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育產品研發加快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步伐

2020-12-02 科學網
以德育產品研發加快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步伐
——兼述湖南大學首屆文化產品創作競賽

 

編者按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關係大學生的健康成才,更關係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未來。多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教育體系,取得了豐碩的教育成果。以「實事求是、敢為人先」著稱的湖南大學,從德育產品研發的角度,以大學生喜愛的新媒體為平臺,積極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為大學生們提供了活潑、豐富、健康的精神食糧,也為我們開啟了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視窗。

 

□湖南大學黨委副書記 欒永玉

 

面對新形勢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堅持開展深化德育研究的同時,如何創新德育產品的研發,特別是如何倡導廣大高校師生研發自己喜愛的德育產品,娛樂自我、提升自我,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是湖南大學近年來一直在探索的重要命題。

 

按照「高舉旗幟,圍繞大局」和「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總體要求,近年來,湖南大學相繼推出了電影《最後一課》、電視系列專題片《口述湖大》、圖書《漫遊中國大學》和《大愛千秋》等德育產品,深受廣大師生的好評和喜愛。今年,湖南大學又嘗試舉辦了首屆「我最喜愛的校園文化產品」創作競賽活動,希望以創作競賽的形式推出更多、更好的德育產品,豐富科學健康的娛樂方式,進一步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和載體,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我最喜愛的校園文化產品」創作競賽活動以「新世界、新中國、新校園、新學子」為主題,強調自主參與、自發原創、形式不限。大學生們既可以單獨參賽,也可以邀請專業老師進行指導,自由組合最理想的團隊參賽。旨在既通過文化產品的創作實踐培養大學生們的創新精神,與師生協調溝通、交流合作能力,又通過文化產品的娛樂陶冶更多的大學生們的情操。

 

在為期一年的競賽活動中,學校共收到校園文化產品400餘件,文化產品呈現三大特點。一是產品內容豐富、主題突出:既有反映教學科研的,也有關於校園文化、師生風採的,還有關於處世態度、人生哲學的,幾乎囊括了大學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展示了廣大師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二是產品形式活潑多樣:既有校園DV、手機彩鈴、紅段子、紅彩信,也有動漫、FLASH等電子網絡作品,還有泥塑、浮雕等藝術品,甚至有的是需要繼續研發的創意而並非現成的作品;三是產品質量較高:比如以校歌為主題創作的手機彩鈴,以校園風貌為主題創作的紅彩信:「泡一杯清茶,在筆墨紙硯之上,讀中華儒風雅韻;揮一袖清風,在梅蘭竹菊之上,贊華夏錚錚傲骨;傳一段祝福,在書經禮儀之上,賀祖國繁榮昌盛!」等等,較好地做到了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

 

活動期間,學校充分利用校報、新聞網、校電視臺、校廣播站等校內媒體報導活動情況,推介優秀作品。在作品徵集結束後,學校組織專家,將作品分為校園DV、手機彩鈴、紅彩信、網絡電子產品和手工藝品五大類別分別進行評選、表彰,並將優秀作品在校園網上進行網絡展播,受到了師生的熱烈歡迎和社會的廣泛關注。

 

如今,湖南大學首屆「我最喜愛的校園文化產品」創作競賽活動已經落下了帷幕,其活動效果在超出了我們預期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如下體會與啟示:

 

一、優秀德育產品是大學生健康成才之急需。良好的品行是大學生健康成才的根基。長期以來,各高校以德育研究的豐碩成果為指導,積極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隨著社會日益開放、思想日益多元,新形勢對高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特別是伴隨網際網路等大學生們喜好的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大學生精神文化需求進一步提高,這也是為什麼「偷菜」、「三國」等網路遊戲能夠在大學生中流行的原因之一。顯然,當下僅僅依靠理論灌輸和教育已經行不通,以優秀的德育產品來吸引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比較有效的途徑。如果我們不主動佔領德育產品這個市場,非主流的文化產品將乘虛而入,極大地幹擾大學生的成才教育。事實上,當前文化產品遠不能滿足大學生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別是高校自主研發的文化產品寥若星辰。因此,如何為大學生們提供優秀的德育產品、滿足他們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成為了當務之急。

 

二、高校要像重視德育研究一樣重視德育產品研發。德育研究與德育產品研發相互促進,德育研究是德育產品研發的基礎,德育產品研發將推進德育研究的創新與延伸。因此,高校要像重視德育研究一樣高度重視德育產品的研發。一方面要積極倡導、合理引導,通過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來加強互動交流,營造研發德育產品的良好氛圍;與此同時,要組建研發團隊、建立獎勵資助體系、舉辦產品推廣活動、探索傳播營銷模式,建設完備的研發機制。最終形成高校主導、廣大師生積極參與的良好局面。

 

三、優秀德育產品需要全社會共同研發推廣。優秀德育產品的研發和推廣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和創新工程,產品內容、產品製作、營銷渠道和商業模式等都需要人才智力的支持、研發經費的保障以及活動宣傳的推廣等,光靠學校的主導和投入遠遠不夠,難以承載大產品的大製作、大研發。而且高校單幹研發的德育產品往往受益面也較窄,大多局限於本大學校園和本校學生。因此,要想讓更多、更優秀的德育產品隨時代發展推陳出新,要想讓全社會都共享優秀的德育產品研發成果,就需要全社會參與和支持,與高校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只有社會、學校、群體、個人共同給力,德育產品的研發才會常始常新,德育產品所發揮的效能才更會持久,影響才更為廣泛和深遠。

 

《科學時報》 (2010-11-30 A3 專題)

相關焦點

  • 構建大德育體系全面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光明日報-光明網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一貫堅持黨的教育方針,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央16號文)精神,根據高職教育特點及其發展趨勢,遵循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律,通過構建大德育機制,真正落實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通過環境薰陶,著力建設以人為本的德育文化,提升大學生的精神品質;創新適應工學結合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
  • 以「心育」促「德育」 夯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來,該校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從日常行為著手,以重點人員排查、心理健康幫扶為抓手,創新建立心理危機預防與幹預機制,將「心育」與「德育」相結合,積極塑造學生健康人格。長沙航院心理諮詢中心主任彭熙成功處理了很多早發現、早預防、早幹預的心理危機案例。有一年新生入校,一名學生因不合群、不參與集體活動而被列為重點關注人員。
  • 關於網際網路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思考
    其次,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創新教育方法與途徑。網際網路的發展,信息傳播技術的進步,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行提供了技術支持,我們應積極進行教育技術的創新改革,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與途徑。所以,面對網絡原住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教師首先要有親和力,使得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其次,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思想困惑,通過師生互動進行引導;再次,要堅持創新,不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都要與時俱進,且努力實現創意與技術的結合。
  • 積極心理學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充分吸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多視角地積極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是高等教育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面臨的重要任務。    毫無疑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挑戰和困境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核心問題是還沒有真正確立起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教育體系和機制。
  • 艾必求: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意義重大
    論壇以「雲生態·話未來」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聚焦教育行業,表彰先進典型,研討教育發展新變革,把脈教育發展新方向。論壇現場,南昌理工學院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艾必求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做了分享。  艾必求表示,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我國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升,出現了文化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同時在多元化中還伴有強勢文化的擴展。
  • 吉林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育人為本 德育為先
    4月26日上午,吉林省委外宣辦召開新聞發布會,省高校工委副書記席岫峰介紹了5年來全省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情況。    截至今年4月底,高校共建立基層黨委218個、黨總支533個、黨支部4047個,黨組織做到了全覆蓋,各高校的標準化黨支部達到了90%以上。
  • 用政治理論全面推進德育教育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隨著「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社會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作為人民教師,不僅要有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更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論修養和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提高教師的政治思想素質,首先要提高他們的政治理論水平。
  • 打通思想政治教育最後一公裡-光明日報-光明網
    實踐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特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強化實踐性,始終是思想政治教育保持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著力點。這一調查結果為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性模式提供了新的支持。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高、實、嚴、新」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高等教育更要秉承「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靈魂,通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讓大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後繼有人。
  • 「後真相」現象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對正處於價值觀形成關鍵時期的大學生造成了諸多困擾和負面影響。消弭「後真相」現象負面影響提出應對策略,需引導大學生樹立開放性、批判性思維,提升大學生的思辨能力。【關鍵詞】「後真相」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後真相」意指相對於情感及個人信念,客觀事實對形成民意只有相對小的影響。
  •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
    上海自2005年出臺《上海市學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導綱要》和《上海市中小學生生命教育指導綱要》(即「兩綱教育」)後,不斷修訂完善中小學課程標準,制訂學科德育「實施意見」,使之成為加強上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價值取向。基於「學科德育」的探索經驗,上海高等教育界越來越感受到,有必要進一步在高校探索試點「課程思政」。
  • 網際網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目前,大學生上網人數每年呈幾何數增長,上網時間不斷增加,網絡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越來越大。網際網路是一把雙刃劍,它帶給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僅僅是機遇,而且還帶來了衝擊和挑戰。現在對於網際網路上的一些不健康的東西,單純靠堵、靠無的放矢的說教,是無法解決的。幫助大學生們在網際網路上趨利避害,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緊迫的課題。
  • 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傳統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以文化人  縱觀思想政治教育從古至今的發展,不難發現,其內容上的「最大公約數」便是以文化人,無論是古代德育中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還是五四運動以來近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所形成的革命文化,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逐漸發展和豐富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彰顯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以文化人特質。  中國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即德育體系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意蘊。
  • 關於促進海南省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的提案
    因此,加強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研究建設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也是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的有力抓手。
  • 思想政治理論課需加強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近年來,各高校積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際效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高校內外,不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現象仍然比較普遍,一些人甚至提出高校應該取消思想政治理論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功能定位到底如何?它與立德樹人之間是什麼關係?
  • 2015年度大學生思想政治及其教育狀況調查分析
    本期特刊發此調查報告,並組織大學生價值觀調查、思政課教師角色定位等相關主題文章兩篇,以期對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借鑑。   根據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建設項目《中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報告》的調研方案,2015年6至7月,課題組在全國35所高校① 進行了年度調查。
  • 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這些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青少年成長成才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待,立意高遠,思想深邃,形成了內涵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為提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水平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
  • 高校德育豈能簡單化?
    高校德育中基本理論和德育規範等有許多智育的內容,或者可以通過智育途徑讓學生掌握。但是這絕不是說德育就是智育,或者用智育的方法和途徑就可以實現德育的所有目標。一些高校和教師在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建設中,片面強調理論體系的講授和灌輸,出現了智育化的傾向。一本教材、一個課堂、一份教案、一張試卷就是「主渠道」和「主陣地」的全部。
  • 探討:如何活用傳統文化,提升中學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才
    一、中學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困境  從中學思想課的定位來看,德育工作是其應有之義。但是從現實來看,中學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工作面臨著諸多的困境。許多調查顯示:中學生對政治課普遍不感興趣,對於政治課所宣揚的一些道德教育更是不屑一顧,認為假大空,是騙人的。
  • 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發言摘登
    校黨委以不斷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為目標,堅持「六有」要求,堅持紅專並進,取得積極成效。  一、推動「六有」要求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立起來、化為實踐  將「六有」要求作為學校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重要內容,堅持不懈融入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一是系統安排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