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育產品研發加快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步伐 |
——兼述湖南大學首屆文化產品創作競賽 |
編者按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關係大學生的健康成才,更關係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未來。多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教育體系,取得了豐碩的教育成果。以「實事求是、敢為人先」著稱的湖南大學,從德育產品研發的角度,以大學生喜愛的新媒體為平臺,積極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為大學生們提供了活潑、豐富、健康的精神食糧,也為我們開啟了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視窗。
□湖南大學黨委副書記 欒永玉
面對新形勢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堅持開展深化德育研究的同時,如何創新德育產品的研發,特別是如何倡導廣大高校師生研發自己喜愛的德育產品,娛樂自我、提升自我,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是湖南大學近年來一直在探索的重要命題。
按照「高舉旗幟,圍繞大局」和「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總體要求,近年來,湖南大學相繼推出了電影《最後一課》、電視系列專題片《口述湖大》、圖書《漫遊中國大學》和《大愛千秋》等德育產品,深受廣大師生的好評和喜愛。今年,湖南大學又嘗試舉辦了首屆「我最喜愛的校園文化產品」創作競賽活動,希望以創作競賽的形式推出更多、更好的德育產品,豐富科學健康的娛樂方式,進一步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和載體,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我最喜愛的校園文化產品」創作競賽活動以「新世界、新中國、新校園、新學子」為主題,強調自主參與、自發原創、形式不限。大學生們既可以單獨參賽,也可以邀請專業老師進行指導,自由組合最理想的團隊參賽。旨在既通過文化產品的創作實踐培養大學生們的創新精神,與師生協調溝通、交流合作能力,又通過文化產品的娛樂陶冶更多的大學生們的情操。
在為期一年的競賽活動中,學校共收到校園文化產品400餘件,文化產品呈現三大特點。一是產品內容豐富、主題突出:既有反映教學科研的,也有關於校園文化、師生風採的,還有關於處世態度、人生哲學的,幾乎囊括了大學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展示了廣大師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二是產品形式活潑多樣:既有校園DV、手機彩鈴、紅段子、紅彩信,也有動漫、FLASH等電子網絡作品,還有泥塑、浮雕等藝術品,甚至有的是需要繼續研發的創意而並非現成的作品;三是產品質量較高:比如以校歌為主題創作的手機彩鈴,以校園風貌為主題創作的紅彩信:「泡一杯清茶,在筆墨紙硯之上,讀中華儒風雅韻;揮一袖清風,在梅蘭竹菊之上,贊華夏錚錚傲骨;傳一段祝福,在書經禮儀之上,賀祖國繁榮昌盛!」等等,較好地做到了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
活動期間,學校充分利用校報、新聞網、校電視臺、校廣播站等校內媒體報導活動情況,推介優秀作品。在作品徵集結束後,學校組織專家,將作品分為校園DV、手機彩鈴、紅彩信、網絡電子產品和手工藝品五大類別分別進行評選、表彰,並將優秀作品在校園網上進行網絡展播,受到了師生的熱烈歡迎和社會的廣泛關注。
如今,湖南大學首屆「我最喜愛的校園文化產品」創作競賽活動已經落下了帷幕,其活動效果在超出了我們預期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如下體會與啟示:
一、優秀德育產品是大學生健康成才之急需。良好的品行是大學生健康成才的根基。長期以來,各高校以德育研究的豐碩成果為指導,積極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隨著社會日益開放、思想日益多元,新形勢對高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特別是伴隨網際網路等大學生們喜好的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大學生精神文化需求進一步提高,這也是為什麼「偷菜」、「三國」等網路遊戲能夠在大學生中流行的原因之一。顯然,當下僅僅依靠理論灌輸和教育已經行不通,以優秀的德育產品來吸引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比較有效的途徑。如果我們不主動佔領德育產品這個市場,非主流的文化產品將乘虛而入,極大地幹擾大學生的成才教育。事實上,當前文化產品遠不能滿足大學生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別是高校自主研發的文化產品寥若星辰。因此,如何為大學生們提供優秀的德育產品、滿足他們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成為了當務之急。
二、高校要像重視德育研究一樣重視德育產品研發。德育研究與德育產品研發相互促進,德育研究是德育產品研發的基礎,德育產品研發將推進德育研究的創新與延伸。因此,高校要像重視德育研究一樣高度重視德育產品的研發。一方面要積極倡導、合理引導,通過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來加強互動交流,營造研發德育產品的良好氛圍;與此同時,要組建研發團隊、建立獎勵資助體系、舉辦產品推廣活動、探索傳播營銷模式,建設完備的研發機制。最終形成高校主導、廣大師生積極參與的良好局面。
三、優秀德育產品需要全社會共同研發推廣。優秀德育產品的研發和推廣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和創新工程,產品內容、產品製作、營銷渠道和商業模式等都需要人才智力的支持、研發經費的保障以及活動宣傳的推廣等,光靠學校的主導和投入遠遠不夠,難以承載大產品的大製作、大研發。而且高校單幹研發的德育產品往往受益面也較窄,大多局限於本大學校園和本校學生。因此,要想讓更多、更優秀的德育產品隨時代發展推陳出新,要想讓全社會都共享優秀的德育產品研發成果,就需要全社會參與和支持,與高校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只有社會、學校、群體、個人共同給力,德育產品的研發才會常始常新,德育產品所發揮的效能才更會持久,影響才更為廣泛和深遠。
《科學時報》 (2010-11-30 A3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