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學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困境 從中學思想課的定位來看,德育工作是其應有之義。但是從現實來看,中學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工作面臨著諸多的困境。許多調查顯示:中學生對政治課普遍不感興趣,對於政治課所宣揚的一些道德教育更是不屑一顧,認為假大空,是騙人的。 這種情況的出現,一是跟應試教育有著莫大的聯繫。但是也跟我們選擇德育的方式有關。過於強調教育的應試功能,無形中消解了知識本身的價值。由於高考的改革是一個綜合性的巨大工程,因此前者不是本文所要涉及的問題;至於後者——本文要著力解決的問題一如何提高中學思想政治課的德育成效,滲透、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二、傳統文化為德育工作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任何文化的發展都是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融入時代精神,有所創新的結果。中學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工作也不例外。 從必修1至必修4的課本結構來看,編者明顯滲透傳統文化於其中,我們可以以2009年人教版「經濟生活」為例。
1.愛國 對於思想政治課來說,培育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是應有之義。教材在第八課「國家財政與稅收」中,通過講述財政的作用、財政與稅收的關係等,讓學生明白,公民依法納稅是國家發揮作用的物質基礎,自覺納稅是愛國的具體表現;第十一課「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通過介紹對外開放的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等。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倡導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範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成為詮釋愛國主義的經典;到了近現代,中華民族遭受外族入侵,在生死存亡之際,黃宗曦發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呼喊。
2.愛人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之一。正因為有了競爭,價值規律才能發揮作用,才能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但與此同時,它也不可避免地帶來優勝劣汰。經濟學不僅要考慮如何提高效率,也要考慮如何維護社會公平。
教材第一課的綜合探究在進行「正確的金錢觀教育」時,教育學生「把錢用到利於國家社會、有利於他人的地方」;第七課在強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時,倡導人們回報社會和先富幫後富;第九課在講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徵」時,強調必須以「共同富裕」為目標。 3.愛物 現代經濟學十分強調消費對於經濟的拉動作用。比如第四課強調的「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在第十課「科學發展觀和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中,特別強調「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比如,第三課在闡述「做理智的消費者」時,強調「保護環境,綠色消費」,強調對地球資源的節約和可循環利用;提倡「勤儉節約,艱苦奮鬥」,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第一單元綜合探究「正確對待金錢」引述古言「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告誡學生花錢要節制,用之有度;第七課講效率時,指出效率提高就是資源的節約和社會財富的增加。
中華民族自古就崇尚節儉。孔子提出的「溫、良、恭、儉、讓」五大德目中,儉是重要的一目。墨子則把儉約和淫奢提升到關乎國家存亡的高度上去認識。他說:「儉節則昌,淫佚則亡」。中國傳統的節儉觀經過各派思想家的宣傳教育和倡導,「戒奢崇儉」成為中國歷史上正統的消費倫理思想,「成由勤儉敗由奢」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生活格言。
從經濟生活的編排來看,中學思想政治課處處滲透和體現了傳統文化精髓,傳統文化也為中學思想政治的德育工作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和素材。 三、活用傳統文化,提升中學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學思想政治課德育工作的寶貴資源,但是又不能生搬硬套地移植傳統文化。必須在善於借鑑和引用的同時,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使之既蘊含深厚的中國文化傳統,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 1.強調「實踐+自省」的教育方式 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準的提升,除了外部的教化,自我反省、自我超越是最主要的途徑。這跟傳統文化提倡的「自省」是一脈相承的。《論語》有云:「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主張引導受教育者通過自我教育達到提升的目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滿堂灌、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儘可能多地提供一些讓學生參與的機會,在實踐中增強體驗感。

以2009年人教版「經濟生活」為例。在第三課「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中,教材先是分析了現實生活中的四種消費心理,然後要求學生樹立四種正確的消費觀。對於這一部分內容,如果只是老師講學生聽,即使從網上下載許多貼近教材的新聞、圖片,製成精美的課件,也很難讓學生真正地有所觸動,根本起不到德育的作用。相反,如果我們通過各種方式,比如,參加一次環保志願者活動,做一個有關中學生超前消費的問卷調查等,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真實的生活體驗,才能真正理解並踐行相關的消費原則。 2.倡導「由小及大」的教育方式 現在的許多中學生對政治不「感冒」,一提到愛國主義、勤儉節約、艱苦奮鬥,學生就反感,認為假大空,是騙人的。這種現象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但是也跟我們的教育方式有著莫大的關聯。在進行德育工作時,我們是不是滿口的官樣文章?是不是把理想、道德標榜得很高?是不是把奉獻、集體主義講得頭頭是道而對個人的權利、利益閉口不談?是不是總是一副正義凜然、不食人間煙火的形象? 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極為關注道德的提升,但是它強調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從而使得這種德育更真實,更具有可行性。比如苟子《勸學》中所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就是告訴我們,只有由小才能及大;再比如我們家喻戶曉的至理名言「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還是以2009年人教版「經濟生活」為例。整本教材都貫穿著愛國主義教育,但在處理這一主題時,教材採用了由小及大的編寫方式。比如第三課中倡導的勤儉節約消費原則、第六課投資理財時應該注意的原則——投資時,既要考慮個人利益,也要考慮國家利益。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於細微中具體感受、實踐愛國主義。 誠然,在現代化的衝擊下,傳統文化也面臨著自身的困境。這在任何一個國家的現代化初級階段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任何一個民族都會越來越珍惜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傳統文化必將得到復興;此外,傳統文化既有優秀的成分,也有腐朽的一面,我們只有秉承「取其精髓,去其糟粕」的態度,採取與時俱進的方法,才能真正為我們的中學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工作提供豐富的養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