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的思政課要怎麼上、怎麼講?近日,在全省範圍內,295名頂尖思政課教師進行了一次教學大比武,山東省實驗中學政治組老師程春嫻摘取了全省高中組第一名,學校的老師們為她點讚的同時,也並不意外。
個人綜合素養高,背後還有一個給力的智囊團,在高手中脫穎而出,程春嫻的「第一」不是偶然。
「如何上好思政課」的探討在2020年有了進階的標準,但這個問題的思考在省實驗中學一直未停歇過。在今天,「讓政治課堂『活』起來」成為議題時,程春嫻說,她作為省實驗培養的學子,能成為思政老師、回到母校教書,就是被當年「有意思的政治課」感染。
不花哨、接地氣,思政課就是講生活、講思考、講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這是省實驗中學思政課教師團隊一脈相承的認同。
【1】一堂好課比賽是一種形式,所考的內容和評價標準則是一種風向標,給老師們的教學樹好標杆。
2020年11月底,首屆全省學校思政課教學比賽舉辦,聚焦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根據學段課程特點,設置不同組別進行比賽,並首次採用「十選一」現場抽題模式,當場評出獲獎選手,對參賽選手的各項素質都有很高的要求。
比賽完回到學校,省實驗的政治組老師們就圍著程春嫻問起細節。作為「獲獎專業戶」,提及此次比賽難度,程春嫻向同事們搖了搖頭:「得靠人撐起場子。」
現場抽題,每個人在獨立空間授課,也就是說,沒法去參考別人怎麼講的,也沒了心理準備的時間。比賽時有一個「硬核」要求:不能用多媒體。這意味著數據、理論等資料要瞭然在胸,在講課時像智能搜索一樣隨時被調用。
現場沒有學生,按照思政課要「活」的宗旨,沒有互動的課堂對授課老師又是一種考驗。整個課堂被限定在10分鐘,用老師們的話來說,如果放在平時的課堂,這個時間可能導課還導入不完。
「鈴……」最後一句話收尾,10分鐘結束的提示鈴聲正好響起,程春嫻抬眼看了一眼表:「挺巧,剛剛好。」
內容、節奏都把握完美,程春嫻說,從她自己的角度來看,這場比賽想引導思政老師的就是練好基本功,比如,比賽不能用多媒體,這就促使著老師們把課堂做「實」。這也跟濟南市教育教學研究院政治學科教研員黃萬強提出的「高境界、接地氣、有活力」的課堂教學要求不謀而合。通過這次比賽,讓程春嫻在「如何做一名好的思政課老師」認識上進階,比賽結束再回課堂,比以前更遊刃有餘。
【2】默契「智囊團」積累多、功夫下得足,程春嫻用自己的努力磨出了「第一」。背後,還有政治組全體老師們的助力。
思政課的特點是理論宏觀,單是為10個課題找切口就需要耗費不少時間和精力。所以,不用程春嫻招呼,團隊其他老師們的「好點子」都主動匯過來了:「得是小切口,課堂才不空」「先順好邏輯,節奏就可控了」……六七個人一組,老師們幫助程春嫻分期分批聽課、磨課,一個課題一個課題逐個捋順,「第一」的軍功章上,省實驗政治組25位老師都有一份。
「其實,每當有老師要參賽,我們都是這麼做的,誰有好方法,立馬分享,把別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已是老師們彼此之間的默契。」作為組裡最資深的老師,1994年參加工作的顧靜說,相互配合、協同,這是省實驗中學政治組團隊的傳承,這也是他們能不斷取得一個個「第一」的原因之一。
比賽時大家獻計獻策,教研時全組同向同行。集體的智慧讓一個個教研成果落地。2020年由李麗主持、8位教師參與的《基於核心素養的思想政治校本課程群建設的探索和實踐》課題研究開展,自主研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校園讀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高中學生讀本》等校本教材,探索線上線下雙線教學的新模式。
學校思政課改革經驗入選省教育廳《山東省思政課改革創新典型經驗做法》。2020年,伴隨著學校獲評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範校,思政教師團隊也在「情境式教學」「議題式教學」和課堂評價方式方面嘗試新的探索。
「在學科教研上,我們倡導的就是『學習者為中心』。」黃萬強說,省實驗思政團隊的默契協作,正是民主、開放等教研理念的體現。
【3】主動「對話」「如果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觀點有偏差,不要『硬掰』,試著讓他們的頭腦『撞撞牆』,再去引導。」省實驗中學政治組老師張璐、劉夢、李青青提到的這句話,出自學校一位前輩思政老師,這句話也作為一種傳承,印在了年輕老師們的心裡。
思政課不是冷冰冰的課本綱目,也不是要死記硬背的空洞道理,它是有意思的,也是有用的。省實驗中學的思政課堂上,一直以來提倡學生「有想法」,並能表達想法,在老師的引領下,自然而然生成課堂理論,這才是思政課的靈魂。
老師們用學生身邊的事、用社會上學生關注的事講思政,還要民主、開放,引起學生的思考追問。「學生們可以和老師對話,還可以和資料、情境對話。」政治組老師高婕說,2013年—2016年,由高翠玉和程春嫻主持、十幾位老師參與的《「生活·對話」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模式創建行動研究》獲得山東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作為高三老師的劉夢、張璐告訴記者,新高考選課實施時,本以為跟傳統的理科科目相比,政治課會不佔優勢,事實是,選課人數由原來的4個班一下子擴充到了8個班,「一下子多了一倍。」
學生們的選擇證實了省實驗思政課的吸引力。作為省實驗畢業的學子,程春嫻說,上高中時,正是被政治老師顧靜的「縱橫捭闔」的課堂魅力所吸引:「當時覺得一節課過得太快了、很享受,那時候就樹立了成為一名政治老師的目標,時間一晃而過,現在已經做了19年思政老師了。」
往日的政治老師顧靜,現在變成了程春嫻的「導師」,程春嫻自己,也有了一個94年的「徒弟」。老中青的導師制是省實驗思政教師成長的一架階梯。
【4】「解扣」人省實驗中學的思政課老師們,有一個理念是「45分鐘+X」,即把大思政的育人功能延伸到課堂外。
「政治組的老師們,格外受歡迎。」省實驗的老師們發現,經常有一路路的學生出入政治組老師們的辦公室,進屋前臉上還堆著「陰雲」的學生們,出來後,一個個「轉晴」了。
一名高三女生,敲開政治組辦公室,趴在程春嫻的肩膀上就哭了。看到學生這個反應,不僅是程春嫻安慰,一個辦公室的老師都過來,對這名女生敞開了懷抱。後來才知道,女孩子是考了第一名,壓力太大崩潰了。後來,這名女生以非常優異的成績升入了名校,畢業後還專門給程春嫻寄來了一封長長的信,描述當天她在辦公室受到老師們的鼓勵和溫暖。「打開信我才回想起來,這樣的事太多了,我們當老師的覺得是該做的小事,學生們卻會記一輩子。」程春嫻說。
課堂,是思政課老師與學生們連結最深的地方,在政治組老師張德林看來,講臺上的精彩,絕非僅僅是教學技法,它更是理想信念、理論素養、育人情懷的綜合體現。省實驗中學思政教師團隊通過「深入推進課堂改革、自主研發校本課程、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落實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給學生們扣好人生的扣子,又用思政老師的天然育人功能和人格魅力,做為學生排憂解難的「解扣」人。(記者 趙世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