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建設項目《中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報告》課題組最新發布了2015年度調查結果。調查基於「大數據」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及其教育狀況進行全面分析,並提出相關建議。專業性的「大數據」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數據支撐和學理支撐。本期特刊發此調查報告,並組織大學生價值觀調查、思政課教師角色定位等相關主題文章兩篇,以期對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借鑑。
根據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建設項目《中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報告》的調研方案,2015年6至7月,課題組在全國35所高校① 進行了年度調查。調查表明,積極正向、多樣活躍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總體態勢,大學生普遍擁有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追求、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狀況及其成效得到充分肯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大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教育成效不斷彰顯。本文基於調查數據,力圖客觀展現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及其教育狀況,分析調查反映出的群體差異、相互關聯、網絡運用、思潮導向、知行統一等問題,並嘗試提出相關對策建議,以期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強改進提供相應的參考。
調查概況
調研採用課題組自行研製的調查問卷。問卷根據2014年度實際應用的情況,作了進一步修訂完善,聚焦「大學生的觀念與行為」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成效」。「觀念與行為」反映的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中的思想觀念與行為選擇狀況,考察指標主要涉及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道德觀、文化觀及其行為選擇。「教育與成效」反映的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狀況及其成效,同時關注主渠道和主陣地兩個方面,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課題組採用隨機抽樣與立意抽樣相結合的方法,在2014年30所部屬高校的抽樣基礎上,增加抽取了往年調查未涉及的其他部分省份的5所高校,即共有35所高校作為抽樣範圍;以各高校在校總規模人數為分層特徵,通過相應抽樣計算方法確定各高校的抽樣規模,再根據不同性別、不同學段分別設置抽樣學院的樣本規模。調查共發放問卷3500份,回收有效問卷3435份,有效回收率為98.14%。經信度分析發現,調查問卷Cranach’s á係數為0.875,問卷量表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驗證性因素分析顯示,數據-模型整體配適度良好,問卷量表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數據採用SPSS22.0進行統計分析。
總樣本中,男生佔54.9%(N=1884),女生佔45.1%(N=1548);漢族學生佔88.0%(N=2992),少數民族學生佔12.0%(N=409);16~20歲大學生佔31.3%(N=1063),21~24歲大學生佔52.6%(N=1788),25歲以上大學生佔16.1%(N=546);大一學生佔18.1%(N=621),大二學生佔18.2%(N=625),大三學生佔18.7%(N=641),大四(含大五)學生佔17.6%(N=606),碩士生佔18.4%(N=631),博士生佔9.0%(N=310);人文科學類專業學生佔15.7%(N=536),社會科學類專業學生佔25.5%(N=870),理工類專業學生佔58.8%(N=2008);中共黨員(含預備黨員)佔38.0%(N=1305),共青團員佔58.6%(N=2010),民主黨派成員佔0.2%(N=7),群眾佔3.2%(N=110);籍貫為農村的大學生佔35.9%(N=1233),籍貫為鄉鎮的大學生佔9.0%(N=309),籍貫為縣城、縣級市的大學生佔19.9%(N=684),籍貫為地級市的大學生佔19.7%(N=676),籍貫為省會城市的大學生佔10.3%(N=352),籍貫為直轄市的大學生佔5.2%(N=180);獨生子女大學生佔52.5%(N=1802),非獨生子女大學生佔47.5%(N=1628)。②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
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擁有明確的人生目的、樂觀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積極規劃未來發展;認知、認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況良好;主動參加理論學習和政治活動,思想認識深刻,理想信念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不斷增強;「厚德於心善於行」,推崇「慈愛揚善」「見賢思齊」「相善其群」的道德精神;擁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調查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享樂主義」有抬頭之勢,大學生的紀律觀念、道德信心、政治信任等有待進一步增強。
1.人生觀與人生追求
當前大學生群體對人生目的的理解積極正向,91.6%的大學生擁有明確的人生理想。數據顯示,84.4%的大學生不贊同「生死由命,富貴在天」,83.7%的大學生不贊同「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面對「宿命論」「拜金主義」等對人生目的的錯誤看法,多數大學生具備應有的警惕意識和抵禦能力。但調查也發現,「享樂主義」在大學生群體中有抬頭之勢。32.6%的大學生對「人生苦短,應及時行樂」表示贊同;在人生理想注重因素上,大學生對「事業成就」(32.8%)、「物質財富」(19.2%)、「興趣愛好」(16.0%)等因素的關注度明顯高於「國家或社會需要」(5.2%)等社會因素。
多數大學生擁有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91.4%的大學生對目前的生活狀況感到滿意,75.2%的大學生樂觀看待未來人生發展。大學生對未來發展規劃非常重視,95.1%的大學生有自己的人生規劃,其中,47.3%的大學「長、短期規劃都有」。但是,也有近1/4(23.1%)的大學生表示對未來感到迷茫,40.7%的大學生目前「只有短期規劃」,應進一步引導大學生根據主客觀環境的變化對其未來發展做出更科學、合理的規劃。
當代大學生普遍擁有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89%(2014年為81.8%)的大學生認為「奉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81.6%(2014年為67.2%)的大學生對「先索取,後奉獻」持否定態度。此外,在處理人生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係上,大學生更注重二者的有機結合,82.8%的大學生贊同「人生夢想是國家夢、民族夢和個人夢的有機統一」,68.3%的大學生選擇在實現自我價值與實現社會價值兩者之間尋找平衡,61.9%的大學生認為「人生價值只有在集體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實現」。
2.價值觀與價值選擇
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示高度贊同,整體認同度為91.7%,對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公民層面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度依次為94.5%、93.7%、83.0%。大學生對12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度分別是:富強(96.2%)、民主(92.4%)、文明(95.4%)、和諧(93.9%);自由(90.9%)、平等(94.0%)、公正(95.2%)、法治(94.7%);愛國(79.0%)、敬業(80.8%)、誠信(91.9%)、友善(96.4%)。此外,大學生積極爭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踐行者,有59.0%的大學生願意下基層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宣講活動,85.9%的大學生認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人有責」。
大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積極意義,但對12項價值觀重要程度的評價有所差異,由高到低依次為:誠信(67.0%)、法治(66.7%)、民主(66.4%)、文明(64.0%)、公正(62.0%)、平等(60.6%)、富強(55.1%)、和諧(52.4%)、自由(50.9%)、愛國(45.0%)、友善(39.8%)和敬業(36.5%)。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當前的實踐與實現程度,大學生對其評價不一,由高到低依次是:愛國(97.0%)、敬業(93.2%)、友善(92.6%)、法治(90.3%)、和諧(89.8%)、文明(87.8%)、富強(87.7%)、誠信(86.2%)、自由(81.5%)、公正(79.7%)、平等(77.4%)、民主(77.1%)。
3.政治觀與政治行為
調查顯示,大學生的政治理想信念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不斷增強,能夠深刻認識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重要意義,亦能夠正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理論體系、政治制度的本質、價值與優勢。86.0%的大學生認為「應當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2014年為78.1%);87.2%的大學生認同「實現民族復興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014年為82.6%);87.8%的大學生贊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理論指南」;86.9%的大學生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獨特優勢」。在具體政治制度層面,大學生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認同度依次為85.0%、86.8%、88.6%(2014年為78.0%)、85.5%(2014年為75.5%)。總體來看,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發展道路、理論體系、政治制度的認同度均高於85%,較2014年有顯著提升。
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領導核心的認知和態度方面,大學生自覺擁護黨的領導,對黨組織充滿嚮往。84.7%的大學生認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國發展進步的根本保證」;87.8%的大學生認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2014年為76.5%),87.2%的大學生認同「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的先鋒隊」(2014年為77.5%);78.7%的大學生願意加入中國共產黨(2014年為78%)。調查進一步發現,多數大學生的入黨動機總體端正,其選擇的排在前位的入黨動機分別是「追求理想信念」(26.9%)、「為國家和社會作出更多的貢獻」(23.0%)、「對黨的執政地位和執政理念有信心」(14.6%)等;選擇排序在後的有「增強就業競爭力」(12.8%)、「尋求政治榮譽感」(11.6%)、「謀求仕途發展」(6.1%)等。
大學生對政治活動的支持度較高,參與意願較為強烈,52.8%的大學生支持「在校大學生參與民主選舉、遊行示威、政治監督等政治活動」,68.4%(2014年為65.4%)的大學生願意參與上述政治活動。大學生政治理論學習的意願更加積極,54.2%(2014年為44.5%)的大學生願意參加「學校或學院組織的政治理論報告(學習)會議」。調查還發現,當媒體對社會事件的報導有出入時,65.4%的大學生選擇相信「政府官方回應」或「國內主流媒體的報導」,表明當前大學生的政治信任狀況良好。但是,也有14.4%的大學生選擇相信「境外媒體的報導」。
4.道德觀與道德行為
當代大學生高度認可雷鋒精神、崇尚道德模範,93.6%的大學生認為雷鋒精神「並未過時,仍值得發揚」,62.6%的大學生明確嚮往成為社會道德模範或英雄。國家道德建設舉措在大學生群體中得到了較好的宣傳,81.6%的大學生了解「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參與調查的20個省份的大學生對「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的知曉度區間在71.9%-89.6%。
大學生道德意願充沛並且積極踐行,展現了「厚德於心、踐諾於行」的道德品行。調查顯示,大學生積極弘揚助人為樂精神,96.6%的大學生願意扶起跌倒老人(2014年為93.2%);志願服務成為大學生的自覺行動,91.1%的大學生願意做諸如抗震救災、山區支教、環境保護等相關活動的志願者;大學生「慈愛揚善、奉獻社會」的公益精神愈加彰顯,89.0%的大學生曾參與公益活動。
5.文化觀與文化素養
當代大學生擁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樂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91.5%的大學生「為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員而自豪」,89.9%的大學生確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創造文化新輝煌」。96.1%的大學生知曉中華文化發展演進歷程,表明當前大學生群體的文化素養整體較好。在學習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大學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意願,93.3%的大學生對中國古代的經史子集、詩詞歌賦、琴棋書畫、舞蹈武術等傳統文化感興趣,95.3%的大學生願意參加學校開展的「閱讀中國古代經典、學習民族樂器、練習中國功夫」等中華文化傳承活動,大學生群體已然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者和弘揚者。
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情有獨鍾,27.7%的大學生表示「中西方節日同樣喜歡」,67.0%的大學生「更喜歡中國傳統節日」。多數大學生能夠理性看待中西節日文化,喜歡過西方節日的主要原因是「藉此消遣娛樂,放鬆心情」(58.4%)。但是,大學生出於「對西方節日蘊含意義的認可」而喜歡西方節日的個案百分比佔到52.9%,西方節日對大學生文化價值觀的影響不容忽視。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狀況
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陣地」的建設成效不斷彰顯,85.5%的大學生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狀況持肯定性評價,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開展效果及其育德作用的評價得分分別是82.7%和89.4%(2014年為85.0%),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效果及其育德作用的評價得分分別是90.8%和89.0%。同時,大學生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影響因素主要有「教育方式」(78.6%)、「社會環境」(61.5%)、「學生自身原因」(58.2%)、「教育內容」(55.4%)等。調查所反映的問題也為進一步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參考,如不同省份(直轄市、自治區)、不同區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效果和建設情況的評價存在較大差異,教學改革的重點應聚焦教學內容、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改進方向是聯繫現實問題、增強趣味性;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重點關注黨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渠道,努力促進不同教育舉措協調並進,充分調動全體教職工參與全員育人的積極性。
1.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效果得到大學生高度認可,但不同省份之間差異較大。調查顯示,大學生充分肯定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開展效果及其育德作用。有82.7%的大學生對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效果持肯定性評價;89.4%的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育德作用持肯定性評價,比「其他課程」高出37.7個百分點。另外,「教育引導-思想觀念-文明行為」結構方程模型顯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均正向顯著影響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道德觀,且對大學生道德觀的影響最大,標準化係數為0.17。
通過比較分析調查所涉的20個省份(直轄市、自治區)發現,不同省份(直轄市、自治區)大學生對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效果的評價差異較大。20個省份(直轄市、自治區)按照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效果及育德作用的整體性評價從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山東、新疆、貴州、黑龍江、寧夏、吉林、遼寧、上海、江蘇、湖北、陝西、天津、北京、四川、浙江、安徽、重慶、甘肅、湖南、雲南。在開展效果層面,20個省份(直轄市、自治區)的肯定性評價處於73.1%-91.4%之間,近半數省份的肯定性評價比例超過80%;在育德作用層面,20個省份(直轄市、自治區)的肯定性評價處於83.8%-97.1%之間,近半數省份的肯定性評價比例超過90%。
關於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情況,大學生對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資水平的肯定性評價依次為91.5%、89.7%、86.9%、93.1%(2014年依次為91.8%、91.1%、89.6%、90.5%),滿意度依次為56.2%、52.2%、48.9%、60.7%,其中,師資水平的肯定性評價得分最高,而教學方法的肯定性評價得分較低。
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總體成效較好,但是不同區域之間存在一定差距。不同區域大學生③ 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整體性評價由高到低依次是:東北地區(93.4%)、華東地區(91.4%)、西北地區(88.8%)、西南地區(88.7%)、華北地區(89.8%)、華中地區(88.7%)。總體來看,東部地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情況評價最高,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最低。不同區域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具體情況是:東北地區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師資水平評價均好於其他地區;關於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西北地區評價最低;關於師資水平,華中地區評價最低;關於教學方法,華東地區評價最高,西南地區評價最低。
大學生普遍期盼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進一步聯繫現實問題、增強趣味性。關於教學內容的改進,大學生對「密切與現實生活的聯繫」(68.4%)、「積極回應社會熱點問題」(63.6%)的呼聲遠遠高於「注意避免重複」(20.9%)、「加強理論性和思想性」(11.4%);關於教學方法的改進,50.5%的大學生建議要「增強教學的趣味性」,47.9%的大學生建議要「重視開展實踐教學」,而「加強師生互動交流」(29.8%)、「強化案例教學」(23.6%)、「重視網絡、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的運用」(17.5%)的關注度相對較低。
2.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當前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開展情況較好,大學生的整體滿意度較高。89.0%的大學生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育德作用持肯定性評價,教育渠道、教育舉措、全員育人工作的整體滿意度依次為67.2%、57.8%、59.4%。「教育引導-思想觀念-文明行為」結構方程模型顯示,教育渠道滿意度的提升對於提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貢獻度普遍高於教育舉措,其標準化係數分別為:黨團活動(0.79)、社會實踐(0.77)、就業教育(0.76)、社團活動(0.75)、校園文化活動(0.74)、心理健康教育(0.73)、網絡教育(0.71)、學生後勤服務(0.66)、學生資助工作(0.63)。
調查顯示,多渠道推進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顯著。從大學生的參與意願來看,社會實踐活動深受大學生喜愛,90.7%的大學生願意參加社會實踐;79.5%的大學生願意參加學校組織的諸如講座、運動會、讀書會、文藝晚會等校園文化活動,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豐富了大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高校社團活動如火如荼,面對種類繁多的社團活動,大學生選擇文體活動類(41%)、公益活動類社團(29.3%)的意願明顯高於學術科技類(18.1%)和思想理論類社團(5.5%)。從教育活動的開展及參與情況來看,87.3%(2014年為79.7%)的大學生在校期間曾參加過社會實踐;67.0%的大學生參加過社團活動,其中32.4%的大學生參加了一個社團,25.7%的大學生參加了兩個社團,參加過三個及其以上社團的比例為8.9%;高校黨團組織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的黨團教育活動,66.0%的大學生表示其所在黨團組織會定期開展組織生活。從教育活動的效果評價來看,大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的滿意度相對較低(65.7%),當前高校社會實踐活動現狀和大學生的內心期許仍有距離;社團活動的開展成效及其育德作用得到肯定,大學生對社團活動的滿意度較高(69.4%),65.7%的大學生表示社團活動對其有「比較大」或「非常大」的幫助;60.5%的大學生對黨團活動表示滿意。
當前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多措並舉,構築了全方位的教育體系,多重教育舉措在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具體來看,關於主題教育,86.7%的大學生表示其所在學校會針對傳統節日、重大事件等開展主題教育活動,80.9%的大學生表示學校開展過諸如「學雷鋒」「創先爭優」等教育活動。關於學生資助工作、就業指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的滿意度依次為73.4%、59.5%、56.1%、42.2%。除主題教育、學生資助工作外,大學生對其他教育舉措的滿意度均低於60%,應予以重視。近年來,高校積極推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91.5%的大學生表示所在學校擁有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公眾平臺,85.2%的大學生會主動瀏覽學校的新媒體公眾平臺,45.9%的大學生會主動瀏覽思想政治教育類主題網站。新媒體網絡育人平臺受到大學生廣泛關注,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滿意度仍有待提升。
調查顯示,全員育人工作得到大學生的總體肯定,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在科研育人方面,74.9%的大學生表示導師重視在科研工作中對學生進行學術規範與學術道德的引導;在教書育人方面,57.3%的大學生認為教師群體做到了既教書又育人;在管理育人方面,大學生對學校後勤服務的滿意度為56.9%;在課程育人方面,48.3%的大學生認為其他課程教學對促進思想品德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在家校合作育人方面,46.0%的學生表示其所在學校或學院會「定期組織」或「偶爾組織」師生與家長的見面會、交流會等學校和家庭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活動。與科研育人相比,教書育人、管理育人、課程育人的教育成效仍有待加強改進。全員育人是一項系統工程,高校應充分調動全體教職工的育人積極性,努力營造全員育人的良好氛圍。
問題關注與建議思考
在宏觀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基礎上,課題組進一步挖掘調查數據,努力呈現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及其可能成因,並嘗試從微觀層面提出建議。
1.一般與個別:教育對象的群體差異
數據分析表明,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群體差異十分顯著。具體呈現出以下特徵:第一,隨著年齡增長,大學生的思想認知狀況愈好。在人生觀層面,隨著年齡增長,大學生對奉獻價值觀的認同度逐漸升高,人生理想更明確,人生態度更樂觀,看待和處理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關係更理性。在政治觀層面,隨著年齡增長,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日趨成熟。第二,隨著學段提升,大學生的道德狀況愈下降。學段按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的順序,每提升一個單位,大學生對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的了解情況得分降低7.3%個單位;從大一到研究生,各學段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情況的均值得分依次是1.642、1.575、1.406、1.379、1.137。第三,不同學科大學生的文化觀與文化素養存在顯著差異。歷史學專業大學生的文化素養明顯好於其他學科大學生,其對中華文化歷史的了解情況最好(94.1%)、傳統文化興趣最濃厚(88.2%)、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意願最強烈(94.1%)。
調查所發現的群體差異問題,印證了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發展的基本特徵和一般規律,即大學生的知識背景、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等主觀因素對其思想政治素質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隨著年齡增長,大學生的人生閱歷愈加豐富,其思想認知狀況愈好。但是,上述數據也提醒我們,不能誤認為隨著學段提升,大學生的知識儲備愈加豐富,其思想政治素質狀況越趨於完善,從而忽略滿足大學生由思想認知向行為選擇提升過程中的有效教育指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重視教育對象的群體差異問題,努力處理好一般與個別的關係,既遵循大學生成長與發展的基本特徵與一般規律,又觀照個別群體的鮮明特徵和特殊規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欲速則不達;針對年齡差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設置符合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梯度式教育目標,而不是拔苗助長,向大學生提出其認知水平和行為能力範圍之外的教育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一個持之以恆的過程,不能一勞永逸,一處懈怠則百勤廢;針對學段差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為大學生打造從新生入學到畢業求職的精品套餐,持續不間斷地為大學生提供不同階段的教育指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個千姿百態的世界,不能千篇一律,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針對學科差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基於大學生的知識背景開展與其專業氣質相匹配的多樣式教育活動,等量齊觀的教育方式將會喪失大學生的鮮明個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
2.整體與局部:教育內容的相互關聯
根據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道德觀和文化觀的相關題目各自提取公因子,選取最具代表性的公因子作為各觀念維度的分析指標。經相關分析發現,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道德觀和文化觀之間存在顯著相關關係,人生觀與其他觀念之間的相關程度最高。另外,「教育引導-思想觀念-文明行為」結構方程模型顯示,人生觀(0.52)、價值觀(0.25)、道德觀(0.70)、政治觀(0.24)均正向影響大學生的文明行為,且道德觀、人生觀的影響更為顯著。
研究表明,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是一個有機整體,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道德觀、文化觀在其發展過程中各司其職、各盡其責;但又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造就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與行為選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的關係,既著眼局部,重點關注大學生人生觀教育和道德觀教育;又兼顧整體,努力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各部分之間的良性互動、共同發展。在局部強化層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力人生觀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中的主導作用、道德觀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中的基礎作用,以理想信念為核心任務、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通過開展紀念儀式傳播、重塑民族集體記憶等途徑來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認同、道德信仰和價值共識。在整體謀劃層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構建完整的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教育體系,統籌協調各教育內容之間的關係,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諧發展,從而達到整體大於局部之和的教育效果。
3.傳統與現代:教育載體的網絡運用
新媒體時代,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網絡運用也逐漸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關重要的傳播手段。數據顯示,83.5%的大學生每天上網時長超過2小時,94.0%的大學生使用微博或微信,96.0%的大學生通過上網來「娛樂消遣」「獲取新聞信息」「學習」「交流溝通」。調查進一步發現,網絡與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之間存在顯著相關關係,網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影響具有兩面性。一方面,過度使用網絡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產生負向影響,而另一方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則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產生正向影響,即瀏覽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的頻率越高,瀏覽學校公眾平臺信息的頻率越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越好。且相關係數顯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影響要遠遠大於過度用網的負向影響。
網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影響是多層次、全方位的,滲透在大學生人生追求、價值選擇、政治認同、道德認知和文化素養的方方面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公眾平臺已成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網絡載體的教育功能也將愈發凸顯。但是,網絡及其教育功能也有其自身局限性,網絡成癮是讓教師和家長極頭疼的問題,且碎片化的傳播方式不利於大學生思想認知的深度發展。所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正視網絡的兩面性,在充分挖掘網絡傳播信息多元、形式立體、交流雙向、影響廣泛等優勢的同時,關鍵還要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媒介、合理利用網絡資源、理性看待網絡輿情。總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網絡載體的運用要適度、合理,還要根據現實需要,充分考慮各教育載體的優勢與弊端,做到傳統載體與現代載體的優勢互補。
4.理論與實踐:教育成效的知行統一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存在值得關注的知行分離現象,將大學生的思想認知落實為踐行能力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關鍵所在。在觀念與行為層面,大學生踐行核心價值觀的意願強烈(85.9%),而在行動落實上卻略顯不足(59.0%);93.6%的大學生認為雷鋒精神「並未過時」,而只有62.6%的大學生明確嚮往成為社會道德模範或英雄;96.6%的大學生願意扶跌倒老人,不過,近半數大學生擔心因此被訛詐;91.1%的大學生願意做志願者,而絕大部分大學生每年參加公益活動的次數僅有2-3次。在教育與成效層面,心理健康教育滿意度為56.1%,而只有48.4%的大學生在遇到心理問題時會主動尋求諮詢;90.7%的大學生願意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而有實踐經歷的大學生比例為87.3%;75.1%的大學生認為社團活動對自己的成長有幫助,而僅有67.0%的大學生有社團活動經歷。
「計劃行為理論」認為,在沒有特定環境因素影響的前提下,個體的行為意願越是強烈,則越有可能去執行該行為。但是,對特定環境中個體行為的研究要藉助於「行為情境理論」,即個體行為因行為情境的改變而迅速發生變化,大學生的知行分離問題在該理論視域下能得到合理解釋。因此,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知行統一問題,應更加關注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注重解決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在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狀況的評價中,大學生表達了同樣的呼聲,即希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密切聯繫社會現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多開展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的實踐活動。
「教育引導-思想觀念-文明行為」結構方程模型顯示,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均正向影響著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道德觀。具體來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對大學生道德觀的影響最顯著,對價值觀的影響作用最小;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最顯著,對人生觀的影響作用最小;總體來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作用更大。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其教育功能日益完善、教育成效日益彰顯,二者在合力推動大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過程中相互補充、相互影響、相互成就。主渠道與主陣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各有側重、各有所長,要積極搭建理論與實踐的對接平臺,努力實現主渠道與主陣地的協同發展,共同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發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通過調整課程設置、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等途徑來進一步鞏固其主渠道作用,同時深入開展實踐育人活動,藉助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關渠道做好實踐教學工作,努力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向社會實踐的延伸,以及大學生思想認知向行為踐履的轉化。
注釋:
①抽樣選取的35所高校為:中國人民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北京化工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對外經貿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東華大學、河海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浙江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湖南大學、重慶大學、西南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貴州師範大學、雲南師範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蘭州大學、寧夏大學和新疆師範大學。
②數據統計中,存在個別問卷有關題目未作答現象。
③本次調查未涉及華南地區。
④數據剔除了樣本量<30的專業(哲學,N=27;農學,N=3)。
⑤*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
[本文為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建設項目「中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報告」(項目批准號:11JBG01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沈壯海、王迎迎,單位: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協同創新中心】