源廣、受眾全。對於實踐時間只有短短幾天的高校大學生來說,南街村無疑是實踐的最佳之地,實踐成本低而活動效率高。
南街村景區形成了以文化園區、工業園區、高新農業園區、村民住宅遊覽區、文化教育遊覽區、廣場文化展示區、珍奇植物園區和革命傳統教育區八大觀光內容的大型紅色旅遊景區。例如,南街村的工廠設有專門的參觀通道,高校大學生可以深入生產一線,觀摩產品的生產過程和工人的勞動環境。參觀通道能確保工廠生產有序進行,也能滿足學生的參觀需求。南街村還設有村民住宅區參觀點,熱情好客的居民會領著遊客入戶參觀、耐心解說。南街村的工廠、學校、醫院、住宅區、超市、食堂、政府部門等都完全或部分對外開放,學生們可以和任何一位有空閒的村民交流,真正做到深入一線、考察實情。
3.黨委重視度高
高校大學生赴南街村進行社會實踐,能得到當地村民的熱情歡迎,和當地黨委的重視程度是分不開的。南街村一向重視思想教育和輿論宣傳工作,對內堅持集體主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對外堅持與時俱進、包容開放的態度。2016年9月,《南街村報》創刊20周年紀念大會上,有關領導對《南街村報》的寄語是「當好人民的傳令兵,做好共產主義宣傳員」。南街村重視弘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歡迎全國各地的青年學生來村考察。
2016年暑期兩個月,村黨委平均一周就得接待一個學生社團。難能可貴的是,這些學生隊伍少則4人,多則70人,無論隊伍規模大小,黨委總是按學生需求派相關職能部門和各級領導做好講座、訪談和合影留念等各項工作。這些學生實踐團隊來自不同省市不同學校不同專業,南街村能做到一視同仁,在活動圓滿結束後,利用微信(公眾號)、報紙、電視臺等村級媒體進行報導。
二、高校大學生進入集體經濟村莊進行社會實踐的意義
(一)高校大學生層面
1.有利於高校大學生辯證分析我國農業合作化歷史
高校大學生進入集體經濟村莊進行景區遊覽、入戶訪談、企業參觀、聆聽講座等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能夠深入一線體驗到高水平的農村集體經濟的生產模式和生活方式。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國高校大學生對農村集體經濟的印象多停留在教科書或影視劇裡的人民公社,所謂大鍋飯、養懶漢。我國農業合作化運動變革了農村生產關係,確立了農村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興修了大量農田水利工程,為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提供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積累。然而,人民公社制度超越了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一平二調」的人民公社體制最終被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所取代,實現了農業的「第一個飛躍」。至今,仍有不少人對談集體「色」變,認為集體經濟缺乏獎勵制度、生產效率低下,產權不清晰、容易滋生腐敗。
高校大學生進入南街村參觀學習,可以很好地圍繞「集體經濟的效率和產權問題」進行調研。南街村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與昔日的人民公社制度不同,但是始終堅持著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和低工資高福利形式下的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堅持公有制佔主體和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兩大根本原則。南街村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就是一部關於農村集體經濟的活教材,也是一片關於共產主義社區的試驗田。高校大學生進村實踐,至少可以探討農村集體經濟和合作經濟的發展模式。農業合作化運動不等同於人民公社化,我們應該客觀對待我國農業合作化這段歷史,吸取歷史經驗指導當前農業改革實踐。
2.有利於高校大學生積極思考我國當前的「三農」問題
習近平在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三農」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我國也出現了一些新的「三農」問題。有來自基層工作者認為,我國存在一系列由於城鄉二元分割、分散經營方式和緊張的幹群關係等引起的「三農」問題新情況。也有學者認為「三農」問題有新老之分,老「三農」問題集中表現為農民稅費負擔非常沉重,而新「三農」問題的矛盾焦點卻是農地資源的濫用。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關於「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激活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部分,部署了一系列支持農業合作社、農村從嚴治黨、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改革政策。這些政策的出臺和實施勢必推動我國農村基層治理和經濟發展產生良性互動。我國另一項引人注目的農村改革政策是包括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兩權」抵押貸款、農地「三權分置」在內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工作。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也引發了學術界乃至社會各界的熱議。包括黃宗智、賀雪峰在內的小農經濟派認為,中國農業仍然以小農或小規模經營為主體,小農經濟不僅具有價值上和功能上的合理性,而且在現實中有著頑強的生命力。以嚴海蓉為代表的一批香港學者認為,當前農村出現了包括農民分化、農業資本化和農村生態危機的趨勢。當前農村在發展規模經營和現代農業的口號下,下鄉的城市工商資本、農村內生的種植大戶與廣大農民爭利。儘管以上觀點值得推敲,但也反映了我國農村由哪一類經營主體主導農業的規模經營已經成為爭論焦點這一事實。
南街村的農業發展模式是村集體統一經營,實行農業規模化、機械化和產業化。通過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南街村實現了城鎮化,從事種植業的農民數量較少,大部分村民轉入第二、三產業。村裡統一建設生活住宅區,村民統一搬進公寓式樓房居住,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統統納入村集體福利保障範圍。南街村正是通過村集體規模經營的模式基本消除了社會治理和土地糾紛兩大難題。高校大學生進村實踐,可以為解決中國「三農」問題找到可借鑑之處。
3.有利於高校大學生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
2013年5月4日,習近平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指出:「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促進高校大學生堅定弘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環。理想信念教育若是局限於教科書式的填鴨,只會讓共產主義渺茫論更加甚囂塵上。
當前,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南街村作為高水平的集體經濟村莊,是實現了共同富裕的典範村。高校大學生進村實踐,可以體驗共產主義小社區的遠景,也可以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農村近景。南街村所展現的場景:優良的教育、穩定的工作、滿意的收入、可靠的社會保障、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舒適的居住條件、優美的環境……正是我國各族人民所期盼的美好生活。可以說,南街村的集體主義道路是一條小康之路,通往共產主義。
(二)農村集體經濟層面
1.有利於營造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輿論氛圍
不可否認,當前社會輿論對集體經濟仍存偏見,已經成為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主要障礙之一。近年來,在我國學術界,一直存在一股否定集體經濟的風氣。一些學者大肆渲染劉莊、南街、華西這些集體經濟典型村的特殊性,無視這種特殊性背後的歷史必然性和普遍性;有的學者否定中國農業合作化過程的合理性,認為中國根本不存在集體化,只有「被集體化」,直接為土地私有化鳴鑼開道。
高校大學生是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後備力量。高校大學生對集體經濟的認知態度事關中國農村改革的方向問題。所謂百聞不如一見。大學生進村實踐,正是用「集體經濟村莊」這本活教材教育自我,明白什麼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明白什麼是應該肯定和讚揚的。
同時,高校大學生是很好的宣傳員。大學生連接著高校、家庭和社會三大載體,具有巨大的自我教育、朋輩教育功能。大學生對農村集體經濟的認知轉變有利於壯大集體經濟的正面輿論。從南街村新媒體報導統計可知,南街村常年接待包括媒體記者、機關單位人員和高校大學生在內的三大群體來訪。可見,高校大學生已經作為南街村對外輿論建設的一支重要宣傳力量。
2.有利於明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改革方向
1990年3月,鄧小平在談到農業問題時指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又是一個很大的前進,當然這是很長的過程。」2016年5月24日,習近平在黑龍江考察時指出:東北地區有條件發展規模化經營,農業合作社是發展方向,有助於農業現代化路子走得穩、步子邁得開。當前我國推動全面深化改革,農村改革迎來新的契機,發展規模經營的集體經濟已成為我國農村的改革方向。
改革開放接近40年,我國工業化為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提供了物質基礎。鄧小平明確提出:「關鍵是發展生產力,要在這方面為集體化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具體說來,要實現以下四個條件:第一,機械化水平提高了(這是說廣義的機械化,不限於耕種收割的機械化),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適合當地自然條件和經濟情況的、受到人們歡迎的機械化。第二,管理水平提高了,積累了經驗,有了一批具備相當管理能力的幹部。第三,多種經營發展了,並隨之而來成立了各種專業組或專業隊,從而使農村的商品經濟大大發展起來。第四,集體收入增加而且在整個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了。可以說,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和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使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具備了現實可能性。我國相當大部分的區域已經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制等多種形式的經濟組織,正朝著鄧小平所講的高水平的集體化方向前進。南街村的農業發展模式是高水平集體化的典範,是一部社會各界明確農業深化改革方向的鮮活教材。
3.有利於凝聚全面建成農村小康社會的後備人才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毛主席發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到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知識青年是時代的產物,是歷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結合。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充分肯定了毛澤東「關於知識分子要同工農相結合」等思想,充分肯定了《青年運動的方向》等著作,認為「至今仍有重要意義」。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積累了十分寶貴的歷史經驗。現在,我國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以高校大學生為主要群體的青年一代應該學習知青前輩,深入基層、紮根一線,考察社會實情,為建設社會主義事業添磚加瓦。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習近平曾評價:「七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鍊很大。很多實事求是的想法,都是從那個時候生根發芽的,以至於到現在每時每刻影響著我。」高校大學生進村實踐可以把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於社會實踐相結合,不僅可以培養大學生對農村和農民的深厚情感,還可以把從農村實踐得到的見識和經驗有效運用到今後的工作中。我們亟須以更多更深入的田野調查來逼近「中國問題」——田野調查並不必然擔保優質學術成果的產出,但為此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大學生通過進村實踐搜集我國集體經濟村莊的第一手素材,必將從青年人的角度出發為解決農村問題打開獨特的學術視角。
三、高校大學生進村實踐活動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1.鼓勵高校大學生深入集體經濟的典範村莊進行實地調研
中國目前存在200多萬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而高水平的農村集體經濟已有8000~10000個。這些村莊分布在祖國各地,地域條件不同,發展模式各異,但都能將黨的農村政策與集體經濟的總方向結合起來。這些集體經濟村莊都擁有一個強有力的黨委領導班子,重視黨員的思想政治建設和農民的精神文明建設。
高校大學生進村實踐,能夠同時感受集體經濟村莊豐富的物質文明和先進的精神文明。高校大學生進村實踐活動就是將高校的思想政治課堂搬到廣闊農村,在教育引導上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高校大學生進村實踐有利於發揮集體經濟村莊的文化功能,有利於挖掘集體主義村莊的教育價值。
2.引導高校大學生圍繞進村實踐成果在大學課堂進行討論
安徽大學某實踐團成員在南街村之行的實踐總結中寫道:南街村的所見所聞將在新學期的政治思想課上與校內學生分享,也將和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經濟學院的師生分享討論。高校大學生進村實踐搜集的認識素材需要專業教師引導,才能促成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當前,我國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普遍存在理論講授與社會發展脫節,教學內容缺乏生動性、鮮活性和時代性的問題。將高校大學生進村實踐的調研成果帶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堂討論,不僅可以豐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教學形式,也可以激發廣大師生的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熱情。
3.高校大學生考察農村集體經濟的實踐基地典範——南街村
第一,在理論宣傳層面發揮村級黨委的引導作用。南街村成功建立了校黨委和村黨委合作機制,實現學生、學校和實踐基地三方對接。村黨委不僅為進村實踐的高校師生舉辦講座、訪談、解說,還為確保師生和村民之間順利溝通做了相關引導。高校大學生在南街村能順利開展實踐的各個環節,與南街村黨委的宣傳到位是分不開的。長期以來,南街村堅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宣傳,用理論和實踐證明集體主義優於個人主義,公有制優於私有制,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
第二,在思想傳播層面加強高校師生的參與意識。南街村的發展離不開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始終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高校師生進村實踐,需要學生的積極思考,需要教師的適度引導,才能做到實踐到理論的升華。
高校師生進村實踐只是學習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的第一步。我國高水平的集體經濟數量不少、發展各異。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農村改革事關小康社會全局。這些實際情況都需要高校師生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提下,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參與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參與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國夢的偉大實踐。
第三,在傳播方式層面藉助新興媒體的傳播力量。網際網路深刻改變著輿論生成方式和傳播方式,改變著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南街村順應時代潮流,開通了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南街村利用新媒體開展產品營銷、新聞報導、輿論宣傳等工作,將其與電視臺、報紙、書刊等傳統媒體結合共同打造了很好的傳播平臺。
高校是網際網路普及率最高,信息交互最為集中的地區。然而,高校思想政治課堂普遍存在「低頭族」現象,即相當大比例的學生邊聽課邊低頭看手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藉助網絡的傳播平臺,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堅守輿論陣地,改進宣傳形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堂的抬頭率。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